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3 08: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蒙语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且具有学术或个人思考的价值:
"1. 明确目的与读者对象 (Define Purpose and Audience):"
"目的:" 你写这篇读书笔记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总结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某个特定观点?分享个人感悟?还是评价作品的价值?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确定写作的侧重点和深度。 "读者:" 这篇作文是写给谁看的?是老师、同学,还是对蒙语文化或该书籍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不同的读者对象可能需要不同的写作风格和侧重点(例如,给老师看可能需要更严谨的分析,给普通读者看可能需要更生动的叙述和个人体验)。
"2. 精心选择笔记内容 (Select Content Carefully):"
"核心内容:" 选择书中最核心、最让你印象深刻或引发你思考的部分作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抓住关键情节、人物、主题、观点或语言特色。 "蒙语特色:" 作为蒙语读书笔记,要特别关注蒙语文本本身的特点。例如: "语言风格:" 蒙语的表达方式有何独特之处?是简洁有力,还是富有诗意?是否存在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叠词等)? "文化元素:" 书中是否包含蒙古族的历史、文化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蒙古风”对中原王朝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元朝与诸蒙古汗国
以衣冠服饰为例,很多人“辫发椎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
不过,与清朝强制推广“剃发易服”不同,“蒙古风”的流行,有着更多“顺理成章”的味道。毕竟,元朝政府似乎从未颁发过有关汉服、蓄发的禁令。
在元朝,可以看到“各种面孔”
在明朝的民间,还有哪些“蒙古风”的遗存?我整理了一些资料,大家可以一起看看。
明朝服饰中的“蒙古风”,最为明显的就是对“左衽”的习以为常。
实际上,服饰“左衽”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到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我们都知道,孔子老先生对“被发左衽”可是深恶痛疾的。
不过,根据南宋文学家岳珂(岳飞的孙子)的记载,涟水(今隶属于江苏淮安)孔庙中的孔子塑像,居然是“左衽”。
始建于北宋的大成殿,属于孔庙的大殿,1971年被拆除
到了元朝,服饰上的“左衽”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因此即便到了明朝,以妇女服饰为代表的服饰,无不以“左衽”为尚。据朝鲜官员崔溥的记载,明朝北方的妇女:
反倒是江南地区的妇女,似乎对“蒙古风”更为偏爱有加,不得不说“非常有趣”。
元朝女子服饰
除了“左衽”,“蒙古风”穿搭的另一“特色”,便是“帽子系腰”。
首先是帽子。在元朝,无论官民,“无不戴帽”,帽子制式“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基本属于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的遗制。
到了明朝,每到冬天,北京的男子多喜欢用貂狐的皮,制成高顶卷檐的帽子,即“胡帽”;北京的妇女用貂皮裁制成尖顶覆额的披肩,称为“昭君帽”。北直隶各府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也有这样的“穿搭风”。
