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5 04: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寻找圣人观后感”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圣人”的定义与理解:" "核心问题:" 在动笔前,你需要思考这部作品(无论是电影、纪录片、书籍还是其他形式)中的“圣人”是指什么?是特指某个人物,还是某种精神的象征?这个“圣人”的标准是什么?是道德完美、能力超群,还是某种特定品质的体现? "观后思考:" 作品是如何定义和塑造这个“圣人”形象的?它对“圣人”提出了哪些要求或期望?你认为这个定义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2. "深入分析作品内容:" "关键情节与细节:" “寻找”的过程是怎样的?遇到了哪些人或事?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或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这些情节是如何推动“寻找”的进程,并展现“圣人”特质(或其缺失)的? "人物塑造:" 除了“圣人”本人(或代表),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寻找者、被寻找者、旁观者等)是如何与“圣人”互动的?他们的态度、评价、行为又如何帮助你理解“圣人”这一概念? "主题呈现:" 作品通过“寻找”这一行为,想要表达什么更深
(一)上古帝王之母感而有孕
阅读《竹书》,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形:
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黄帝的母亲,在郊外看到星空中有闪电,围绕着北斗星,就怀孕了,于是在寿丘生下了黄帝。
这个小故事的核心是“感而有孕”,也就是说:黄帝是没有父亲的。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发明了一个词——感生,并为此提供了相关解读。如《史记》和《春秋公羊传》这样记载:“圣人皆无父,感天而应。”《论衡·奇怪》中也尝试解释圣人与上天的关系:“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礼记》言“圣人皆有感于天”。
那么,“感而有孕”、有母无父的圣人还有哪些呢?
(二)那些有母无父的圣人帝王们
除了上面说的黄帝轩辕氏外,在《竹书》中还记录了以下圣人帝王,也是“感而有孕”、有母无父。
1.帝挚少昊氏,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
2.帝颛顼高阳氏,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
3.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
4.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
5.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6.商朝始祖——契。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以玉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契是商朝的始祖,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这也是商纣王狂妄地宣称自己是“天命之人”的根源。
7.商朝第一位君主——汤。主癸之妃曰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
8.周朝始祖——弃(后稷)。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见大人迹,履之,当时歆如有人道感己,遂有身而生男。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羊牛避而不践;又送之山林之中,会伐林者;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鸟以一翼籍覆之。姜嫄以为异,乃收养焉,名之曰弃。
9.周文王——姬昌。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
这些圣人或帝王,连出生都充满神奇色彩,仿佛在喻示着他们的降生,是秉承天意的,这也就是古代圣王天子们自称“天子”的根源。而商朝诸代帝王,更是将“天命”挂在嘴边。商纣王在亡国前还在狂妄地宣传“我不有命在天”。
(三)其他典籍中的有母无父的圣人帝王们
除了《竹书》外,还有一些典籍记载着一些“感而有孕”、有母无父的古代帝王。
1.人文始祖伏羲,他的母亲华胥氏是因以足丈量巨人足迹受孕。《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而《补史记•三皇本纪》这样记述:“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2.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的炎帝神农氏,其母是少典妃女登,感神龙而孕。《史记•三皇本纪》记载:“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3.汉高祖刘邦,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记载,他的母亲刘媪于大泽之陂梦与神遇,雷电交加时感孕生刘邦。
