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3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学记录》(通常指记录大学校园生活、学习、成长的纪录片或类似题材的作品)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中心思想与核心感受 (Clarify Central Theme & Core Feelings):"
"核心问题:" 你看完《大学记录》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感动、启发、迷茫、怀旧,还是别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东西? "聚焦:"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内容,选择一两个最触动你、最想表达的观点或感受作为文章的核心。例如,你可能更关注记录中展现的师生情谊、个人成长挑战,或是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 "立意:" 确定你的文章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是赞美大学的美好,是探讨成长的过程,还是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2. 精心选择和组织素材 (Carefully Select & Organize Materials):"
"具体细节:" 观后感不是泛泛而谈。要回忆或提取纪录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具体场景、人物、对话、事件或细节。例如,“片中那位在图书馆深夜苦读的同学”、“老师那段关于坚持的演讲”、“某个社团活动的热闹场面”。 "典型性:" 选择能够支撑你中心思想的典型素材。这些素材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纪录电影《大学》即将上映。
影片开始,字幕“《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别误会,这不是一部讲古籍的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清华园里4个活生生的人:高三毕业生严韫洲、博士研究生宋云天、留美学者蔡峥、大学教授钱易。
在一次点映时,有观众提出了犀利的问题,既然拍的都是清华的人和事,片名为什么不干脆叫“清华大学”?
导演孙虹解释,影片中文名“大学”,英文名“The Great Learning”,“大学”意为“大学之道”,“虽然以清华为拍摄对象,但更想通过清华的个例,去窥探大学精神的一隅,去阐释大学精神对个体的影响”。
导演王静说,大学有3个含义:一是空间,即大学校园,是学生奋力学习、偶尔摸鱼的地方,是青春发生的地方;二是时间,念大学的那些年;三是生命历程,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价值观、学着走向社会的一段重要人生。
4位《大学》的主人公,在片尾时头衔发生了变化——他们分别成为在读本科生、基层选调生、青年教师、荣休院士。他们都跨过了自己的一个人生转折,这,就是《大学》。
人生转折
《大学》的拍摄历时3年,素材超过1000小时,最终成片时长110分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母校对三位导演的影响的产物。
孙虹说:“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大学是塑造和定义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每当我反思自己当下生活的时候,都会深刻地体会到毕业后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有着来自大学时期的烙印。”
于是,孙虹开始对大学好奇,它究竟是怎样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当代青年人的?影片没有选择更为大众关注的“明星人物”,来自清华大学的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记录普通师生的日常,来寻找答案。
“在开始拍摄之前,我们就有一个大致设想,希望拍摄一些正在经历人生转折的人。因为每次进入新阶段,人们都需要抉择和适应的勇气,而这背后会透露出个体的价值观和大学给予个体的影响。”孙虹说,“大学由‘教’与‘学’、‘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因此我们对人物的设想是一名新生、一个毕业生、一位即将入职的新老师和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授。”
有了这样一个初步框架,导演们开始寻找。严韫洲是王静发现的,也是片中第一个确定的人物。
“开拍是2018年4月底,临近高考,学校怕对学生心理造成干扰,推荐了一些不仅成绩好心理素质也好的学生,严韫洲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他身边拍,他该学学、该玩玩。”王静透露,当时同时拍摄了十来个学生,后来证明,剧组的眼光十分精准,这些孩子最后全部考入清华。
寻找正在求职清华的青年教师的时候,蔡峥进入了孙虹的视野,哪个导演能拒绝“仰望星空”的科学家的魅力呢?“在拍摄中,我们才知道进行天文观测是很孤独的,但他们所坚持的这个事业,代表了人类对于宇宙和未知的探索。”
对导演柯永权而言,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回望母校、回顾过去,但更重要的是寻找自我、帮助自己选择未来的道路,“我相信这对其他青年人也是有意义的,一同通过电影去思考大学的使命,探寻大学对社会、对青年人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为影片拍摄带来麻烦,原计划拍到2020年年中,因为疫情不得不中断。但同时,负责影片校园风物部分的柯永权捕捉到了大学的另一种情景:空荡荡的教室,只有老师对着直播设备上课,没有学生,老师的认真和热情却丝毫不减;空荡荡的校园,大雪覆盖了一切,很少有行人的脚印,但一切似乎都在等待新的生机。
大学之道
从客观条件来看,跟拍蔡峥去夏威夷观测,是《大学》拍摄过程中最艰难的。参与观测的人都要靠吸氧维持工作状态。摄制组要边吸氧、边扛设备,还要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下拍摄星空延时。
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海拔4206米,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研究场所之一,那里遍布世界各国的天文望远镜,是旅美十年的蔡峥曾经“看星星”的地方。但他这些年最开心的事,是拿到了一张回国的单程机票,他现在更喜欢去青海冷湖的塞什腾山,海拔4576米,2021年5月,一架口径6.5米的光谱巡天望远镜,确定落户于此。
人类离星空更近的地方,蔡峥离梦想更近。
6月27日,《大学》在青海点映。映后交流时,一个小女孩问蔡峥,“黑洞里面有什么”,蔡峥很老实地,“我也不知道”。“那一场有很多孩子来看,他们对宇宙有天然的好奇,问的很多问题,是成人观众不太关注的。只要永远有孩子好奇,我想问题终将会得到答案。”王静说。
三位导演都上过一门钱易开了20多年的全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年过八旬的她,全程站着上这门90分钟的课程。她说,能做一点工作还是做一点好,还是要继续上课啊……而钱易是所有人中最后一个答应拍摄的,原因是“她实在太谦虚、太低调了”。即便在最后的成片中,钱易依然说:“不要拍我,有太多比我厉害的老先生……”
正因为她的谦逊,更坚定了想拍摄她的意愿,去呈现她身上所体现的“行胜于言”的校风。最后,剧组给钱易手写了一封信,向她解释,通过拍摄她的工作和生活可以非常自然地呈现许多跟她年龄相仿,甚至年龄更大的老一辈教师。