元朝的镶宝石钹笠
与帽子相对应的,自然是“发型”。其特点就是将头发编成辫子,或者将头发打成纱罗椎,而庶民一概不用椎髻。
所谓“系腰”,即“袄则线其腰”,上衣在腰间加一腰线。元朝的“高档服装”,要么用浑金线制成“纳失失(加金的丝织物,又称“织金锦)”,或者在腰线上绣通神襕(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元朝服饰
根据明朝文学家田艺蘅(浙江人)的记载,明朝人戴的帽子以及穿的袄袍,遗存着很多的“蒙古风”,即“帽则金其顶,袄则线其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度主张恢复“汉唐衣冠”。不过, “蒙古风”似乎“从未真正离开”。譬如弘治以后,北方尤其是北京居民,在服饰上极为崇尚“蒙古风”。可以说,“蒙古风”的审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元世祖出猎图局部
在明朝,最受欢迎的“蒙古风”服饰样式,有“比甲”与“只孙”两种。
“比甲”由元世祖时察必皇后所创制,其式样是“前有裳无衽,后面之长倍于前面,也无衣领与衣袖,仅用两襻相缀”。在明朝,北方妇女普遍喜欢比甲,将它当成日用的常服,而且稍有改进,织金刺绣,套在衫袄之外。
明孝靖皇后无袖方领升龙纹、寿字纹刺绣比甲
“只孙”在《元史》又称”质孙”,同样起源于元代,也可以翻译为“一色服”。在元朝,凡是贵臣奉皇帝之诏,就穿只孙进宫,以示隆重。“只孙”在明朝仍被穿用,但多用于军士常服。在明朝圣旨中,经常出现制造“只孙”件数的记载。
元朝“质孙”服
在明朝中原的服饰称谓上,有些也受到了蒙古人习俗的影响。
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在元朝,蒙古人一般将蒙古妇女的礼服称为“袍”,汉人(北方人)妇女的礼服称为“团衫”,南人(南方人)妇女则称“大衣”。到了明朝,从北京一直到地方,一概称妇人的礼衣为“袍”。
波斯人绘制的蒙古贵族
明末学者陈子龙的记载显示,在京城乃至北方地区,无论是贵人、士人,还是庶人、妇人,服饰均呈有着比较浓郁的“蒙古风”,且被引为时尚。
蒙古人的入主中原,让蒙古语对传统汉语产生不小的影响。譬如在明朝广泛流行的“皇上”、“老爷”、“猫儿头”等称呼,多为“元朝遗俗”。
以皇帝为例,西汉臣子称皇帝为“县官”,东汉称皇帝为“国家”,唐朝称“圣人”,亦称“大家”、“天家”,宋朝称“官家”,至元朝时才称“皇上”。可见,明朝大臣称皇帝为“皇上”,也是“蒙古风”的残存。
忽必烈:我才是第一个“皇上”(?)
在明朝民间,多称地方官为“老爷”。这一称谓,同样源自元朝。《元史·董抟霄传》记载,董抟霄在南皮安营,毛贵兵猝至,问抟霄:“汝为谁?”抟霄答道:“我董老爷也。”说完,随之被杀。
在明朝,一般称人“干事不干净”为“猫儿头”,或称“猫儿头生活”,此称亦源自元朝。相传,元朝贫穷的新官出京,通常有人替他们应付盘缠,并随同新官一同到任,还替新官管事,一般称这类人为“猫儿头”。后来,民间又骂达官(蒙古/色目官员)的家人为“猫头”。
明朝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但在诸多节日生活中,有些实际是“蒙古(女真)遗俗”,尤以元宵、端午两节最为明显。
在元朝,每年正月十六日,流行一种“放偷”习俗。每当这一天时,各家各户对小偷严加防范,遇到偷窃行为,则“笑而遣之”,即使是妻女、车马、宝货为人所窃,也全不“加罪”。这种习俗,在明朝扬州尚有遗存。
《元朝灯戏图》 ,描绘杭州元宵庙会的场景
明朝端午节时,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无不盛行“射柳”、“走解”之俗,同样沿用于元朝旧俗。
譬如永乐年间,宫中流行着溯源于女真、蒙古人的“翦(射)柳”游戏。将鹁鸽藏在葫芦中,再将葫芦悬挂在柳树上,然后向葫芦射箭,射中葫芦,鹁鸽就冲天飞去,以鹁鸽飞之高下来定胜负。
端午“射柳”,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也是继承者
另外,宫中的“射柳”之戏,还拓展到了明朝的边镇。在端午这一天,各边镇无不“射柳较胜”,若是士卒命中,将帅就会次第加以赏赉。
以饮食生活习惯来说,明朝民间设酒“每桌五果、五按、五蔬菜”,汤食“非五则七”等种种风俗,都是从元朝流传下来的。
