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4 20: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我是集体的一员”的演讲稿,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这样才能让演讲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和真诚度:
1. "明确核心主旨 (Clear Core Message):" "点题:" 确保你的演讲始终围绕“我是集体的一员”这个核心主题展开。你要清晰地表达你理解“集体”的含义,以及你作为其中一员的角色、感受和责任。 "立意:" 思考你想通过这篇演讲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什么?是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分享你对集体的归属感?还是表达你将如何为集体贡献力量?一个明确的立意能让你的演讲更有深度。
2. "真情实感 (Authenticity and Emotion):" "融入个人体验:" 不要空谈理论。结合你自己在集体(如班级、家庭、团队、社区等)中的具体经历、感受和故事。例如,可以分享一次团队合作成功的喜悦,一次共同克服困难的经历,或者一次感受到集体温暖的时刻。真实的经历最能打动人。 "表达真情实感:" 用真诚的语气表达你对集体的喜爱、认同和责任感。避免空洞的口号和虚假的言辞。让听众感受到你的热情和投入。
3. "结构清晰 (Clear Structure):" "引人入胜的开头:" 可以用一个故事、一个提问、一句名言或者直接点明主题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荣获2025年度“优秀员工”的称号,我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认可。在此,我要向一直以来支持我的领导、并肩作战的同事们,以及给予我成长平台的银行,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工作历程,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分享我的感悟:归属、坚守、使命。
一、以“家文化”为韵,营造归属的温度
还记得刚加入银行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岗位,我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忐忑。作为一名新员工,我常常问自己:“我能适应吗?我能做好吗?”然而,正是银行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包容,让我迅速融入了这个集体。
在这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压力,更多的是团队的关怀与支持。同事们像朋友一样,耐心解答我的疑问;领导像导师一样,关注我的成长与进步。正是这种“家文化”的氛围,让我明白,银行不仅是一个工作场所,更是一个充满信任与支持的大家庭。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告诉自己: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辜负这份归属感。于是,我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从每一次任务中学习,从每一次错误中成长。正是这种归属感,让我在银行这片沃土上扎根、发芽,逐渐成长为今天的自己。
二、以“岗位坚守”为根,深植成长的厚度
有人说:“平凡的工作中蕴藏着不平凡的意义。”在银行的这些年,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成就感并非来自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积累。
我的岗位或许普通,但每一次任务交接、每一份数据核对、每一笔业务办理,都是银行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起初,我也曾觉得这些工作“平淡无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任务,构成了银行稳健运行的基石。
在平凡的岗位上,我学会了精益求精。每一次用心,都让我更加精准;每一次协作,都让我更懂团队的力量。正是这种“细水长流”的积累,让我在岗位上不断突破自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值得信赖的员工。
今天,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与我并肩作战的每一位同事。正是大家的支持与配合,才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我深知,脚踏实地、不断进步,才是成长的真正意义。
三、以“使命驱动”为魂,砥砺前行的力度
“优秀不止于秀”,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它提醒我,优秀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2025年,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数字化转型、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升级,这些都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银行的一员,我深知,唯有以使命为驱动,才能在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公众号【大行写作资料】聆取全闻
“你有一颗炙热的向党之心,令人感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话语,既是对92岁新党员游本昌追求信仰的肯定,也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永葆初心使命、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勉励。将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将青春奋斗融入新时代文艺的辉煌篇章,本版文艺工作者畅谈心得体会,凝聚奋进动力。
——编 者
誓言照亮我一生
游本昌(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给我的勉励和问候,我深感荣幸、激动不已。这份关怀让我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牵挂,也让我更加坚定对党的拥护与感激。
