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3 21:5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水产推广工作总结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翔实、客观、有深度,并能体现工作的成效与价值:
1. "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向上级汇报成果?总结经验教训?还是为了规划未来工作?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总结的侧重点和语气。 "读者:" 是领导、同事、行业专家还是普通大众?这将影响语言的专业度、深度和通俗性。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标准结构:" 通常包括: "标题:" 简洁明了,如“XX年度/季度 水产推广工作总结”。 "引言/概述:" 简要说明总结的时间范围、工作背景、主要目标、总体评价。可以概述核心成果或亮点。 "主要工作内容与过程:" 这是核心部分。详细列出推广工作的具体项目、活动、措施。按照时间顺序、项目类别或工作性质进行划分。描述要具体,例如: 举办了多少场技术培训/讲座,内容是什么,覆盖多少人次,地点在哪里? 发布了多少条宣传资料/视频/文章,主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发布,覆盖范围如何? 开展了哪些示范推广基地/项目,
7月12日,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现场会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浙江、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8省份代表作典型交流发言。全文如下。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发言
聚焦高效生态 深化“五大行动”为浙江渔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浙江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锚定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建设目标,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为抓手,创新种业强基、设施增地、模式增效、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深入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奋力绘就“渔业强、渔村美、渔民富”新图景,2022年渔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首位。
●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五大行动”工作体系
◆ 一是加强政策供给。出台浙江省“五大行动”总方案和指导意见,连续4年印发年度实施方案,制定种业等5项配套文件,构建“1145”政策体系。
◆ 二是加强统筹协同。形成省级主抓、省总站牵头、省市县三级推广机构具体实施、产学研推用协作的推进体系。
◆ 三是加强试点示范。创建国家级骨干基地173个,推进各类项目以及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优先在示范基地落地集成,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的推广样板。
● 二、注重实战实效,熟化“五大行动”技术体系
◆ 一是聚力模式增效。重点示范稻渔、工厂化、深远海养殖等8大类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面积192万亩、产值278亿元。相比2020年新增稻渔面积50%,设施养殖规模翻一番。
◆ 二是聚势绿色提质。率先开展养殖尾水全域治理,近万家规模养殖主体实现“零直排”,“三池两坝”模式在全国推广。强化饲料替代示范推广,每年减少幼杂鱼投喂量超70万吨。打好用药减量“生态模式+精准指导+监督执法”组合拳,减药行动全域覆盖。
◆ 三是聚焦种业强基。水产新品种育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率先在全国启动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一主库三分库”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持续完善,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
● 三、推动变革重塑,激活“五大行动”动力体系
◆ 一是创新数字赋能。建设“浙农渔”数字化应用,打造6大监管与服务场景,创新在线采样与合格证开具一体化流程。建成省级数字渔业工厂52家、未来渔场4家。
◆ 二是创新协同攻关。打造“1+6”省级产学研推用团队,实施部协同创新、省产业团队、厅三农九方等项目165项;浙江省水产推广系统获省部级奖6项次、学会和市厅级奖25项次。
◆ 三是创新全链服务。围绕大黄鱼、加州鲈、溪流性鱼类等重点品种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指导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与公共区域品牌打造,促进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 四、聚焦惠渔富民,夯实“五大行动”保障体系
◆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涉渔有关项目资金整合,浙江省统筹财政资金近3亿元向“五大行动”倾斜集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
◆ 二是增强本质能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开展设施养殖等8个主题调研,组织体系参加三大能力验证和技能大赛,遴选好做法好模式,提升队伍支撑与服务水平。
◆ 三是培育经营主体。年培训渔民2万余人次,发布渔业共富主体100家,选树高效生态养殖典型案例214例。
下一步,浙江省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马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铸就高质量发展硬实力、拼出干事创业精气神、续写为渔服务新篇章,为“五大行动”深入实施提供更多浙江实践,为奋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先行交出三农靓丽答卷!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孙文志发言
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助推龙江冷水渔业振兴按照要求,现将黑龙江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实施情况总结交流如下。
● 一、采取主要措施
