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斐斐的日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4 15:1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斐斐的日记》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斐斐”的日记作文,为了让它更出色,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明确日记的核心内容(What - 事件/主题):" "具体化:" “斐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或者你看到了/感受到了关于斐斐的什么特别之处?是她的一个举动、笑容、话语,还是她帮助你、让你感动、让你困惑的事情?日记不是流水账,要聚焦一个或几个核心点。 "选择性:" 一天中可能有很多事情,选择最能触动你、让你印象深刻或者最想记录下来的部分来写。
2. "运用感官描写(How - 细节/描绘):" "视觉:" 斐斐的外貌、穿着、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她所处的环境(比如她在家、在学校、在外面)看起来怎么样? "听觉:" 你听到了斐斐说什么?她有什么独特的笑声或声音?周围环境的声音如何? "触觉/感觉:" 和斐斐互动时,你有什么感觉?是温暖、舒服、紧张、惊讶,还是别的什么? "嗅觉(可选):" 她身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气味?或者周围环境有什么气味? "运用细节:" 不要只写“斐斐笑了”,可以写“斐斐弯着眼睛,露出两颗小虎牙

2010年,古文奇才王云飞,拒上北大,去学土木工程,实现愿望

2010年,一篇仅有755个字的高考文言文作文,被阅卷老师一致认可给予满分。

当年,这篇作文是江苏省唯一一篇满分作文,自然而然地迅速走红网络。

读过的、能读懂的人,都大呼神奇。

没读过的、也读不懂的,看别人挥旗呐喊,也跟风狂欢。

确实,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篇文章只停留在“看不懂”的地步。

一个个生僻字,直让人脑壳痛。

先不说普通人,即使在阅卷的时候,刚开始就难倒一众老师。

这篇作文太难了,不是写的难,是我们改的难啊!

根本不敢下笔改,连阅读理解都是问题!

后来,古文献专家吴新江教授在查阅资料之后,写了一篇长达四页、2000多字的注释。

通过吴教授的注释,大家才终于看懂这篇作文的真正意思。

高深的立意,流畅的文风,马上吸引到阅卷老师。

最终,这篇作文在当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中一骑绝尘,得到满分。

(王云飞在宿舍)

这篇轰动全国的作文,出自江苏18岁男孩王云飞。

北大校长看到相关报道和作文内容后,被少年的才气深深折服。

高考成绩出来后,虽然王云飞的成绩离北大还有一定距离,但还是被决定破格录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云飞竟不假思索地拒绝了这份“天降之喜”。

古文奇才王云飞,为什么这么牛?

事情过去12年,现在的他,过得怎么样?

2010年6月,江苏省高考阅卷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忽然,一篇令人“抓狂”的文章横空而出,给严肃寂静的阅卷现场带来一阵躁动。

文章通篇使用的是纯文言文体,生僻字非常多。

就连阅卷老师,都不能完整地通篇读完,更别说理解意思了。

于是,这张卷子被上交评卷专家组,其中,就有古文献专家吴新江教授。

吴教授拿到卷子之后,并没有立刻进行评分,而是先对照字典和资料做出长达两千多字的严谨翻译。

之后,他对这篇文章大为赞叹。

不仅普通阅卷老师不认识、看不懂,就连我这个教古典文献的老师,也不全懂。

有些见过但没用过,还有四五十个古字根本不认识。

回去后我查阅资料,做了注释,光注释就写了满满4页!

