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马王堆汉墓观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3 22:41

手把手教你写《马王堆汉墓观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马王堆汉墓观后感的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深刻: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你最想通过这篇观后感表达什么?是惊叹于汉代工艺的精湛?是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与生活?是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的思考?还是对墓葬文化的某种看法?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并围绕它展开。
2. "细节描写与具体事例 (Detailed Descriptions & Specific Examples):" "这是观后感的关键。" 不要只写“很壮观”、“很震撼”。要具体描述你看到了什么:出土的T型帛画上的绚丽色彩和生动场景、素纱襌衣的轻薄如烟、漆器的精美绝伦、丝织品的华美品种、以及那些保存完好的随葬品(如遣策竹简、医书、帛书等)。 选择1-2个最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或展品,进行重点描写,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它反映了汉代的哪些特点(如审美、科技、文化等)。
3. "融入个人感受与思考 (Integrate Personal Feelings & Reflections):" "“观后感”的“感”是重点。" 在描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写下你自己的真实感受:看到千年古物重

长沙马王堆汉墓——两千年的震撼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早上到湖南省博物馆,昨天晚上八点预约的时候免费参观的票已经没有了,只预约到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了,这个展览一个人要98元,来都来了,还是要花这个钱去看看的。

湖南省博物馆里面的宝贝最重要的就是马王堆汉代古墓里出土的文物,它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宛如一条时光隧道,成为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窗口。1971年,湖南马王堆发现了三座古墓,总共出土的3,000多件国宝级文物,是二十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能让我们对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所了解,打开了我们了解2000多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

所以到长沙来了想看国宝就一定要到湖南省博物馆,而我们时间不多,只有一两个小时,因此就只参观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馆。

到了湖南省博物馆才发现真是人山人海,大家都在排队检票进去。我们一起的有位朋友昨晚没预约到早上的票,只约了今天下午了,而我们下午就得各回各家了。因此我们走人工通道进去,想跟工作人员解释一下。虽然排队等了很久,但一切比我们想象的都顺利,我们都能进去参观了。我们进去后首先参观的就是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遗体。

这是一具死了2000多年的尸体,可她的皮肤却还富有弹性,睫毛清晰可见,四肢的关节甚至都还能弯曲自然,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具保存年限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尸体,她的出现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从此马王堆一夜成名。

经过解剖研究,推测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但去世时享年50岁。她的墓穴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彩绘漆棺、彩绘漆棺、帛画、衣物等,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出土的时候专家们发现辛追夫人不仅外形完整,就连内脏器官也都是完好的,在注射防腐液的时候,血管还能随着药水鼓起来,而且所有关节都还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这可是一具2,000多年的尸体,实在是太神奇了。

后来经过专家的分析,辛追夫人生前有多种疾病,比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多发胆石病,在它的直肠和肝脏内还发现了鞭虫卵和吸血虫卵,同时也在她的肠子和胃里面发现了138颗甜瓜子,可以分析出她去世的时候是瓜熟季节,应该是秋夏之季。专家推断死因可能是胆绞痛引起的冠心病发作,去世时享年50岁。

纵观全世界能保存上千年的尸体只有埃及木乃伊跟小河公主一样的干尸,像辛追夫人这样的湿尸是没有的,况且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是在医学发达的今天也是很难做到的,堪称医学奇迹。

那尸体不腐是因为坟墓中大量的白膏泥跟木炭的原因吗?木炭是墓穴中用来吸收防潮最常用的材料,而且还有几米厚的白膏泥把整个棺包裹得严严实实,可他儿子的墓穴也有白膏泥和木炭啊,尸身也早已经腐朽了。

那最有可能的就是棺材中的不明液体了,可经过科学的分析,棺液里的成分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杀菌和抑酶的作用,而尸体的腐烂主要是由外来的细菌和自身的蛋白酶造成的。

难道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掌握了防腐剂吗?经过科学家们的反复推测实验,棺材中的液体可能是尸体的细胞脱水和外面土壤中渗入的微小水分子混合而成的,所以并不是古人特意加进去的防腐剂。