非常有意思的是,按照《圣经》记载,童贞女马利亚受圣灵感孕,在伯利恒生下耶稣。
(四)小结一下
值得思考的有意思的两点:
一是这些“感而有孕”、有母无父的圣人帝王们,都是在人类的神话时代,故而显得神秘色彩浓重。这里必须要考虑到母系氏族社会的特性。
二是“感而有孕”基本都发生在野外,而且大多有空中强光。这会不会是外星文明的干涉呢?这些,目前当然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可以天马行空地想一想。
读完随拍
正如封面推荐语所言,我认为,这不单单是一本关于王阳明的传记,更是一本作者对阳明心学的研究著作。
说实话,我听到王阳明这个名字,了解他的人生,以及对于他所开创阳明心学的认识,时间还是很早的。记得早在2017年上旬,我在初喜欢上百家讲坛的节目时,于平常追看中,偶然便看到了郦波老师在此讲的《五百年来王阳明》。
虽然我当初既不太喜欢这个主讲人的风格,也对王阳明这个名字,及他的思想,所开创的阳明心学闻所未闻,但本着好奇心、对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喜欢,以及看在主讲人还是《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的份上,还是坚持看下去了。
这便是我首次听到王阳明,及大致了解心学思想的来龙去脉了。
事实上,这档节目真是不错,至少是是这样觉得的。这档节目在事后,看起来也引起不错并火热的反响,也为我留下了对此的第一印象,我在确实在这之后,对此极有兴趣,让我耳目一新。
在这之后,我也的确想对他的思想有所探究,便在机缘巧合下,读了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
但他的书虽然一开始同样让我入迷,可渐渐的觉得与历史小说无异,主要偏向于叙述他本人的生平,对其思想并没有过多、深刻的阐发,即便如此,其篇幅却是无比的长,记得足足有四五本,幸而是电子书,我对他的著作的阅读,便放下了。
从此算起,到阅读这本书,也足足快四年了……而在这中间,我除了偶尔重温百家讲坛那档节目外,由于个人原因,当初心血来潮要对其思想做进一步的认识的计划,便一直止步于此,直到我在阅读完熊逸的《治大国》,自然而然地读起这本书……
不过,我想时间的流逝与阻隔,并没有把我之前所了解的阳明心学思想精髓、随之忘得一干二净,在记忆模糊的同时,也得以沉淀。在没看这本书时,我对阳明先生所提出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几个概念,以及他后来提出的四句教,所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犹印象深刻,并未忘记。
而且在这些年的生活里,阳明先生所说的“事上炼”中,我从零散的记忆中,对所记得的这些话也似有感悟。而这本书的作用,对我来说,便是补充并梳理了我所记下的内容,将这些话和阳明先生个人的认识,及他的思想串联起来。
下面,我便谈一下本书对我启发最大、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同时也稍稍的梳理一下作者对此的阐述,以及内容的脉络。
首先,作者还是一如既往地剑走偏锋,尽管大体来说,仍然中规中矩,不过是结合着其人生经历,大致地梳理了一下其思想,以及谈了几点作者自身没有太明确结论的认识与看法。
别的不说,仅仅是一篇序,便很能说明他一贯特立独行的风格,因为其字数便足以印满快二十页近乎A4纸大小的纸张(这还不算最离谱的,记得我给买来他的《逍遥游》时,随便翻看中,竟发现其序,足足有几十页的篇幅)。
内容更是独特,首先就以“如果你是叶公好龙式的读者”为题,给予读者当头棒喝。强调了阳明心学的内容其实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而为何广受大家的推崇与热爱,甚至在近几年来引起热潮?作者认为,除了心学本身的特质与魅力,能符合当代人的胃口外,其实我们更关注的,还是他本人的功业,正所谓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儒家最为推崇的三不朽,而他一人竟全部达到,所以连带着他的思想,便自然地引人注目,进而广受推崇。
这一点,我是不敢苟同的,作者有点矫枉过正,进而过犹不及了。至少对我个人来说,喜欢王阳明的原因,仅仅是喜欢他的阳明心学其中的思想,而不是因为以功利的态度,去寻找什么“成功学”。
第二便是强调了心学的本质,不是世人所想象的那么深奥,具有太多的人文价值,其思想的主旨,就是培养内心,使每个人的内心都强大起来,进而一往无前,这也和标题中的“一切心法”相呼应。
在这中间,作者举出了古今中外多条事例,来说明内心强大的重要性,以及最终的结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件事,一是妇人念咒的故事,二是刘龙拳的故事。
其实早在王阳明出生前多年,王家便一直有一个预言,以及在这个预言的笼罩下,王家在历史中的起起伏伏。包括王守仁出生时,其祖母所做的梦,祖父王伦给他起的名,以及在他五岁时,道人所说的“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的点化,无不预示着这个孩子的不寻常,尽管不知道是名人效应,还是确有其事。
后来的章节,乃至最后,对我来说,基本上都是按照我当初所看的《五百年来王阳明》节目路线走的。所以我才说此书的大体叙述,并没有太大的新意,仍然是中规中矩的。故在这里,不对阳明先生的人生多说什么。