接受采访时,吴教授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王云飞)

他表示,只是光会用文言,会写古字,实际算不上什么,文章切题才是第一要务。

王云飞的这篇文章,虽然另辟蹊径,但并非哗众取宠。

他使用的是严格的骈体古文,同时多次引经据典。

更重要的是,文辞优美,紧扣主题,所以无论是写作难度,还是内涵,都十分完美。

文章的题目是《绿色生活》,王云飞先从21世纪环境遭到破坏的现实情况开始说起。

接着“古为今用”,渴望可以回溯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时代,进而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杨槐蓁蓁,町疃(tuǎn),柳榆其秝(lì)。

苾葌柅柅游屮(chè)葳蕤,见柳而人不攦,视草而众不蹸,日驾双軑(dai)之车,斐斐闾巷之间,目不复睺,鼻不再鼽(qiú),鸟不惊人,鲋游沴然。

经过综合考虑,尽管这篇文章只有755个字,但还是被打出满分成绩。

高考满分作文非同寻常,尤其是在时间极为紧张的考场。

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化底蕴,没人敢轻易动笔写文言文。

所以,文章一经曝光,考生王云飞就被各方媒体挖掘,家喻户晓。

很快,记者就采访到本人。

让人们惊讶的是,如此文采斐然之人竟然是一名理科生,来自江苏如皋中学。

面对采访,王云飞一点都不怯场,看上去非常从容。

1.68米的身高,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笑容朴实。

他表示,自己从小就对古文感兴趣,曾经把《资治通鉴》翻烂。

在此前的多次考试中,就已经尝试文言文体的写作,其中有武侠小说、文言文小故事等。

一句话总结,就是厚积薄发,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飞跃。

(王云飞高考作文满分后接受采访)

当然,王云飞不仅文章写得好,他的高考总成绩也不差,超过当年一本分数线19分。

他吸引到众多高校的注意,其中就包括北京大学。

虽然高考总成绩并不拔尖,但北京大学愿意为了他的文采而破例降分录取。

这对于一个苦读十几年的学子来讲,应该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让人吃惊的是,王云飞竟然坚决地予以拒绝。

感谢北京大学的青睐,只可惜我已经决定留在江苏了。

原来,在北大抛出橄榄枝之前,东南大学已抢先一步,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对王云飞的预录取工作,专业是该校的王牌——土木工程。

面对这个结果,很多人不解。

因为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资源来讲,北京大学都远超东南大学。

就算王云飞反悔,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王云飞并未犹豫,掷地有声:

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就要做到一口唾沫一颗钉。

要忠于自己的选择,岂能像三国吕布那样反复无常,岂不让人耻笑?

深受国学影响的王云飞,骨子里清风明月,令人敬佩。

当然,他的选择也招来不少质疑。

许多人认为,有如此文采的人,更应该在文学方面有所造诣;

而不是“与世俗同流合污”,选择回报度更高的专业。

(茅以升教授)

面对质疑,王云飞不曾动摇,他坚持自己的选择:

茅以升教授是我的偶像,他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创始人。

他曾经说‘土木工程是工科之主干’,这句话给了我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我小时候的志向就是长大后投身于社会,为社会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

我的产业报国的梦想不会变化,我一定要学习工科,所以选择东大。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他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植根于心的梦想。

他最爱唱的歌是屠洪刚的《精忠报国》,他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实业报国。

而文言文,只是一个兴趣爱好。

只不过,优秀的人,做什么都力争优秀。

清晰的方向,坚定的意志,笃定的选择,给予许多青年学子启迪。

而追溯王云飞的成长史,我们又能感受到厚积薄发的力量。

1992年10月,王云飞出生在江苏省如皋市原镇文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陪伴孩子,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家庭。

少时的王云飞,家境虽不富裕,却并未受过生活上的委屈。

父母尽自己的全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有句话说:不出意外的话,你的孩子注定平凡。

王云飞的人生路,也在平凡中往前延伸。

直到,他对古汉语的兴趣被挖掘出来。

(王云飞经常翻阅的古汉语字典)

王云飞的父亲是个建筑工人,干的是纯体力活,全国各地奔波。

虽然没上过几天学,肚子里没什么墨水,但他却知道,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所以,每次回家时,他都会给儿子带回去很多书。

其中,就有古文书籍和中国古典名著。

王云飞就是在这些书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爱上了读书,尤其是文言文体。

我记得爸爸给我买回来的第一本书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其实那一次还有很多经典的书籍,但是我对那本书印象最深刻。

