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5 03: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农村改革的讲话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说服力、感染力,并达到预期效果:
1. "明确主题与核心观点 (Clear Theme and Core Argument):" "聚焦:" 农村改革是一个宏大话题,你需要明确你的文章要侧重于改革的哪个方面?是土地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乡村治理,还是生态文明建设? "核心观点:" 提炼出一个清晰、鲜明、有力的中心论点。例如,“农村改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下去,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或者 “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是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的根本路径。”
2. "了解背景与受众 (Understand Context and Audience):" "背景:" 简要介绍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和时代背景,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现代化需求等。这有助于听众或读者理解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受众:" 考虑你的听众是谁?是政府官员、学界专家、普通农民、还是城市居民?根据受众调整语言风格、侧重点和论证方式。例如,对农民可能更侧重实际利益和具体措施,对政府官员可能更侧重政策建议和挑战。
3. "内容充实,论据有力 (Substantial Content, Strong Arguments):"
7月14日至15日,省委副书记陈永奇在上饶市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指示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区位优势,深化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陈永奇先后来到广丰区西坛果园、日远饮品集团、麟创集团,广信区茗龙实业集团,弋阳县百年传奇食品等公司,深入了解马家柚、茶叶等特色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情况。他强调,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持招大引强、培优做强,强化科技赋能,深化品牌运营,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调研中,陈永奇督促指导当地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要求建立查改、验收、销号闭环机制,坚持举一反三,注重标本兼治,努力以问题整改实效提升工作质效。
在信州区宇瞳光学、宇瞳学校以及上饶经开区晶科能源、耐普矿机、吉利新能源,陈永奇鼓励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新模式。
调研期间,陈永奇听取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及深入调查研究仍有不足、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等问题整改整治情况汇报。他强调,要坚持严的标准和实的要求,动真碰硬抓好问题整改整治,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
陈永奇还来到方志敏纪念馆,向方志敏烈士敬献了花篮。(全媒体记者刘斐)
“我对滁州很有感情,记忆犹新。1978年去搞调查研究,印象很深。”
2014年3月9日,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内春意融融。在全国两会安徽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1978年到安徽滁州调查研究的往事。
为何对当年的人和事还能记忆犹新?总书记解释说:“我有笔记,还能翻出来。”
1978年,安徽滁州小岗村18户村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大包干”——“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宛如平地一声惊雷,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自此拉开。
△ 这是小岗村村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
习近平那时还在清华大学学习,他将到滁州实地调研包产到户的所见所闻记了整整一本笔记。自此,“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的初心,在这个青年学子心中扎下了根。
几十年后,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多次提到这段经历,直言这是他在“改革开放以后,接触农村的可以说是改革的第一课”,“看到了我们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经历了“改革第一课”后不久,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工作,也开始了改革探索。
这个从北京来的年轻人深知“大包干”是当时“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好办法,也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最好办法”。他和县里主要领导商量:“河北还没有启动,咱县能不能先行一步,搞个试点?”
“当时中央没文件,河北省委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在这个问题上冒尖,政治风险很大,但习近平态度坚决。”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任正定县县长的程宝怀对习近平的改革勇气充满敬佩之情。
在习近平推动下,正定先试点后推广,于1983年在河北率先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正定的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1985年第1期《中国青年》的一篇报道这样描写习近平领导下的“高产穷县”新面貌:“山西省一位县委书记到正定参观,临行前感慨地说:‘这里,听不见人人喊改革,但处处在改革。’”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率先垂范,“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 2024年11月5日,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同菜农亲切交流。
2016年春天,在安徽滁州小岗村的“当年农家”院落,总书记俯身察看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感慨不已。去年再到安徽考察,他话语谆谆:“追本溯源,安徽有很好的传统,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也要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2016年的安徽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召集“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以及一些种粮大户,开了一场农村改革座谈会。
“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会上,总书记向大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何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原定40分钟的会议,实际开了一个多小时。
几个月后,《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印发,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
△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看望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右三)一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把握好度,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流转农民土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市场规律”;
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
…………
“每一项农村改革都要注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作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小岗村村民严金昌亲历了农村改革起步的历史,也见证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
这位八旬老人说,总书记的心始终与我们农民连在一起。
今天的中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