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5 01:1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皮影戏的观后感(约100字),并附上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观后感示例:"
今晚的皮影戏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灯光透过精心制作的皮影,在幕布上投射出栩栩如生的影子,人物形象生动,动作流畅。演员们手持皮影,凭借娴熟的技巧和口技,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这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皮影戏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让人赞叹,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写作注意事项:"
1. "紧扣主题:" 文章必须围绕“皮影戏”展开,描述观看皮影戏的过程和感受。 2. "突出重点:" 重点描写皮影戏的视觉效果(如影子的形象、动作、色彩)、艺术特色(如制作工艺、表演技巧)或给你带来的感受(如震撼、感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语言简洁:" 100字有限,要用精练的语言表达清楚核心内容,避免冗余。 4. "表达真情实感:" 写出自己真实的观后感受,可以是赞叹、喜爱、思考等,让文章更具感染力。 5. "结构完整:" 可以简单按“观看过程 -> 描述特色 -> 表达感受/评价”的结构来写。 6.
全剧有一个主题思想,那就是“鸡毛信是什么”。从一个小疑问引出人生的大道理,使青少年观众领悟到了“鸡毛信是责任,是担当,是勇气”,并与剧中人物——两个海娃一起重温了历史革命故事,获得成长的力量,激发红色基因在心中生根发芽。
木偶音乐剧《鸡毛信》剧照。广西演艺集团供图
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联合出品,广西演艺集团木偶剧团演出的木偶音乐剧《鸡毛信》,以新创剧目参加了今年“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届广西戏剧展演竞演活动,并于7月10—11日在南宁剧场精彩上演。
这部木偶剧主创团队由编剧和总导演胡红一、作曲兼音乐总监颜宾、服装设计余泽龙、执行导演文君等区内中青年本土专家组成,以生动鲜活的艺术形式重温历史、讴歌英雄,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红色的种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整场演出充满童趣和正能量,演绎流畅,一气呵成。现场还配备了近百人的民乐团与合唱队,演出规模庞大震撼,视听效果华丽惊艳。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演员多次谢幕后,小观众们仍兴奋鼓掌,久久不愿离场。
作为本次展演中演出效果、戏剧表现形式最好的一部儿童剧,既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舞台艺术作品,又充分体现了广西儿童剧的最高水平。
红色主题的新颖表达
这部木偶剧根据广西老一辈作家华山的中篇小说《鸡毛信》改编而成。《鸡毛信》是一部几代人耳熟能详的抗战经典文学作品,小说成功塑造了海娃这位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新中国成立以后,《鸡毛信》被改编成连环画、电影等艺术形式,并编入小学教材。刘继卣的绘本《鸡毛信》就是新中国第一代连环画的优秀代表,成为连环画的经典。电影《鸡毛信》在1954年6月1日上演,并于1955年获得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可以说,小说、连环画、电影中的海娃小英雄艺术形象,影响了好几代人。将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故事、深入人心的抗日小英雄形象用木偶剧形式重新演绎,确实需要勇气和智慧。
重新演绎红色经典,不是对过去时光的回味,而是一种面向当下年轻大众的向前姿态,即是与当下青少年观众相对接,与青少年的审美心理相通,从而走入青少年观众的内心深处、触动青少年观众的心灵,激励他们为人生、为理想的奋斗意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木偶音乐剧《鸡毛信》无疑是成功的,它既突出了红色主题,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红色的种子,使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又设置了成长主题“人生最重要的那封鸡毛信”,使青少年从故事里汲取成长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木偶音乐剧《鸡毛信》讲述了当代一个名叫海娃的12岁广西少年,通过VR游戏穿越时空,到80年前晋察冀边区的抗日小英雄海娃身边,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克服困难、战胜恐惧、超越自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人生最重要的那封鸡毛信”成功送达,完成了不同年代主人公的共同成长。
全剧有一个主题思想,那就是“鸡毛信是什么”。这个疑问使得青少年观众与舞台上的演员一同思考、一起经历、一起成长,从一个小疑问引出人生的大道理,使青少年观众领悟到了“鸡毛信是责任,是担当,是勇气”,并与剧中人物——两个海娃一起重温了历史革命故事,获得成长的力量,激发红色基因在心中生根发芽。
红色叙事的创新视角