因为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古汉语的相关内容,我们课本上、作文书上都是现代文嘛。

接受采访时,王云飞回忆起与古汉语结缘的故事,眼神中透露出怀念和热爱。

因此,他很早就喜欢上读《史记》、《尚书》、《资治通鉴》等晦涩难懂的书籍 ;

就像其他小孩儿读《西游记》、《水浒传》一般,津津有味,痴迷不已。

在其他同学对古诗文言尚且懵懂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把中华优秀典籍倒背如流了。

初三的时候,课本上刚刚出现大篇文言文。

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在学业上都是不小的压力,但王云飞却非常享受。

他看那些文章像看白话文一样简单,并且常常沉浸其中。

休息的时候,爱看书的同学通常都会选择一些小说和闲书来缓解课业的疲劳。

只有王云飞,依旧埋头在浩瀚冗杂的古典籍里,安安静静,浑然忘我。

每当别的同学喊他玩,他不为所动时,同学们就会陆续地冲到他身边。

起初,在一众少年惊诧的眼神中,王云飞面前晦涩难懂的大部头书籍格外吸睛。

书上面,还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心得。

由此,王云飞成了众所周知的古文能手,同学们遇有什么问题都爱请教他。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

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清醒地选择人生方向,并为之坚守,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

因为在这条路上,一个人最终成为的,是他完完全全遵从本心的自己。

(王云飞和老师们)

而王云飞,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

他把工程师当作理想职业,高中的时候就力排众议选择了理科,并且全心付出;

他知道自己对古文有一种单纯赤诚的兴趣,所以就把课余时间尽量用在古文的学习研究上,同时参加一系列有关的活动。

高二时,学校举行文艺大赛,王云飞带头参加。

每逢课余时间,王云飞都端坐在教室里翻阅各种古籍,心无旁骛。

他时而凝思,时而动笔。

那是他在精心打磨舞台剧《武松打虎》的剧本,没有同学去打扰他。

剧本打磨好之后,他又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大家排练。

在担任导演的同时,他还出演主人公武松的角色。

老师和同学们时常可以看到,在教室后方的角落中,王云飞扮演着惟妙惟肖的武松,和一众同学排练“梁山好汉”的故事。

大家都跟随着他设计的故事情节进行跟进。

那次表演,班级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其他方面,他都极为坚定专注,就像他对古文的爱一样。

语文老师杨晓莉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课余时间不玩游戏、不打闹,只读古文的学生 。

她非常喜欢这个成绩优异的男孩子,在学习上格外照顾他,还允许他在课堂上自由阅读喜欢的书籍。

杨老师唯一的担心是,王云飞虽古文底蕴深厚,但总是使用一些生僻字,考场上极容易擦边吃亏。

毕竟,高考阅卷有一个时效性,所以,每次给他的作文打分都偏低一些。

但少年心性总是骄傲有力,自信张扬。

王云飞不仅没有停止古文创作,还愈挫愈勇,直到越来越流畅。

(学校里的王云飞)

高考前夕,他告诉父母,他要冒险在考场上写文言文,并提前说明可能会“名落孙山”。

一篇作文足足60分,在高考落后一分,就要甩掉“千军万马”的战场上,作文的失误是无法估量和挽回的。

王云飞的父亲王先锋是个粗人,常年在外,不知道儿子把古汉语字典摸的起毛边,也看不懂儿子日常写的作文。

他只知道儿子的成绩还不错,希望儿子可以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地上一个好大学 。

他不喜欢听儿子说意外 ,所以老实本分的他,难得极为严肃地对王云飞说:

安分守己,别乱来。

王云飞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但还是满载搏一搏的心态。

考试那一天,他交出一篇纯文言文的“绿色生活”的文章。

毫无疑问,他赌赢了,大获成功。

当他的老师看到这篇文章以及专家组的评价和社会舆论时,又惊又喜。

少年胆识过人,剑走偏锋,但因才华斐然,终是未被辜负。

在东南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上,王云飞用了一句古话,说明了自己想要“循着状元实业家”张骞的道路前行的决心。

