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焦焦裕禄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3 11:41

如何写《焦焦裕禄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焦裕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观点明确:
"一、 准备阶段:"
1. "深入理解《焦裕禄》:" "观看/阅读:" 全心全意地观看或阅读《焦裕禄》相关的材料,例如电影、纪录片、传记、文章等。 "了解背景:" 了解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以及他所做出的贡献。 "分析人物:" 深入分析焦裕禄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思考意义:" 思考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2. "确定主题:" 根据你对焦裕禄精神的理解,确定你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例如,可以是学习焦裕禄的奉献精神、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精神等。 主题要明确、集中,避免泛泛而谈。
3. "收集素材:" 根据主题,收集相关的素材,例如焦裕禄的名言警句、典型事例、历史背景等。 素材要真实、典型、有力,能够支撑你的观点。
"二、 写作阶段:"
1. "结构清晰:"

一颗红心,永不褪色——观电影《焦裕禄》有感

电影《焦裕禄》于2021年11月1日重返电影院。提起焦裕禄大家都知道,他同兰考县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带领百姓走向了新生活。这部由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版《焦裕禄》上映于1990年,2021年重返电影院后,我也重温了这部电影,重新感受了焦裕禄在兰考抗风沙的艰苦奋斗历程,也再一次被他的精神鼓舞。

观影时,我的思绪常常被影片中焦裕禄下基层、访民情、赈灾救济百姓、雨夜抗洪、治沙种梧桐、带病坚持工作等感人的画面所感动,时而热血澎湃,时而热泪盈眶。

影片中,焦裕禄前往兰考县委报到时,衣着简朴,轻车简从。他一路步行,看到一群饥饿的孩子时,拿出了自己携带的全部干粮;第一次参加县委会议时,他提议与会同志先到兰考火车站看一看,当看到鹅毛大雪中静静等待的饥民无奈的眼神和火车来临时饥民争先恐后逃离家园的情景时,众人被深深震撼;听说政府的救济粮没有及时发放时,他震怒了;得知养牛老人被牛角撞伤,生命垂危之际想见他一面时,他不顾自己已经被病魔折磨的十分脆弱的身躯,深夜冒雨前去探望;在他一家人尚未温饱的情况下,用自己本不富裕的收入资助更需要帮助的贫苦百姓;面对双目失明的老人,焦裕禄同志深情地说出,“我是你们的儿子”。

为锁住肆虐兰考的风沙,他忍着病痛的折磨在已经不能骑自行车的情况下,带领通讯员,一路推着自行车调查风沙的起因,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剧烈的疼痛让他滑下了沙丘,但他没有退缩,忍痛坚持工作;得知泡桐树可以在当地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对改善气候环境有巨大作用时,他亲自到苗圃了解情况,部署植树防沙工程,并亲手在沙丘上种下一株泡桐;在苗圃工作的唯一的大学生要离开兰考返城时,他抓起一把兰考的泥土,忍着疼痛,跌跌撞撞跑到火车站为他送行,没有责怪和批评,只是交代大学生回城后不要忘记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把兰考的泥土做一下化验分析,为改变兰考的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解决夏季水患,他在洪水季节,带领干部群众,顶风冒雨查看水情,在看到村干部面对灾情一筹莫展、垂头丧气时,他一句一句的肺腑之言,激起了大家战天斗地的豪情。

影片最让我感动的那一幕是:家中仅剩一点钱了,妻子原本答应给孩子做一顿红烧肉吃,可焦裕禄却说把钱送给了别人,不能买肉了。吃晚饭时,小儿子哭闹着把玉米窝头扔到地上,叫着要吃肉。他一气之下打了孩子,让他把窝头拾起来,并耐心地告诉孩子有窝头吃就很不错了,多少人还在忍饥挨饿连窝头都吃不上,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孩子明白了粮食的珍贵,含泪抽泣着答应再也不扔粮食了。在焦裕禄患病晚期不得不住院时,小儿子来到他的床前,抽噎着说:“爸,我再也不吃红烧肉了,我只要爸爸,呜……”看着孩子那瘦弱单薄的身子,焦裕禄的心里一阵酸楚,他慈爱地抚摩着儿子的头:“唉,傻孩子……”几个简单的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无奈和对孩子的怜爱,这是一个对孩子有愧疚的父亲心底的叹息。看到这里,我不禁再次潸然泪下。

焦裕禄这个名字,体现了一种崇高而不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他向每一个党员干部发出忠告:永远要做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焦裕禄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只有时时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人民才会拥戴你、支持你。焦裕禄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品质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丰碑。

焦裕禄忘我地工作,让他的病情不断恶化,去世前他留下遗愿:“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在他生命终止的那一刻,他还想着党交给他的任务没有完成,遗憾兰考的灾情没有彻底解决。他让女儿采来一束麦穗放到他的枕边,让他一直闻着麦香离去。这就是一位刚强的共产党员临终前的遗言,把最后的寄托、最后的遗愿都融入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留给世人悲壮的一幕。

