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2 1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长江大桥的作文,可以遵循以下步骤和注意事项,力求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生动:
"一、 明确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
1. "你想表达什么?" 是赞美它的宏伟壮观?歌颂它的建设者们不畏艰险的精神?探讨它对交通、经济、文化的作用?还是表达它在你心中的特殊意义? 2. "确定中心思想:" 围绕你的写作目的,提炼出文章的核心观点。例如:“长江大桥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钢铁动脉,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或者 “雄伟的长江大桥不仅便利了交通,也见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二、 精心选择写作内容"
1. "选择角度:" "宏观角度:" 可以写长江大桥的整体气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在国家交通网络中的地位等。 "微观角度:" 可以聚焦于大桥的某个具体特点,如桥塔的雄伟、桥墩的坚固、桥面的宽阔、灯光的璀璨等。 "历史角度:" 可以讲述长江大桥的建设历史,特别是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建设者们的事迹(如武汉长江大桥)。 "功能角度:" 可以描述大桥如何改变当地乃至区域的经济面貌,如何方便人们的出行,以及它所承载的客货运输量。 "情感
1月18日,湖北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完成最后一榀钢箱梁的吊装,实现主桥吊装合龙,标志着大桥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为大桥建成通车奠定了基础。大桥建成后,宜昌城区内中外三环将真正成形,实现“一江两岸”共同发展,对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宜昌依江而建,因水而兴。桥早已融入宜昌人民的生活,汇成了见证城市发展的图卷。枝城长江大桥是宜昌境内第一座长江大桥,它的建成贯通了中国第二条南北铁路交通干线焦柳线。西陵长江大桥为三峡工程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是第一座完全由我国自己设计、施工、监理的特大跨径悬索桥。至喜长江大桥获得14项国家专利,是“科技桥”也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生态桥”。夷陵长江大桥、宜万铁路宜昌长江大桥、秭归长江大桥、宜都长江大桥,还有将兴建的枝江百里洲长江大桥,10座“高颜值”大桥气势恢宏、风格各异,完善了区域交通网络布局,改善了民生经济环境,为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大通道建设贡献了湖北力量。
河川广袤、历史悠久是桥梁大国的底色,从大到强还要依靠雄厚的综合实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如今,武汉第11座长江大桥青山大桥业已完工,第12座长江大桥双柳长江大桥已经启动建设。70年砥砺前行,湖北交通大发展,荆楚崛起“祖国立交桥”,创造了一系列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湖北的桥是实现交通强国发展目标的缩影。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一座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桥梁横空出世,中国桥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湖北巴东县境内的四渡河大桥桥面距谷底560米,2009年建成时为世界第一高桥。7年后,这一纪录被横跨云贵两省的北盘江大桥打破,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达到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贵州的崇山峻岭里横亘着40多座世界高桥,50多座特大峡谷桥,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平潭海峡公铁两用桥是世界首座真正意义上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被美国《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桥梁”。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目前我国公路桥梁总数近80万座,铁路桥梁总数超过20万座,已成为世界第一桥梁大国。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跨度被不断刷新,中国桥梁建设向着“更快、更高、更强”迈进。
从首次用上国产“争气钢”的南京长江大桥,到“走出去”奋战在世界多国的中国建桥企业。从中国桥、外国造,到中国桥、中国造,再到世界桥、中国造。中国桥梁建设以质量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突破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新材料新装备,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从落后到赶超的华丽转身。“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400多年前,中国诞生了赵州桥那样领先世界的桥梁,今天,中国桥梁正在实现新的跨越,中国道路正越走越宽。
搭建的是桥,沟通的是路,连起的是小康和民心。桥梁建设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融合,能真正实现改变一个地方,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秭归长江大桥的建成结束了千百年来两岸百姓依靠船只渡江的历史,让秭归脐橙等名优特产走出山乡,走向世界。云南怒江州福贡县马拉底吊桥桥头,“索道医生”再也不用溜索过江出诊,中小学生再也不用滑着溜索去上学。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国土上,在天水相映的碧绿深蓝里,一座座大桥跨越高山峡谷,连通江河湖海,连起一条条康庄大道,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桥、产业桥、致富桥、幸福桥、连心桥,通向美好生活的彼岸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春天里的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张锐