远长志,长躬行,以成大事。

言辞振振,慷慨激昂。

开学后,他应学校要求,用古文写了一篇东南大学的简史。

虽然他自嘲到:

比高考写那篇文章难多了。

最终也还是不负众望,写出了一篇极为优秀的古文。

不过,爱好终究是爱好,王云飞一直把爱好和人生方向分的很清楚。

所以,大学期间,王云飞一直孜孜不倦、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朝着心中的梦想迈进。

(东南大学)

他每天奔走在教室与图书馆之间,用心钻研,学习成绩突出,是师生公认的优秀青年。

毕业后,他已经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被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选中,担任见习工程师。

在公司,他依旧全神贯注于自己的职责,一如既往细细钻研,凭借着吃苦耐劳和扎实功底积攒了极好的口碑。

一年后,王云飞刚结束见习期不久,就被委以重任。

在2015年开工的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07—2项目土建工程中,担任见习工程师。

这个项目最后获得“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三等奖”和“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

这一次,提到王云飞,人们想到的不再是“古文奇才”,而是建筑行业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同年,王云飞升任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营销经理。

这个时候,他也才刚刚过23岁生日。

这个年纪,许多年轻人正处于成长的迷茫期。

而王云飞,已经踏踏实实走上人生的初步规划。

更重要的是,不骄不躁,宁静致远。

遇事不能浮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计划好,不怕麻烦的去更改、修整。

再次接受采访的王云飞,西装革履,面容赤诚,成熟稳重。

他对自己也极有信心:

实业报国,是我认为最安心、最贴心的报国方式了。

土木工程给了我这个机会,所以我更不能放弃。

接下来的短短几年,王云飞一直稳步升迁,并在2017年又获得中建八局的年度创优争先奖。

随后成为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助理总经理,分管整个江浙沪地区的市场经营,承包大的国家级项目,稳稳当当走在实业报国的道路上。

(王云飞在中建八局)

对于这个结果,人们在敬佩的同时还有疑惑:

曾经名噪一时的“古文天才”,难道已经放弃古文了吗?

对此,王云飞是这样解释的:

文言文带给我的不只是知识,更有处变不惊的心境。

在他沉稳的面庞上,你可以看出他和中国文化相辅相成的温润气质。

有人透露,闲暇时间,王云飞一直在写网络小说,偶尔也会在朋友圈发几篇自己写的古体文,依旧文采斐然。

他没有放弃,一直保持着初心。

他只是,对每一份选择都尽力而为。

世界是喧闹的,舆论是多元的,生命是有长度的。

而我们如何度过时间,塑造自我,是人间逆旅中极为重要的课程和内容。

从王云飞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勤奋、付出、珍惜,还能看到胆量、坚定、不反悔、不怕苦。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很多事情,很多道路,需要做出选择。

这个时候,能否坚定内心,一往无前,直接关乎一个人的人生能够到达的地方。

因为,心不定,脚难动。

因为,四处观望,不懂取舍,注定无疾而终。

(王云飞<右>)

王云飞虽然不按常规出牌,每一个选择都出人意料。

但是在每一个选择的背后,他都是遵从本心的;

每一段旅程中,他都在踏踏实实地用心丈量。

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定力,思想集中。

我想,这是我们许多人应该去学习的。

因为,明己所求,方能摒弃喧嚣;

一步一行,方能走得长远。


作者:朱小鹿&平笙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为什么我们喜欢广州塔?

广州塔,

广州最为瞩目的地标之一。

它默默见证了广州的发展

向世界展现了千年羊城、南国明珠

的无限风光和魅力!

点击观看《广州塔赋》MV▼

视频加载中...

