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3 0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课程视频的观后感作文,想要写得深刻、有见地,确实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
"一、 观看视频阶段:打好基础"
1. "专注投入,认真观看:" 这是最基本的前提。不要一心二用,仔细听讲,仔细观察视频中的演示、画面、人物表情等。做好笔记,标记重点、疑问点或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2. "明确主题,把握核心:" 视频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或知识点是什么?在观看时就要有意识地把握这一点。 3. "主动思考,联系已知:" 不要只是被动接收信息。思考视频内容与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困惑有什么联系?视频中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4. "提出疑问,记录反思:"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有争议的观点或让你产生共鸣的想法,都记下来。这些问题和想法将是你观后感的重要素材。
"二、 撰写阶段:关键要素"
1. "清晰的结构:" "引言 (Introduction):" 简要介绍所观看的课程视频的基本信息(如主题、名称、主讲人/来源,如果重要的话)。 点明观看视频的目的或你的大致期待。 "引出你的核心观点或总体感受
特级教师“下水课”做研讨的“靶子”,领航教师做学生集中研究分享式教学的价值……近日,为期4天的第二届分享式教学领航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浙江义乌市稠城第三小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践行分享式教学的70多位教师,以“问题导学,个性分享”为主题,分享灵动课堂探索。
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圣菲小学衡菊芳、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教师游琼英等先后为研讨班提供了7节研讨课,尽显分享式教学的魅力。
吴正宪呈现的是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上课伊始,吴正宪以谈话起课:“你们听说过比的事吗?”学生联想到篮球比赛的比分,泡奶粉时奶粉和水的比例等。吴正宪以课堂生成的资源为基础,放手让学生围绕奶粉和水的比例,深入对比的认识。学生在按比例配奶粉的过程中不断试错,逐渐破解困惑。接着,吴正宪让位给学生,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享了他们对比的理解。
衡菊芳执教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通过规则的建立,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以分享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深入学习圆的知识。游琼英执教《分数的混合运算》,用问题解决法推动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后,全体领航教师以课为“靶”,在导师的组织下,从“教师作用”与“学生资源”两方面分组解剖3节课例,不仅在课例中看到教师显性的作用,还看到教师让位后的隐性作用,进而深刻理解分享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职责的重新定位,并要重视建立规则、让位于规则的教育智慧。用一位与会者的话说:“教师是舵手,把握方向;教师是助手,点拨学习;教师是推手,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来自一线的4位教师的“家常课”,同样让学员们看到了分享式教学的魅力。“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探究,结论由学生分享……”西安育英小学教师程亚娥在出示情境问题后,便一言不发,观察学生在无指令的情况下如何学习。待全班学生等不到教师指令而主动尝试解决PPT出示的问题之后,程亚娥才介入,表扬主动学习的学生,指出“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要依赖;接下来要自己解决,并将思路与大家分享。”学生因此对主动学习有了切身体会。还有成都芳草小学卢燕、义乌稠城第三小学包凤花、义乌市义亭小学金丽娜等教师的课,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同伴互助,然后全班分享,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全程观课的西安育英小学校长李继恒,不禁发出了“碰见学生、碰撞问题、教学相长”的感慨。
几节课后,成都市芳草小学副校长樊祥提醒领航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5个意识,即问题意识、自主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分享意识、总结意识。
特级教师、辽宁省阜新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原办公室主任李国祥在总结研修活动时重申:分享式教学要关注教师问题、学生问题、课堂问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度、表现度和达成度。在李国祥看来,问题是分享式教学的基础,思考是分享式教学的重点,分享是分享式教学的关键。而这场分享式教学领航教师研修活动,正是以问题为起点,在思考中破题,尽显分享的魅力。
分享式教学倡导者任景业认为,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是人的4大天性,也可以看成人们探究未知世界的4个过程。由分享得到的成功喜悦又会成为人们进行新的探索的动力。因此,分享式教学希望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们的天性:把情境给学生,把问题给学生,把困惑给学生,把空间给学生——学生会在分享中尝到快乐的滋味。
作为观察员的稠城第三小学校长宋兴明表示:要把育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课堂上,分享式教学给基层教师带来了希望。
《中国教师报》2019年07月17日第4版
近日,有幸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湖南省特级教师颜家骐老师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让我再一次深切感受了颜老师数学课堂的魅力。
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场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经历场。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信息的呈现和传递,注重教师的表现,关注教师的授课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时候,关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设计教案,而是课堂的组织和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因此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成知识的自主构建是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难点。
观颜家骐老师执教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我就深深感受到了这是一堂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课堂。课堂一开始的时候,颜老师特意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这个问题一抛出,就能够迅速通过从学生的当中及时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以便根据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进行一个及时的安排。当学生迅速答出计算公式时,严老师并没有满足于此,因为本堂课的学习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底面积。于是颜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学生自己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改变成为底面积X高。
