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搜集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3 00:29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搜集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搜集读书笔记作文应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精心搜集,让读书笔记作文更上一层楼"
读书笔记,是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印记,是知识积累的宝贵载体,更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源泉。将散落在各处的读书笔记有效地搜集起来,并进行整合、提炼,是撰写一篇高质量读书笔记作文的关键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 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在开始搜集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书笔记作文的主题或方向是什么。是为了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思想?评价写作技巧?还是抒发个人感悟?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你需要搜集哪些类型的笔记。例如,若要分析人物,则应重点搜集关于人物性格、经历、言行以及他人评价的记录;若要探讨主题,则需关注书中反复出现的观点、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潜在意图。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搜集,可以避免大海捞针,提高效率,使后续的写作更有条理。
"二、 分类整理,条理清晰"
读书笔记往往数量众多,内容各异。在搜集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至关重要。可以按照书籍、主题、人物、写作手法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使用文件夹、标签、电子文档或笔记软件均可。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清晰、易于查找的体系。例如,可以为同一本书建立不同的文件夹,分别存放关于情节梗概、人物分析、主题思考、好词好句等不同内容的笔记。

一定要建立阅读系统:3个好用的读书笔记模板(建议收藏)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帮助阅读吸收、内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写读书笔记。

可是我看到很多小伙伴把读书笔记做成非常精美的手账,虽然观看起来确实赏心悦目,但是费时费力,也并不见得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用处。

当然,这样的手账笔记有它的商业用途,但对自己的成长却收效甚微。

如果真的想做出对自己有收获的读书笔记,可以参照下面几个方法:


1、最简单的摘抄式:

对于读书笔记一头雾水的小伙伴,其实不必要把读书笔记做的多么复杂,可以从最简单的摘抄开始。

但是摘抄也是有技巧的,不是简单的抄录。

我们要先把书籍的基础信息写上,比如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翻译等等。等我们读书多了就会知道,不同出版社或者不同版本的书会有细微的差别。尤其是外文书籍,翻译不同,我们的阅读感受也不同。

做好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日后区分书籍的差别,知道哪个版本更好。

之后可以记录下书籍里让自己产生感受和想法的内容,可以是金句、知识点、一些刷新认知的观点等等。

如果是小说,可以记下人物,写一些简单的人物小传,故事情节的基本走向等等。

做到这里之后,不要就此止步,还可以写下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或者接下来改变自我的行动清单。

摘抄式笔记可以参考康奈尔笔记的格式,在最上面写上书籍的基础信息。

在左侧提炼书籍要点,在右侧记录书籍的详细内容,在最下面总结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或者列出行动清单。


摘抄式读书笔记法模板:


【书籍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

【内容摘抄】金句/方法/刷新认知的内容

【感悟思考】想法和感受,或者思考和行动


2、五星笔记法

比摘抄笔记更进一步的笔记方法,是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里面提到的五星笔记法。

现在是信息洪流的时代,我们不愁找不到知识内容,却缺少将知识提炼和内化的能力。

所以读了书,如果只是止步于简单的摘录,那太浪费了,我们需要将知识进一步转化,变成自己的能力。

五星笔记法分为5步:

1、预判核心内容

我们读一本书,并不是拿出书就开始从第一页看,而是先想想这本书到底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对书籍先进行一个预判。

这一个预判过程,相当于自己的主动求知,会激活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为新知识的接收做好准备。

2、记录讲解逻辑

讲解逻辑是作者的,我们要把这个逻辑线提炼出来,然后反问,作者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逻辑去写?这样写对我们的吸收和理解有什么好处?

3、记下疑问、启发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一定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感受,这些疑问将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

4、提炼思维模型

散碎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永远都学不完。但如果我们学会提炼模型,就能够将散碎的知识概括化。我们能够提炼的模型越多,就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类型的问题。使我们在未来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

5、变成具体行动

知识能不能为我们所用,就看我们最后能不能把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认知的改变,还是行为的改变,都将帮助我们成为有优秀的自己。

“最高的形式的知识是经验”,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它,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完善。



3、卡片笔记法

卡片笔记是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使用的一种笔记方法,他用这种方法一生中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远超其他作者。


卢曼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积累了 9 万张知识卡片,只需要每天记 6 张卡片笔记,就能拥有一个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生的知识库。

刚开始,卢曼只是碎片化的记录知识卡片,每一张卡片,都记录着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

可是记录多了之后,卢曼会进行整理和分类,慢慢地变成了他的知识体系库。

卢曼的笔记系统分为三类: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记录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灵感或想法。但这些内容必须定期整理,然后再分门别类的存储到另外两个笔记里面。所以这个笔记库里,只是暂时的收集作用。

文献笔记:这类笔记分成两种,一是科学知识或者概念定义;二是引发你思考和需要记录的东西。但到这个笔记库里的内容,都需要经过自己的复述和总结,而不是直接的摘抄。然后再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或者行动清单。

永久笔记:按照主题整理前面的笔记,把知识形成系统,永久保存。


很多人觉得记了笔记也没有什么收获,大概率是因为我们的笔记只停留在前两个阶段,没有进行最后深层次的整理分类,还有知识体系的建立。


知识不是孤立的存在的,需要我们去串联。


我们不妨把做读书笔记的过程想象成自己学习做菜的过程。刚开始,我们先学习几个菜,然后从每个流程开始学习。但是学习的菜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菜系来分类,提炼出不同菜系的特点。当我们对不同菜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我们只要按照菜系特点去做,就可以做出无数道菜了。