也许在了3回加上手写信的“加持”下,钱易最终同意了拍摄。观众也得以跟随钱易的脚步,去探望她的老师们——年逾百岁的许保玖、陈志义(2021年过世)。
剧组每次去钱易家中,都发现她家里其它房间的灯都是关着的,只有书房的灯亮着;去湖北出差,钱易的博士生怕老师热,在开会前打开了酒店房间的空调,但等学生一走,钱易就把空调关了。王静说:“她时刻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她教给学生的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许保玖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字画,落款是“学生钱易”。影片的另一个镜头,在人文清华的一次讲座上,钱易的学生集体录制视频感谢恩师,唱了一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声并不专业,但绝对真诚。
这大概就是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精神的传承。
大学是理想永远年轻的地方
《大学》的宣传语是“理想与你皆耀眼”。孙虹说:“大学是理想永远年轻的地方。这几段故事,告诉我们理想是如何萌发、生长、蓬勃和坚守的,也呈现了个人的理想如何与国家和时代互动。”
严韫洲的理想不仅是好好学习考上清华,更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将来想做的事;宋云天的理想不仅是去当村官“造福一方百姓”,更是“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发展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蔡峥的理想不仅是推动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在中国落地,更是发展中国人探索宇宙未知的设备和技术;钱易年轻时的理想就是当老师和做环境保护工作,她用一辈子践行了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和同仁的努力,让“可持续发展”概念家喻户晓。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想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对电影里的几位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但是鲁迅先生还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此刻所处的阶段和处境。”柯永权说,“所以,这部电影与此刻的我们有关,与我们此刻的时代也有关。”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这是人生中最青葱美好的岁月;也许你会恍然大悟,虽然他们的高考分数比我高一些,但是大家还是会遇到一样的问题啊……
王静说:“也许大家不在同一个校园,也不是在同一个时间读大学,但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一段重要的人生。这部电影意义在于唤起观众:如果你觉得生活艰难,那就让曾经那个读大学的你来鼓励此刻的你。”
“我记得大家小时候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大文豪、宇航员……一个赛一个宏大;长大一点,想当老师、医生、警察……眼中也满是憧憬;直到跨进大学校园,谁还不是个热血少年?!踏入社会,理想却似乎成了羞于被谈及的话题,仿佛距离现实生活遥不可及。”王静说,这部电影与当下年轻人最大的共鸣,也许是回到做梦光荣的大学时光,在走出影院后,我们又敢大声地谈论理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4岁轮椅女生“趴着学习”,拿到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失聪女孩依靠助听器考上清华博士,“听力过人”;清华贫困生在“树洞”发文,琐碎而朴实的记录刷屏出圈……近段时间,通过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几位身处逆境而奋发向上的大学生受到不少关注。很多网友在转发、点赞的同时,不仅被他们的经历深深打动,也感受到了激励自己前行的榜样力量。
这些故事的主角,因为身体的缺憾或家境的窘迫,在成长和竞争中只能凭借后天加倍努力。他们的经历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收获了大众的敬意。面对苦难,他们并没有执着于“诉苦”,也正是这种对生活不甘示弱的态度,让他们的奋斗经历显得格外闪耀。
在他们眼里,苦难不是博取同情的资本,而是促成自身成长的独特经历。在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分享中,有描写细致的困难经历,更有一种笑对贫穷的坚强。在回忆食堂一道4元的菜时,他的描述是“特别满足”“真的很好吃”;他看到别人吃西瓜时流口水,然后默默喝水,“心静自然凉”。正如网友所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风范,在这位贫困生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尽管身处逆境,他们仍然努力寻求“不正常”中的“正常”。在聋女江梦南的求学经历里,反复出现的就是“正常”二字——努力接受正常孩子接受的教育,努力适应正常的集体生活,和正常人一样轻松自如地骑自行车。轮椅女生陈苗苗拒绝学校准备的小床,用和同学一样的上课方式学习,哪怕长时间坐着更难受。将心比心,这种普通人战胜困难的故事,更能给人贴近心灵的震撼。
尽管他们本身是弱势群体,但他们并没有一味坐享别人的帮助,而是在接受帮助后想方设法回馈社会,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那位清华贫困生在匿名自白中说,尽管上研究生以后生活依然窘迫,但通过兼职获得收入以后,他每个学期都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不难预料,这样的青年成长起来,一定会用更大的力量回报社会、支持更多有需要的孩子成长。
面对命运的不公,有人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有人甚至走上了报复社会的极端道路。这些大学生励志榜样的出现,再次让人们相信,堂堂正正做好自己的事,尽自己所能克服先天的不足,社会终会看到并回报个体的努力。
几年前,一篇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曾经刷屏,和今天刷屏的励志榜样一样,那篇文章在当时也引起诸多讨论。当事人从自身坎坷经历出发,表达出了“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慷慨。我们应当认识到,需要赞美的并不是苦难和贫穷本身,而是他们顽强生长的精神,还有在困难大学生的故事背后,不断完善的制度兜底和公益帮扶,也是让他们走得更远、更稳的保障。正如“树洞”文章所言,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是支撑他一路走到现在的重要力量。
在优渥的成长条件下,很多大学生无从体会这些同龄人的喜怒哀乐。但是,不管成长在怎样的家庭,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的成长总有波澜起伏,在励志榜样身上看到自强不息的坚定、看到厚德载物的从容,正是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得到的精神指引与情感力量。(王钟的)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