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4 0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古代石鼓观后感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感受真挚、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核心感悟:" 首先要思考,你最想从石鼓上获得什么样的感受或认识?是赞叹其精湛的雕刻艺术?是感叹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解读其可能记载的狩猎场景?还是从中感悟到古人对自然、生活的态度?确定一个核心主题,这将贯穿全文。 "个人视角:" 观后感是“感”,要突出你个人的体验和思考,避免变成简单的知识介绍。
2. "仔细观察与描述 (Close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细节描绘:" 石鼓是视觉艺术,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你所看到的细节。比如它的形状(鼓形、圆雕)、材质(石质,可能有的斑驳色泽)、大小、上面刻画的图案(动物、人物、环境)、文字(大篆,内容大意)等。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描述更形象。 "空间感受:" 描述观察石鼓时的空间感受,比如它陈列的位置、光线如何照射在石鼓上、距离远近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等。
3. "深入挖掘与研究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背景知识:"
石鼓书院是我国最古老、最著名的书院之一,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它始建于唐元和初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1000余年来,它始终以藏书之丰、学风之盛、设备之全、经费之足、管理之严、成就之大而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瑰宝,在中国教育史和书院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的美誉。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
石鼓书院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城北的石鼓山上,蒸水环其左,湘水挹其右,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三面临水,前有深潭,一峰特起,悬崖削壁,如大石屹立江心,雄伟壮丽,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它临江负险,山明水秀,群峰环拱,风土清旷,交通便利,近府城而远离喧嚣,连水陆要津而非通道,远近适宜,高低适度。宋代朱熹在《石鼓书院记》中描绘它是“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元代黄清老在《石鼓学田记》中称赞它为“奇崛耸拔,中高而外秀,蒸湘二水左右环之,既合,荡荡浩浩,同归于洞庭。书院当二流之交,迴澜渟渊,远嶂森列,楼阁如在虚空中,盖湖南第一之胜地也”。再加上一些文人学士凭其山之奇特,将八处胜景品为书院八景,更加显示出奇特的地理环境。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幽静而清雅的石鼓山,实为儒家士大夫读书养性、相聚讲学、吟诗论文的绝佳场所,而书院“藏于名山”,又使石鼓山熠熠生辉,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悠远厚重,生生不息
石鼓书院始创于唐代。元代陈淞年在《石鼓书院》诗中有云,“石鼓名山始自唐,天开此处读书堂。”早在书院创立之前,石鼓山就成为人们游览胜地和文人联聚场所。《三国志·蜀书》载,刘备牧荆州时,诸葛武侯以军师中郎将驻兵临蒸(衡阳的古称),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赋以供军实,相传诸葛亮当时就住在石鼓山上。诸葛亮病逝后,为缅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德行,衡人就在他住过的石鼓山上修建了武侯庙(祠)以供祀享,这座历史悠久的纪念祠堂从创建时起就成为人们凭吊和眺览的胜地。唐贞观初年,刺史宇方炫在石鼓山开“东岩”“西谿”为眺览名地;唐贞元初年,刺史齐映又在山的东麓修建了著名的合江亭;永贞元年,韩愈自阳山徙江陵,与刺史邹君会于合江亭上,留题古诗二十韵。自此,以合江亭为中心的石鼓名胜更因韩愈的留题而名扬天下,蜚声海内外;元和初年的邑秀才李宽中隐居石鼓山,辟寻真观为治学读书之所,招有志学者居观读书,共同切磋学问,并以山名院,曰“石鼓书院”,亦称“李宽中秀才书院”。时任刺吏吕温公暇之余“常往访之”,与山主(长)李宽中及诸生文咏唱和。石鼓书院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创建的书院,当时一大批读书人到此求学习艺。
