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4 21:15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英语教学重要性的作文,并附带了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
"作文: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心智、语言能力及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高质量的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能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更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小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儿童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好,是学习语言的天然优势期。在这个阶段引入英语,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熟悉并掌握这门语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歌曲、游戏、绘本故事等,可以有效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不仅能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更能为他们后续更深入、更系统的英语学习打下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语感基础。
其次,小学英语教学有助于开阔孩子的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英语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窗口。通过学习英语,孩子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视角,学会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同时,英语作为沟通
我是一位80后妈妈,孩子正在上高中的关键阶段,大家都叫我“小陈妈”。最近在某个教育公众号上看到了《英语教师》上刊载的一篇关于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大观念视角下设计的文章。看完之后,心里特别有感触。文章里用PEP教材六年级下的Unit 3 “Where did you go?”这个单元做案例,详细讲了怎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从提炼单元大观念到目标设定、学习活动设计还有评价活动,把英语教学做得充满结构性和互动性。说实话,这比我小时候那种一题一练、机械灌输的英语课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作者重点强调了“大观念”,举个例子像“形成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大主题,把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起来。每篇课文、每个板块像拼图一样拼合到一起,不是各自为政的小知识点,而是有头有尾、有意义的大场景。家长们应该都知道孩子学英语经常会觉得枯燥,就是因为一会学这个单词,一会说那句型,彼此之间像断了线的珠子。文章里提到的大观念,其实就是根线,让所有知识串联起来,孩子能看到学英语的意义是什么,这点真的非常重要。
看了这个案例,忍不住联想到自己家娃小时候学英语的经历。那时候教材体系远没有现在完善,老师教得也比较传统,就是让孩子背单词、记语法、抄句子。回家写作业常常一肚子牢骚,觉得学英语没意思。后来我慢慢明白,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学,主要还是这些内容跟孩子的真实生活联系不大,老师课堂设计也很“割裂”,没有一个整体目标。现在新的教学理念里,老师们会从主题出发,把知识点包装成紧密相关的内容,不是简单灌输。比如围绕假期经历,大家一起讲经历、回顾心情,老师会引导大家思考遇到坏事如何乐观面对,还让孩子们写日记、分组讨论,把课堂变成体验和表达的空间。
我家孩子现在虽然已经是高中生,看到小学的这些改革,我也很感慨。以前觉得素质教育只是口号,现在看老师们开始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比如文中提到的学习活动:假期去哪儿了、做了什么、哪些事开心哪些不开心、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用英语聊假期,还能顺便教孩子“事情有两面性”、“要学会乐观”,知识跟性格培养融合得很自然。这样孩子不仅英语水平提高了,还懂事了很多,遇到困难也学会自我调节。就像那堂课里,老师用自己的假期生活当例子,让学生判断是good还是bad,再通过阅读、写日记、小组讨论,让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种教学特别适合中国孩子,从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文化也更有自豪感。
文里还举了一个很亮眼的点,说如今英语课的评价不仅仅是老师打分,孩子也能自己画星星评价自己的掌握程度。像我儿子小学那会儿,几乎每次考试都紧张兮兮,生怕自己出错。现在的评价模式更注重过程,鼓励孩子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让他们把学习这件事看作是“我能成长、我可以进步”的过程。对孩子心理成长很有帮助,也提升了主动性。以前总觉得考试分数最重要,现在才明白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才是长远之计。
文章里强调老师要在“教—学—评一体化”上下功夫,指导、鼓励并及时反馈。我儿子上了高中以后,发现他自学能力比很多同学强一些,这和他小学时这些“被激发、被引导”的课堂体验有很大关系。他学知识会主动归类,解决问题会找方法,遇到难题不容易气馁。我在家天天念道理肯定不如老师在课堂一点点训练有效,教学方式对孩子影响真的特别深远。
总的来说,像这样的大观念视域下的整体教学,不仅解决了知识点碎片化,提升了教学效率,也更好地达成了英语学科育人的目标。孩子学会用英语表达真实的自我,懂得思考生活中的种种情绪和问题。不只是学好了语言,更成为有思考能力、有独立人格的人。我觉得这种改革特别值得我们家长支持,也希望更多老师能多一些这样的创新,带给孩子真正的成长。你们家的孩子遇到过特别喜欢或者收获很多的英语课吗?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聊聊。
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陈力
一、英语老师还是要教英语
这本是常识,然而这几年有些地方某些课堂中,确实出现了英语课不教英语、英语教研不研究英语教学、英语教学论文无关英语的怪现象。这种怪现象的出现,根源大概在于对核心素养和课程育人理念的表面化理解或误解。
目前的新课程的确更加突出课程育人,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育人是所有学科的共同责任,英语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从来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这个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具体工作方式是有所区别的,不同学科育人各有自己的逻辑和侧重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同学科也各有自己的独特贡献。
