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读书笔记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读书笔记:记录思考,点亮智慧之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读书笔记" />
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3 11:29
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读书笔记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读书笔记:记录思考,点亮智慧之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读书笔记则是攀登这阶梯时留下的坚实足迹。它不仅是阅读活动的延伸和深化,更是培养思考能力、提升认知水平的重要工具。然而,一份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并非简单的抄录或摘要,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去提炼、去反思。那么,在撰写读书笔记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首先,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在开始阅读前或阅读过程中,不妨先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是为了记录关键信息,梳理文章脉络,还是为了深入理解某个观点,或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不同的目的决定了笔记的侧重点和形式。是摘抄原文,还是用自己的话转述?是绘制思维导图,还是写下评论感悟?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阅读和记录,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笔记杂乱无章,缺乏核心价值。
"其次,精选内容,详略得当。" 一本书的内容往往浩如烟海,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记录下来。我们需要学会筛选,捕捉那些真正有价值、能引发思考的部分。这可以是书中富有哲理的句子、精辟的论点、独特的案例、重要的概念,也可以是让你产生共鸣或质疑的观点。对于这些精华内容,可以详细摘录或深入分析。而对于相对次要
手术中的陶勇 资料图片
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遭遇恶性伤医事件。经历生活激变与生命顿挫的他,在以新的姿态重新出发时,与好友李润共同推出随笔集《目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讨论人生、重审生命,从而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作者心向光明,通过思索生命意义、人性价值、职业信仰、生活信念的文字,为人生“赋义”,以真诚而有深度的生命沉思,化解突发性事件带来的心灵冲击,从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出发,将自我与社会相连,捧出心灵,呼唤良知与爱,召唤每个人寻回对生活的初心、对光明的憧憬、对信念的持守。
《目光》字里行间显豁出一个光明的心灵世界。作品带着生命的体温,展现良知的道德光芒,提供了有价值的“反伤痕”书写,反衬出面对世界“撒娇”的“疼痛文学”的狭隘与肤浅。曾经的“伤痕文学”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反思历史,呼应社会、文化转型中的重要命题,以理性的姿态省察个人命运,蕴含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心理内容。而今天所谓拥抱“后现代”、去深度化的浅俗性流行写作当中的“新伤痕”书写,则是“娇惯的心灵”以精神后撤的姿态,在大时代里营构无限放大自我的“小时代”,顾影自怜,渲染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反复咀嚼“精神剩余物”,呼疼喊痛。书写者将个人与总体性的社会结构“脱嵌”,把“意义”流放到生命的废墟,放弃对“精神高地”的攀登和对生命韧性的磨炼,用空洞的抒情、虚无的腔调来为个人犬儒主义的生活姿态张目。《目光》与这样的写作形成强烈的反差——不仅是文笔上的,更是写作者自身的精神高度、生活态度上的。
自始至终陶勇没有沉溺于创伤性事件之中,而是诚恳地对生命中关键性节点、启示性片段进行回溯,重新探究其中的意义。正如哲人所言,“苦难是美德的机会”。特殊经历给了美德现身的契机,也彰显出将自我从生命的意外中超拔出来寻求超越之道的个体心灵质量,以及这种心灵境界与时代的进取精神相匹配的高度。