◆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渔业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对渔业发展做出明确批示。分管省长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谋划布局冷水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全要素支撑。2022年12月2日,召开了黑龙江省冷水渔业振兴专题推进会;2022年12月27日,以“千年渔猎·生态渔业”为主题举办了黑龙江冷水鱼·冬捕季系列活动;2023年7月7日,以“养护水生生物 发展生态渔业”为主题开展2023黑龙江冷水鱼增殖放流季活动。政府层面对渔业发展的高位推动,以及多项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龙江冷水渔业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期,同时也为“五大行动”的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
◆ 二是强化科技驱动。一是结合实施“五大行动”,创新谋划沿松花江“3+1”核心渔业科技产业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二是及时对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并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遗传育种、生态健康养殖、病害防控及质量安全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共谋龙江渔业产业发展之路。
◆ 三是强化项目引领。2020年~2021年,拨付2500余万元,用于开展水产苗种基地建设、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设施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等;2022年~2023年安排渔业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共17880万元,经谋划拟对盐碱地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大水面生态增养殖试点项目建设等给予支持。
◆ 四是强化培训助力。发挥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及省淡水鱼体系岗位专家技术优势,借助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做客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和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三农大讲堂有利契机,普及“五大行动”相关技术,提升基层渔技人员的认知。
● 二、取得主要成绩
◆ 一是自主培育了虹鳟“水科1号”、虹鳟“全雌1号”、镜鲤“龙科11号”等国家审定新品种;创制出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新种质;突破了小龙虾亲虾本土越冬及繁育的技术瓶颈;完成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基本情况普查工作;成立了黑龙江省水产种业技术委员会。
◆ 二是制定寒地稻渔综合种养3项地方标准;初步构建了塘育湖出、净水保水、“一湖一策”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集成熟化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并应用;宁安市钻心湖渔场养殖虹鳟累计90万尾入3口深海网箱开展“陆海接力”养殖。
◆ 三是制定了黑龙江省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标准,26个项目县(市、区)共1.2万余亩池塘实施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程。
◆ 四是成功争取水产和畜牧联合建立动物(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在黑龙江省首次建立县、乡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 五是培育骨干基地45个。
● 三、下步工作打算
黑龙江省将继续广泛开展“五大行动”,示范推广符合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发展要求的技术模式,实现产品安全、产业安全和环境安全工作目标,按与“五大行动”相对应的“五良”措施,推动好水、好鱼、好牌、好价、好效的“五好”渔业发展,让优质安全的“龙江鱼”游上全国更多消费者餐桌。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汤洋发言
聚焦绿色健康养殖 推进“五大行动”实施助推安徽渔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安徽省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 一是着眼于生态健康养殖,在转变水产养殖方式上下功夫。先后出台了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百千万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稻渔综合种养连续4年写进安徽省委一号文件,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名义连续3年召开专题现场会部署推进。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633.6万亩,连续4年实现新增面积100万亩以上,跃居全国第2位;稻田小龙虾年产量60万吨,占安徽省水产品总产量的1/4;总结集成霍邱县三流乡无环沟稻虾种养模式,纳入“全国重点推广技术清单”。
设施渔业快速发展,安徽省有陆基圆池2109个,池塘养殖槽375条、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300个、室内工厂化养殖水体388万立方米。(来安雅亿科技陆基工厂化南美白对虾无抗养殖已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一个标准模块占地30亩左右,投资1500万元,每年生产6茬虾,年产成虾160吨,此外,宿州海璟水产养殖产业有限公司引入新加坡全自动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实现了在内陆地区全年无地域界限工厂化海产品养殖,年产龙虎斑、东星斑500吨~900吨。)
● 二是着眼于养殖尾水治理,在推进池塘改造提升上下功夫。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02亿元,示范带动改造养殖池塘面积14.2万亩,平均单产提高20%以上,尾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编制了《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指南》,集成推广了6项清洁生产技术、8项处理技术。积极配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制定养殖尾水排放地方强制标准,目前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 三是着眼于养殖用药减量,在强化药物使用监管上下功夫。发放《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重点养殖主体上墙率达100%。举办了三期安徽省渔业渔政工作培训班。先后开展了蛙类养殖违法违规用药、地西泮专项整治,规范用药意识普遍提高。水产养殖兽药使用量同比减少5%,抗生素类兽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0%。