2021年12月25日,正值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回信,在信中勉励我们“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这份深切嘱托成为我艺术创作的动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
2024年春节期间,田沁鑫院长率队到家中慰问时,我向她郑重表达了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田沁鑫院长第一时间将此情况转达给剧院党委、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和有关负责同志。上级领导关心重视,部机关党委和剧院党委工作高效、规范。2025年6月30日,作为新发展的预备党员,我在党旗下宣誓:“感谢党组织接纳了我,我为自己终于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而感到荣幸,我一定会信守对党的承诺,希望党相信我的誓言,这将照亮我的一生。”
为了这一刻,我已奋斗七十余载。这一生中,我多次萌生入党心愿,但始终藏在心里,觉得不够,还差得很远。如今,我终于成为这个光荣集体的一员。尽管已年逾九旬,我仍坚持终身学习、终身进步,在思想和行动上永不懈怠。
我会倍加珍惜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的勉励,全力以赴、倾情奉献,认真完成党组织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只要党需要、观众喜欢,我就一直演下去,用心打磨好每个角色,努力创作更好的作品,竭尽全力为党的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也是对所有文化界、艺术界同志们的希望。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将炙热的心、全部的力量付诸行动,站牢人民立场,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把心贴在人民的脉搏上
郝 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92岁的游本昌老师以“济公”形象温暖了千家万户,拥抱了信仰的朝阳。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勉励如春风拂过文艺园地,激励了无数一线文化工作者。
中央戏剧学院的艺术长河,始终奔涌着红色血脉。从这里走出的老艺术家们,用一生诠释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田华老师,在《白毛女》中演绎旧社会的血泪,在《党的女儿》里刻画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为塑造喜儿的形象,田华睡土炕、吃糠饼,她朴素的话语至今回荡:“演戏先做人,要做党的忠诚文艺兵。”“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老师,年轻时在解放区舞台上塑造英雄儿女,后来成就了《茶馆》里秦二爷的经典形象。为演好角色,蓝天野在工厂一蹲就是半年。这种“沉到生活最深处”的创作态度,正是这些老艺术家信仰的写照——他们将对党的忠诚刻进骨子里,融进每一个角色中,用一个个立足时代、扎根生活的作品,诠释着“人民艺术为人民”的担当和追求。
游老九旬入党的选择,像一面镜子,照见信仰并非青春独有的激情,而是岁月淘洗后愈发纯粹的生命选择。
在文艺界,这样的选择并非孤例。郭兰英老师同样在晚年成为党员,把生命融进《我的祖国》的壮阔旋律。当她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眼中闪烁的泪光是信仰的赤诚,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炙热的向党之心”赋予艺术以根基,更为艺术注入奔腾不息的源头活水。这昭示了,信仰绝非虚悬的口号,而是台上每个眼神里的滚烫真诚,是台下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是支撑艺术生命穿越风雨的脊梁。
中央戏剧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今年迎来75周岁生日。艺术教育的真谛,在于信仰的接力。我们坚持以思想引领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创作观,坚持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今天,当中戏学子在练功房挥汗如雨、在剧本围读激烈争论时,他们学习的不仅是表演技法,更是田华“清清白白做人”的操守,是蓝天野“戏比天大”的执着,是游本昌“济世为公”的情怀——这是信仰传承的接力棒,是沉甸甸的精神火炬。
真正的表演,在与人民同悲欢共呼吸的每个瞬间,在漫漫艺术之路上始终照亮心间的那盏信仰的灯。这盏灯照亮过田华在战火纷飞中背着行头跋山涉水的巡演路,照亮过蓝天野于牛棚昏暗油灯下偷偷练功的深夜,如今又在游本昌九旬入党时焕发新光。这些信仰最朴实的模样,为后辈树立了精神标杆。它告诉我们,唯有把心贴在人民的脉搏上,才能在舞台上演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气象。
当无数源于信仰、饱含真诚的创作从越来越多年轻演员中涌现出来,文化强国的道路必定越走越宽。这道路上,有传统的厚重、创新的火花,更有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永恒星光——这星光在每个文艺工作者俯身大地、贴近人民的足迹里,在每一个传递真善美的角色中。
难忘一份“不能再等待”的心情
王 勇(国家京剧院院长、一级编剧)
92岁的游本昌庄严宣誓入党,让我思绪万千——老一辈艺术家赤诚纯粹的信仰故事、熠熠生辉的艺术人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新的长征路上砥砺奋进。
今年是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新起点上,希望你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可以说,70年建院史,就是一部坚定信仰、用艺术回馈祖国和人民的艺术史。