也许辛追夫人墓穴的出现就是一个纯属的偶然,环境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所有的条件刚好达到了最高级别的防腐条件,外面的细菌进不去,里面的细菌很快就死掉了,才能在2000多年里保存得如此完好。

其中最神奇的是出土的两件素纱禅衣,其中一件仅仅只有49克,真的是薄如蝉翼,轻如云烟,叠在一起可以放进你的钱包里,完全可以代表是当时西汉织造的最高水平了。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五十周年。半个世纪之后,我们来参观墓里挖出来的宝贝,依然非常震撼。在这里我们不仅亲眼目睹了这些保存完好又极其丰富的文物,更发现了早期中国文明对宇宙与生命的认知。虽然参观时间短,我们只能走马观花看看,但通过这座墓葬,我们也了解了西汉时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西汉时期,人们认为人体与宇宙息息相关,生命过程如同宇宙四季般生长变化。马王堆汉墓的结构依据西汉的"宇宙模型"构建,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椁室营建,如同一个精密严整的机器,构建出一个四方四厢的地下微缩世界。四重套棺的纹饰图像基于"阴阳"二气的升降聚散,描绘了生命孕育与升华的过程;内棺上的帛画更是展示了墓主人从幽冥重生、驾龙飞升至永恒天界的生命旅程。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类器物,从宴饮用具、仆侍歌伎、乐器博具等日用器物,展现了一个丰盈浪漫、涵纳万象的往生世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数术图式,展现了马王堆汉墓所蕴含的汉代自然哲学与宇宙观念,艺术性地诠释了汉代文化中如何通过抽象图示与运算规则来归纳并预测宇宙运行与生命历程的精妙想象。

马王堆出土的简帛文字,展现了马王堆汉墓中天人同构、生命与天地之道协同为一的宏大艺术境界,艺术性地诠释了马王堆汉墓的精神内核:即基于天地运行规律的总结,来设计与营建生命的重生与升华。

随着这些眼前的文物,从实体墓葬走入西汉时期的宇宙想象和时空认知之中。展现古人对生命由死入生、渐次升华的壮阔想象。感受墓主人瑰丽浪漫的神游仪式和往生世界;感受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深邃浪漫的生命哲思。

朋友王昕写的:《临江仙·游马王堆有感》

步入长沙寻古韵,马王堆下凝眸。辛追遗貌惹思悠。千年沉睡去,一醒世人惊。

墓葬深藏多少秘,揭开岁月绸缪。中华文脉此间留。生命添浪漫,文化永传流。

马王堆汉墓:50载接续守护

50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震惊中外。透过这座西汉“文化宝库”,我们得以窥见两千年前的社会万象。50年来,对马王堆汉墓的保护、研究与开发一直在持续。有关马王堆汉墓的故事,仍焕发斑斓光彩。

湖南省博物馆展出的马王堆出土文物 洪凌 摄


震撼世界的发现


1971年底,解放军366医院在马王堆汉墓下挖防空洞时发现可燃气体。经过勘查,1972年1月,湖南省博物馆开始了一号墓的发掘工作。

厦门大学教授傅小凡说,在地面十几米下,考古人员在白膏泥中挖出绿色树叶时,还以为是从树上掉下来的,可随后又在墓葬中发现了绿色树枝和黄绿色竹筐。“人们不得不相信,这些都是2000多年前的东西,不可思议!”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说,白膏泥黏性强、较湿润,细密紧致,渗透性极低。从春秋时期开始,在长江流域的墓葬中,有条件的古人会将白膏泥填埋在椁室的上下和四周,以保护墓室。

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的辛追墓外椁


内棺里有一具被丝绸包裹严实的女尸。“出土时女尸贴身衣外面包裹各式衣服、衾被18层,连同贴身衣2件,共20层,并用9道丝带捆扎,再在上面盖了两件绵袍,衣服颜色鲜艳漂亮。”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说。

墓主人是一位年约50岁的女性,外形完整,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有弹性,部分关节可活动,甚至眼睫毛、鼻毛尚存,手指、脚趾纹清晰可辨……