● 四是着眼于配合饲料替代,在强化技术推广应用上下功夫。鳜鱼是安徽省优势养殖品种,养殖产量4.86万吨,位居全国第3位,臭鳜鱼加工产值超过60亿元。为推进鳜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指导池州、黄山市积极开展配合饲料替代鲜活饵料示范试点,驯化饲料鳜苗种100万尾;芜湖市推广杂交黑鱼繁殖、养殖200万尾,人工配合饲料全程替代冰鲜鱼。安徽省大口黑鲈、河蟹配合饲料替代率分别达到100%和70%。
● 五是着眼于种业质量提升,在提升良种供应能力上下功夫。修订了《安徽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资格认定办法》,组织开展省级场资格认定及复查考评工作。安徽省现有国家级水产良种场4个、省级场39个、苗种场261个,入选国家级种业企业阵型6家。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00万,对省级水产良种场开展大宗淡水养殖品种遗传性状测定。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等,联合芜湖、黄山休宁等渔业主管部门和骨干企业,实施草龟、小龙虾和光唇鱼等联合育种攻关,开展滁州鲫鱼、大别山黄缘闭壳龟种质资源系统调查。
下一步安徽省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马部长讲话要求,全力推进安徽省“五大行动”工作提质增效,在加快推进渔业强省建设新征程中作出应有贡献。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发言
多措并举 真抓实干构建绿色健康发展新格局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结合水产养殖实际,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五大行动”深入实施。
● 一、主要成效
◆ 一是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行动。截至2022年底,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25.35万亩,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体容量约50万立方米,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池730多个,新型塑胶渔排养殖近100万口,新型筏式浮球养殖32.4万亩,新建深水大网箱8640口。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18台,养殖水体53多万立方米。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个。
◆ 二是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开展了人工湿地、“流水槽+”、工厂化循环水、池塘底排污、内循环养鳗、海水高位池、连片池塘等8种尾水治理技术模式示范推广。由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自主研发的内循环养鳗尾水处理技术模式在福建省示范推广65.35万平方米。
◆ 三是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在福建省设立201个测报点,测报面积约1661公顷,累计监测样品1447批次,监测到病害44种。组织福建省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累计举办水产养殖规范用药技术培训班820余场次,培训渔民和水技人员近5万人次,科技入户2万多次,发放各类资料近15万份。
◆ 四是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大黄鱼骨干基地配合饲料替代率达90%;石斑鱼、大口黑鲈骨干基地配合饲料替代率达100%。2021年“大黄鱼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成为全国典型案例。2022年创新开展了海参配合饲料研发和示范,用片状饲料替代“海带+鱼糜”,全程投喂片状饲料的海参增重率为155%~203%,比投喂“海带+鱼糜”增重率提高了23%~28%。
◆ 五是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2021年全面完成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福建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数量202种。加快推进福建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种质资源“一张图”管理。抓好省级水产原良场资格认定,福建省现有省级水产原良种场65家。推进福建省水产良种测试中心和测试场建设。
◆ 六是骨干基地遴选推荐情况。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遴选,评审出80家骨干基地,骨干基地总面积54499亩,骨干基地中覆盖三项以上行动内容的占70%以上。
● 二、经验做法
◆ 一是建立机制推动“五大行动”开展。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制定了针对性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各级水技推广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协同联动,形成定期汇报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跟踪抓好落实。
◆ 二是树牢意识推动“五大行动”开展。福建省水技系统树立“一盘棋”意识,哪里有典型经验,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我们就到哪里开现场会,通过现场观摩、座谈研讨,多想办法、多出经验。
◆ 三是加大宣传推动“五大行动”开展。积极对接《中国水产》《海峡农业》等行业媒体,开展宣传推介。每季度编制发布一期“五大行动”工作简报,通过总结新技术、新模式、好经验、好做法,更好地宣传普及了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绿色水产养殖技术。
◆ 四是强化督促推动“五大行动”开展。对照目标任务,强化对市、县“五大行动”的指导督促,及时召开推进会、半年总结会、年终考评会,定期开展项目调度,准确掌握执行进度,切实帮助协调解决行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确保“五大行动”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宋文华发言
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奋力打造高质量“海上粮仓”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锚定渔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深远海”和“沿黄”两大战略要地,推动“五大行动”全覆盖,致力打造高质量“海上粮仓”。