《广州塔赋》作者雍平曾言:

每当从远处看见广州塔就内心澎湃

每当经过广州塔下更是激动不已

……

让世人通过广州塔读懂广州

让世界通过广州读懂中国

广州塔12岁了!

2010年9月29日,广州塔正式对外开放。

不知不觉,广州塔已经12岁了。

蛮腰绰约,立城郭之高标。

广州塔,屹立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景观交汇处,

与海心沙和珠江新城隔江相望。

广州塔建筑总高度600米,

其中主塔体高450米,天线桅杆高150米,

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旅游观光塔。

广州塔守望云山珠水花城,俯瞰广州城沧桑巨变。

昼夜晨昏,寒来暑往;光风霁月,云卷云舒。

云雾中的广州塔

为什么我们喜欢广州塔?

为什么广州人那么喜欢广州塔?从广州塔名字的由来就可见一斑。

现在,全国都知道广州的城市地标叫广州塔。广州塔这名字听似简单,实则来之不易。翻译家严复曾用“一名之立,旬月踯躅”以描述翻译中的严谨思量与反复推敲,而用此话形容广州市民为本土地标起名这件事亦毫不为过。

十二年前,广州新的电视塔建设落成,以中国第一高塔的姿态刷新了城市的天际线。为了给新电视塔命名,投资方总共向社会发起了三次征名活动,诗人作者创作,民间集思广益,甚至策划了一场全球征名活动,光在该活动中就累计收到了18万余个有效名称。

经过回收与整合后,“广州塔”“珠水云天”“珠江丽人”“海心塔”“粤海云珠”五个富有岭南文化色彩或贴近现代城市气质的名字脱颖而出。

最终经过市社科院的民意调查后,“广州塔”才正式成为了新电视塔的名字。

▇“小蛮腰”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喜欢把广州塔呢称为“小蛮腰”。你知道背后的故事吗?

广州塔建筑体型独特、平面功能复杂、结构体系特殊,与世界同类高塔相比独一无二。超高、扭转、偏心、透空、收腰这些复杂结构特征都是前所未有的设计和建造难题。

广州塔两头大中间细,-10米标高外筒椭圆为80米×60米,450米标高外筒椭圆为54米×40.5米,位于278.8米处腰部尺寸只有27.5米×20.65米,形成“细腰”不对称的体型。

这个角度看“小蛮腰”,真够瘦身的!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俊杰 摄

广州市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广州塔项目中方设计总负责人吴树甜告诉记者,历史上的摩天建筑都很阳刚,棱角分明,简洁沉重,而广州塔的设计曲线轻盈,宛如少女的纤纤细腰。

上下两个定位椭圆形,一个在基础-10米平面,一个在假想的450米高的平面上,彼此旋转45°扭转在腰部收缩变细。格子式结构底部比较疏松,向上到腰部则比较密集,腰部收紧固定了,像编织的绳索,呈现“纤纤细腰”,再向上格子式结构放开,由逐渐变细的圆锥形钢管结构柱支撑,这也是后来很多人叫它“小蛮腰”的原因。

广州塔,城市国际交往的桥梁

2019年9月7日,由广州塔承办的2019世界高塔联盟年会在广州开幕。

广州塔于2010年加入世界高塔联盟,并作为重要一员活跃其中,积极发起、参与了多场国际交流活动,借迷人身姿和璀璨灯光向世界讲述广州故事、中国故事。

世界高塔联盟主席、柏林塔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提娜·奥(Chritina Aue)告诉记者,“广州塔是一座伟大的高塔,时隔这么多年再次来到这里,我不仅看到广州塔的巨大变化,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有很多令人惊叹的新建筑,也了解到广州是一座世界领先的城市。”

克里斯提娜·奥说,对于广州而言,广州虽然有很多高楼大厦,但造型如此独特的小蛮腰广州塔却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都没有一座建筑或高塔与广州塔相似。人们对广州塔的观感,也造就了人们对广州的感受,所以广州可以好好利用这座塔对城市进行国际传播。

▇“一千万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万座广州塔”

广州塔就是广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因为高度够高,从广州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拍各种角度的广州塔成为大家的日常,广州塔是无数人朋友圈的“主角”。

站在广州塔488米户外平台,广州的全貌一览无遗,每个人都抑制不住兴奋,互相辨认着每栋高楼、观看着珠江的脉络,拍下绝无仅有的广州夜景。你会忍不住发出一句:“哇塞这就是广州!”

