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3 09: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制茶工作的总结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充实、专业且具有价值:
1. "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 (Define Purpose and Scope):" "目的:" 首先要清楚这篇总结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录个人经验、汇报工作成果、分析问题改进、还是为团队提供参考?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总结的侧重点和深度。 "范围:" 确定总结的时间范围(例如,某个季度、某个生产批次、某个特定项目)和内容范围(是侧重于整个制茶流程,还是某个特定环节如萎凋、揉捻、发酵等,或是某个特定茶叶品种的制茶)。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Clear Structure, Rigorous Logic):" "标准结构:" "引言 (Introduction):" 简要说明总结的时间范围、目的、背景,概述主要工作内容和整体表现。 "主要工作内容与过程 (Key Work Content and Process):" 这是核心部分。详细描述在制茶过程中承担的具体任务、使用的工艺、操作方法、遵循的标准等。可以按照制茶流程的顺序(如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来组织,也可以按照工作职责(如生产管理、技术监控、质量检验等)来组织。
以上1-6 点都是跟茶叶原料有关的因素,而做工因素就是关键的人为因素,只要青叶原料好,核心就看制茶工夫了。我们都知道单丛属半发酵茶,且品种多,山头多,天气变化无常,要人为促进其理想的发酵,以合理的速度往正确的方向跑,最终在恰当的时间点杀青制作,其间工艺非常复杂,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时好的做工就非常重要了。
同样的原料,让好的师傅做和让一般的师傅做,价格可能是天差地别的;
这里我们只适合简要探讨做工可能对单丛带来哪些影响,以便于茶友们理解其中的好坏是怎么产生的,但如果要深入到抓起一把毛茶,或者开汤,就立刻辨别出在哪个制作环节出了问题,如晚晒青了半小时、杀青少了几分钟或浪青少了几次手之类的,那太专业了,如实在感兴趣,得来产地现场交流才能说点皮毛,此处只做简要交代。
首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在晒青,晒青看似简单,但这个起步跑没跑好,后面就非常吃力了,晒轻了、重了都不行。一般晒轻了有可能是天气原因,也有可能是人为判断不精准,如太晚晒青或过早收青。晒太轻,叶片含水率太高,酶促反应激发不足,使得发酵缓慢,青臭气散发不充分,后面不补救嘛成茶太青涩,补救嘛靠下重手促进发酵又不自然,同时含水率太高杀青如果没加长时间散失掉多余的水分,还会使得揉捻出来的茶貌软烂难看;而晒重了,失水过多,叶片蔫皱,发酵会提前启动,即使做青时不下手浪菜,发酵都会跑得很快,稍不注意还容易闷红,出现“过菜” 现象(发酵过度),成茶将寡淡无香。所以晒青很重要。
接着做青环节,是关键中的关键,也最考验师傅经验积累和做青能力的。其难就难在各项因子都在变化,而我们制茶要做的是观察茶叶发酵的走向和速度,通过浪青等手法,促使茶叶往最有利于香气物质生成并保留下来、散发青臭味,产生甜美回甘滋味的方向前进,最终在恰当的时间杀青以终止发酵。做青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有两个,分别是浪青不足和发酵过度,不足会导致青涩,香气口感均不佳,发酵过度香气会跑光了,甚至产生过菜味。做青的好坏不是截然分明的,我们是在发酵的变化中,追求效果曲线的最高值,是一门复杂的艺术。
至于杀青、揉捻和烘干这几道工序,说实话是比较简单的,只要稍微熟练的帮工即可完成,按制茶师傅吩咐的要点操作,不出漏子就行。并不像电视纪录片里面拍的那样,跟武打片般工夫十足,只是这几道工序的表演观赏性比较好,而乌龙茶的做青环节又太复杂了,一时半会讲不清,所以他们更喜欢把较多的时间和镜头留给这几个好看的环节而已。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常有这样的镜头—— 太极式的手工揉青,伴随着战鼓般的音效节奏,挥汗如雨,陶醉其中,其实这是有点误导大家了,一方面现在手工揉青很不现实,除非表演相信根本就没手工揉的,一个人真揉不了几斤茶;另一方面做青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揉茶工序一个师傅揉跟熟练工揉的区别微乎其微,而且他俩揉的都很可能比揉捻机差,手工揉出来的茶还没法便宜卖。
