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3 20: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观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见解且结构清晰:
1. "深入理解《离骚》与屈原其人其事:" "背景知识:" 必须了解《离骚》产生的时代背景(战国末期楚国)、作者屈原的生平遭遇(政治理想、忠而被谤、流放江南、最终投江)以及他的人格特质(爱国、正直、高洁、浪漫)。 "核心思想:" 把握《离骚》的核心内容,如屈原的政治理想、对楚国现实的批判、对“美政”的追求、对自身高洁品格的坚守、对世俗小人的鄙弃以及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艺术特色:" 了解《离骚》作为“楚辞”代表的艺术成就,如浪漫主义的想象、瑰丽的比喻、铺陈排比、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等。
2. "明确“观后感”的“观”与“感”:" "“观”:" 指你对《离骚》文本的具体感受。是哪一部分最让你触动?是屈原的遭遇,是他的辩白,是他的理想,还是他的悲愤?选择1-2个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点作为切入点。
参考消息网6月2日报道台湾《联合报》5月31日刊发题为《端午不只吃粽子!欧丽娟带你看见屈原的灵魂与悲壮》的文章,作者是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主要内容如下:
屈原是楚怀王时代的贵族,担任过楚国的“左徒”,也是“三闾大夫”。要进一步了解屈原这个人,以及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要去读一读《离骚》。
《离骚》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关于“离骚”这个诗题的名称,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意思是他悲愤国王的听觉迟钝了,以致“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导致“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里说明了《离骚》的创作动机,是要抒发他遭受到忧患的悲哀,这就是所谓的“发愤以抒情”。
在《离骚》中,屈原自述出生高贵,有高洁理想,不愿同流合污。他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意思是说,他就像一只巨大的猛禽,翱翔在广阔的天空上,独来独往,无法混在一般的鸟群里,而这是前世就与生俱来的天赋性格。这一只眼神锐利,只肯振翅在苍天翱翔的猛禽,却不幸要落到人间,面对人性的自私、世间的混乱。但是屈原不怕孤独,也不怕失败,在满地荒芜、风雨如晦的世界里仍然奋斗不屈。
《离骚》里面有两句话,总是让人一读就勇气倍增。
第一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另外一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你可知道,“九死”代表多大的痛苦和折磨?但屈原仍坚持理想,从不退缩或改变。原来,这颗纯净的心,就会带给他无比的力量,去承担巨大的苦难,去坚持美善的、正确的事物。这么说来,心灵就是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人的关键!
于是,屈原一方面孜孜不倦地奋斗,生怕浪费大好人生。同时他也呼吁大家一起奋斗。
我们先看屈原自己是如何奋斗的。《离骚》里面说:“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看到水流这么快速,让人追赶不上,于是总害怕努力不够,恐惧时间有限。岁月并不等待人,他清楚看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这么一来,屈原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所以,屈原这么勤奋,“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从早到晚四处飞奔,这是象征他不断精进品德的努力。
接着,我们看屈原是如何呼吁大家都一起走上这条阳光大道的吧!他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你看,屈原并不是独善其身的隐士,更没有独占鳌头的野心,他是如此恢宏、如此恳切,对所有人都敞开胸怀,希望大家都共襄盛举,一起奉献给国家。
而这样纯洁的、热情的、理想崇高的屈原,在人世间、政治场里奋斗了许多年,历经跌宕起伏、悲喜交集。但是,从不放弃的屈原最后终于也放弃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屈原自己指出了原因。他说,“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一个欠缺理想的地方,人性怎么会不衰败呢?芳草岂能不变质为萧艾(一种臭草)呢?