导入新课环节时,颜老师并不急着直入课题。而是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知道有关圆锥体积哪些方面的知识?”再根据学生的,相机板书出公式、推导、意义、应用几个关键词。
你看,本堂课的内容就自然而然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了。这是孩子们自己想探究的东西,充分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圆锥的体积这一公式的推导过程,更是体现出了颜老师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一个特殊关照。颜老师设计了具体操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推导过程:通过同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模型,用圆锥装沙子填入圆柱这一操作实验最终得出同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或者说同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一结论。这比直接由教师主导着教给学生圆锥体积公式,或者仅仅只是教师展示实验,带给学生的经历更丰富,给学生的印象也更深刻,学生对于原理的理解更贴近实际。
再如练习环节之初,颜家骐老师巧妙地用了一个提问:“如果根据这个公式来计算,你希望颜老师告诉你什么?”这一环节结束之后,使得接下来的所有练习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
课堂中渗透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教育
正如颜家骐老师在课堂结尾处特意总结的那样:“我们这堂课有猜想验证、有总结应用这样的数学方法,还有转化、类推这样的数学思想。”
颜老师对整堂课的设计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
例如导入环节,颜老师特意让孩子们自己猜猜这节课我们将研究什么?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圆锥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吗?在之后的教学环节,再通过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进行验证。在练习环节,颜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练习题中抽象归纳出求圆锥的体积都是要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这一关键步骤,并由此应用到所有与之相关问题的解决当中去。
而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习推导方法,再迁移到今天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从三角形的面积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到猜测圆锥的体积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倍数关系,这其中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从已知的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与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积公式,到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将圆锥的体积的公式简单地表示出来,这就渗透了类推的数学思想。这些过程无一不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探究。
再例如,从学生实验中用沙子作为实验材料,有同学出现误差。颜老师带领学生探究,找到误差产生的原因所在。到教师演示实验中用水,这些更彰显出了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问题设计精巧,层层深入
你听颜家骐老师的这个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个图形,长相各不相同却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体积,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设计得相当巧妙,既帮助学生迅速抓住本课的关键点,同时也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中找相同”这一数学方法。
颜老师还特别喜欢追问。就刚才这个问题,颜老师一边上下移动着右手,一边追问道:“这些图形它们的上下怎么样?”“它们是由什么样的图形平移而来的?”
多好的问题设计啊!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中突破难点时强调等底等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这个教学片段——颜老师提问:“从三角形的面积移到今天求圆柱的体积,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生:转化)“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来算呢?”(生:圆柱)“为什么你一下子就想到了圆柱了?”(生:底面都有一个圆圆的圆)“转化成一个什么样的圆柱呢?”(生: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你怎么一下子就想到了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呢?”(生:等底等高时更好对照)“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呢?为什么就不行呢?”
通过颜老师层层深入的追问,特别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最终引导学生推导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就能求出固定的倍数关系。
追问的魅力在这一刻突显得淋漓尽致。
评价语言丰富、有效
颜家骐老师从不吝惜夸学生“太棒了!”。而当学生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个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时,颜老师这样夸学生:“你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从不同中找相同。”
在提问“谁听清楚了?能重复一次么”后,颜老师这样评价答问的学生:“你不但会听,还会记啦,能一字不漏记下来,真是太棒了!”
“这话说得多好啊!”“对,正好倒满,很好很好!”即使是实验中学生出现差错,颜老师也不会批评他,也并不急于纠正,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同时错误的地方由他们自己纠正。
不单是言语表达,颜老师时时挂在脸上的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充满激励的眼神,一个个看似随意实则细心设计的手势等等,这些都是她的评价语言。所有这些汇聚成一个课堂效果,就是——颜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眼睛始终是跟随着老师,学生的耳朵始终是认真地聆听着老师的每一句话,学生的大脑始终认真地思考着数学问题。孩子们始终认真地关注着老师,与老师同步进行教学活动。即使是操作实验时,学生也是有条不紊,丝毫没有混乱的现象发生。
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细节决定成败。观颜老师的课,每一个细节之处,无不彰显着魅力,需要我们细心体会。从细节处入手,我们将学到更多,更多。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