新春时节的夜晚,武汉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红灯高照。江滨的公园里,阿姨们在说笑,孩子们在嬉闹。一个女孩举着手机,为远方的朋友直播江城夜景。凭栏眺望,微波浩渺的江面上,各色倒影随波摇曳,两江四岸霓虹闪耀,流光溢彩的黄鹤楼、龟山电视塔,与滔滔江水共同构成一幅喜贺新春的美景。
暂停,重启,复苏。武汉,迎来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一个春节。
重聚:医者的坚持与守望
2月5日,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昌金星而言,这一天有着特殊的意义——武昌方舱医院开舱一周年。
2020年2月5日晚,经过29个小时的迅速改建,武汉洪山体育馆化身武昌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作为最早开舱、最晚休舱的方舱,全国9省市15支医疗队868名医务人员临危受命。昌金星,就是当时武昌方舱武大人民医院医生队队长。
武昌方舱医院,如今早已回归体育场馆的本色。这一天,武昌方舱医院的战友们再度聚首,在“云端”过年,共话方舱战疫往事,共享疫情防控经验。
“你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吗?”昌金星给战友们送上了自己珍藏很久的图。刚开舱的时候,他在一个集装箱上写下了“武汉加油”四个字,没想到3月10日休舱时,上面写满了医护人员和病友的留言。有想吃火锅的,有想回家听到孩子叫第一声“妈妈”的,有相约看樱花的,有祈求家人平安康复的……
“借着这个机会,大家云端重聚,聊聊过去,展望未来。”昌金星说,“身在大江南北的战友们都很关心彼此在忙什么,过得好不好。这次云端聚会,让我们彼此更加熟悉更加欣喜,大家都没有因为疫情的阴霾而愁容惨淡。”
“休舱之后,我就回到武大人民医院,进入缓冲病区工作,直到2021年1月1日才正式回到我的本职岗位。”昌金星说,因为今年大年初二要24小时值班,而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于是自己就和妻子留汉过年。去年在方舱工作期间,自己只和爱人隔着十几米远见过一次,今年一定要多陪陪妻子。
从2020年1月27日在医院急诊留观室参与新冠病人抢救算起,在“疫线”奋战了近一年的昌金星越发坚信,医者就是一种坚持与守望,不惧生死、不畏艰难、勇敢向前。
谈及新年愿望,昌金星说:“希望家人身体健康,战友‘百毒不侵’,自己在心血管外科领域也更进一步。”
就地过年:川鄂老乡心连心
“每天和工人在一起,能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我们希望用一道团年饭,对工友说一声‘谢谢’,我们在一起。”
2月4日,中建三局二公司万象城项目安全总监张俊为项目上的四川籍工友策划了一场“川味团年饭”,川籍大厨烧了一桌地道川菜。
开席之前,张俊语重心长地说:“在工地上干活,安全第一。尤其是临近春节,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今天,大家来了一定要吃饱、吃好。你们就地过年,我也要在工地守着你们。”
今年春节期间,万象城项目响应“就地过年”号召,600余人选择了留在项目过年。负责安全与防疫的张俊,也要“钉”在岗位上。
张俊家住在江夏,虽然有宿舍,张俊却每天驱车80公里往返家中。这个冬天里,他每天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而回到家都是晚上11点之后。
“不管多远多累,只要看一眼熟睡中的家人,就能感觉到温暖。”张俊说,今年是他第三个坚守岗位的春节假期。
2020年春节,中建三局承建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张俊主动请缨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完成雷神山建设任务后,张俊又积极投入到项目复工复产的工作中。错过陪伴在家人身边的机会,张俊觉得愧疚,却不后悔,因为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守候家人的平安。
张俊说:“现在每天看到武汉的车水马龙、道路边高高悬挂的红灯笼,还会想起去年春节期间空荡荡的街道。还好,武汉挺过来了,熟悉的武汉回来了。只要看到自己家那扇窗亮着,只要看到城市的每扇窗都亮着,辛苦就是值得的。”
团圆:团年饭上话家风
“馒头、花卷,你们快把对联、窗花贴起来。”2月4日下午,在武汉江岸区安居苑B区,63岁的姜宝兰一边在厨房切菜、做饭,一边张罗着孙子孙女装饰客厅。
姜宝兰的女儿女婿是人民警察,一年到头一家人本来就难得聚在一起吃顿饭。去年又因为疫情,她和丈夫、孙子孙女滞留在外地,女儿女婿则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一家人分隔两地,几个月没有见面,更没能吃上团年饭。他们今年最盼望的,就是一家人吃上一顿团年饭,这次终于实现了。
“2021年是牛年,我用糯米、黄瓜、葱、枸杞做了一道‘牛气冲天’,还有这一道‘阖家团圆’,希望家人今年能团团圆圆。”姜宝兰介绍,“这道排骨海带汤,是希望我们家做好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家风能够代代相传。”
姜宝兰是志愿者,平时不但自发组织苑区的姐妹们开展各种活动,还会主动关心苑区的孤寡独居老人。在她的带领下,家人也都在社区当起志愿者。
“我们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有时候,知道我要出门做志愿服务,孙子孙女还会和我一起去呢。”姜宝兰高兴地说。
姜宝兰说:“新的一年,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早日战胜疫情。我也要继续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为大家服好务,也为我的小家服好务。”
感恩:春天的剪影
走进武汉市硚口区凯德西城广场,红彤彤的中国结映入眼帘,在欢快热闹的贺岁音乐中,浓浓的年味洋溢出来。武汉市文联红色文艺轻骑兵正在这里举办一场传统技艺与现代主题相结合的活动——剪纸展。
由十二生肖组成的“福”字构思精妙,脚踏祥云、手提“牛气”“冲天”灯笼的卡通牛妙趣横生,以长江大桥和黄鹤楼为远景创作的钟南山等抗疫英雄群像剪纸更是鲜活生动……不少人驻足观赏、拍照,现场不乏家长们给孩子讲述剪纸故事的场景。
去年居家战疫期间,雕花剪纸非遗传承人沈松柏有感于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奉献,创作了《武汉加油》剪纸作品,后来被武汉革命博物馆收藏。这次为了恭贺新春,沈松柏特地创作了一批生肖迎春的作品。
现在,沈松柏思考最多也着力最多的,是剪纸技艺的传承。他不但给公众普及剪纸知识,还带了好几个徒弟,希望借此将剪纸技艺发扬光大,创造出更多记录时代、讴歌时代的精品。牛年新春,沈松柏正忙着设计创作建党100周年的剪纸作品。
“感谢在疫情中奉献的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以担当、责任、使命、信念、坚强、果敢、热忱、无私,谱写了庄严、洪亮、众志成城的抗疫生命之歌。在这样的时刻,自己唯有以艺抗疫,创作出优秀作品,才能聊表自己的感激之情。”沈松柏说,“祝福全国人民在牛年里扭转乾坤、牛年大吉、牛气冲天。”
扫一扫观看更多内容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3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