作者超越一时之遭际的进取姿态,在于面对生活的重击不退缩,不因暂时性的生命处境、偶发性状况而否定职业选择的意义、恒久的人生价值,而是从生死场上走一遭的经历当中,正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明确“向死而生”的意义。他坚信要从有限和短暂当中寻求无限和永恒,不是在人生终点处悬想一个最完满的结果作为人生展开的前提,而是要把目的论化为“过程论”,珍惜生命,把人生意义的寻得和确证放在过程展开的每一个时刻去实现——“人在这世上走一遭,过程远远重于结果,而这个过程的意义就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陶勇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正是在于对“意义”的追寻,对于“价值”的成就。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贤哲已经证明,探求“意义”的冲动是推动人生发展的强大的内驱性力量,而作者愿意以这样的驱动力发动人生引擎,将自己的生命之河引向宽阔的境地。陶勇深信问道、闻道、求道、守道,可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盈、宽厚。他在书中反复申明对于哲学的兴趣:“站到哲学的高度,你就会找到解读世界之符咒。”超越具体和有限,超越现象的碎片,在更高处去理解生命、看待医学。
尽管作者未必在形而上之思的层面达到了最强的穿透力,然而这种努力是真诚的,并且也确实提升了生命的境界,这从《目光》的生命之思与抒情之诗中都能体会到这一点。随笔集中每一章的后面都附有简练、明晓的小诗,或呼应或强化正文内容,一同涂抹出斑斓、缤纷的心灵色彩,以抒情的笔调向世人表露出一个点亮心灯前行的人与世界遭遇时灵魂的回声。从这回声里可以再一次听到陶勇的自白——关于人生的意义、关于生命与道的深刻关联——生命不是在人与人的对立中显示出独特,而是因理解而兼容。“背着行囊/也要看遍乌云散尽后的美丽……生命是一场旅行/一路寻找价值和意义”。这意义就是从医者认清“医生所能带给病人的希望,不只是解除病痛,还有在生死之间的一种期待”,他愿意用全部的生命时间和生命力量去托举这种期待;这意义就是以“苍生大医”为最高的自我期许;这意义就是不放弃——“他们没有放弃我,我焉能放弃他们”。作者坚定地在书中“明志”:“我的‘道’就是我的事业,我热爱它,它也能带给我愉悦和价值感。”他将人生的意义、医学与自我的生命贯通起来,三者形成彼此支撑的三维坐标,从而奠定人的存在之基。
由于作者把生命的逻辑重音放在“意义”上,他就彻底地把那种将生命工具化,以物质的占有、享乐的获得、巨利的牟取为生命尺度的价值观驱逐到人生的“原野”之外。作者的目光如何注视,或者说他怎么去看,用什么依据、标尺去看,显示出《目光》的价值。作者的目光并不在物质世界的声色上流连,人,尤其是等待救治以重新拥抱生活的病人以及精神生活、精神形式的发展,才是他深深凝眸的所在。比起因物质而发起的有限游戏,他倾心于因精神而发起的无限游戏。无限游戏不是为了终结而开始的,恰恰是为了延续而展开的,它“持续带给人一种使命感”。在陶勇看来,医学正是这样一场无限游戏。实际上,为医学而奉献的人生也是无限游戏的一部分,生命的意义在其中获得无限延长的可能性,而人的精神也在对“无限”的投入中得到真正的扩充和发展,由此不断接近“人类群星闪耀时”的高远。作者的“目光”所蕴含的价值评判,摆脱了工具理性的思维钳制和物质主义对人性的束缚,体现出开放的心灵对于价值的估量以及正念的力量。作者不以财富追求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不将金钱与幸福画上等号,发自内心地肯定从利他当中感受到的真切幸福——为病人捐款捐物令人有幸福感,为病人解除病苦亦是如此。他用个人的经历和感悟昭示一种值得度过的生活。他在《目光》里提供的启示不是由“空洞的理念”派生,他也无意于向读者说教,他的“信”皆来自他的生活实感和生命经验。因此,作者的评判和“所信”对于读者来说就格外具有说服力。
《目光》所彰显的进取的生命姿态,还在于作者“用心”看见,因而心生光明。作品用温润的情感浸润理性平和的叙述,娓娓道来,情理皆入人心;文章不诉诸激切的倾诉呼喊,却富有心理深度。《目光》里的目光实是多向度的“看见”。个体既见自我,也见众生、见天地。作为医生,陶勇以仁医之爱看见病人的病苦,看见他们生的坚强和热爱生命的勇气。他专攻专业难度高的葡萄膜炎领域,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为那1%的世界带去光明,他恪守与医学所定之约,一约既定,万山难阻。他对小岳岳这样病情复杂的病人不抛弃、不放弃,精心治疗,为了1%的可能性竭尽全力。他为从小罹患眼部肿瘤的天赐及其父亲同病魔搏斗的韧劲与达观的生命态度所动容,他喜爱因白血病而导致严重眼病的小病人薇薇的阳光可爱。他为病人付出,也从病人那里收获爱,更从他们那里得到最有力的生命启迪。