1965年,42岁的焦裕禄匆匆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的家人,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兰考县和那里的人民。

焦裕禄下葬那一天,兰考的人们把白布挂在树枝上,沿街挤满了为他送行的老百姓,人们都披麻戴孝,像送别亲人一样一路为他送行。在兰考县工作的475天里,焦裕禄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爱戴。在他的葬礼上,上万群众悲痛地哭喊道:“不要埋焦书记。”

如今,焦裕禄离开我们已经57年了,但他却依然鲜活生动,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灵中、血脉中。他的事迹和以他名字命名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感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韩瑜)

焦裕禄精神,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新华社河南兰考8月16日电 题:焦裕禄精神,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新华社记者

8月16日,是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没有离开我们,今年就是100岁了。

位于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正门前的焦桐广场,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瞻仰焦裕禄亲手栽下的“焦桐”。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写下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被镌刻于巨石之上。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

岁月流逝,精神永恒。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新时代依然直抵人心、催人奋进。

怀念——如同那棵挺拔笔直的焦桐,他永远在人民心中

在父亲该过100岁生日之际,二女儿焦守云又来到了焦裕禄魂牵梦绕的兰考——此前她从山东淄博、辽宁抚顺、江苏宿迁、河南洛阳等地一路走来,追寻父亲的生平足迹。

焦守云如今又来到父亲亲植的泡桐树旁:“您走过的地方,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您牵肠挂肚的兰考,已全面摆脱贫困,走上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兰考,曾经是个穷窝。黄河在这里改道北流,留下一眼看不到头的黄沙。1962年冬天,在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到任第二天,他就下乡去了。农民的草屋、饲养棚、田间地头……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跑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走进了最贫苦的群众中间。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临上任前,焦裕禄这样向组织立下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只有1年多,因病辞世已有58年,兰考人却依然念着他的好,他的故事口口相传。如同那满坡满地的泡桐,他深深扎根在人民心里。

斯人已逝,焦桐长青。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在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种下的泡桐树,已成为“绿色银行”,造福千家万户。

每天一大早,80岁的老党员魏善民都会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带着扫帚、簸箕,出现在焦桐树下。

“如果他还活着,看见它现在仨人都合抱不过来,不知得多高兴。”魏善民轻轻抚摸挺拔笔直的树干,然后慢慢弯腰俯首,清扫地面。

依稀仿佛,他又回到了漫天风沙里。焦裕禄对他说:“小伙子,咱俩一班,翻沙种树。”

“焦书记咋干,俺就咋干。俺们吃啥,他就吃啥。有时候他拿树苗我刨坑,有时候我拿树苗他刨坑。”焦裕禄当年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在胡集大队栽下了首批50亩泡桐林。临走前还留下粮票和钱,叮嘱说“栽树不护,等于不栽”。

有一棵小树苗被扔在道边,焦书记把它捡回来,认认真真地栽下去:“别看它小,树干直,长大了也能挡风沙。”

泡桐树8到10年便可成材。每次乡亲们伐旧补新,焦裕禄亲手栽种的那棵树都会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

50多年过去,焦裕禄栽下的这棵泡桐已是参天大树、华盖如云,树围约5米,3个成年人伸开双臂才能勉强合抱一圈。

几乎每个在焦桐下休憩的兰考人,都能讲出一段焦裕禄的故事,勾勒出那个顶风冒沙、蹚水排涝的身影。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焦裕禄,都会亲切地称他为“老焦”;每年新麦收获后,总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

“啥时候也不能忘了,这棵焦桐是咱兰考人心上的树!”看护过焦桐的父亲临终时,曾经这样叮嘱魏善民。如今,魏善民的三儿子已经跟着父亲上岗了。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只有475天,为什么兰考人对他的怀念却跨越半个多世纪而不减?

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曾经回忆说,老焦病危躺在床上还在问县里的工作、问生产情况,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吗?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焦守云这样回忆她的父亲:“他的眼睛里能看见百姓的苦。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做天上最亮的那颗星……”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个党的干部,把热血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老百姓怎么会不铭记他、感念他?

