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4 00: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卖菜”的日记作文,要抓住“卖菜”这个核心活动,并融入真情实感,同时注意日记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点。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明确日记的基本格式:"
1. "标题:" 可以直接点明主题,如《今天卖菜》、《菜市场的一天》、《卖菜日记》,也可以更具文学性,如《阳光下的蔬菜》、《泥土的芬芳》。 2. "日期和天气:" 这是日记的基本要素,写在文章开头。天气可以烘托心情或影响卖菜情况。 例:X年X月X日,晴 3. "正文:" 这是日记的核心部分。
"二、 正文写作要点:"
1. "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清晰说明你为什么卖菜?(例如:第一次尝试、帮家里、体验生活、赚零花钱等) 在哪里卖菜?(例如:家附近的菜市场、小区门口、某个固定摊位) 卖的是什么菜?(例如:自家种的番茄、超市买来的青菜、各种时令蔬菜) 卖菜的过程是怎样的?(开始准备、摆摊、吆喝、与顾客交流、收钱、收摊)
2. "详细描写卖菜的过程和细节(重点):" "准备工作:
文|天真的老姜
一个多星期前的某个晚上,去三环边上那个公园散步。转过那片迎春花丛,发现在公园北边中间的路边摆了一个窄窄长长的菜摊,菜都是一袋一袋装好了的,是论袋卖的,不用称,旁边放着两个收钱的二维码。卖菜人是个大约50岁的男人,后背靠着路灯坐着。
摊前一对中年夫妻中的男人正在和卖菜人讨价还价:“14块钱,我拿走这两袋。”说着就拿起了两袋瓜。是一袋墨绿黄条相间的甜瓜和一袋白玉色的甜瓜,共4个瓜。
“不卖!不行!”卖菜人的语气没有商量,“你要就15块钱。”
男人仍说:“14块我就拿走。”
卖菜的从灯柱那里站起来,“你走吧,把瓜放下!”
女人身材苗条,穿了条很漂亮的连衣裙,在一旁帮腔:“14块就14块啦,和15块有什么区别?”
卖菜人针对男人说:“你走吧,一个大老爷们儿,磨磨叽叽的。”
我也正想买瓜,看他们说得热闹,忍不住就插了嘴:“你们两个大老爷们儿都够磨叽的。”然后对那个买瓜的说:“没见过这么想买瓜的,人家三番五次地撵您走,您还是要买,您不会生气就走吗?”
那男人说:“我不生气。我要买瓜。”
说得我们都乐了。
“我也没见过这么牛的卖菜的。哪有这么没商没量的,还老撵人?”我又笑着对卖菜人说,“说说,您为什么这么豪横呀?”
“15块钱4个瓜,我真赚不了几分钱,他们在这里跟我磨叽半天了……”他也笑着解释,言外之意是他没闲工夫跟他们磨叽。
我这才注意到卖菜人靠着灯柱坐着,两腿并在一起当了“写字台”。这随身携带的“写字台”上摊放着一个打开的笔记本,厚厚的。他的右手握着一支笔,就着昏暗的灯光,跟我们说话时,时不时低头写点什么。
“您在写什么?”我凑过去看他的笔记,看他本子上写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不好看,但很整洁。
“我在写日记。”
“写卖菜日记?今天的日记里会不会写上他们俩?”我看看那对夫妻。
“会写,会写。”
那漂亮的中年女子连忙说:“写他写他,可别写我!”于是,在笑声里,夫妻俩用15块钱买了那两袋瓜,心满意足地走了。
公园这边的人本来就少,加上快晚上9点了,来往的人就更少了。虽然为他不能赚几个钱而不安,却不用担心跟他聊天影响买卖。他也很健谈,主动向我介绍自己。
实际上我是遇到了藏在民间的奇人。
他属鼠,今年是他的本命年,来自安徽,小学四年级的学历。早在2013年他就成了“网红”,被称为“卖菜叔”,因为他在那一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卖菜叔日记》,豆瓣评分7.6分,不低了。
“在北京西城区天陶菜市场,每天都重复着这样一幕:在嘈杂的叫卖声中,一个卖生姜、大蒜的中年男子在专注地一笔一画码字。他叫姚启中,今年40岁,1997年从安徽阜阳来北京打工。他靠卖生姜、大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并供儿女读书……从2009年底开始,他一边卖菜一边写作,三年时间,陆陆续续写了20万字。《卖菜叔日记:写给孩子们的奋斗史》即由卖菜叔日记整理而成,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卖菜叔曾经的苦难、16年的北漂生涯以及他成功教育孩子的方法。”
这段文字摘自豆瓣对书和他的介绍。
“日子难过,更要认真地过。一辈子总要有值得去纪念的经历……”这是副标题,应该是他生存信念的写照吧。
我买了他的瓜后回家,也读了一部分他写的书。瓜很甜,文字也质朴生动,难得的是大量鲜活独特的生活细节……
又一个晚上,散步去寻他。
依然是在那个灯底下,他抱着一个笔记本写着字,卖着菜。
问他上本书赚了多少稿费,回说:10万。哦,七八年过去了,看来这10万块钱也没改善多少他的物质生活,他还在卖菜,而且是夜里摆摊的这种方式。但也许正好相反,他已经不用特别费力地去卖菜了,只不过是用卖菜的方式来寄身,或者寻找写作素材吧。
问他现在在写些什么,回说:在准备出第二本日记,写了好几个笔记本了。上次那本主要写自己的童年和孩子的情况,“这次写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国家和人一样不容易。”说编辑在等着呢。
“祝你写作顺利,出书也顺利呀!”我由衷地祝福他。临别又买了他两捆小葱,他说:“谢谢您呀!”