宋代是石鼓书院全盛时期。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李宽中族裔李士真请于郡守,愿以私财,在李宽中办学旧址上对石鼓书院进行首次重建,“前为会讲堂,中列先圣殿,后建雁居祠,东西两厢设斋舍十数间,外建仰高楼与风雩亭,复修合江亭,形成讲学、藏书、供祀的规制,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这种学宫式的建筑布局在后来历代重修中被继承下来,同时被保留的还有书院的办学传统。石鼓书院虽属私人创办,但从它创办时起,就受到官府直至朝廷的重视和支持。史载,宋朝皇帝就曾两次给石鼓书院赐额,从而使得石鼓书院声名大振,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三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元代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控制政策,书院官学化倾向越来越重。元朝末年,兵荒马乱,书院多遭破坏,后经50多年的沉寂,石鼓书院又得以修复,基本上恢复了宋时旧观。在其后的岁月里,书院规制大备,其讲学、藏书、祭祀等主要功能进一步完善,石鼓书院又再度兴盛起来。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当偏沅巡抚袁廓宇向朝廷请求修复石鼓书院时,朝廷准其所请,并由时任衡阳知县余天溥董其事。“中为武侯祠,前立大观楼,楼下为七贤祠,右为公署五楹,两庑各为书舍,规制略备。”这是清代最早恢复办学的一所书院。由于得到上自朝廷下至地方大小官吏的支持,石鼓办学重新兴盛起来,并成为湘南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
教化育人,经世致用
著名理学家朱熹与著名学者张栻就曾来石鼓书院讲学,共同切磋中庸之义,朱熹还撰写了《石鼓书院记》。在这篇历史文献中,朱熹对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育重点、教学方法作了具体阐述,尤其是他倡导的将义理之学、修身之道作为书院的办学宗旨,以达到“明道义正人心”的教育目的,不仅为当时全国书院所效法,而且对元、明、清历代办学都有深刻影响。
在朱熹、张栻两位大师影响下,四方学者接踵而至,盛况空前,以至“斋舍不能容,辟武侯祠居之”,成为石鼓书院学术史上一大盛事。嘉靖年间,随着阳明学派的兴起,一批学术巨子来石鼓书院讲学,使讲学之风再起,盛极一时。根据史书记载,蔡汝楠守衡阳,常以经术为治术,以书院作阵地,每逢溯望定期到石鼓书院给诸生讲良知之学。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知名学者如湛若水、邹守益、茅坤、蒋信、李渭等相继至石鼓讲论,衡阳的曾朝节、刘尧诲、伍定相、王万善等也热烈响应,“坛席甚盛”,前来质疑问难者络绎于途,长永二郡诸生及官师举监皆负笈来学。至此,形成于南宋以来的书院“讲会”制度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有固定宗旨、固定组织、固定会期、固定规约的学术团体,石鼓书院也因此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思想家王夫之、旷敏本、吴时来、余廷灿、张学尹等,都先后来这里或登台传道或主持书院,从而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戊戌变法后全国兴办新式学堂时为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湖南抚院按清廷诏谕,改石鼓书院为衡阳高等学堂。1910年后又相继改办为进修女子师范学堂、衡郡女子职业学校,从此实现了学校教育向近现代历史性的转变。
精神之光,代代相传
石鼓书院自唐元和初年创建以来,历尽人间沧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弦歌不绝、瀚墨流香的昌盛年代,也饱尝过满目疮痍的艰难岁月。
据历代书院志记载,石鼓书院遭兵火大面积摧毁和大规模的兴复工程就有八次。历史上最后一次重建(即第八次)是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时任“兵部侍郎、衡阳彭玉麟倡捐千金,诸好义者从而附益之,清泉候选道杨澍董督工役”,衡州知府李镐负责督办。书院最终毁于1944年日军炮火。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的建议,在书院废墟上重建了合江亭、绿净阁,修建了护栏、山门和旱桥,并将它辟为公园,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没有大修大建。
2006年4月,衡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举社会各方之力,重修石鼓书院,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重视对历史人物的充分挖掘、凸显乡贤、名宦、大儒的文化痕迹,依托石鼓山奇峰和蒸、湘、耒三水环流的自然风景,从“显山、露水、见秀”的思路出发,通过对地方史志的调查、考证和对石鼓山地形地貌的勘察,巧妙布置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建筑,着力体现“古、幽、曲、静、绿”的建设元素,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二者错落点缀、浑然一体。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整个仿古建筑群为白墙黛瓦深色柱,主要材料是优质木材和麻石,庄重、典雅,有着浓厚的书院文化氛围。重修的石鼓书院通过征集刊刻名家楹联、碑帖,陈列布展名人孔夫子、诸葛亮、李芾等雕塑、泥塑、祭器等,让诸贤有“声”有“形”于石鼓,石鼓书院借名人美誉和名篇佳作垂光于世。石鼓书院孕育的教化育人的优良传统,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以及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狮为“百兽之王”,威猛、雄健;石头,既是生产工具,又是生活器具,还是记录时光、展示文化、传播信息、宣泄情感的载体,坚硬、坚固。天地与人同根,万物与人合一。石狮,静静地观察世间万象。