一枚刻有“妾辛追”的印章,解开了有关墓主人的谜团。在随后于1973年至1974年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共发掘出3座古墓。经证实,这里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墓葬出土大量漆器、丝织品、帛画、印章、竹简等,被一些专家认为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经过不断整理与研究,2022年,湖南省博物馆完成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系统性清库。由于早前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大,破碎成块的残片以及大堆纺织品粘连堆积成的“丝砖”等都未定级入账,仅作为资料文物保存入库。此次清库,专家将有研究价值的残片进行了归档,共清理出藏品21000余件。其中,纺织品库19000余件,漆木器库1700余件。


接力保护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尸体出土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相关专家对其进行了防腐处理和病理解剖。解剖后,内脏浸泡于固定液中装瓶保存,躯体浸泡于固定液在玻璃棺中保存,日常保护由湖南省博物馆负责。

2000年,湖南省博物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系主任罗学港,组织团队对辛追进行“全面体检”。“总体来看保存状况很好。”罗学港说,X光结果显示骨骼完整,骨质跟现代同龄人差不多,出土后打进血管的造影剂仍在原位,说明血管壁没有被破坏。

这是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的马王堆出土文物 洪凌 摄


“这30年中,辛追身上也发生了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变化,包括大分子物质降解等。对此,我们从大环境、局部环境、微环境等层面提高保护标准。”罗学港说,除了常规的净化空气、防霉、保持恒温恒湿外,相关团队还在尸体保存液中加入缓冲剂,以中和福尔马林中甲醛氧化后释放的酸性物质,维持酸碱度平衡,减缓辛追骨组织内钙的流失。

因湖南省博物馆多次搬迁与改造,辛追也数次“搬家”。每一次“搬家”背后,都伴随着技术和装备的升级——辛追有了标准的保存实验室,棺椁下新增防震装置,在博物馆地下经过的长沙地铁6号线,也提前做了充足的防震工作……

2003年,中南大学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成立马王堆汉墓文物研究保护中心,两年后经湖南省科技厅批复同意,更名为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罗学港担任中心主任。

1980年,医学专家们将古尸解剖得出的诸多结论结集出版。40余年后,以罗学港为代表的第二代古尸研究保护专家将“马王堆型湿尸类文物保存技术及应用”“‘整体-细胞-分子’三级保护模式的建立与运用”“古尸DNA检测”等新研究成果再次结集,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保护》一书。

“这是一种传承,而随着科技发展,对辛追的研究仍会有新的发现。”罗学港说,辛追为研究2000年前人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最佳样本,更对古病理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信息资料。


千年“国宝”焕发新彩


2000多年的时代距离,隔断不了文明的纽带。马王堆的故事,仍可与现代人产生关联。2021年,累计有142万余名观众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看望心心念念的辛追夫人。

当文物不再只是橱窗中的摆件,历史也就不再冷冰冰。湖南省博物馆专门成立文创研究中心,从馆藏文物中提取设计元素,并结合现代科技和工艺技术,打造了一系列独具湖湘魅力的文创产品。

《一念·辛追梦》在湖南省博物馆演出


在湖南省博物馆,一部名为《一念·辛追梦》的京剧,正拂开历史的尘埃,让观众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民族情怀。由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联合打造的这一京剧,以辛追教子成才为故事主线,在道具、服装的设计上,几乎1∶1复刻了出土文物式样。动态化、多层次的光影效果,为观众创造深度沉浸的观赏体验。有观众评价说,剧中那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丰满角色,正如今天的你我。

该剧编剧、故宫博物院博士后池浚说,《一念·辛追梦》从史实与文物文献中挖掘故事灵感,全剧的4个主要角色利苍、辛追、利豨、冠人,被分别对应设置为生、旦、净、丑4个行当,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马王堆汉墓是国宝,京剧艺术是国粹,以国粹承载国宝,彰显历史厚重感。”池浚说,文物属于历史,文创属于现实。《一念·辛追梦》给历史画像,让观众们看到,历史也曾是鲜活的人生。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14期

半月谈记者:刘芳洲 苏晓洲 张玉洁 孙毅 | 编辑:徐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