当陶勇一度成为病人的时候,他看见的那些人和他们的生命热力化为他自身重建心灵的精神资源。于是,“看见”成为双向的照见,目光点亮了人与我的心灵之光。注视他人与事物,“就是把自己置于与它的关系之中”,陶勇见病人、见众生的目光建构了正向的对人我关系、医患关系的认知。首先是信任,以人对人的生命“同情”建立信任。其次是将他人的生命存在、他们面对病症的生活反应作为认识自我和反省自我的参照。或者说,因为“看见”,更着力省察自身,获得对自我的深度认知,培养对于生活和生命的定力,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大医精诚的境界——如果医生在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地去关爱患者的心灵病苦的话,那么希望和爱就会离我们更近。
《目光》如同这样一种目光,清澈、坚定。作者理性而不乏温情地审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把无穷的远方等待光明希望的人们视为自我的使命,他深沉地反视自己的生命来路与命运,从生活的考验里更加确定信仰与爱对于生命的意义,决定更加勇敢地面对世界写下“活着”这首属于医者的生命之诗。(作者:叶李,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光》是一本思想启示录,从年轻阳光的眼科医生陶勇遭遇恶性伤医事件写起,在表现陶勇的思想与感悟的同时,穿插了一些感人的事例,发人深思。
《目光》陶勇 李润 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人公兼作者陶勇,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在本书的另一作者李润看来,陶勇是一个在上学时就发表了79篇SCI的“非正常人类”、励志达人、爱心大使。他不关心任何和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时间在他身上仿佛是静止的。我在与陶勇的首次接触中,即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他显得那么年轻,与实际年龄不符;他的眼睛那么澄明真诚,你在他面前都好像变得越发干净舒展……
进入和保持“春游模式”
书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幸福”。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陶勇医生行医多年,遇到的不幸的患者太多了,且他们往往很贫困,可越是不幸,他们反倒越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感恩。小患者薇薇为了省钱给弟弟读书,央求医生不要给她全麻;天赐的父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十几年来住桥洞、睡公园;一位大字不识的母亲,为了孩子,将白血病和葡萄膜炎研究得像半个专家。
为什么很多人的幸福指数不高?也许是对幸福的要求太高了。当金钱买不来健康、买不来快乐时,人对金钱的信任就不免崩塌。物质不是幸福的唯一必要条件,信仰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乐观,对阻挠他的一切视而不见,因为他心中的信仰就像一座灯塔,为他指引着前行的路。
“春游模式”即整个环节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快乐的,“溺水模式”则只有解脱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在此之前都要忍受痛苦。陶勇医生能一直处于“春游模式”,在于他天生心地善良、敏感纯朴、大爱助人,在于他对自己所拥有的格外珍惜和知足,在于他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解离”而不焦虑。这是一种智慧,当你想跟自己和解却走不出牛角尖时,不妨把自己抽离出来,将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再来看待问题,便会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难。
书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信任”。在经过多次伤害后,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会潜移默化地竖起一道透明的墙。人最相信的往往是自己,当一个人心存疑惑时,不免会向更有“话语权”的人请教,但当这个解释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时,信任就开始动摇了。想要做到彼此信任虽然很难,但不是不可能,这需要双方都有真诚、善良和爱。《目光》就讲述了爱的交织与传递、信任的坍塌与重建,而当一个人拥有幸福和信任时,就离“春游模式”不远了。