难忘梅兰芳先生那份“不能再等待”的心情,那是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一心向党的信念感。1957年12月,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首任院长梅兰芳在近万字的入党《自传》中深情写道:“我已经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天天正在做着我应当做的工作……我今天才申请入党,不算早了,不能再等待了。”近万字的入党《自传》,将自己半个世纪的艺术人生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满是对党的赤诚与向往。1959年7月1日,梅兰芳进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当天,《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他入党的消息。正如梅兰芳在入党申请书中写的,他“认清了作为一个艺术劳动者所应走的正确的光明的道路”,用一生践行自己的那句话——爱国要切实去做,一步是一步,这才是正理。
国家京剧院的根脉在延安,没有前辈先驱的艰苦奋斗,就没有国粹京剧的美名殊荣。在这里,许许多多令人敬仰的前辈艺术家,用艺术人生书写着信仰的故事,以高尚人格滋养艺术实践。
杜近芳老师多次满怀感恩之情地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让我以文艺服务人民,我从一个旧社会的艺人成为人民的艺术家,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知恩图报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老师终其一生用艺术回报党和人民。晚年的她卧病在床,只要精神尚可,便会通过电话或视频,为90后学生悉心授课,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刘长瑜老师多年来坚持到剧院排练厅,一次教导七八名年轻演员排戏练功。她将自己毕生的艺术经验倾囊相授,亲自上阵示范,一个又一个“李铁梅”“红娘”“春草”“梅英”,在她手把手的指导下,走到聚光灯下,走到观众面前。
李光老师排练经典剧目《大闹天宫》时,力求全堂精彩。他对主演的一招一式、表情神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对群演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从走位配合到动作幅度,都逐一讲解、亲自示范,不放过任何细节。
孙桂元老师耄耋之年不改其志,以对京剧艺术的执着热爱投入到排演中。他所执导的《西安事变》《满江红》《孟丽君》《铡判官》等多部剧目荣获各项殊荣,赢得了戏迷观众的广泛喜爱。
正是因为这些前辈艺术家对戏曲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坚守,持之以恒地实践创造,才让新时代的京剧艺术不仅承载着美学价值,更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未来,国家京剧院将努力培育更多有信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让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都能凝聚在信仰的“聚光灯”下,绽放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光彩。
真正的艺术永远与信念共生
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
2024年春节,我代表国家话剧院去看望九旬高龄的老艺术家游本昌老师。游老拿出他在剧院工作的剧照和生活照片,如数家珍。追忆往昔,难掩激动,问及还有什么愿望,他表示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5年6月30日上午,92岁的游本昌同志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游本昌同志的郑重抉择。人生耄耋之年,也是生命最完善的时刻。游本昌同志选择归心于党,这是信仰的光芒照耀,是最动情的全心托付,是生命深处的渴望与归属。
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向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转达勉励和问候,温暖了92岁高龄的游本昌同志,也感动了国家话剧院每一位员工,更激励了全国文艺工作者,爱党爱国、忠诚事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问候第二次抵达国家话剧院。2021年12月25日,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回信。
作为国家话剧院的管理者,此次勉励和问候,令我们深切感受到,年龄并非信仰的边界,真正的艺术永远与信念共生。游本昌同志的艺术生涯,是一部“信仰与坚守”的诗篇。他经历新旧时代的更迭,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助学金资助下,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学习表演,毕业后加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国家话剧院前身之一),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话剧演员。是党的培养,带领游本昌同志走上文艺之路。
从事文艺事业70多年,游本昌同志始终勤奋刻苦,严于律己,艺术探索不停。在电视连续剧《济公》中,他饰演南宋高僧济公,将“游戏人间于外相,慈悲心怀蕴广博”的人物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在其他剧中饰演的配角,同样认真、同样出彩。游本昌同志看待艺术知敬畏,他常说:“角色无大小,灵魂要真诚。”他近90岁拍摄电视剧《繁花》时,为每场戏都准备几套方案,选择和年轻人一起熬夜,每天工作近10小时,最终,他让运筹帷幄的“爷叔”形象走进了广大观众的视野。正是这份对表演艺术的坚守,让游本昌同志的艺术生命在九旬高龄绽放光芒。
学习游本昌同志为人从艺的精神,让我们更深刻领悟到,“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游本昌同志将个人艺术生命与国家命运、人民期盼紧密相连,以卓越演技塑造诸多充满人性光辉的角色,传递着向上向善的生命力量。游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如今,这位92岁的艺术赤子,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真挚选择,让我们确信:生命终会老去,但信仰永远年轻;艺术或有边界,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追求永无止境!国家话剧院全体同事和广大艺术工作者,愿都如游本昌同志这般,以纯粹信仰为根基,以艺术坚持为筋骨,以服务人民为灵魂,不断锤炼我们手中的艺术之笔,书写文化强国文艺篇章!