(疑似)蒙古贵族的宴会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蒙古风”的饮食习俗——“挈设”。所谓“挈设”,原是蒙古语,相当于汉人礼仪中的“荐体”与“荐”,属于一种酒席茶饭中的待客礼仪。
入明之后,这种待客礼仪仍广泛存在于北方人的饮食习俗中。一般按照汉人的习俗,招待上宾,以鹅头为敬;但在北方还是以鹅胸为敬,显然受到了蒙古饮食习俗的影响。
明朝民间妇女的“拜礼”,大抵也是对元朝风俗的沿袭。
自古中国的妇女,大多流行立拜之礼,与“男子之拜”有着很大的区别。
如宋天圣年间,明肃太后临朝,想代行郊天祭祀之礼,宰相薛简肃认为不可,劝谏道: “果尔,太后将作男子拜乎?抑女子拜乎?”太后听言,此事作罢。
唐寅(唐伯虎)笔下的明朝女子形象
到了明朝,按照制度,三品以上的命妇,遇到太后、中宫的大庆,或者是元会、令节,照例需要入宫朝贺。命妇朝贺,所行拜礼,与朝士有别。
不过,明朝民间士民之家的妇女,所行拜礼,已是“伏地顿首”,与男子无异。这无疑是沿用了“元朝之风”。
元朝建立后,所谓的古乐荡然无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元朝戏剧人
朱元璋命建立明朝后,命尚书詹同、陶凯及协律郎冷谦重新制作《燕享九奏乐章》,以使乐章不但协和音律,而且有平和广大之意,并于洪武四年( 1371 年) 七月最终制作完成。
这一乐章制成后,“一切流俗喧哓淫亵之乐,悉屏去之”,号称是古乐的复兴。不过,蒙古风的音乐早已渗透到民间的俗乐之中,一时很难去除干净。
即使在崇祯年间,地方官府在阅武仪式中所使用的乐器,依然能看到众多“蒙古乐器”的影子。崇祯四年( 1631 年) 三月,张岱路过山东兖州,亲身观看了巡按御史主持的阅武仪式。
表演时不仅都是在马上奏乐,所用乐器,分别有“三弦”、“胡拨”、“琥珀词”、“四上儿”、“密失”、“叉儿机”,“僸佅兜离”,不少皆为“蒙古乐器”。
明朝的宗教风俗,尤其是佛教风俗,大多沿袭“蒙古风”。譬如明朝皇宫中存在的“欢喜佛”,就是对元代佛教习俗的因袭。
所谓欢喜佛,其实就是一尊“男女淫亵之像”。据传,这种佛像得以存在,其目的是深怕太子长于深宫之中,不知人事,也就是为了对太子进行性教育。
“欢喜佛”造型
按照元朝的制度,皇帝必须先受佛戒九次,方可登基称帝。进入明朝,这一制度就演变为“替僧”制度。即皇太子与诸王子诞生以后,一般就要剃度幼童一人,替皇子出家为僧,号称“替僧”,又称“代替出家”。在明朝人看来,此制虽非“雅俗”,但在宫中习以为常。
(疑似)十六天魔舞
拓展阅读:一文概览:藏传佛教是如何“玩死”元朝的?
元朝的佛教风俗,对明朝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僧人的世俗化,便是典型。“郡境村落约三百计,皆有梵寺数楹,最小者亦斗室供香火,僧无精行,贫民为僧佣作者,挈妻傍居,流娼僦居僧舍,荡子谐狎,藉资衣食者,更从臾之,深可扼腕。”
明朝官方虽立志“恢复汉唐”,但纵观明朝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着相当多的“蒙古风”遗存,这无疑是文化交流的一个进步体现。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个民族渊源、文化虽然是多样性的,但却是有着共同命运的共同体。”
在我看来,真正的“中华民族”,应该呈现出一种“多元一体”的格局;而“中华文化”,更应该是兼容并包的、善于“取长补短”的、不断自我迭代的文化。
2009年9月,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我与媳妇以蒙古族习俗幸福结合。我是汉族,媳妇是蒙古族,我们组成了一个“民族团结”之家。
婚后有一天,家中要招待蒙古亲戚,捞肉时,媳妇对我喊“撤布哈”,一连几遍,我只茫然地转圈,媳妇只好用汉语喊“筷子。”事后我细思,娶了蒙古族姑娘,不懂蒙语可不成啊。不久全县举办了蒙语培训班,利用周六周日和晚饭后时间授课,我积极报名参加了培训,也学了一些基本的蒙语。说实在的,汉族干部学蒙语还是较困难的,记得最清的是一位汉族干部把蒙古语“谢谢”说成了“塔拉日哈拉”,惹得大哄堂大笑。工作之余,我也会向媳妇求几句蒙语日常用语,但总是说不流利。儿子出生会说话后,媳妇同时教我和儿子学蒙语,但儿子总比我学得快,他几次就会的,我得学几天,好没面子啊!也无法,小孩总是学语言的天赋啊!