凡是上去过的广州人,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

▇ 广州塔的“人情味”:传递城市温暖

广州塔的美,不仅是地标性建筑物的存在,同时传递城市的温暖。

每晚广州塔都会亮起“晚安”的问候语,给在外奔波劳累一天的夜行者无比安慰。同时,广州塔也通过各种亮灯,传递城市正能量。

“广州之美,美美与共、”“幸福如愿,粤来粤好”、“繁花似锦,钟爱一城”、“日落月升星繁 疫去国泰民安”……2021年12月31日,广州日报联合广州塔发起“幸福广州遇见美好”新年送祝福活动,广州塔屏亮起了一句句美好的祝福!

2022年3月26日,广州塔熄灯响应“地球一小时”.

“从我做起 共同防疫”!2022年3月14日开始,广州塔滚动播放“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疫情当前 人人有责”宣传标语。

▇《广州塔赋》: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广州塔娉婷玉立在广州城的新中轴线上,珠连起一座座具有新时代风采的地标建筑群落,耀映着羊城人民的美好生活。

“每当我从远处看见广州塔就内心澎湃;每当经过广州塔下更是激动不已,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创作一篇能流传后世的作品,让世人通过广州塔读懂广州,让世界通过广州读懂中国。”《广州塔赋》作者雍平表示,希望年轻人能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广州变得更加美好。

雍平表示,“要读懂广州,就明确一点,文化是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的张力和生命力。城市要与众不同,提升竞争力,就要传承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树立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城市文化,必须连接城市的古今历史,发掘具有本土文化特质的人文历史精神,通过各种文学艺术载体充分展现出来,用以激发人们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情。”

广州塔赋

作者:雍平

秦开故郡,越据雄藩。地穷涨海,天极浮山。踞三江之门户,延五岭之疆舆。仙迹芒芒,南武造端阛阓。佗功烈烈,任嚣经始番禺。历沧桑而岁远,迁物象而日殊。

楚目舒迟,览山川之胜状。蛮腰绰约,立城郭之高标。玉带横沙,金琶浮水。嘉木流丹,秾华映翠。万舶连樯,渺渺烟涛入揽。一轮悬塔,茫茫珠石登寻。秋色空明,泛平潭之桂影。春光韶丽,凝环渚之花荫。楼林崛岉,衢路参差。衣冠云集,车轸风驰。

白云腾鹤,碧浪浮鹅。樵歌荡霭,渔唱惊波。津桥迢递,访湾洄之琼苑。冈榭寂寥,觅岑岭之瑶台。风浴重亲,花港尚馀云桂。霜操独守,桃溪犹忆雪梅。行持清节,迹踵沉香之浦。坐抱渊怀,景怜拾翠之洲。泼霞乍染,遥想红云宴集。霁月初临,闲追碧水吟酬。王勃鸿文,灿若龙光射斗。元章健笔,宕如虎势奔霆。铜琶响而笠屐过,木铎振而鼓钟鸣。藻耀天南,五子斐斐采丽。韵流峤外,三家卓卓声雄。丹井氤氲,曾止浮邱之躅。泥城缥缈,宁忘陆贾之功。星移骥逐,风厉龙骧。越麓堂高,揭地人开史乘。禺陬阙壮,掀天世起苍黄。

呜呼!鉴往思来,驰云心而抚慨。登高致远,立风骨以标鸣。得一时之兴会,留千古之文章。陈榻高悬,韬笔益增铭篆。沈辕久驻,负书尤叹干轩。夙期山水,愍知音之难逢。晚惜桑榆,感垂景之易逝。