英语课程育人,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来实现育人。英语课程的目标无论分成几个方面,其核心都是英语语言能力;如果这个基础的根本能力没培养起来,其他素养目标都容易落空。如果为了强调素养突出育人,在英语教学中淡化乃至抛开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那就不是英语课了。如果教学空了,课程也就空了,育人目标最终也难以真正落实。因此,英语教学中强调培养思维品质、文化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不要忘了这些目标都要基于英语能力,在英语听、说、读、写、看、创等英语语言运用活动中去具体实现;否则,直接用汉语来培养这些能力,效率肯定会高得多。
育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不同岗位有各自的发力点。只有不同岗位、不同学科各自完成好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在此基础上充分协作,最后的育人目标才能落实而不落空。
二、要教能用的英语、好用的英语
这涉及英语教学的目标,或者说课程目标重点的转变。教师为了“用”英语而教英语,学生为了“用”英语而学英语。这个用,首先是对英语语篇信息内容的理解,其次是用英语词语句式等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
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都在知识上,尽管课程标准中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了二十多年,但实际教学中,除了一些公开课、展示课能看到一些变化——某些公开课又因为太过理想化脱离教学实际而被诟病“不接地气”——大部分地方中小学实际的日常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考试方式,死记硬背、为知识而知识的教学惯性还相当普遍。即便从应试角度看,中考高考等考试的命题方向和特点也在转变,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使用英语来理解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以往那些为知识而知识、死记硬背的教学,即便纯粹为了应试也变得很低效了。
本质上说英语不是一门学科,英语是一种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学习工具。所以,教英语不能只盯着考试教给学生孤立的死知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表达活动中逐步学会能用的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要义是如何讲好,跟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要用世界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用这样死记硬背的方式学英语,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此外,英语也是学习其他各种知识的重要工具。从实际比例来看,大多数国人学英语并非直接作为跨文化交流交际的工具来用的,更多的人可能是作为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其他新知识的工具来用的。
三、理论和理念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
理论理念为教学服务,不能倒过来要求师生实践附会理念。教学实践固然需要理论指导,但各地条件不同,实践丰富多样。理论指导实践切勿套套子、贴标签、模式化、一刀切。况且也不存在通用的“最佳”理论。权威的、最新的、欧美流行的理念就是好么?不是。判断教学理念的优劣,标准不是看它是最新的、还是传统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凡能有效促进我们的学生学好英语、全面健康成长的理论,都是可用的。
教师培训的内容经常是自上而下设计的。从内容到形式,常因为脱离日常教学实际而效果不理想;公开课、展示课设计太过“完美”、理想化,跟日常教学情境差距过大,所以常听一线教师调侃抱怨,说公开课已经不是课,而是综艺表演,大部分普通一线老师难以模仿学习,课时、学生基础、教学条件等很多方面根本做不到。结果欲速则不达!
所以,未来我们的英语教学研究、英语教师培训、英语教学理念引导,包括各种优质课、展示课、公开课的评奖。评价标准和导向,一定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多调研多了解一线情况,更多考虑日常教学的实际需求,不要好高骛远,不能过于理想化,不能脱离多数地方的教学实际,让我们的教研、培训和各种公开课更实在些、更朴实些、更接地气些,在或许也是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四、教研要多研究外语学习大规律尤其要多研究学生
英语老师是教英语的,教研要多研究英语、多关注学生,其他的都在其次。
过于迷信教学设计范式模式,容易走向形式主义。各种教学设计和技巧,须基于外语学习的大规律。先输入后输出:先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读,不急于和说写;高质量高频率的可理解输入:高频度就是坚持经常,高质量就是给学生的材料语言好、内容好,文质兼美;多练多用。
教师讲的好固然重要,而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终究离不开自觉的练习和主动运用。英语主要不是英语老师讲会的、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练会的。学生自己的不断地学习理解实践运用,是英语教学效果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共性的规律、有哪些个性因素、现在的学生特点有哪些新的变化,这些都需要留心观察研究。这些研究不到位,理论理念就容易落空,难以在教学中实现其价值。
五、教学理念模式宜活学活用
外语教学从来不缺乏理论模式,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TPR、任务链、情境法、单元整体、跨学科、项目化、活动观……未来也还会有更多新花样。
教师学理念、学模式,要点是理解它背后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的原理,不能满足于表面形式步骤的模仿,更不必拘泥于某一两种理论模式。用得好,旧方法也能解决新问题;用不好,新模式又会变成新枷锁。
交际法是这样、任务法也是这样,单元整体、教学评一致、学习活动观、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所有这些东西,一旦模式化、就会死板僵化,就会变成形式主义的东西,走向有效教育教学的反面。所以,要把英语教好,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能一刀切,教师须考虑当地学校和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六、教师才是现实的课程和教材
同一个课程标准、同样的教材,教学效果常不同,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换了新教材,善于教学的教师大概率还是教的好,以前不善于教学的用了新教材,大概率还是教得没那么好。教材只是个载体,它只是课程的一个例子。教材使用的效果,主要还要依赖教师的智慧劳动。教材由一线教师执教,教师是课程的首席执行官;课改理念常变常新,教学效果还要靠教师的智慧和实践。
(本文首次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2025年第5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