于是,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忽反顾以流涕”,太过悲痛而只能透过诗歌来治疗心里的创伤。他以激昂的笔调抒发那磅礴动荡的悲愤,所以读起来特别惊心动魄、感人肺腑。
也就是这样强大的忧患,鼓荡了激烈的情感,充塞在整篇文章里,形成了一种非常巨大的感染力,透过他惊才绝艳的文笔,古典文学里的杰作就此诞生。从此以后,凡是写诗以抒情言志的作家,就会被称为“骚人墨客”,也就是这个原因。
当我拿起《楚辞》开始读《离骚》的时候,屈原便在我的心里复活了,我唤醒了他。
屈原款款走来。他的装扮依然新潮,就是以今天的眼光看,还是有些另类夸张:头戴高高的蕙草编成的帽子,本就高大的身躯更显挺拔了;上身披荷叶氅,随风飘摆,让他看上去风度翩翩,气宇轩昂;下身穿莲花缀成的裤裙,抬脚跨步,少了些羁绊,多了份敏捷和洒脱;肩上斜披揭车和江蓠编成的花环,香气甚至引来了几只蝴蝶,围着他上下翻飞;腰上佩着长长的青铜宝剑,和一只幽兰编成的佩纕,让他面容上的那股凛然正气更觉不可亵渎。
许是隔了二千多年的缘故,初读《离骚》,让我如堕云雾。好多字没见过,很多诗句里,字与词区分不开;太多的词,即便是常见字组成的词语,不知何讲。磕磕绊绊读了两遍,除了揣摩出三闾大夫的一些情绪变化,正如很多人所言,晦涩,难懂!我报怨道,“夫子,《离骚》好长呀,看不懂呢!”屈原我,“若知我,唯虔诚可至!”
这,我是很认同的。一部文学作品,若读,仅有喜欢是不够的,只有一份虔诚才会给人读下去的勇气和毅力,而且读一本书也是讲机缘的。就像我与《楚辞》,高中时学过了《涉江》,便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好好读读《楚辞》,至少要认真读一读《离骚》。然而这些年一直在生活的“苟且”里挣扎,尽管愿望存放心底没有丢掉,可三十多年过去了,终未得偿所愿。
2020年,偶然加入了同学老程组织的毛毛虫读书会,在微信群里与一帮孩子共同学习小古文。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很高,感染了我,带动了我,群里的课几乎就没落下过。几位主讲的老师,要么是有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要么是有才华的大学老师,要么是有学识的历史学者,就是小毛毛虫自己讲课也很有两下子。从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古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为读《楚辞》做了很好的铺垫。
群里不止一次讲过屈原。有一天读《渔父》,看到大家情绪高涨,蒙在心底多年的愿望一下子萌发了。“谁愿意和我一起读《楚辞》?”提议立刻得到了几位老师和家长的响应。“好吧,我们分头去读,做好笔记,到时候互相交换,这样可以提高读书效率,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们讲讲课!”
说干就干,立刻找出了原存的一本《楚辞》,从《离骚》读起。《离骚》公认不好读,但积攒了几十年的劲头,此时犹如汇成的滔滔洪水,有些不可阻挡了。先从基础工作做起:注音,甄别词语,释义,把原诗翻译成白话文,一旦这些工作完成,再找有关资料来读,比如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一些研究楚辞的专家的著作,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屈原的精神和情怀。
我从网上找了《离骚》原文,复制后粘贴到写作软件上。另购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不同版本的《楚辞》,以备资料的查找和甄选。从《离骚》的第一行第一个字动手,遇山开山,遇水架桥,慢慢梳理,步步推进,就像自己在创作《离骚》,情绪也是很饱满的。
读《离骚》让我有种爬山的感觉。一句诗就像一级石阶,登一级再上一级,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来。有时自觉攀了很多台阶,可抬头望望,前面的台阶就像延伸到了云端,还是望不到头。但屈原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给毛毛虫们许下的愿,也另外给了我一份动力。我把所能利用的空隙时间都用上了:早晨早早起床是一定要读的;上班办完了业务抓紧读一段;中午吃饭前后必须要读;晚上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有时会读到夜深。如屈原所说“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感觉此时我就是那只凤鸟,正在不停地飞腾赶路。
和屈原朝夕相处,我已完全走进了他的世界,与他成了忘年之交,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只要得空,我们随时会聊上几句。有时在媳妇的牛肉摊上帮忙,来了兴致,便找个地方纵情诵读起来。读《离骚》怎能不去诵读呢?诵读能更真切地感知屈原,领会屈原,感情自然而然就和屈原融合在了一起。我从网上找来方明老师的一段诵读,听了一遍又一遍,揣摩,模仿,反复练习。如今再诵《离骚》,流畅,感情把握也到位。每次诵读,只觉浊气下降,一股阳气从心底冉冉升起,诵完,犹如打通了经脉,身体顿感轻松了很多。是呀,《离骚》近三千字,字正腔圆读下来,对肺活量的提高可是相当有帮助的。
正当紧锣密鼓读《离骚》的时候,齐鲁医院通知媳妇去做胃底息肉摘除手术。这些年忙忙碌碌,我们很少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很想走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沦陷于“江湖”,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容易,真的是身不由己啊!如今开车行驶在去医院的高速路上,顿时有种“跳出三界外”的感觉,摆脱了生活中缠人的“苟且”,正好借这个机会把《离骚》读个痛快!好在媳妇的手术小,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不至于影响我读《离骚》的情绪。