不过即便如此,中间作者的认识,对阳明心学本身的研究,还是使我耳目一新。首先本书中引述了大量的阳明先生在各个时期的诗文,以及对《传习录》大量的引述与阐释,这是一般的电视节目所不及的,也是最让我耳目一新、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阳明先生一生的行为举动,及其思想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进一步了解阳明心学必不可少的。
在这中间,我最大的收获,即阳明心学本身不是单纯的儒家,虽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如此。阳明先生本人其实是重新阐释了儒家的经典,比如编成《朱子晚年定论》,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说明朱熹晚年是有改辙、思想转变的倾向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其缺点,即是有失严谨,不辨真伪,是有点操之过急了。
比如,王阳明早年就痴迷道家,一心求长生,可以说他本人就和道家有很深的渊源。
阳明心学融合佛家的痕迹则更为明显,是显而易见的。别的不说,仅仅是阳明心学的开端,龙场悟道的形式便与佛家所讲的“顿悟”极其相似。而后来的给大家成为圣人的手段,也在反对朱熹的格物的同时,提出“净明心镜”的理论,正如他在岩中花树的故事里所说的“一时明白起来”一样,要尽可能拂尽内心的灰尘,找出能够本明亮的心镜,这样看待万物就会透彻,在为人处世上就会坦荡。
这既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却又与佛所说的“顿悟”何其相似啊。同时我认为,岩中花树的故事,可以看作“心外无物”很好的事例。
“知行合一”是做事的手段,“心即理”是心学的外表,那么,我认为“致良知”便是心学的本质。不论知行合一也好,还是心即理也好,一切行为准则都要靠良知二字。而我认为心学所要做的,阳明先生开创心学的意义,就在于“致”上。也就是说,帮助人们找回那埋没已久的良知。这与之前所说的名句是相辅相成的。
而“万物一体”则是阳明先生的世界观,以及心学所认识的世界。并且我看到这一段后,也大有启发,深有同感。令我印象深刻是先生和其弟子讨论时所说的一段话,即“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其实,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曾经不止一次想过,思索过,包括我的儿时也是如此,也曾想到过这个问题,没想到在近五百年前,也曾有人和我思考并阐释过同一个问题,真是使我无比惊叹与感动。
其实,世界、乃至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的存在。包括我们的存在,是幻象还是现实?答案看似显而易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从没有搞明白过。
所以古代才有“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故事,而西方则有“我是谁?从哪来?又到何处去?”三个终极的命题。虽然这看似有点玄学,或有神秘主义色彩,但却是每个人,无论古今,还是中外都不得不思索的。
正因如此,阳明先生认为人这颗心才是万事万物最重要的,所以他要致良知,与此同时,使人们内心强大,遇到难事不退却、不为所动,而勇往直前,好好过这一生。我想这便是阳明先生留下的最大的财富,以及心学于今人最大的意义吧!
不过即便如此,人还是时代的动物,心学同时也不是完美的,即便如王阳明,在那个时代中同样曾陷入两难,令他徒唤奈何,所谓“安得扶摇万里风”,正是如此,一个人,或者说一群人,并不可以改变一个时代。
使我感叹的,是阳明先生平定朱宸濠之乱——这一他人生中最光彩夺目、最大的伟业后,还不得不要应付武宗这个顽童般的奇葩,使王阳明进退失据,徒唤奈何。然后终于得以打发走,在武宗溺水受惊而死后,在嘉靖朝时,又在官场中周旋,在一次次受封,一次次出征中间,把他原本就虚弱的身体彻彻底底拖垮,最终在违命回乡途中,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八个字便飘然而去后,所遭受小人紧追不放的诬陷,以及家庭内部的财产纠纷,一系列的变故……
不过还好,这些事情都不影响阳明心学在后世的大放异彩,王阳明这个名字的为人熟知!
最后一篇极短的后记,我个人也是觉得很有意思的。近代研究所得出的明代后期在江南等地已经具有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达到工业资本主义化的标准。那么,假使明朝不灭亡,后续会发生如西方的工业革命,进而解放思想,踏上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吗?
作者给出的答案,显而易见,不会的。因为只是具有基础,而没有诱因。正如最后所说的那样:
明朝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归根结底不过是出现了一些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相似的表象,既与资本主义无涉,更不是什么萌芽。我们看到蝉蜕皮,谁能据此断言它将成长为一条蛇呢?
……
以上所述,便是我从中得到的收获。看熊逸的书,便就此告一段落,他的另外两本,我准备有时间想阅读老庄的原文再说。
所以,接下来,我将踏上一个新的领域,准备看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的《中国远古时代》,作者是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这本书也算是经典名著了。
遥远的历史啊,前路一片未知。
需再接再厉啦!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