● 一、坚持先行先试,创新海洋牧场发展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海洋牧场是发展趋势,山东可以搞试点”嘱托,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139处,其中国家级67处,占全国39.6%,引领全国。
◆ 一是统筹规划,分类创建。根据山东省海域特点,近浅海发展以海珍品增殖、筏式养殖、贝类底播、休闲游钓为主体的投礁型、田园型、底播型和游钓型海洋牧场;深远海建设大型装备型海洋牧场。五类牧场协调发展,形成山东省渔业发展的新格局。
◆ 二是合众创新,联合攻关。开展多学科交叉、跨行业联合攻关。开展大西洋鲑繁育、桁架类大型网箱水下洗网等技术攻关,突破船载舱养系列技术、海洋牧场水下观测技术、海珍品水下采捕技术,实现海洋牧场机械化数字化发展。
◆ 三是陆海统筹,融合发展。首创形成岸基工厂化育苗、近海重力式网箱中间养殖、远海桁架类网箱养成的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实现“南鱼北繁、南鱼北养”。创新打造“海工+牧场”和“大渔带小渔”发展模式,将渔民增收嵌入深远海养殖全链条。拓展深远海养殖大型装备功能,“耕海1号”开创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渔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近海牧场和远海牧场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 二、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和循环水养殖
◆ 一是着眼数字渔业,大力发展设施养殖。推进智慧水产养殖,促进传统渔业变革,莱州明波、微山淡水渔场等一大批养殖企业创新建设“智慧水产养殖管理系统”,实现养殖数据实时采集、过程无缝监控、大数据智能分析、物联网自动控制以及全程安全信息可追溯等。打造出了乳山牡蛎、黄河口大闸蟹等一批知名的水产品品牌。引进通威集团等10余家知名渔业企业,大力发展智慧化水产养殖。
◆ 二是着眼生态渔业,大力发展循环水养殖。山东省工厂化养殖规模达1700万立方米,循环水养殖规模达220余万立方米。探索推广的1000立方米海水鱼类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为中小养殖户提供循环水养殖方案。在沿海和南四湖等内陆渔业主产区,开展标准化池塘改造,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深挖盐碱地利用潜能,创新形成南美白对虾“渔盐一体化”的盐田养殖、分级接续双茬高效养殖模式,累计推广48万亩。创新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自净模式,实现养殖用水3年一循环,尾水零排放;结合乡村振兴宜居环境整治,发展坑塘渔业,主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5种生态渔业模式,把乡村坑塘“变废为宝、变丑为美”。
● 三、坚持系统发力,统筹推进“五大行动”协同发力
◆ 一是在种业振兴上下功夫。实施种业扶优行动,遴选26家水产种业领军企业、30个种业科研团队、68家苗种繁育企业,搭建联合育种平台。完成了南美白对虾、扇贝等全基因组图谱绘制,突破南美白对虾育种“卡脖子”技术。创建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6家,累计认定水产新品种75个,占全国的28%。山东省年育苗量达1.5万亿单位,占全国的23%。
◆ 二是在防病上下功夫。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全面织密测报网络,形成了定期定点监测、逐级上报、统一发布机制;打造了病防技术直播、专家行服务服务品牌,年培训达万余人次,推动渔病防治由“被动治”向“主动防”转变。骨干基地兽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4.16%;抗生素类同比减少22.05%。
◆ 三是在配合饲料替代上下功夫。成功攻破南美白对虾种虾全人工配合饲料技术,填补国际上对虾“催产料”空白。重点开展大菱鲆、乌鳢和中华绒螯蟹3个养殖品种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试验,平均替代率达80%。
◆ 四是在水域环境整治上下功夫。聚焦牡蛎、扇贝等过密度、超负荷养殖带来的环境隐患,在重点筏式养殖区试点开展养殖容量评估,科学评估水域承载力,指导养殖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下一步,山东省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持续强化先进技术模式试验集成、示范推广,致力建设更高质量“海上粮仓”,努力为推动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力量!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耕发言坚持问题导向 强化机制构建全力推进“五大行动”见细见效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机制构建,河南省“五大行动”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 一、对“五大行动”支持政策的再加力取得新突破
自“五大行动”实施以来,河南省先后投入相关财政资金2.6亿元,且呈连续增长趋势,2023年投入相关财政资金总计11196万元,与2022年相比增加1836万元,增幅达19.6%。
● 二、对“五大行动”技术模式的再集成取得新深化
◆ 一是创新集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底排污为核心技术的“漏斗形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简称河南168)”模式。目前,河南省已建成700余个,山东、新疆、甘肃等17个省、自治区建成4400多个,全国累计建成5100多个,总面积达到510万平方米以上。
◆ 二是深入实施了以“池塘零排放圈养桶”为代表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目前,河南省共建成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跑道鱼)120多条;池塘零排放圈养桶60多个,陆基圆池养殖桶800多个;以“稻虾”为主要模式的稻渔综合种养达到110余万亩;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示范区10个。
◆ 三是大力推行了以“益生菌调水”为代表的用药减量行动。共在河南省建立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模式示范推广点10个,水产养殖用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0%以上。
◆ 四是稳步推进了以“乌鳢”养殖为代表的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河南省乌鳢养殖配合饲料替代率达到85%以上,大口黑鲈养殖配合饲料替代率达到100%。