以石立魂,借石筑梦。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梦想。绥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素有“上郡古邑”“天下名州”之美誉。这里民风淳厚,民间艺术多姿多彩。它以“秧歌之乡”“石雕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和“剪纸之乡”著称,被原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绥德石雕艺术源远流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石雕之乡”。石魂广场的设计与建成,用了整整十年的光阴。一个文化工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石魂广场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绥德汉的聪明才智。绥德黄土风情浓郁,石魂广场景观的建设对充实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逐步形成地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破石惊天——从绥德石魂广场看石雕艺术》是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22年6月出版的新书。本书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并展示了石魂广场的全貌,弥补了我们现场欣赏的时间与视角的限制,文字言简意赅,图片张力十足。该画册集观赏价值与研究价值为一体,一幅幅鲜活的影像既是历史的见证,也定格了新时代绥德人拼搏奋斗的美好瞬间。
人有精神,石有灵魂。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满了人文的力量。人在打造石头,石头也在塑造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石头质朴、正直、坚硬的灵魂已经深深地嵌入绥德汉的精神世界中,从而奠定了绥德汉勇敢、坚强,敢为天下先的品格,产生了众多的能工巧匠。正是这些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丰厚的陕北民间文化。石魂广场就是集民间文化艺术大成的露天石雕博览园,其建筑环境、建筑造型、建筑意境独一无二,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石狮雕像尽显绥德石雕的阳刚之美,气撼山岳,威风八面。石与狮两种神力强强联合,凝聚成一种精神,放射出一种震天撼地的巨大能量。“仰望苍穹,俯瞰苍生”,姿态傲然出世的天下第一狮,将绥德石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本书中的辛店摩崖石刻景观,让沉睡在时光深处的珍贵遗迹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唤醒了绥德的历史文化记忆。从书中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石崖、石狮、石窑、石鼓、石照壁、石城楼、图腾柱、博物馆等建筑形式多样,结构精巧。远观气势恢宏,顶天立地;近看雕琢细腻,栩栩如生,石头语言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初建的摩崖石刻是独唱的话,那后续的石魂广场就是合唱,群狮昂首屹立,铮铮有声,是多重唱。美美与共,百转千回,波澜壮阔。石魂广场宏大叙事的背后是绥德的文化轮廓和民俗脉络,作为地方文脉的延续,石魂广场赋含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将闪耀恒久的光辉。
古语有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翻阅此书,我们既能领略到集自然、人文、建筑、石刻文化为一体的大型立体石狮主题博览园,也能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博览园。建造者以“惊天地,泣鬼神”之魄力,铸成了气势威武雄壮的雌雄巨狮,渗透出令人惊叹的宏大格局和撼人心魂的艺术感染力,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拔地而起,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迎接着新世纪骄傲的岁月。
《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本沉甸甸的书背后,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汗水与辛劳。这座浩瀚的工程,是陕北绥德人民共同是期待。白雪皑皑的冬季,北国风光粉妆玉砌,石魂广场分外妖娆。朝阳似火的夏天,石魂照壁龙凤呈祥,精工独到美轮美奂。
合上此书,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只只石狮。三百六十五只历代石狮子在巨狮腹中静待下一个纪元。这是一种希冀,激励着这片沃土上的后人以盘古开天的力量为后人不断造福;这是一种力量,顶天立地一万八千个春秋,担当当代使命,承前启后,镇守无定河畔。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李蕾)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