蒙古族传统饮食以红、白两种为主,红就是肉食,而蒙古族肉食中有很多讲究,其中吃舅舅肉(羊铣板肉)讲究很独特,当长辈把舅舅肉分给在座每位时,接肉者都要说一段祝赞词,我不会,可咋办?每次参加媳妇家亲戚聚会时都很尴尬。于是,媳妇慢慢说,我用汉语记,先背熟了,再跟着媳妇学。不久,参加媳妇亲戚们聚会时,我流利地说出那一段祝赞词时,亲戚们全愣了,继而大笑,报以热烈的掌声。
人学了好话,还想学些坏话,于是要媳妇教,可是她不教。别着急,山人自有妙计。一天,我看媳妇心情不错,凑过去,问:“汉族人说人都很直接,蒙古人难道不会骂人吗?那生气了怎么说话啊?”媳妇说:“蒙古人说话都很委婉,有时听着是说这话,实际骂你。”“举个例呗!”“比如,蒙古人说‘巴力木巴林啊木特壹个他尼乎怪’,翻译成汉语就是‘老黄牛不识蜂蜜的味道’,实际上是说不会享受生活或不知趣、不接受人的好意,当然还有更深的意思。”好了,赶快拿笔记了,每天背背。一周后,单位公务接待民族地区考察团,我与单位一位蒙古族干部同桌,瞅着他吃饱了,拿起一块肥肥的手抓肉递过去:“啊合,佳,马哈依得(哥,来吃块肉)!”“怪。”赶紧丢过去一句:“巴力木巴林啊木特壹个他尼乎怪!”那位蒙古族干部愣了,气笑道:“嘿,你小子几时学会用蒙语气人了?”一桌子人全哄笑。回家得意地给媳妇说了,然后请教:“再给我教一句吧?”媳妇给我了一个白眼,笑骂道:“你一说蒙语骂人的话,别人都知道是我教的,还说我把你教坏了!想都别想了!”
蒙医药有悠久的历史,在治疗心脏病、呼吸道疾病方面有特殊疗效,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咳嗽得厉害,吃了好长时间的西药,效果不佳。媳妇带我去看蒙医,我半信半疑,抓了一周的药,吃完后,好了,不咳嗽了。媳妇说:“再抓一副,去根。”抓药时,蒙医现场用纸把药包起来,摆放整齐,好像一个个小银元宝似的,特别好看。回到家,媳妇出去了,打开药包,仔细查看,学着反复包,几十次后,像模像样了。不久媳妇带着阿吾(岳父)、爱克(岳母)去甘南看病,回来后在我家吃完了饭,几个人坐着打开瓶子包藏药。我凑过去,包了一排整齐的药包,也像元宝一样摆放整齐,媳妇傻眼了:“你是蒙古人还是我是蒙古人?”爱克来了一句:“库力根(女婿)像猴子一样,啥都学得像模像样。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聚会时,都会唱歌敬酒,我不会唱,酒量小,总是先醉。于时,跟着媳妇学蒙古歌,笨人自有笨办法,先用汉语写出来,再背会,然后跟着媳妇学唱,过年时,亲朋好友聚在一块儿喝酒,当我用蒙语唱出“泽龙泽龙赞布拉”时,蒙古族亲戚们全笑歪了:“这库力根成半个蒙古人了!”酒喝得特别爽快。不久,又跟媳妇学习了第二首蒙语歌曲“天边的故乡”,正想学第三首歌曲时,爱克查出患病,媳妇终日愁容满面,时不时暗自哭泣,我也心情十分沉重,陪着媳妇照顾爱克,时常安慰媳妇,自然没有心情去学蒙古语歌曲了。一年后,我尊敬的爱克去世,给我们留下了永远难以割舍的伤痛。其后,我跟随阿吾、阿哈、额克齐(姐姐)及长辈们一起为爱克点酥油灯、转经轮、念玛尼,祈祷爱克飞升天堂、安息!在这期间,我也学习了许多蒙古族习俗,加强了我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
爱克仙游后的三年,我们都在悲痛中度过。现在,媳妇心情逐渐平稳。但蒙古族歌曲那美妙动听的旋律我一直难以割舍。上网查查蒙古族歌曲“你漂亮的眼神”,想用笛子吹出来,但没有乐谱,期待有一天,我会为我的蒙古族媳妇完整地唱出或吹出这首蒙古歌曲。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