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诗词经典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4 13:41

怎么写《诗词经典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诗词经典(比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的观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见地、且能引起共鸣的文章:
"1.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
"“观”的是什么?" 是具体的诗词作品、某个诗人(如李白、杜甫)、某个流派(如婉约派、豪放派)、某个朝代(如盛唐诗歌)的诗歌,还是整个诗词经典的某个方面(如意境、情感、艺术手法)? "“感”的是什么?" 是你阅读这些诗词后产生的思想触动、情感共鸣、审美体验、人生感悟,还是对诗词价值、历史地位的思考?
"2. 深入理解诗词经典:"
"背景知识:" 了解所选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这有助于你更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文本细读:" 仔细阅读、品味你选择的诗词作品(或诗人/流派)。关注关键词句的含义、意象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诗歌的结构和节奏、整体的意境和氛围。 "主旨思想:" 把握诗词的核心思想、情感基调(是忧国忧民、是热爱自然、是人生感慨、是儿女情长等)。
"3.

这45首经典古诗词,你只知一句,却不知全文

01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02 赠去婢

唐·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03 绝句

宋·夏元鼎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04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05 夜奔

明·李开先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06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宋·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07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08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09 论诗五首·其二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0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1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2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3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4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5 湖上杂诗

袁枚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16 乙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7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18 劝学诗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0 浪淘沙·其八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1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2 七哀诗·明月照高楼

魏·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23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24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5 长干行

唐·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26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27 杂诗

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8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9 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30 清平乐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1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2 忆江上吴处士

唐·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33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34 上堂开示颂

唐·黄蘖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5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36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7 离思·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8 浣溪沙

清·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39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40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41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2 断句

宋·俞文豹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43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4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45 过华清宫绝句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来源:诗刊社)

游国保第一市 读千年华夏史 | 中华古诗词有感:古诗词里的人文情怀

“文化”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本是一个动词,最早在《易经》中被表述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化育生成功能。在广泛汲取世界人类文化智慧的今天,仍然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流传千百年的诗词名篇,其中饱含的人文精神,对磨砺我们的精神品格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既不能隔断文化血脉,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开创文明的新局面。

“诗”在经典文献中特指《诗经》。《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非常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它作为儒家“六经”之一,以其文本的权威性和直接性,滋育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灵。《楚辞》的出现,使中国诗学思维“诗骚”并举,又有与民间歌谣相联系的“乐府”采集,形成了中国诗歌智慧渊源多元互补的动态局面。屈原向天发问,采取人神共舞或生死对话的方式,用神话来抒写人间真情,用死亡来印证生命价值和民族责任。

古代文人以敏锐精妙的词句点醒了山川亭阁的灵魂,形成了闪烁着人文亮点的“诗的地图”。游览崔颢笔下“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武汉黄鹤楼、李白笔下“相看两不厌”的宣城敬亭山、张继笔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苏州寒山寺、杜牧笔下“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州二十四桥、柳永笔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杭州、苏轼笔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黄州赤壁,能感受到山川风物中的诗情画意。

古典诗词名篇还培育着人的胸襟、情操和气节,成了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精神文化教科书。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令人感到悲壮;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令人感到忧患;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令人感到壮丽。

一些诗词名句饱含高远的哲理趣味,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颂生命的顽强;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开拓登高望远者的视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暗含逆境中当有转机的辩证法。诗词中的哲理诉诸悟性,成于妙语,无须生硬地说教,令人在如沐春风中体验到智慧的喜悦。涵养性情,锤炼人格,是诗词的潜在功能。龚自珍以落花自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甘做人梯的胸襟何其磊落;于谦以石灰自励:“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种不受腐败风气侵蚀的品格何其高尚。其咏物托志的手法,挟带着人格力量和诗情魅力,易于渗透到人们的精神脉络之中,杜甫所云“润物细无声”,此之谓也。

在民族危难的关头,忧患意识和坚贞人格迸发出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岳飞面对“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历史重任时,看淡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局面时,坦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准备以死亡来证明生命的价值。就连那个叹息“人比黄花瘦”的弱女子李清照,也在《夏日绝句》中,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强音。这些血性文字铸造着民族的脊梁和骨气,让我们在天崩地坼中奋勇前行,焕发出中华文明百折不挠的生命力。

古典诗词名篇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它在当今时代精神的映照下,愈发显得熠熠生辉,富有神采!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临猗县博物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