初心——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守的是人民的心

“整风的目的是为了洗脸擦黑、改造思想、提高觉悟、放下包袱、积极工作、密切群众联系,当人民的好干部。”这份近日刚刚发现的珍贵手稿,记录的是1952年焦裕禄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开展土改复查工作的心得。

字里行间,读得出焦裕禄对做好群众工作的细致思考和真情实意。

“他真的是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78岁的肖亮臣是当年兰考泡桐实验站的研究员。1963年的夏天,正在除草的他突发疟疾,焦裕禄及时发现了他的病情。作为县委书记,焦裕禄每天都有繁重的工作,自己也深受肝病疼痛的困扰,但他还是第一时间亲自给肖亮臣送来了救命药——奎宁。

肖亮臣一直珍藏着一个焦裕禄用过的旧挎包。“那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就是他公仆情怀的最好写照。”

人们在焦裕禄的日记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以“三棵树”比喻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焦裕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懂焦裕禄精神,就读懂了中国共产党。焦裕禄日记本中提到的‘三棵树’,正是对他一生最生动的写照。”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说。

谁惦记着老百姓,老百姓就永远念着他。

每当回忆起60年前和焦书记的初见,耄耋之年的雷中江都会热泪纵横。

北风怒号,大雪纷飞。兰考火车站里,挤满逃荒的灾民,雷中江也在其中。焦书记走过来和他搭话,握住了他的手,一边说着“没有把工作做好,让你们受苦了”,一边泪珠在他眼眶里打转。

“那场面,一辈子难忘!”雷中江哽咽了,“焦书记穿得很朴素,没官架子,就像亲人。”

这样一个场面同样令人难忘:焦裕禄迎着大风雪,走进一户无儿无女的老人家,老大爷卧病在床,老大娘双目失明。焦裕禄一进屋,就问寒问饥。

“你是谁?”“我是您的儿子。”这段朴素而真挚的对白,穿越时空,叩击着每一个聆听它的心灵,映照着共产党人躬身为民的炽热情怀。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兰考县的115个扶贫工作队奔向115个贫困村。大雪漫天,孟寨乡憨庙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翟世栋挨家挨户走访贫苦户,却不知自己的母亲出门买馍摔得骨折;仪封乡耿庄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赵大鹏满怀歉疚,因为忙于工作陪儿子看电影的承诺始终没兑现……数百个“第一书记”、扶贫队员们踔厉奋发,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1963年的春天,不满周岁的张徐州得了重病,是下乡考察的焦裕禄救了他的命。后来,为了铭记这段恩情,他改名张继焦。

2015年,张继焦到兰考县许河乡赵楼村驻村扶贫。两年多时间里,他带领乡亲们修路修桥、发展特色种植,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家庭。

“焦裕禄的精神始终在传承。”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退休干部张继焦说。当地乡亲们至今还保留着他的信息联络卡,隔三岔五就会打电话,希望他“常回家看看”。

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艰险不绕弯,在脱贫攻坚中,兰考干部凭借“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改变了家乡的面貌。2017年3月,兰考成为河南首个“摘帽”的贫困县。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14年将近翻一番。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代代相传。现任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说:“我们缅怀和纪念焦裕禄同志最好的方式,就是实实在在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持续创造不负伟大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更好业绩。”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一代代共产党人,守的正是人民的心。

奋斗——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每年都吸引着逾百万国内外访客。

“我是从小听着焦裕禄的故事长大的,他的形象一直刻在心里。”趁着暑期,来自开封的赵慧慧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专程到兰考缅怀焦裕禄,同行的还有30多个家长和孩子。“他不仅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孩子们成长做人的好榜样。”

从破烂的自行车到生锈的锄头,从带着窟窿的布鞋到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很多今天的观众难以想象:焦裕禄是怎样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拖着病弱的身躯,跑了兰考县120多个生产大队的?

那把旧藤椅右扶手下的大窟窿,是他用钢笔、茶杯盖、鸡毛掸子等硬物,生生顶出来的。他的肝时时作痛,只能在工作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压着、忍着……

“这把藤椅的故事,几乎感动了所有见过它的人。”从事讲解工作近30年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副馆长董亚娜说,就是在这张藤椅上,焦裕禄完成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纲,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岁月褪去了这张藤椅的颜色,却洗不去人们对其主人的思念;病魔夺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生命,却磨不灭激荡在他血液里的精神气概。

松柏肃立,柳丝低垂。

墓碑照片上的焦裕禄依然年轻。他临终时留下的话——“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依旧让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带着这份感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王严和他的调研小组已在兰考走访了3天,从乡村老农、基层干部那里寻访焦裕禄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焦裕禄是一个伟大的人,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王严说。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需要新担当,人民依旧呼唤焦裕禄。

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脱贫攻坚的最基层,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英雄本色。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未改变、历久弥坚。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从当年穷窝里爬出来的我,更能体会到焦裕禄同志誓死也要改变兰考面貌的那份情怀和担当。”52岁的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说。

10多年来,裴春亮带领乡亲们一同劳动致富,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每当自己干活觉得辛苦的时候,想起焦裕禄同志就不累了,像焦裕禄那样和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充满了力量。”

曾任兰考县委副书记的鲁献启在退休后发起成立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编纂了《今天我们怎样学习焦裕禄?》等学习读本,迄今已有上千万人次阅读,引起热烈反响。

近10年来,焦裕禄干部学院已累计承接各类培训班次4300多个,培训学员24万余人。

焦裕禄精神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记者王丁、张旭东、吴晶、刘怀丕、韩朝阳)

来源:新华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