◆ 五是有效推动了以长丰鲢苗种繁育为代表的种业质量提升行动。河南省实现长丰鲢年产苗种5亿尾,鲟鱼年产苗种1000万尾,分别供应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河北等地。鲤鱼、鲫鱼等大宗淡水鱼苗种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延津县天河水产品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黄河鲤良种场。
◆ 六是及时总结申报了以《养殖尾水治理规范》地方标准为代表的“五大行动”技术应用成果。河南省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推广项目4项,申报市级以上成果5项,制定地方标准12个,发表论文30余篇。
● 三、对“五大行动”工作机制的再完善取得新进展
◆ 一是建立了“五大行动”工作督查激励推进机制。严格做到年初有表彰,年中有督查,年末有考评。
◆ 二是建立了定向专业技术服务机制。组建“五大行动”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一科包一县,一人包一场”技术服务活动。市、县站也同步开展了相应的活动。
◆ 三是建立了校、院、站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机制。2021年以来,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先后与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资源合作平台,共同推进“五大行动”落地见效。
◆ 四是建立了与地方县级人民政府合作共推“五大行动”工作机制。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先后与信阳市新县、驻马店市西平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分别在两县开展疫病防控、养殖水环境监测及大口黑鲈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两县政府也分别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当地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重点支持。
◆ 五是建立了“五大行动”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机制。重点抓好61个“五大行动”骨干基地,突出抓好25个示范基地,核心抓好6个亮点基地。6个亮点基地每月轮流推磨式观摩一次;25个示范基地每季度进行跟踪问效一次;河南省61个骨干基地结合半年一次的工作督查进行有效管理。
● 四、对“五大行动”宣传氛围的再营造取得新成效
一是突出抓好电视媒体宣传。与河南省电视台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作“五大行动”宣传片。二是重点抓好杂志媒体和平面媒体宣传。在《河南水产》杂志上,安排“五大行动”专栏;在河南日报农村专版等平面媒体进行重点报道,平均每年报道6次以上;先后印发“五大行动”简报200余篇,《资料汇编》2000余本,出版专著4部。三是及时抓好自媒体宣传。累计通过微视频等形式宣传“五大行动”1000条以上。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王元宝发言
精准施策“五大行动”助推渔业千亿产业近年来,湖南省渔业在农业农村部以及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持续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谱写了产业与生态相融互促的渔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一、强化“三个坚持”,一盘棋统筹推进
主要在机制保障上下功夫。
◆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把“五大行动”作为《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打造优势特色水产产业的实施意见》《湖南省水产千亿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重要内容进行统一部署。湖南省各级以此为引领,理顺机制,密切协作,有序展开。
◆ 二是坚持示范推动。湖南省以“五大行动”作为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骨干基地为载体,示范带动,促进湖南省渔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来,湖南省“五大行动”骨干基地从29家先后增加到112家、139家,示范带动了近100万亩养殖水域。
◆ 三是坚持融合推动。将“五大行动”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创建、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等项目建设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渔业快速发展。2022年,湖南省水产品总量272.6万吨,比2019年增长7.15%,渔业经济总产值1081.3亿元,首次步入“千亿级产业新时代”。
● 二、强化“三个聚焦”,一体化协同推进
主要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 一是聚焦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通过“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骨干基地创建经验梳理,凝炼出了池塘尾水治理技术指南及模式推荐。然后在洞庭湖区分步推广实施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累计投入近2亿元,完成5万多亩改造治理任务。同时,完成25万亩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
◆ 二是聚焦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创新。郴州市和益阳市等地分别与桂建芳院士、刘少军院士、柏连阳院士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共建骨干基地,进行鱼类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创新、稻虾米专属品种、鳖类研究,成效明显。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发展标准化、集约化和设施化养殖,通过骨干基地试点成功后加以复制推广,湘中湘南池塘高效精养区、湘南湘西稻田养鱼区和湘北环洞庭湖名优水产养殖区等五大优势产区加快形成。
◆ 三是聚焦水产健康养殖用药减量。“五大行动”骨干基地实现水产养殖用兽药使用量每年同比减少6%以上,抗生素类兽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2%以上。扎实推进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大力推广应用疫苗免疫和生态防控等技术。常德、岳阳通过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指导和培训,提高养殖技术和规范用药意识。株洲市投入1200万元重点扶持骨干基地建设,强化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关口前移。
● 三、强化“三个着力”,一条链纵深推进
