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4 22:11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1500字的《飞虎队》观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且具有深度:
"一、 观影前的准备与理解 (Foundation)"
1. "充分观影:" 这是基础。确保完整、专注地观看《飞虎队》电影,注意细节、情节转折、人物塑造和视听语言。不要一心二用,做好笔记,标记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台词、人物行为等。 2. "背景知识:" 对飞虎队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如陈纳德、史迪威等)、时代背景(抗日战争、二战)有基本的了解。这有助于你更深刻地理解电影所描绘的历史情境和人物动机。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但避免在写作前“先入为主”地被解释所框定,保持独立思考。 3. "明确核心:" 思考你想通过这篇观后感表达什么核心观点或情感?是对英雄主义的赞美?对战争的反思?对家国情怀的共鸣?还是对特定人物命运的感慨?确定核心能引领你的写作方向。
"二、 观后感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Structure & Content)"
1. "引人入胜的开头 (Introduction - 约150-200字)" "点题:" 直接点明你观看的是《飞虎队》这部电影。
中新网4月4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2018年3月30日,“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妻子陈香梅女士在美国华盛顿家中去世,享年94岁。“飞虎队”的传奇见证了二战时期中美两国民众团结协作,共同抗敌的历史。近年来,中美两国人士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飞虎队”历史纪念活动,将象征着友谊与合作的“飞虎队”精神代代传扬。
飞虎队使用过的二战老战机。(中新社记者 王欢 摄)
魂归青山——“飞虎队”最后一名老兵去世
2017年6月,“飞虎队”的最后一位老兵哈尔•贾维特(Hal Javitt) 在美国南加州过世,享年94岁,他的逝世为“飞虎队”的传奇画上了句号。
1944年到1945年,贾维特是中美混合联队第5大队第26中队的飞行员。当时的指挥官是创立“飞虎队”的少将陈纳德。贾维特前后在中国服役3年,参与过95次特别任务。
1982年,贾维特从美国空军退役后,与妻子定居南加州,在当地结识了许多华人朋友,从70年代开始回中国探访。
与贾维特一家熟识的华人孙女士表示,贾维特个性温和,有事情需要捐钱帮助,总是慷慨解囊。他的个性一点都不“邀功”,只有被问到在中国前后3年的抗战过程时,才会侃侃而谈。孙女士指出,贾维特是英雄,华人非常感谢他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的雪中送炭。
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艾德•罗伊斯(Ed Royce)表示,“美国将永远铭记像贾维特这样的退伍军人,他作为飞虎队员,在艰困年代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展现的无私奉献和爱国精神,将永远不会被遗忘。”
2016年12月20日,昆明飞虎队纪念馆正式开馆。(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重现传奇——昆明建纪念馆 追忆昔日传奇
“飞虎队”的成员已逝,但精神不朽,二战结束后,中美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活动,追忆“飞虎队”的传奇故事。
2016年12月20日,昆明飞虎队纪念馆正式开馆,此时距离“飞虎队”首次从昆明起飞参战已经过去了75年。这座纪念馆位于昆明市区一栋被称为“小白楼”的民国建筑里。展览以大量珍贵的图片、详实的史料和数百件实物,全面梳理和展示了“飞虎队”的传奇历程。
原美国华人陆军少将、飞虎队后裔陈绍章在参观了飞虎队纪念馆后说道,战后父亲一直没有机会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而现在他和妻子来到云南昆明,为飞虎队纪念馆的发展添砖加瓦。
2017年11月11日,在美国圣玛利诺市举办了一场关于美国华裔军人的图片展,主办方希望通过活动体现华裔军人在美国军队中的贡献。这次图片展内容主要为中美二战历史,包括美国陆军航空队支援中国战场、飞虎队等史料展览。
同一年,美国陈纳德将军飞行学校也在美国休斯敦康罗(Conroe)地区正式落成。飞行学校落成当天,当时已年过九旬的3位美国“飞虎队”队员参加了典礼。飞虎队员麦尔文表示,陈纳德将军飞行学校的成立令他感动。让他回忆起上世纪40年代远赴中国桂林,转战成都,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过去。“虽然与中国军人语言不通,但我们一起为和平而战。”
葛瑞格·米莱特的部分骨灰被撒入滇池,魂归昆明眷土。(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再述情缘——“飞虎队”军医三代人的昆明情
70多年前,美国人克林顿·米莱特作为“飞虎队”军医来到昆明,在滇池边组建了拥有1000张床位的中国最大战地医院——美国陆军第172医院,并任副院长。他在昆明结交了很多朋友,收养了两个孤儿,还拍摄了百余幅昆明的人文市井图及“飞虎队”生活照片,这也是最早记录昆明的彩色图片资料。
