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国旗下讲话 八礼四仪》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3 02:28

精心挑选《国旗下讲话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国旗下讲话“八礼四仪”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国旗下讲话“八礼四仪”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国旗下讲话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展示学生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八礼四仪”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国旗下讲话的重要主题之一。那么,如何写好一篇关于“八礼四仪”的国旗下讲话稿呢?以下是一些写作注意事项:
"一、深刻理解“八礼四仪”的内涵"
写好“八礼四仪”作文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其内涵。“八礼”指的是:礼仪之礼、言谈之礼、仪态之礼、环境之礼、网络之礼、学习之礼、劳动之礼、交往之礼;“四仪”指的是:入学仪式、成童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在写作时,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避免泛泛而谈。
"二、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八礼四仪”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在写作时,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熟悉的一方面进行阐述,例如,可以从“礼仪之礼”入手,谈谈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入学仪式”入手,谈谈对

把握住这一道道光

尊敬的吴非先生出了一本新书《照亮校园的常识》,书名简洁而明确,讲常识,讲那些照亮校园的常识。

什么是“照亮校园的常识”?用先生的解释,“简而言之,是在适当的时机做正确的事,并积久形成的教育文明”,一读即知,三个关键词:适当、正确、文明。事实上,细细审视这三个词,何止是指“常识”,这本身就应该是好教育的内涵,所以,吴非先生苦口婆心,反反复复讲的就是好教育应有的样子,还有作为教师,应该为好教育所做的各种努力。

好教育应有的样子

好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说起来,当然是多种多样,各美其美,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了解常识、尊重常识——这一点,既是好教育发生的起点,也是好教育最终呈现出的样子。举个极小的例子,就在我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学校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一名学生代表在进行国旗下讲话,讲的是“八礼四仪”,这当然是很好的内容,但是,这个学生嗓门极大,已经拿着话筒,几乎还是喊着的,或许在他的理解,此刻就应这么大声且昂扬,可是,常识告诉我们,用这么高分贝的声音讲话,带给旁人的未必是一种接纳与理解,可能在耳朵被炸得嗡嗡响的同时,产生了很多反感,何况“八礼”中就有一个“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这样子大声,怕已经失却此礼,走到了反面。

你看,这是不是“常识”?这件小事透露出来的常识还真不少,比如说校园当是安静的所在,即便如国旗下讲话,也不是越大声越好,大声并不意味着庄严,大声并不意味着传达效果更好;比如说教育须运用智慧,稍加留心,看看学校里正在发生着的,就能知道还有不少教育的盲点,面对盲点调整作为,学校教育会更切题;比如说透过一个学生的表现,能看到教师在培养“人”这件事上的些许不足,反求诸己,这样的不足是否与教师有关联,教师自己平常对待学生是不是也很大声?

似乎可以说,在学校,常识本身就应该是空气一样的存在,时时浸润其中而不觉,而一旦违背常识,亦即离了空气,那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好受。吴非先生说:

回顾过往的教学之路,我们可以发现,但凡“风调雨顺”时,无不因为依靠常识并有遵循规律的社会环境(或是有能力营造、形成守常识的“小气候”),有一间安静的教室,教师能比较正常地实施教育;而违背常识,无视规律,必然招致挫折与失败。

这就是常识的意义,这就是常识对校园的照亮。

尊重常识应为教师的常识

那么,吴非先生到底讲了多少又是哪些常识?回到这本书,全书四辑,分别为“简明的常识”“照亮校园的常识”“课堂的常识之光”“教师是守常识的学习者”。第一辑,吴非先生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教育者所应秉持的简明又普通的常识,如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在童年发展想象力,做爱阅读的家长,应试教育对人的思维的败坏,等等。第二辑,先生结合他走过的学校,从学校办学的角度,提出了校园里所应有的常识之光,这一辑文章极为好看,尤其标题,可谓金句不断,“让学校静下来,静下来”“在学校,不要称学生为‘孩子’”“小学何须比‘选修’”“如果想走,不妨悄悄地走”——对这辑文字,我有一个极为鲜明的感受,那就是,发现常识、尊重常识应属教师的常识,能够将常识用如此体贴又精确的文字表达出来,也应该成为好老师的常识,至少应该是一种追求。

第三辑,吴非先生来到课堂,解剖课堂上不符合常识的种种现象,进一步提出教的常识,“要了解学生的‘想’”“优雅而有趣味地学习”“不能‘读死书’”“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大白话一样,是卑之无甚高论,但目下校园,这些浅显的大道至理,却总是如此缺失,“人们会承认常识,但在具体行为上,往往止不住东张西望,被形形色色的‘反常识’所诱惑”。作为普通教师,读这辑,个人亦颇汗颜,不仅在于对常识的轻忽,更在于吴非先生自己对常识的执守,让我观之心折,亦不禁冷汗直流,我有没有像先生这样时刻在意常识,不断反思?说起来,教师自我的反思,不正是照亮校园的常识之一?这当中,有个小片段,始终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学生毕业多年,吴非先生参加聚会,但不留姓名,自称“当年我在班上成绩不行,老师不一定记得我”,先生回电严厉批评,告诉学生:“整个班的语文是我教的,你这样说话,不像我的学生,我从没以成绩论人,你的话让我生气。”