说说这几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杀青容易出现火候太轻,导致成茶偏青涩,还会使得水分散发不足,青臭味散发不足,严重的可能酶的活性没破坏彻底,还在继续发酵,那茶叶往往就半废了;杀青太重的话,水分散失过多甚至烧焦,后续揉捻茶条不卷实,还会产生大量茶碎。揉捻环节呢,主要作用是塑形,以及破坏细胞机械组织,使得细胞内物质溢出,交融,并附着于叶片表面,利于滋味形成和冲泡时被浸出,揉捻主要在于控制好投茶量,力度和时长即可。烘干环节,要足够干以利于毛茶保存,但不能过火或烧焦。
做工这点比较专业,各位了解起来既枯燥,又摸不着头脑。但其实,各位远离茶山,接触茶叶生产的机会很少,很多茶友可能还没看过茶树长什么样,能理解一点已经是很好了。总结一下,买茶,要看做工,做工好坏天差地别,所以不能单看名村、名种、老树,就认定是好茶,关键还看成茶品质。
下一篇将是火候对凤凰单丛品质的影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
童云祥(左二)正在炒制手工茶。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近日,在四川省农村手工艺保护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洪雅县的手工艺人童云祥现场表演了他的手工制茶技艺,赢得业界好评。原来,自年轻时就掌握手工制茶技艺的童云祥,10年前另辟蹊径,不仅将手工制茶当作家庭增收致富的一个新门路来发展,而且还广授门徒,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发扬光大手工制茶技艺,一方面带领茶农依托手工制茶极大地提高了鲜叶的附加值。
游客“点醒”手工制茶人换增收赛道
8月8日,记者来到洪雅县将军乡清凉村7组童云祥的家。只见他家的熊熊灶火已将炒茶锅烧得滚烫,他往锅中倒入现摘的独芽,双手上下舞动、左右翻飞,“茶不离手,手不离锅”,经过杀青、揉捻、提毫、挥锅等工序,约 40 分钟,一捧清香、回味甘甜的手工茶就大功告成。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种茶的,我从17岁开始就跟父辈学做手工茶,到现在已手工制茶36年了。过去很多年,我家都是卖鲜叶给茶贩变现。因为之前没有销售渠道,我担心手工制成的干茶卖不出去,所以每年只是炒一点手工茶,自己喝或者送亲朋好友。”童云祥说,“我真正把手工制茶当成一个增收致富的事来做,实际上是最近10年时间的事。”
童云祥回忆道,2014年,眉山市东坡区一游客到村里一处景点游玩,路过他家门口,走累了想讨口水喝,童云祥就请他喝自己炒制的手工茶。游客当即夸奖,并问他:“为何不把手工茶当成商品来卖?”游客临走时,童云祥送了他1两手工茶。到了第二年春茶出来的时候,这个游客又与他联系,提出花钱买手工茶,不到半个月就买了8公斤。原来经游客的推荐,游客周围的朋友都喜欢上了手工茶。
游客“点醒”了童云祥。童云祥算了一笔账:“鲜叶平均100元/公斤,每2公斤鲜叶可以炒0.5公斤干茶,鲜叶成本200元,但是,0.5公斤干茶可卖六七百元,除去人工、物流费,就可挣500元左右,比卖鲜叶的效益好多了!”
于是,童云祥从单纯卖鲜叶转向发展手工制茶业,一方面利用自家茶园的鲜叶,一方面收购茶农的鲜叶。他炒制的手工茶从起步时的760元/公斤,卖到了现在的1360元/公斤、1560 元/公斤两个档次,经过口口相传及朋友圈销售,他家手工茶的年销量递增到了目前的500公斤。
成立合作社传艺授徒抱团发展
2016 年之后,童云祥的手工制茶技术已经远近闻名。在家里排行老幺的童云祥凭着手工茶技艺以及制作的“童老幺手工卷型茶”,在省、市职业技能大赛及有关的茶博会上荣获了一系列的殊荣。
此时,作为清凉村7组组长的童云祥,也开始着眼于如何引领茶农发展手工茶产业增收致富。2017年,他成立了洪雅县童老幺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提出“以手工制干茶为主,卖鲜叶为辅”的发展思路,合作社成员迅速由建社之初的30余人增加到100余人。童云祥的儿子也在2022年辞去了在成都做医药代表的工作,回到村里跟父亲学习手工制茶手艺。
童云祥认为,手工制茶能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对于一些中老年茶农来讲是不错的选择,效益也比单纯卖鲜叶好得多。
童云祥手把手地教合作社成员炒茶,待出师之后,合作社成员手工炒制的干茶,有销路的就自己销售,没有销路的就委托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按比例提成。
“我要一丝不苟地守护和传承手工制茶这门古老的技艺,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抱着这样的心愿,童云祥受洪雅县人社局之邀,在洪雅县各乡镇巡回举办手工制茶培训班,培训了一批批手工制茶艺人,而他通过举行拜师仪式也收了10余个徒弟到门下并已出师。童云祥说:“在我这里学手工制茶,最长的只要7天就能学会。但是,手工制茶想要做好,就要多干、多练、多总结,是需要时间沉淀和积累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