“小我”向“大我”的流淌
在经历血淋淋的伤医事件后,很多人以为陶勇会怀疑自己学医的初心和信念,但陶勇却选择不将仇恨埋在心里,而是沉下心来思考医患之间的矛盾,设想理想蓝图,这一切既得益于他对信仰的坚守,也得益于他对哲学的体悟。
在公立医院上班,病人多、任务重、酬劳少,陶勇不是没有想过跳槽到私立医院,但想到有那么多经济拮据的病人等着他去救治,有那么多疑难杂症等着他去攻破时,他迟疑了,最终坚定地留在了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如果说每次动摇时的陶勇是“小我”的话,那么坚定信念后的陶勇则达到了“大我”的境界。他联系厂家为家境贫困的患者捐赠人工晶体;他自掏腰包为患者支付手术费;他订购棉被为地下通道的流浪者分发;他为想看清照片上的家人的驼背阿婆免费做白内障手术……
“小我”在流淌成“大我”时,患者带给陶勇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陶勇从患者身上看到了坚强、乐观、天真、淳朴、坚持,每一位患者殷切的眼神支撑着他,每一位患者视他为恩人的心支撑着他。
我始终认为,好的医生,是先暖心再医病,正所谓医者仁心。陶勇用精湛的医术给患者带来光明与希望,同时,患者也用一颗颗烛光般的真心助力陶勇在困难中坚持和坚守。医生和患者从来不是对立的,陶勇呼吁医生在治病的同时,要多去关心患者的内心。正如陶勇所说,他坚持医学不仅源于热爱,更是为了让那些对他心怀期待的人看到——还有人在为他们而努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下,陶勇实现了“小我”向“大我”的流淌。
“希望是唯一价廉而有效的可以对抗人间疾苦的方法,它是俘虏的自由,病人的健康,乞丐的财富,极寒中的暖阳。”不放弃希望,努力向“大我”转变,让自我认同变得更加容易。
用诗谱写爱的力量
《目光》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书中的诗歌,这些诗歌关乎医院、患者、生命、医学、光明、金钱、苦难,总的来说,是关于眼睛所看到的世界。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尽管没有经过专门的文学训练,但《目光》中的诗歌洋溢真情、挥洒真爱,滋润人的心灵。
《痛与希望》中,“焦虑、烦躁、绝望,痛苦积聚,汇集成黑暗;面对、解决、放下,翻开黑暗,是希望与爱”告诉我们,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之下,都要对未来充满希望,都要对未来有着坚定的信念,这样便会发现爱与希望早已充斥在我们身边。《你是暗夜里的光》中,“上天从来不吝于雪上加霜,也鲜少对深陷苦难的人,表现出过多的怜悯。可是,没有苦难,便没有诗歌”,就像周国平老师在序中所言,“苦难是美德的机会”“在苦难之下,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美德闪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对于这次苦难,陶勇坦然面对,化苦难为力量,不仅将自己多年来从患者和朋友身上吸收到的能量用文字表现了出来,而且将这种能量回馈给了社会。
虽不是职业诗人,但陶勇以真情浇灌,以爱哺育,让这些诗歌开出了富含哲理的生命之花。艾兴多尔夫的纪念碑上刻着一首短诗:“站到哲学的高度,你就会找到解读世界之符咒!”陶勇既尊重科学,又深究哲学,找到了解读世界的符咒;他深谙人性,不惧生死,立志终身致力于“无限游戏”。我们可以从诗中汲取所需的能量,思考人生的真谛。
人的自我认同离不开自爱、自信、自省。以前,陶勇用手术刀为患者带来光明,如今,陶勇用“手术刀”解剖自己的思想。陶勇在后记中说,《目光》是他关于人生、关于内心的洞察。读罢此书,你会发现陶勇能轻松化解任何难题,他勇于迎接一切挑战,世界用榴莲吻他,他便将这榴莲做成比萨。
《目光》的独特魔力就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它鼓励我们积极迎接生活中的“战斗”,它教会我们与自然交融,与自我和解,它给予了我们获取爱和幸福的勇气,赋予我们终极的行动力,带给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看到光和希望,同时发出自己的光。
陶勇在辩证地看待命运时,实现了自我的认同与和解,他享受在孤独中进行自我解救和提升,他活得通透,已至澄明之境。也许通过品味《目光》,我们也能学会试着平衡自己内心的“天使”与“魔鬼”,做一个怡然自在、乐观向上、坚持坚守、照亮自己同时点亮别人的人。
李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原标题:从陶勇的《目光》看人的自我认同与和解)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颖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