建立知识系统的过程就是提炼和分门别类的过程。我们建立的系统越清晰,那么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越独立。

时间久了,读书对你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行为,而是能够帮助你快速成长的利器。

一定要大量读书: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简直太好用了

乔治·马丁说:读书的人可以体验一千种人生,而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这是我能想到的,大量读书最好的理由。

阅读可以带我们去到,无法亲自去的地方,经历无法亲身体验的事情。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与古今中外先贤对话。

但是,光是大量读书还不够,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从书中吸取精华,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怎样才能做到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做读书笔记,就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我在读李小墨的《海绵阅读法》时,就被她的“万能读书笔记模版九要素”深深吸引,这方法太实用了,特别适合新手读者!

模版九大要素:

阅读动机、核心概念(非虚构类书籍/核心人物或核心情节(小说))、金句收集、故事案例、联想发散、洞见时刻、情绪感受、行动灵感。

01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即你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你希望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而不是其他书?这本书能带给你什么?希望它能给你带来哪些改变?

比如,我之所以会读《海绵阅读法》,我写下了3个阅读动机:

1、我想要找到一种适合我的读书笔记方法,想要提升阅读效率。

2、我在输出文章时还是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想学习下李小墨是如何写读书文章的。

3、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怎么思考和如何思考。

比起漫无目的读书,带着目的性去阅读,更能够让自己专注,主动去寻找答案。

刚开始,有几条就写几条,不用想着需要什么宏达的目的,重点是把自己想通过这本书获得收获列出来,哪怕只有一条也没关系。

关键在于思考,阅读目的也会随着你在读的过程中产生,随时补充即可。

02核心概念

每本书,作者都想要向读者传递重要信息,随时随地都会出现,这个就是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就是整本书的中心思想,所有内容都会围绕这观点进行论述。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核心概念呢?

核心概念一般会在书的标题、目录章节、开头和结尾部分出现。还有一个线索是,作者有时会在书中反复强调某个观点。

比如,《海绵阅读法》的核心概念是最大程度榨干一本书的精华。

《思考,快与慢》的核心概念是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1代表我们的直觉思维,系统2代表我们的理性思维。

如果是小说,可以理解为是一本书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03金句收集

金句就是那些我们特别想要收藏和摘抄的句子。

比如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先是脑中构思,然后付诸实践。”

“想法当实现”这才是完成了创造。

读到这句话时,我就赶紧记录在flomo中,并打上#金句标签,方便用时随时检索。

金句可能在书的开头、结尾,或者在每个章节的小结部分出现,但更多时候,它们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

04故事案例

故事案例,就是书中那些用来说明观点、阐释理论的具体事例。

每个人都时喜欢听故事的,比起概念,我们更容易记住的是故事。

那些能触动我们,带来启发的故事,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能触动你的故事同样也能触动别人,这些故事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素材。

05联想发散

阅读过程中,书中的某个点触发我们联想到其他人说过的某句话、新闻里的某个故事,或是自己的体会、其它书中的观点等。

比如说,我在读到《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时让我想到《全情投入》这本书,这两者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核心观点都是做好一件事。

联想能帮助我们进行深度的理解和内化,帮助我们快速、持久的记忆,让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产生连接,让知识被我们所用。

06任何疑问

有疑问的时候一定要写下来,把问题写清楚,是思考的第一步。

遇到任何不理解或不同意见的地方,都需要及时记录下来,方便我们在后续的阅读中寻找答案。

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疑问去阅读,直到在书中找到答案,理清思路,再思考。

07洞见时刻

我们遇到一件事或读一段话,突然脑中出现“顿悟”,也就是会不由自主的说出“哦,原来如此,”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德国心理学家卡尔.布勒提出的“啊哈时刻”。

洞见时刻,不仅是提升我们认知、知识增量的时刻,也是我们深度思考的一个过程。

08情绪感受

在阅读时会产生情绪波动,感动、愤怒、生气、快乐、愉悦等等,是我们阅读中最直接体验。

这句话为什么会触动到自己?

它让你想起了自己或朋友的什么经历?

它是否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改变?

所有的情绪都是有价值的,把你的感受如实记下,让它作为引发你进一步思考的切入口。

09行动灵感

作者周岭说:“读书是为了改变。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改变自己。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行动,读到某个地方、觉得有启发,需要思考下是否可以将这个启发转化为行动。

列出行动清单去实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只要有一个观点触动了你,让你开始行动,并最终促成了你的改变,那么这本书就已经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比如:我在读《微习惯》这本书,作者每天做1个俯卧撑到后面养成运动习惯这件事,启发了我自己去践行。

我每天早起跑步,从穿上衣服开始,从跑1公里,到后面的3公里,5公里,10公里从而养成每天早起跑步的习惯。

读书是为了改变,去践行,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写在最后

刚开始就像转动轮盘一样,开始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将轮盘转动,但随着轮盘转动起来,以后所需要转动轮盘的力量会越来越小,也会越来越轻松。

模版中的九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模板中的九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一个金句可能会引发你的联想,也可能会激发你的洞见。

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读书目的在于思考,在于行动,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