木偶音乐剧《鸡毛信》共分5幕,采用真人与木偶的分幕表演,形成了双线叙事的结构,以当代小海娃的视角重新回顾和审视抗战时期的革命精神,重温历史革命故事,用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用艺术的力量根植爱国情操。
双线结构的好处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共同辅助一件事情,让整个情节更加丰满,让线索埋得更多。第一条主线讲述当代少年海娃与同学家长一同庆祝自己12岁生日的故事,由真人担纲表演,使用当下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手段,充分运用流行摇滚说唱、演唱元素,节奏充满愉快的律动;第二条主线讲述抗战小英雄海娃给八路军连长送鸡毛信的经历,由演员操纵穿戴、杖头、铁枝木偶进行艺术呈现,以地方戏曲音乐贯穿始终,通过乐队与合唱团的现场配合,音乐的张力与厚度自然得到升级。两个时代的海娃通过音乐进行了角色和环境的区分。
两条叙事线索共同铺展,同时推进,将整个故事逐渐展现在观众面前。两条叙事脉络通过一个共同的名字——“海娃”形成了交织,产生了共鸣点。两条线索在各自的叙事节奏中演进,第一条线索引导观众去重温抗战时期的红色故事,第二条线索引导观众思考当今青少年的成长观,在抗战小英雄海娃成功给八路军连长送达鸡毛信后,两条线索得以交织,产生共振,形成一个主题,即红色的血脉通过故事的推衍,形成了赓续,红色的革命精神与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成长观产生了共振共鸣。
这部剧通过两个海娃跨越时空的对话,勾连当代与历史,又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了首演地南宁,无形中拉近与观众的情感距离;运用了时下流行的VR游戏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效果,进行情景设置和剧情叙事的推展,既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的好奇心,又进行了一次体验式的红色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抗战时期海娃送鸡毛信的经历,是一场特别的红色之旅。这样的剧情设置使一场红色教育生动、充满童趣,并有一种炫酷的色彩,有了生活的温度和人文的光晕。
红色经典的创新呈现
华山小说《鸡毛信》创作发表的75年间,通过众多艺术家的再创作、演绎和建构,创新和丰富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连环画、电影、舞剧、动漫等,让小海娃的艺术形象日渐丰满和立体,成为新中国的红色艺术经典之一。
木偶音乐剧《鸡毛信》主创人员在舞台呈现上也做了各种巧思,使用超过100个木偶及皮影,用青少年喜爱的木偶艺术形式演绎了一个抗战小英雄的故事。通过海娃这个抗战小英雄的理想、信仰和行动,重新焕发对青少年观众的精神感召力,在赓续革命传统的正当性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诉求,寓教于乐,使红色革命精神在红色经典的演绎创新中得以展现和传承。人偶艺术丰富了导演手法,为舞台美术创作提供了遐想空间,将其与当代社会语境结合,使其在艺术性上得到创新、发展。
广西木偶剧团的传统杖头木偶表演在中国木偶界占据一席之地。杖头木偶由演员手持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木偶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其造型体量不是很大,比真人要小很多。杖头木偶的优点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眉毛、鼻子、嘴、眼睛、耳朵、下巴甚至面部肌肉,都能得到控制,可以呈现很多细腻的表情,能够更好地刻画角色的性格特征,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缺点是它主要靠面部表情进行视觉传达,造型比例受到限制,远处的观众难以真正看清角色的表情细节。
由于传统杖头小木偶无法满足当代大舞台演出的审美要求,为此木偶音乐剧《鸡毛信》的主创人员在木偶制作、操控及人偶同台、音乐制作、舞美设计等方面,做了不少可贵的艺术探索。
木偶剧主要是通过“偶”的设计、制作与表演技艺来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木偶是剧中绝对的主角,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所有的注意力都会放在木偶上,它们的造型设计和服装形象等将影响着观众的观剧印象。为了达到大型戏剧舞台演出效果,广西木偶剧团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偶剧系、江苏扬州市木偶研究院、广东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针对性地科研攻关和工艺改造,融汇发展穿戴杖头、铁枝木偶、桌偶和皮影艺术的优势,在设计演出时将传统优势小杖头木偶与穿戴偶巧妙结合,创新木偶表演样式。剧中的主要角色如海娃、爸爸、张连长、翻译官、日本指挥官等,都用真人大小的杖头穿戴偶进行表演,使得人物造型更加完整,演出效果更加立体、逼真。杖头穿戴偶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被操控的木偶形象感觉,让演员能更主动、更独立地演绎故事,既体现了偶的意象特征,又能将角色复杂的情感物化出来,舞台形象更加生动、灵活,富于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正是《鸡毛信》在舞台艺术呈现上的一大创新。