主要在效益监管上下功夫。
◆ 一是着力资金扶持。湖南省对“五大行动”高度重视,强化资金扶持。三年来,累计投入近1亿元支持“五大行动”骨干基地建设。2022年有湖南湘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衡东县大浦托财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2家骨干基地入选“四大家鱼”破难题阵型企业。
◆ 二是着力宣传培训。省级遴选出30家骨干基地,组织汇编了创建典型材料。湖南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仅通过网络、横幅、传单等方式,还采取科技下乡、技术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观摩,详细解读“五大行动”具体内容及要求,年均印发相关宣传资料10万余册,社会反响强烈。
◆ 三是着力行业监管。湖南省每年抽检涵盖“五大行动”骨干基地等场点生产的水产品数量达4500个批次以上。其中省级以上例行抽检水产品和水产苗种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9.7%和99.6%以上,确保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及产业健康发展。
下阶段,湖南省渔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大食物观,以“五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种业振兴、乡村振兴和“三高四新”战略,统筹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加快构建渔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书记刘胜敏发言
全面推进“五大行动”深入实施助推广东渔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东省按照农业农村部“五大行动”总体部署,因地制宜,狠抓落实,全面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 一、基本情况
◆ 一是行动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认定骨干基地59个、面积3万亩;实现“行动”全覆盖;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27万亩,现有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86个,广东省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达到65%以上。
◆ 二是行动内容不断规范。加强技术集成和标准制定,编制《水产养殖池塘尾水处理技术规范》等10余项技术规范和基地生产操作规程近百个。
◆ 三是典型案例不断涌现。广州、佛山等启动整市推进养殖尾水治理,佛山市印发全域池塘改造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池塘改造工作专班,实施挂图作战机制,推进“五大行动”落地。
● 二、经验和做法
◆ 一是把握一个方向。把握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方向。“五大行动”归根到底是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走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方向。
◆ 二是坚持两个服务。一是服务渔民增产增收。通过支农下乡服务、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培训、农技乡村行等开展服务。2022年广东省共举办各类示范与培训交流活动约200场次、培训专业人员约30000人,发放各类资料近5万份。二是服务产业发展需求。做好渔业统计及养殖渔情报送、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增殖放流,开展水产品三年行动和监督抽查,为渔业生产、资源养护、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 三是践行三个结合。一是与工作大局相结合。2022年,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助推“五大行动”;借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乡一品”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优选“五大行动”骨干基地。用药减量行动与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相结合,减少用药风险。围绕渔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种业提升和健康养殖。二是与新媒体新业态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加大“五大行动”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合作创新举办“云课堂”“云直播”“塘头课”,形成的“广东经验”和“广东方案”,得到广泛好评。三是与渔事渔情相结合。针对渔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广东省灾害天气影响,建立“哨点”,发布预警信息和指南,及时派出“轻骑兵”指导生产。
◆ 四是推进四项创新。一是组织创新。融合组建35支专业化“渔业轻骑兵”、100个农技服务驿站,开展农技服务乡村行活动。二是内容创新。将“美丽渔场”纳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创新开展鱼塘种稻,实现“水上种稻,水中养鱼”;启用“海威1号”工船,推动深远海养殖。三是平台创新。创办种业博览会。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打造“粤农技”推广平台,丰富短视频等上线课件,为渔民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四是种业创新。2022年,广东省“海兴农3号”“海茂1号”和“雄鳢1号”通过水产新品种审定;建成珠江流域渔业种质资源库,储备41个品种;收存石斑鱼、黄鳍鲷等海水鱼类资源,为水产种业翻身仗打基础。
下一步,广东省将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不断提高“五大行动”的引领带动作用,助推广东省渔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来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部署要求,2021年4月2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通知》(农办渔〔2021〕6号),决定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2021年7月7日,农业农村部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集中研讨活动。活动总结交流了各地开展“五大行动”的做法和经验,分析了当前形势与任务,研究谋划了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对“十四五”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进行了部署。
