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3 04: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梦”的“中国教育梦”心得体会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清晰地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一、 理解核心概念,明确写作方向:"
1. "什么是“中国梦”?" 它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愿景。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具体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目标。 2. "“中国教育梦”是什么?" 它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它关乎公平、质量、创新和特色。 3. "二者关系:" 明确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关键路径。你的体会应该围绕教育如何助力个人成长,进而汇入国家发展的大潮。
"二、 内容结构要清晰,逻辑层次要分明:"
1. "引言(破题立意):" 可以从“中国梦”的宏大叙事入手,引出“教育梦”作为个体梦想与国家梦想结合的关键点。 或者从自身经历、观察到的现象出发,自然过渡到对“中国教育梦”的思考。 明确点出你的核心观点或体会(例如:教育梦是个人
“你如果不认真地年轻,必将认真地老去。”生于中原、长于中原的我,总免不了任性地遐想、任性地织梦——世界这么大,山河这么阔,我想拥有一段灵动洒脱的旅行,“认真地年轻”一把。
一枕山河三千梦。17年前,我终于迈开双脚,“认真地”踏上贵阳这片热土,带着一根比人生还长的教鞭和一个比云贵高原还高的梦。
可梦想终究很难照进现实,“爱”之初体验只与落差相伴:高原不“高”、贵阳不“贵”。地域狭窄、城市偏小、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横卧高原的筑城(贵阳的别称)“矮”得可怜,完全没有都市的风采和“高原红”的盛景。
我的工作地是贵阳一所很有历史感也很接地气的民办中学,但这里校舍陈旧、一片逼仄。至于生活方面——北饮南食,胃口难开;亲朋远隔,寂寥长伴;生活单调,块垒郁结;傍依铝厂,烟熏无奈;地处“大山洞”,更添了许多顾名思义的感慨。
对于我而言,这里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认真地年轻”的地方,我是这个城市中孤独的行者,是这个滚滚红尘里被遗弃的清客。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时常倒提着我那无辜的教鞭无缘无故莫可名状地摔打——梦常被我无情地鞭笞一地。
一枕山河三千梦,山河不在梦何萦?
中文专业出身的我自然无法摆脱汹涌澎湃的多愁善感及善感之后的笔底波澜。于是,我又默默操起了青春之笔,饱蘸着黄河的血液在云贵大地上肆意写生写意——我开始写甲秀楼、黔灵山,开始写南明河、天河潭,开始写贵阳的雨、重点建设的高新区和我含苞欲放的校园……慢慢地,我和我的眼睛、我的文字一起找到了灵感,找到了梦落脚的地方,找到了一度认为被遗弃的自己。
梦想终究可以照进现实,心扉敞开后的“爱”之再体验便有了美的发现:高原也“高”,贵阳也“贵”。
贵阳的雨绝对功不可没。贵阳的雨没有江南那般诗情画意,也没有海南那般滂沱潇洒,却也自有一番品位:它的“外阴内阳”是任何地方都比拟不得的,不管雨势如何,总有一片红日要挣揣而出。以阳为贵,也许就是贵山之南的贵阳的初心吧;而这既是文学的蕴意,也是人文的提醒。
“山上自有峰,雨中自有天”,此言不虚。灵气袅袅蒸腾的黔灵山、养身怡颜日夜不息的南明河、街头巷里抢占舌尖的丝娃娃、风驰电掣的高铁轻轨、在香茶和美酒中泡大的飒爽市民……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在甘雨霏霏的诗情画意里,与“夜郎”“黔驴”不再关联的这棵高原大树,正努力地吮吸着时代的养分。
在贵阳这段灵动的旅行中,在与学生“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发现着一个个美丽的视点,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创造美的高点和支点,于是我不知何时起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工作的学校,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座“风景这边独好”的城市。
一枕山河三千梦,梦里山河依稀现。
17年时间,站在这个梦一般的时间节点上,我何其有幸?
17年来,我游遍贵阳的湖山之胜,我尝遍高原的甜香好味,我写遍萌动的青山秀水,我略略推开语文教学的法门……当梦想慢慢照进现实,我蓦然发现我不再是这座城市中孤独的行者,而是高原上的“高人”;不再是这个滚滚红尘里被遗弃的清客,而是自己的“贵人”。
瀑布是一条站立的河流,人是一座走动的山峰。站在17年的节点,站在高原的高点——由中原到高原、由青年到盛年的我感到无比骄傲,骄傲地拥有了一段灵动洒脱的旅行,骄傲地成为了一座走动的山峰。
一枕山河三千梦,“认真地年轻”了一把的我,还想这么歇斯底里地一直“认真地年轻”下去。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16版
作者:周玉利
小时候的教育,像一片辽阔的原野。老师和家长更像引路的人,牵着我们的手去发现自己的偏爱——有人爱站在讲台模仿老师讲课,便早早把师范学校刻进心里;有人着迷于军装的飒爽,会为海军学校的志愿复读一年也甘之如饴。那时的分数是基石,梦想才是方向,每个孩子都揣着一团火,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奔。
可如今的教育场,似乎多了些“标准化”的味道。分数成了最硬的通行证,志愿填报更像一场精准的“分数匹配游戏”,至于孩子心里喜欢什么、向往什么,常常被轻描淡写地归为“不切实际”。于是,不少孩子成了为读书而读书的“赶路者”,文凭是终点线,却不知道跨过线后要走向何方。就像在大海里漂流的船,没了灯塔,连风都成了负担。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小的孩子会陷入抑郁。他们的灵魂里藏着对热爱的渴望,却被塞进统一的轨道里,那份“不匹配”的挣扎,最终化作了无声的呐喊。80后、90后乃至00后成长的教育环境,早已不复当年的舒展,当“教”在学校里被简化成知识的灌输,“育”的责任便更重地落在了父母肩上。
作为父母,或许我们该少些对分数的执念,多些对孩子“灵魂”的关注。晚饭后少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多聊一句“今天有没有什么事让你觉得开心”;周末少排一节补习班,陪他去操场疯跑,去郊外观察一朵花的绽放,去听他叽叽喳喳讲那些“没用的幻想”。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教”让他们拥有立足的本领,“育”则要守护他们心灵的光。当孩子能在父母眼中看到对“热爱”的尊重,在生活里找到为梦想努力的勇气,那盏属于他们的灯塔,自然会重新亮起来。这或许,才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珍贵的事。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