他接着反思道:“教育要教会自由平等、自尊自强,学生毕业多年,仍没从‘成绩’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就是说,我的教育任务没有完成,我因之感到沮丧。”

一个不由分说的“感到沮丧”,能读出先生心中始终在意的“照亮校园的常识”,也能读到他为坚守常识付出的不懈努力,即为常识,亦不容易,就连吴非先生也有这样“沮丧”的时刻,但是,正因如此,不更加表明了为人师者,面对常识当有的实践意识与反思精神?

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守常”

如是观之,常识之守,关键还是在教师,也大概正是这样的缘由,本书第四辑乃针对教师而写,是有感而发,更是现身说法,也令我最为欢喜。先生开宗明义提出,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守常”,并且,这些常识真是平和且日常,没有什么故作深刻的东西,如“教学之余读闲书”“教师应当是自觉的学习者”“我上课是为了自己快乐”“‘好老师’不该是应试积极分子”……言之切切,语重心长。在我自己,是极为认同先生这些提法的,前阵子重读《我们的语文课》,也再一次感受,教师做一个有常识的人,教育会更像教育的样子,学生经由常识濡染,也就保全了作为“人”的本来面目。正如人类学家格尔茨所言,“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教育之道,传播常识,薪火相承,文化绵延,由此,做老师的,也就无愧于心,无愧于天了。

当然,常识之为常识,恰恰就在于其如空气一般,化在现实生活里。当校园所应有的常识一再被说出,那是否意味着常识已然稀缺?这一点,我们无须回避,两千多年前的《学记》里就有了,“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那时候的教者,教学中就有不合常识的,《学记》的作者观察到这一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吴非先生也是这样,写下每一条常识时,也就告诉了所有人,常识不“常”,近于匿迹。

回过头看,先生不厌其烦地写下近五十篇文章,重申那些并不非凡的观念,要义也在于此,“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读着这一条条“细听而静默,无意则轰鸣”的照亮校园的教育常识,我想,首要的就是自己把握住这一道道光,然后用这光,去照亮自己,照见学生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09日第10版

校园文明建设:八礼四仪

“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

“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八礼

一、仪表之礼

目标: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1.勤洗头、洗澡,头发、身体无异味。

2.指甲里无污垢。

3.不当众挖鼻孔、掏耳朵。

4.勤换衣服、鞋袜,保持仪表整洁。

5.坐立姿态端正,在公共场合不东倒西歪。

6.公共场合不脱鞋。

二、餐饮之礼

目标:安静用餐、讲究卫生、爱惜粮食、食相文雅

1.吃饭时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话。

2.夹菜时不在盘中挑拣。

3.等爸爸妈妈一起吃饭。

4.在公共场所就餐时不追逐嬉闹。

三、言谈之礼

目标:用语文明、学会倾听、诚恳友善、礼貌谦恭

1.对师长不直呼其名,使用敬语。

2.接听电话先说“您好”,通话结束说完“再见”,再挂电话。

3.不用带侮辱性的绰号称呼别人。

四、待人之礼

1.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

2.尊重老师劳动,上课认真听讲。

3.遇人微笑,主动问好。4.进别人房间先敲门。

五、行走之礼

目标: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1.上学放学时走规定路线。

2.乘车有序排队,不拥挤、不插队。

3.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上跑、不下跳,不并排前行,不推挤他人。

4.乘自动扶梯靠右站立,空出通道。

5.不乱按电梯的按钮。

六、观赏之礼

目标:遵守秩序、维护环境、学会欣赏、礼貌喝彩

1.准时入场,对号入座。

2.观看电影、文艺演出时不随意走动,不高声讲话。

3. 瓜皮果壳放入垃圾袋,自觉带离场馆或送入垃圾箱中。

4.不站立和在通道观看。

5.观看结束有序离场,不拥堵通道、出口

七、游览之礼

目标: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1.便后及时冲水,不随地大小便。

2.不乱写乱画“到此一游”等。

3.不追捉投打、乱喂动物。

4.不攀爬景区设施,不触摸文物。

5.户外旅行带走所有垃圾。

八、仪式之礼

目标:尊重礼俗、遵守秩序、严肃庄重、积极参与

1.升国旗时脱帽、注视国旗行队礼,唱国歌声音响亮。

2.参加入学、入队、毕业等仪式活动时,着装整洁,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或队徽。

3.仪式活动中按规行礼,肃立倾听,不随意交流、走动。

4.春节向师长拜年。

5.清明祭扫不穿鲜艳衣服。

四仪

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

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14岁:青春仪式,让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

18岁:成人仪式,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