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5 0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人民之战》的观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一、 观影前的准备:"
"了解背景:" 在观影前,最好对《人民之战》这部作品有所了解,例如它的题材、时代背景、主要剧情梗概等。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并在观影过程中抓住重点。 "明确主题:" 思考你想通过这篇观后感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是什么?是赞扬人民的英勇斗争?是反思战争带来的伤痛?还是探讨人性的光辉?明确主题有助于你构建文章的框架。
"二、 观影过程中的记录:"
"做好笔记:" 在观影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下你的感受、想法、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等。这些笔记将成为你写作的素材。 "关注细节:" 注意影片中的细节描写,例如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场景的布置、光影的运用等。这些细节往往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思考人物:" 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命运轨迹等。思考他们与主题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你的启发。
"三、 观影后的思考:"
"回顾影片:" 观影结束后,再次回顾影片,加深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
1948年12月的一天早上,北平城里的傅作义站在作战地图前,沉默了将近十分钟。
天气很冷,他身上披着军大衣,手指却一直停在“新保安”三个字上,迟迟没挪开。
有人进来说:“第35军没了。”
他抬起头,看了一眼,没说话。
只是轻轻合上了地图。
没人料到,新保安会败得这么快。
连毛泽东听到消息时都愣了一下:“不是说这支部队装备精良、准备充分吗?”
确实。
第35军当时驻守在新保安,约1.6万人,武器美式,弹药充足,工事坚固。
按常理说,守个十几天不成问题。
可结果是不到一周,全线崩溃。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时候,华北局势已经很紧了。
傅作义手上还有四个兵团,但处处是动静。
他知道自己拖不起,想把主力收缩回北平,靠城防和政治谈判撑住最后一线。
新保安,是他布下的一手“关键棋”。
他把第35军和第104军分别放在西线,准备随时接应张家口,同时也保留一条后路。
但问题是,他太相信这条路能走通——没想到别人早就盯上了。
其实在11月初,解放军就已经开始调动。
东北野战军一部分主力悄悄南下,藏在山间,昼伏夜行;华北第2兵团也在悄悄收口,准备在西线来个“关门打狗”。
11月29号那天,解放军突然对张家口发动攻击。
傅作义果然中计,急调第35军和第104军西援。
第35军一出动,就掉进了口袋。
新保安,是个山城。
东西两侧是山,北边是河,南边是铁路。
地形复杂,一旦被合围,想从外面突破几乎不可能。
解放军就是利用这个地形,布下了三层包围圈。
第一圈打外围阵地,第二圈封锁补给线,第三圈负责截击突围部队。
12月5号夜里,华北第2兵团没按中央原定的“围而不打”方针,而是直接开了打。
当时兵团司令杨得志、政委罗瑞卿、副司令耿飚三人都在前线。
他们想快刀斩乱麻,尽早拔掉这颗钉子。
说实话,这一仗打得不轻。
敌军虽然士气不高,但防线还是挺硬的。
前两天攻势推进缓慢,伤亡不小。
战报送到西柏坡后,毛泽东脸色有点沉:“没领会围而不打的用意。”
12月9号,外围阵地才被突破。
但这时候,城里的第35军已经被完全孤立。
再往后,就是心理战。
这一段,在很多战史资料里都写得很细。
解放军开始派宣传队、广播车、写标语、撒传单,甚至还有人拿着扩音器,一边放《松花江上》,一边喊话:“放下武器,不杀!”
传单上不少是“家书”样式的文案。
有一个写得特别直白:“妈说,回来就好,什么都不问。”
也许就是这些东西,慢慢瓦解了原本就摇摇欲坠的防线。
夜里时不时有人摸黑出城投降,甚至有小股士兵带着枪投诚。
那会儿新保安零下二十多度,风大雪厚。
解放军士兵靠在山窝里烧火取暖,吃的是高粱米和咸菜,偶尔还能分点炒面。
医疗队巡查冻伤,后勤部专门送防寒棉衣。
可城里呢?第35军没了补给,连稀饭都熬不出。
据后来被俘的士兵说,有人穿着单衣站岗,一晚上就冻得不能走路。
伤员没药,手脚冻坏了只能自己裹布。
郭景云是这支部队的指挥官,算是傅作义手下的“头面人物”。
他性格沉稳,从不轻言放弃。
当时城里还能听到他训话:“谁敢动摇军心,就地处置。”
可到了12月13号,他也开始派人试探突围。
一次失败,两次失败,第三次直接被火力封住退路。
12月15号早上,新保安城沦陷。
从战役开始到全军覆灭,总共用了不到20天。
周恩来后来在总结会上说了三句话:“断其退路,攻其心志,稳打稳扎。”这也是新保安胜利的三大因素。
很多年后,一份内部档案里记着这样一段对话。
当时有人问:“毛主席怎么评价这仗?”
答:“这仗打得好,但胜得太快,让人心里有点不踏实。”
从那以后,没人再提那支“精锐”的第35军。
参考资料:
罗平汉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5-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解放战争实录·华北战场》,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
《郭景云将军口述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傅作义年谱》,团结出版社,1995年。
□吕金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军营,嘹亮的军号响彻神州大地。8月1日,这个镌刻着热血与忠诚的日子,不仅是人民军队98载风雨征程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民族对守护者最深沉的致敬。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朱日和沙场的铁甲洪流,从长征路上的手编草鞋到新时代的隐形战机,人民军队的每一步跨越,都写满了“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
历史的刻度记录着军队成长的足迹。1927年8月1日,起义军的红旗刺破沉沉黑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此后,从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到平型关的浴血奋战,从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到抗美援朝的立国之战,人民军队在血与火中淬炼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的身影、那些用身体堵住枪眼的壮举、那些冰天雪地里潜伏的忠诚,共同构成了人民军队最坚硬的脊梁。
时代的考题见证着军队转型的魄力。当信息化战争的浪潮拍岸而来,人民军队以“脱胎换骨”的勇气推进改革强军。从成立五大战区到组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从裁军30万到推动科技兴军,一系列深刻变革让军队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作战能力大幅跃升。辽宁舰驰骋大洋,歼-20翱翔蓝天,东风导弹直指苍穹,这些国之重器的列装,不仅是国防实力的象征,更是维护和平的底气。
人民的期盼塑造着军队本色的纯度。无论是98抗洪中用身体筑起的人墙,还是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空降灾区的勇士;无论是抗疫前线除夕夜驰援武汉的医疗队,还是边防线上用生命守护国土的哨兵,人民军队始终是危难时刻的“定海神针”。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安全挑战。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到保障能源通道安全;从参与国际维和,到打击恐怖主义,人民军队的使命任务不断拓展。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不会变,“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会变,“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追求不会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八一军旗指引的方向,就是使命所在、初心所系。当年轻的士兵接过前辈的钢枪,当新型装备列装部队,这支军队正以更强大的实力守护着万家灯火。每一面飘扬的军旗背后,是14亿多人民的期待;每一次练兵备战的汗水里,都浸透着对和平的珍视。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人民军队,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荣光,以更强大的姿态守护祖国的安宁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战略支撑。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