为分享各地在实施“五大行动”过程中的工作动态和优秀经验,《中国水产》小编特别制作了相关信息集锦,以飨读者。
点击回顾上一篇
● 湖北篇:全力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创新、聚焦重点品种加快配合饲料替代推广应用
江苏:全面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江苏是水产养殖大省,特别是池塘养殖面广量大。近年来,江苏省各地持续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在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江苏省按照农业农村部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强势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坚持规划引领、分步实施,通过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加强部门协作,开展试点示范,确保尾水治理见实效。
一是制定排放强制标准。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会同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江苏池塘养殖尾水排放强制标准,构建倒逼机制,压实尾水治理主体责任。6月3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苏省《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正式发布,规定:新(改、扩)建的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自2021年8月1日起执行,现有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自2023年6月1日起执行。
二是开展达标排放试点。2019年,在南京市高淳区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试点。2020年以来,以渔业园区、百亩以上连片池塘为重点,从太湖流域地区逐步向苏中、苏北推进,加强尾水监测,总结经验模式,不断提升尾水处理水平。2021年省级试点范围已覆盖江苏省13个区市、60多个县(市、区),在苏南地区建设了一批3000亩以上的高标准示范项目。
三是实施生态化改造。2019年以来,开展江苏省池塘生态化改造方案编制工作,大力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目前江苏省73个重点县(市、区)已全部出台实施方案,改造生态化池塘面积达50万亩,苏州市池塘改造率达80%,太湖流域地区养殖尾水治理成效得到“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通报表扬。
四是强化政策保障。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每年安排省级财政扶持资金1亿多元,其中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试点8000万元、种业建设1000万元、疫病防控1200万元;常州市金坛智能化渔场项目被列入江苏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
五是打造全国水产健康养殖先行区。通过强化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创建一批国家级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推动江苏省水产健康养殖走在全国前列。
下一步,为实施好《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江苏省将大力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地落细。一是以更强力的组织领导,高位推动池塘生态化改造。通过成立1个工作专班,出台1个指导意见,集成1套技术模式,召开1个江苏省现场推进会,将池塘生态化改造工作纳入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全面加快推动池塘生态化改造。二是以更精准的工作举措,高效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通过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明确目标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综合施策,对标对表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采取综合有效措施,推进江苏省池塘生态化改造,提升养殖尾水治理达标水平。三是以更务实的政策引导,高质保障池塘生态化改造。通过加大标准宣贯、技术指导、政策支持力度,让全社会、各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类主体知晓标准实施要求,整合资源和力量,支持推动江苏省池塘生态化改造。
江苏:扎实推进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切实推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江苏省在2020年工作基础上,于2021年上半年深入到基层,实地考察确定推广示范基地及饲料加工企业,制定实施方案,确立工作机制。下半年组织行动实施开展,全面推进主选品种养殖中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
一是形成以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设区市推广机构全面配合,养殖企业主动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对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实施工作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组织专家小组、技术服务小组深入到示范基地从投入品与水产品品种角度,提炼可行可推广的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技术模式。按照突出重点、因品施策要求,在推广种草投螺、稀放精养的虾蟹养殖模式,降低饵料投放总量的同时,依托科研推广和产业体系力量,开展中华绒螯蟹、梭子蟹、大口黑鲈定点试验及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试验品种的配合饲料替代率均达要求,其中扣蟹养殖配合饲料替代率可实现100%。江苏省配合饲料示范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
三是积极探索创新,结合养殖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科学筛选饲料企业及配方,努力实现投入品减量化和生产清洁化,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
来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