且夫时序推移,和六气而交泰。春秋更迭,协三光以昭华。趁花朝而畅叙,待菊节以清游。放达之间,看云烟之历历。凭临之际,念天地之悠悠。

呜呼!浩气凌虚,志士岂潜于世。高情耸壑,才人莫负于时。

注释

[1]故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置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广州市。

[2]雄藩:指南越王赵佗在广州建立强大的汉王朝藩国南越国。

[3]涨海:南海。

[4]浮山:相传罗山之西有浮山,为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並体,故曰罗浮。

[5]三江:指东江、西江、北江。

[6]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合称五岭。

[7]疆舆:疆土。

[8]仙迹:传说古时有五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秬来到广州。

[9]芒芒:远貌。《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10]南武:广州城的古名。《读史方舆纪要一○一·广州城》:“《旧图经》:‘广州州城,始筑自越人公师隅,号曰南武。’《吴越春秋》:‘阖闾子孙避越岭外,筑南武城。后楚灭越;越王子孙避入始兴,令师隅修吴故南武城,是也。’”

[11]阛阓:阛,市垣;阓,市之外门。古代市道即在垣与门之间,故称市肆为阛阓。

[12]烈烈:壮烈。

[13]任嚣:秦始皇时为南海尉,其于番山、禺山筑城。

[14]经始:开始营建。

[15]物象:气象。

[16]楚目:众目。

[17]舒迟:舒展从容。

[18]胜状:佳境。

[19]蛮腰:俗称广州塔为小蛮腰。

[20]绰约:柔美貌。

[21]高标:木杪曰标,故凡高耸的物体如峰、塔皆称为高标。

[22]玉带横沙:指珠江横经海心沙。[23]金琶浮水:指琶洲浮于水上。[24]嘉木:指木棉树。

[25]秾华:繁盛的花朵。

[26]茫茫:模糊不清。

[27]珠石:海珠石。原在珠江中之渚石,今已不存。

[28]空明:通明透彻。

[29]平潭:指珠江白鹅潭。

[30]桂影:指明月。“鹅潭映月”是旧羊城八景之一。

[31]韶丽:美丽。

[32]环渚:指琶洲。

[33]崛岉:高耸屹立貌。

[34]参差:交错不齐貌。

[35]衣冠云集:指参加琶洲会展的商人来自世界各地。

[36]车轸:车辆。

【37]白云腾鹤:白云山曾筑有鹤舒台,相传是秦琅琊人郑安期跨鹤成仙处。

[38]碧浪浮鹅:相传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于白鹅潭骑鹅浮水而去。

[39]樵歌:“象冈樵歌”是明代羊城八景之一。南越王赵佗曾在象岗山筑朝汉台。

[40]渔唱:“荔湾渔唱”是明代羊城八景之一。

[41]津桥:西关龙津桥。

[42]迢递:远貌。

[43]琼苑:指南汉后主刘岩之“昌华苑”。

[44]冈榭寂寥:冈榭,指越秀山歌舞冈上已湮沉的舞榭。寂寥,寂静;空虚。

[45]岑岭:高峰。

[46]瑶台:美玉砌成之台,极言其华丽。此指越王台,在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东北角,旧迹已堙。

[47]风浴:以风节洗浴精神。

[48]亲:亲近。

[49]云桂:明代儒宗何维柏寄迹于晓港,为云桂发祥地。

[50]霜操:坚贞高洁之节操。

[51]桃溪:晓港旧有桃溪,云桂桥畔旧有梅林。

[52]清节:高洁的节操。

[53]沉香之浦:相传晋广州刺史吴隐之以廉名,于任满归程中,见妻刘氏藏有沉香一斤,取而投之于浦。后人追慕吴隐之的廉洁,称石门下游的沙洲为沉香浦。

[54]渊怀:渊深之情怀。

[55]拾翠之洲:沙面旧称拾翠洲。

[56]红云宴集:南汉后主刘岩曾于荔枝洲开设红云宴,品尝荔枝与众臣行乐。

[57]追:回溯。

[58]碧水吟酬:诗人黄哲曾在荔枝洲构筑“听雪篷”,常与诗人吟游酬唱。

[59]鸿文:指大作。唐代诗人王勃曾为六榕寺(旧称宝庄严寺)写下《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一文,与《滕王阁序》一样,是存世的雄文巨制,碑刻尚存寺内。