因为疫情,医院的病房严禁随便出入,这倒可以让我更心无旁骛地读《离骚》。在医院的五天里,和屈原没日没夜泡在一起,除了吃饭、睡觉,我们两个如影随形,聊得不亦乐乎。
初读《离骚》,感觉全诗太长了,长得似乎让人喘不上气。加之古今语言变化太大,确实让人望而生畏。可一旦读进去,尤其是读懂读熟,诗人的表达便清晰起来,全诗也有了脉络感。而每读一次,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感觉,立时荡净了胸中所有的不良情绪。
对《楚辞》,对《离骚》,对屈原,我自认是有一份虔诚的。《离骚》问世二千多年,有虔诚之心者,世世代代不知有多少人呢!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九死不悔的执著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精神,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历来为后人景仰和感叹。这些精神散发出的人文魅力,给人以熏陶,给人以鼓舞,这也是《离骚》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
《离骚》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的色彩,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屈原围绕着进还是退、从流还是守志以及去与留的问题,充分调动比喻、夸张、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实虚交织、场面宏伟壮丽,想象丰富奇特的意境,把诗人的矛盾与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是辞赋,做为诗歌的特质,它的感情因素和音乐性是无与伦比的。全诗近四百句,两句一节,每句基本为七或六个字,启句都用语气词“兮”,使全诗形成了一种恢弘的气势,诗句如大海中一波波的浪涛,踏着相同的频率排山倒海般涌来,浩浩荡荡,连绵不绝,涤荡着读者的灵魂。而这种鲜明、统一的节奏,呈现出了韵律之美。
《离骚》的语言,整齐中见错落,骈句、警句不断。这些句子灿若星辰,诗意浓烈;其描述直捣心扉,犹如锤击,铿锵有声。诵之,气息吐纳舒卷自如,激昂慷慨而无倦怠之感;读之,代入感强,感染力也强,好像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诗人的情绪呈螺旋式攀升,直至诗的最后,也是高潮部分,猛然从辉煌的幻想世界跌回到现实,大梦顿醒,心理落差激起了强大的冲击波,击穿了五脏六腑,千疮百孔。
《离骚》从总体上看,还兼具了散文的特质,这让内容的表达更丰富,情感表现得更奔腾更澎湃了。
标注词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汉字的来龙去脉,让我一次次惊叹:想不到这个字的本义是这样啊!之所以如此解释,原来背后隐藏着一个故事呢!比如“三后”“后辛(纣王)”中的“后”,有的楚辞版本只解释为“君主”,通过查阅资料,“后”是夏商周三朝对活着的君主的称谓,君主死了才称“帝”。这让我深刻体验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
我相信,屈原肯定对一句话深有体会,“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站在齐鲁医院消化内科的病房楼里,望着窗外那几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我在想,如果屈原穿越到现在,他会做些什么呢?他会忙成什么样?要知道,如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天天忙碌,都忘了人还会生病,也无暇生病哟。“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治国安邦之才,却遭人馋言而见放,对家园故国深切的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互相冲击,宁可自沉于汩罗江,也绝不流从于世俗,他对现实该是多么失望啊,想像着屈原抱石沉江的壮烈场面,不禁潸然泪下了。
屈原是不幸的,他的传奇,他的不朽诗作,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屈原一次次被人唤醒,这笔财富便汩汩而涌,不枯不竭,滋养了后世中华儿女的灵魂,这又是我辈之幸。
读《离骚》,走近屈原,感受屈原,那是受用终生的事,是必做不可的事。梁启超先生说,我们生在这片土地上,就应该具备欣赏《楚辞》的能力,否则就会对不起自己,虚生此国。
自开始读《离骚》,我经常在群里汇报读书进度,开玩笑说,“毛毛虫们,我正在准备一顿大餐,等等哈!”但是,大餐再美味,得一口一口自己吃,我只是负责端到你面前而已。这顿大餐,什么时候吃都是热气腾腾的,吃下去,就是吞下了一块"能量石",让你终生都能得到能量补充。好吧,大餐已经端上桌,什么也不说了,那就立刻用餐,希望你也享受这个过程!
作者:米兆军,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欢嚼文咬字,用文字记录生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壹点号 永丰之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