信仰是火,是光
李宝群(一级编剧)
从事戏剧剧本创作40年,体会最深的一条,是创作者必须有信仰。无信仰,人生便如黑夜无灯,荒原无路。无信仰,剧本便缺少思想之光、精神之光,再丰厚的生活积累,再强烈的情感体验,再精彩的故事情节,再丰富的细节,也会黯淡失色。
时代需要心怀理想信念、有信仰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艺术应该为时代铸魂,用有灵魂、有温度、有精神高度的作品感染观众。
还记得创作话剧《从湘江到遵义》,我们主创一行重走长征路,沿红军长征路线,从湘江损失惨重的战场一路跋涉,山茫茫,水滔滔,一座座山寨,一处处古镇,经湖南通道,入贵州黎平老街,看乌江奔涌,观遵义夜色,登娄山雄关,渡赤水河,沿途红军留下的标语仍深刻石崖,无名烈士的墓地随处可见……支撑红军指战员历尽艰难走完万里征程的,正是强大的信仰。山水间,云雾中,仿佛仍飘动着他们的旗帜……正是这样的远行,让我们完成了这部戏的创作,在全剧结尾,剧中人对当代人发出了关于信仰的追问。
还记得创作壮剧《百色起义》,我和主创团队深入广西百色市、河池市东兰县。山深林密,天高云淡,壮乡人讲起当年,韦拔群带领壮乡儿女义无反顾参加革命。“快乐事业,莫如革命”,韦拔群及家中数十人牺牲。李明瑞身居高位却放弃荣华富贵投身起义,“革命是我唯一能走的路”。一批批华侨也奔赴八桂加入起义……他们中的大多数没看到未来的新中国,只为了心中的信仰。这一切,都成了我写《百色起义》的动力,我要用戏剧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
还记得写话剧《风雪漫过那座山》,遍走东北三省,寻找抗联遗址,采访抗联后人。风雪漫天,我仿佛看见一支支抗联小队在风雪中拼死血战宁死不降,仿佛听见一个个抗联战士在密林中围着篝火唱着抗联之歌……
写话剧《古田会议》和《香山之夜》中的革命者,写话剧《冬日1948》困境绝境中的起义将士,写话剧《此心光明》中的古代思想家王阳明,写话剧《严复》中启蒙思想家严复,写话剧《邓世昌》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我都想努力写出剧中支撑人物内心的生命信仰。那是火,是光,可以照亮人生,也可以照亮我的灵魂,照亮作品的每个角落。
人,都需要信仰支撑,扛起生的重负,涌起活的勇气,而世间最美的信仰是让这个世界更好,让每个人活得更好。在这个意义上,书写人类的信仰,发现信仰的力量,是艺术家永远写不尽的创作母题,正像《从湘江到遵义》的那句台词:“信仰之火,不会熄灭”。
坚定信仰、崇德尚艺,92岁的游老做出表率,我们这些后辈理应更加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来源:人民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