2004年5月,克林顿之子葛瑞格为替父完成遗愿,带着老照片来到昆明,并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了引起轰动的《华夏1944·彩色昆明》图片展。
2005年底,受伯父葛瑞格的影响,小伙杰西·米莱特来到昆明,并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开始在当地学习中文。10年后,杰西娶了一名昆明姑娘,成为了一名昆明姑爷。
“70多年前,‘飞虎队’在昆明诞生,像爷爷这样的人从美国远道而来,用鲜血和生命,在昆明上空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也和昆明人结下深厚友谊。而这情缘,又通过一个家族延续至今。”杰西说。
当地时间2016年9月3日,杰西将伯父葛瑞格的部分骨灰撒向滇池。“于伯父而言,是重回眷土,也是对其父亲的缅怀。”杰西说。
陈纳德将军铜像。(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英雄史诗——村民守护墓碑 见证中美友谊
2014年6月16日,是支援中国抗日的美军情报官威廉·毕德森中尉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殉难70周年纪念日。1944年6月16日,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一架大型运输机执行运输任务,因机械故障,在中国贵州黔东南山中强行迫降,33岁的威廉·毕德森海军当场殉职。
至今保存着毕德森墓碑的贵州侗族老人吴冬梅已65岁,在她保存的墓碑上,中间用中文写着“毕德森先生之墓”,上方用英文写着毕德森的名字以及所在部队,下方为出生、遇难日期。
“飞机出事后,县里专门派人到村子里守着,担心村民们拿走飞机上的东西。县里的人把受伤的2个士兵救走了,遇难士兵是我们村民自己安葬的,墓碑是之后县里专门派人来立的。”吴东梅回忆道:“那时候我外公还用自家的棉被去包住其中受伤最严重的那个士兵,也就是墓碑上写的这个人。”吴东梅讲述的故事都是从老人那听说的。
吴东梅说:“墓碑本身不值什么钱,一直放在自己的房子里,就是想纪念死者。保存对过去的见证,记住那过去帮助过我们的人。”
一所医院,一块被保存的墓碑,已成为那个时期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完)
中新社昆明8月29日电 题:在昆明飞虎队纪念馆感受中美友谊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克莱尔·李·陈纳德、约瑟夫·斯威尔、丹尼尔·霍伊尔……在昆明地标东风广场旁的一栋白色二层小楼内,印着数百个美国人的名字——这是飞虎队群英谱。在他们离开多年后,当地人仍以各种方式,铭记着这段象征中美友谊的历史。
这栋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西式建筑,是当时中国航空公司昆明办事处用房,后改建成昆明飞虎队纪念馆,以大量历史照片和文物,展示了飞虎队的卓著功勋和中美人民的珍贵友谊。
一走进纪念馆,轰炸声就响起,背后是一段悲壮的往事——抗日战争时期,昆明遭受日军长达5年的狂轰滥炸,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帮助中国在空中打击日本侵略者,1941年,美国著名将领陈纳德组织了一批美国年轻人,组成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下称“美国志愿队”)。
纪念馆内这样记录美国志愿队在中国的首战:1941年12月20日上午9点45分,中国监听站通报10架日本轰炸机在越南老街越过云南边境,正向北飞来。肆无忌惮的日军对美国志愿队进驻昆明毫不知情,在宜良上空,他们遭到美国志愿队的追击,被当场击落3架轰炸机,另有6架在逃窜途中坠毁……
昆明初战告捷,美国志愿队扬名天下。由于其队徽为插翅飞虎,战机绘成鲨鱼头形象,昆明人亲切称之为“飞虎队”。后来,即便归于美国正规军编制,改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人们还是习惯誉称他们为“飞虎队”。
纪念馆披露,鏖战4年,飞虎队(含美国志愿队、驻华空军特遣队、第14航空队)共击落、击毁日军飞机2600多架,击沉或重创日本军舰44艘,击毙日军66700人。飞虎队总计损失了飞机568架,牺牲飞行员586名。这些飞行员除了牺牲在空中战场,还有众多人葬身在“死亡航线”驼峰航线上。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飞虎队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这背后,有中国飞行员与飞虎队员共同鏖战长空,也有中国军民在新建维护保护机场、提供生活地勤服务、营救受伤飞行员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数据显示,为保证飞虎队作战需要,当时的中国军民在短时间内建立若干前线机场和联络机场。其中,飞虎队的主要基地昆明就建设巫家坝、呈贡、寻甸羊街和干海子4个机场。每个机场都有中国警卫部队守卫并有大批民工随时维护修整。
“要想炸毁它们是不可能的,不管日本轰炸机在跑道上炸多少个坑,大群的中国劳工也能在两小时内把它们全部填平。”陈纳德曾感慨。
纪念馆内,众多照片定格在中美军民交谈,中国民众营救美国飞行员等画面。在兰坪执行任务时身患重病的美国飞行员罗伯特·威瑟尔霍夫特,是被众人抬送到小型飞机上的。为了让飞机着陆,当地农民用人海战术奋战了3天3夜,在山谷里碾建成一条临时飞机跑道。
纪念馆建馆4年,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参观。直到如今,这里每日都不断有人前来。
来自各地的游客们在留言簿上写道:“愿中美友谊长存!”“没有霸权、互帮互助、共克时艰的日子,令人难忘。”“中美曾经的友谊与并肩作战,不应被历史尘封。反观今日之局势,内心百感交集。中美关系的未来在我辈心中与肩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