[60]健笔:矫健之笔力。宋代书法家米芾曾在药洲九曜石上题刻诗一首,原石不存,现仅有清道光年间叶志诜摹刻碑石一方。

[61]宕:放纵。

[62]虎势奔霆:形容气势急劲。指书法中矫健的笔势。

[63]笠屐:指苏轼被贬谪岭南经过广州时曾有留咏。

[64]木铎振:指两广总督阮元兴学而设“学海堂”。

[65]五子:指“南园五子”。

[66]斐斐:有文采貌。

[67]峤外:指岭南。

[68]三家:指“岭南三家”。

[69]卓卓:特立貌。

[70]丹井:浮邱丹井。古之广州有浮邱石,其为珠江上石岛,有丹井,是浮邱道人炼丹得道处。

[71]躅:足迹。

[72]泥城:陆贾泥城,旧迹在广州城西十二里处,今以湮没。

[73]宁:岂,难道。

[74]龙骧:龙腾跃。

[75]越麓堂高:指越秀山麓高大雄伟中山纪念堂。

[76]史乘:记载历史的书。

[77]禺陬阙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禺山之隅,原为番禺学宫,其门阙甚为壮观。

[78]苍黄:青色与黄色。语出《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以喻事情变化翻覆。

[79]鉴往思来:借鉴过往历史,思考未来。

[80]云心:超出尘俗,高世之心。

[81]登高:《韩诗外传》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82]兴会:感发。

[83]陈榻:陈蕃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有“南阳高士”之称。曾“屡辟(征召)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遂用悬榻表示对贤才的器重。

[84]韬笔:搁笔。

[85]铭篆:深记不忘。

[86]干轩:南朝(梁)刘勰著成《文心雕龙》一书后,坚信作品的价值,以货鬻形式拦吏部尚书沈约的车驾,向他推销自己的著作,得到大文学家沈约的赞赏和引荐,使《文心雕龙》得以存世。

[87]夙期山水:借用伯牙遇到钟子期的典故,谓早已志在流水高山,期望遇到知音。

[88]愍知音之难逢:语出《三国志·魏·王粲传》附吴质注引《魏略·曹丕与质书》:“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愍知音之难遇,惜门人之莫逮也。”愍,忧伤。

[89]桑榆:日暮。《太平御览》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注:“言其光在桑榆上。”

[90]时序: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

[91]交泰:指天地之气融合贯通生养万物,物得大通,故曰泰。语出《易·泰》:“天地交,泰。”

[92]天地四时之气。

[93]三光:日、月、星为之三光。[94]昭华:显明光华。

[95]花朝: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号花朝节,又称花朝。此借指花晨。

[96]放达:纵放旷达。

[97]历历:分明可数。

[98]凌虚:升于空际。

[99]耸壑:高起于山谷。

出品人/江永忠 许芳 关雅文 林朝晖 林明

监制/邱敏 张伟清 陈伟胜 陈向军

视频制作团队/栾晓森 高凯珅 陈铭曦 王安蕾 甄志良 丁钰洵 苏俊杰 骆昌威 郑洪达 罗知锋

文/陆凯声 部分来源参考广州日报往期、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南风窗

图/苏俊杰 陈忧子 骆昌威

朗诵/李跃辉 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粤语讲古艺术团

指导老师/黄艺颖 谢沐希

作词/雍平

作曲、编曲/陈拾壹

混音、后期/咕咕文化

海报/涂晓彬 陆凯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