“再见!”我已经走出几步了,他还在跟我道别。
昨晚去散步,看见灯光下的卖菜人还是那样的蹲坐姿势,写着字,卖着菜……
没有问他写作的事,我走过去,买了一捆大葱、一袋青椒、一袋细长茄子,每袋五块钱,他给找了一个几乎可以把菜摊上的菜都装进去的大袋子。转身离开时,卖菜人说:“谢谢您呀!”又追一句:“菜很新鲜!”又加一句:“再见!”
其实,我心里想,真不知道我和卖菜人之间到底谁该谢谁呢?
从第一次见到他,到现在,我一直在思考写作的意义。
好像没意义,他不是还在卖菜吗?他不是还在因为区区一块钱而生气,或者因为十几块钱而诚恳地道谢吗?
为什么还笔耕不辍呢?也许是生活在那里的缘故吧!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文/李固国 图片/李固国
因为疫情,家里储存了足够多的菜。
其实,老两口子吃菜真的吃不多,大部分还是烂掉了,包括冰箱里的那些。毋庸置疑的是,即使小区封控了,商店里米、面、油、菜依旧供应充足,也没有出现大幅度涨价。
天说冷就冷了,还下起了小雨。冷风刮起来,冻得人直打哆嗦。你看我,裹紧了羽绒服,一路小跑,想着快点回家,暖和一下。
想也没想到,在小区大门对过路边,一个老太太还摆着地摊卖菜。我看看她,头上裹着一条灰色手巾,上身穿着一件不合时宜的大棉袄,下身也显得臃肿,可能穿了棉裤。即使这样,她还是冻得够呛,鼻尖上挂着清清的鼻涕,却没有感觉到。
我再看看她的脸,冻得发红,布满了皱纹。几绺零乱的花白头发,从毛巾里耷拉下来,随着风吹,在脸上来回晃动着。她确实感到冷了,双手插进袖筒里,时不时站起来,跺一跺脚,借以取暖。
地上,还有卖剩的豆角、茄子,不多,也就是装满一塑料兜。我看看天,也快黑了,估计这个老太太,处理不掉这些菜,怕不甘心。
刹那间,我动了恻隐之心,想着把这些菜买下来,让老太太回去。于是,自己靠近一些,再看看那些菜。这些菜,可能是两天前摘的,再加上是别人挑剩的,有点蔫,甚至有的面目全非。估计着,她无论怎么等,都不会有人来买菜了。
老太太见我看她的菜,觉得客户来了,赶快说:“就剩这些了,贱卖,给点钱拿走吧。”
看样子,她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即使有人想买菜,看看蔬菜已成这样子,估计也会拂手而去。想着老人家也不容易,我自然不会压价,于是给她说:“你看看能值多少钱,我全要了。”
老太太脸上一下子露出笑容,说:“平时这些菜,至少卖二十元,你就拿五元钱吧!”
我笑了。为了区区五元钱,老太太在这儿挨冷受冻怕两三个小时了,真的不值。可是自己转念一想,人家也确实不容易,如果生活无忧无虑谁愿意遭这罪。
既然想帮人家,我就想着多拿一点钱,也让老太太高兴一下,说:“你卖的太便宜了,我拿十元钱吧!”
没想到,老太太马上一脸不高兴,说:“这些菜就值五元钱,我怎么能多要你的钱呢?传出去,也影响我做生意。”我差点儿笑出来,没想到这个老太太,还挺看重“诚信”的。
既然她这么说了,出于尊重,我给了她五元钱。别看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却手脚麻利,她一股脑儿把这些菜装进了一个塑料兜里。
我提着菜。老太太也该收摊走了,这么冷的天,真是难为她了。
怎样处理这些多余的菜,我心里也很纠结,拿家走,根本吃不着,丢了怪可惜的。无意中,我看到看大门的刘老头还在忙活。他每个月工资一千五百元,再加上身体有毛病,没断过药,常常入不敷出,甚至连菜也不舍的买。
我把菜给了刘老头。他开始还谦让,最后还是高兴地接下了。
壹点号李固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