木偶造型和服装设计上,也注重契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观念,让观众在不同人物上场时很快区分角色特征,如海娃的活泼机智、张连长的勇敢聪慧、翻译官的阿谀奉承、仁丹胡的奸诈凶狠,还有作为主要演员的羊群,其木偶造型设计上既有动物的特性,又不乏童趣,且能灵活地在舞台上进行各种高难度的舞蹈表演。对于狼群的设计,主要用意象化造型表现动物和幻觉,狼的造型取其头部形态,抽离骨架,表演者的身体与狼的头部结合构成狼的整体造型。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木偶样式。
总之,这部剧用儿童视角、木偶形式演绎的红色经典故事,将红色基因和木偶“非遗”戏曲巧妙结合,融革命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做到了用传统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承弘扬红色精神,是一堂成功的体验式红色教学课程,使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血脉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赓续。
(作者系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民族艺术》副主编)
太阳高挂云天上 肖智群
宋镜·山海茶坊 李舒婷
冬瓜宴 李焕龙
走出时间(外二首) 李凡
陕北之夜(外四首) 王贵
风吹池塘(外四首) 罗晓玲
康庄大道(外一首) 谷雷
陈统魁诗选 陈统魁
坐夜曲 曲/邓印海
管弦乐《百年征程》创作札记 姜莹
孙若雅美术作品欣赏
中华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疗愈的作用研究 吴亮亮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西安市音乐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侯高翔
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技术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分析: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秦鹏涛
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张竟芳
空间理论视域下《面纱》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解读 李营营
乐府遗妙,曲林宗匠——论张可久对散曲的雅化 卢妃艳
唐代题壁创作与唐诗的传播 肖兰
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体育课德育教学路径探究 张歆、屈忆霞
浅析爱国歌曲的演唱与传承 张汝瑶
从国立西北大学到西安中山学院再到西安中山大学——兼探该校对马列主义的传播 马慧、戴军、杨娟、马光华
关于新时代基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探讨——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化馆为例 杨金辉
玉溪傣族服饰纹样特征和图形语义解析 后晓莹
中西古代雕塑艺术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彭丹虹
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安浐灞绿地小学共同传承皮影艺术
皮影戏观后感 袁灵犀
皮影戏 任思颖
纵情绿野,多彩诗社——记一场精彩的皮影戏 修子歆
走,看皮影去 刘子齐
自古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皮影戏观后感 刘济通
陕北炕头石狮子与乡土文化的艺术探索 高海平
瑶族“坐歌堂”的传承与发展——以湘南三市六县八瑶乡为例 李巧伟
关于榆林小曲的历史渊源及特点的探讨 陈化坤
陕南汉中土漆古法割漆技艺 张祺尉、撒小虎、安思远
公共图书馆文创产业数字化发展方向探索 朱永奎
对文化创意赋能陕西金银器艺术复兴的思考 张艳
共同富裕视域下镇域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践与启示——以岚皋县镇级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为例 吴柏均、李刚
浅谈群众舞蹈编创中节奏的个性化 吴海燕
试述图书馆图书管理中的网络技术应用 李琼
关于文化馆群众文艺创作的思考 潘博、李怡萱
对外文化交流如何平衡政府与民间两种形式——兼以孔子学院的海外发展现状为例 刘杨
坚持“五个牢牢把握” 用好红色歌谣资源 冯军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动态
全省动态:“晋水长安”非遗文化交流团赴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调研座谈
地方动态:非遗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地方动态:乾州蛟龙转鼓第八期学员培训班开班仪式举行
地方动态:2023年宝鸡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宝鸡市群众艺术馆举办
公共文化工作动态
全省动态: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百花》杂志与勉县武侯墓博物馆景区形象提升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地方动态:汉中歌曲广场舞大赛!这场面,大写的燃!
地方动态:“逐梦新时代 乐享在长安”——2023西市夏日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启动
封面题图:盛夏荷花(插画)梅绍国/绘
封底:骑驴妇人(剪纸)/ 程征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