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冰心的闲情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5 06:2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冰心的闲情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冰心作品的闲情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作文更出色:
1. "准确把握“闲情”与“冰心”的契合点:" "理解“闲情”:" “闲情”通常指悠闲、恬静、舒畅的心情,一种对美好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它可能伴随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欣赏、对过往的追忆或淡淡的哲思。 "理解冰心的风格:" 冰心女士的作品,特别是散文和诗歌,以“爱的哲学”为核心,语言清新、典雅、流畅,情感真挚、细腻、温柔。她常常从自然、童年、母爱、童真中汲取灵感。 "寻找结合点:" 思考冰心的哪些作品或哪些主题最能体现“闲情”的意境?例如,描写自然景物的宁静之美(如《繁星·春水》中的部分诗句)、回忆童年生活的温馨恬淡(如《寄小读者》中的部分片段)、抒发对母爱或童真的温柔感慨等。找到这个契合点,你的文章才会有明确的焦点。
2. "选择合适的文本依据:" "具体作品:" 不要泛泛而谈,要选择冰心某篇具体的散文、诗歌或书信(如《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桔

赏美文丨闲情 作者:冰心 诵读:王卉

作者:冰心 诵读:王卉

弟弟从我头上,拔下发针来,很小心的挑开了一本新寄来的月刊。看完了目录,便反卷起来,握在手里笑说:“莹哥,你真是太沉默了,一年无有消息。”

我凝思地,微微答以一笑。

是的,太沉默了!然而我不能,也不肯忙中偷闲;不自然地,造作地,以应酬为目的地,写些东西。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除了一天几次吃药的时间,是苦的以外,我觉得没有一时,不沉浸在轻微的愉快之中。——庭院无声。枕簟生凉。温暖的阳光,穿过苇帘,照在淡黄色的壁上。浓密的树影,在微风中徐徐动摇。窗外不时的有好鸟飞鸣。这时世上一切,都已抛弃隔绝,一室便是宇宙,花影树声,都含妙理。是一年来最难得的光阴呵,可惜只有七天!黄昏时,弟弟归来,音乐声起,静境便砉然破了。一块暗绿色的绸子,蒙在灯上,屋里一切都是幽凉的,好似悲剧的一幕。镜中照见自己玲珑的白衣,竟悄然的觉得空灵神秘。当屋隅的四弦琴,颤动着,生涩的,徐徐奏起。两个歌喉,由不同的调子,渐渐合一。由悠扬,而宛转;由高吭,而沉缓的时候,怔忡的我,竟感到了无限的怅惘与不宁。小孩子们真可爱,在我睡梦中,偷偷的来了,放下几束花,又走了。小弟弟拿来插在瓶里,也在我睡梦中,偷偷的放在床边几上。——开眼瞥见了,黄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衬着淡绿的短瓶。……原是不很香的,而每朵花里,都包含着天真的友情。

终日休息着,睡和醒的时间界限,便分得不清。有时在中夜,觉得精神很圆满。——听得疾雷杂以疏雨,每次电光穿入,将窗台上的金钟花,轻淡清澈的映在窗帘上,又急速的隐抹了去。而余影极分明的,印在我的脑膜上。我看见“自然”的淡墨画,这是第一次。

得了许可,黄昏时便出来疏散。轻凉袭人。迟缓的步履之间,自觉很弱,而弱中隐含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愉快。这情景恰如小时在海舟上,——我完全不记得了,是母亲告诉我的,——众人都晕卧,我独不理会,颠顿的自己走上舱面,去看海。凝注之顷,不时的觉得身子一转,已跌坐在甲板上,以为很新鲜,很有趣。每坐下一次,便喜笑个不住,笑完再起来,希望再跌倒。忽忽又是十余年了,不想以弱点为愉乐的心情,至今不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叶圣陶的《日记三抄》

《花城文库》

上海巴金研究会和巴金故居的刊物《点滴》,本来一向寄赠我。2017年11月17日我们老两口入了养老院,断了联系。2019年初又取得联系,为我补寄了2018年全年的《点滴》。看2018年第6期《点滴》上的《姜德明先生九十华诞庆贺小辑》,见多处谈到我。如周立民的《姜德明与巴金的〈序跋集〉》,第四大段便是“接下来,该谈一谈这位‘广州朋友苏晨了’。巴金说:‘他……’”文章洋洋洒洒占了五页。接下来的一篇文章,是宫立的《姜德明致信苏晨谈〈花城文库〉》。《花城文库》是姜德明给我出主意并帮助我建立的,按出版时间顺序包括:

叶圣陶的《日记三抄》

巴金的《序跋集》

孙犁的《耕堂散文》

艾青的《艾青谈诗》

茅盾的《见闻杂记》

杨石的《春草集》

老舍的《老舍序跋集》

蒋子龙的《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

王蒙等的《夜的眼及其他》

王西彦的《书和生活》

秦牧的《花城》

冰心的《闲情》

萧乾的《断层扫描》

2019年是巴金诞辰115周年,我在《随笔》2019年第4期发表了《巴金〈序跋集〉的由来》,表达我因为《序跋集》来之不易对巴金老人的感恩。文中谈到姜德明兄(他比我大一岁)助成其事。

2019年是姜德明兄的九十岁华诞,我写写那年他带我们去叶圣陶老人处,组到叶老的《日记三抄》,表达我在养老院里也九十初度了,但是并没忘记他当年的提携,行不?

上一个世纪80年代开头,德明兄还在《人民日报》副刊部当编辑。他出主意让我建立《花城文库》,我请他当主编,他不肯;我要按出版政策发编辑费,他拒绝,他只肯白白出力,干实活儿。那时候各行各业像他这一类“大傻瓜”还有,如《花城文库》出版巴金的《序跋集》,巴老的侄女李国煣给出版社抄来二十多万字书稿,我们要按明文规定发给她抄稿费,她不要,还请巴老写信给我不让发。我们那时候也“跟不上形势”,并没认识到这有什么“离经叛道”。

一次德明兄写信提醒我,编辑出版收文坛老将新著的《花城文库》,别漏了叶圣陶的《日记三抄》。叶老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坛老将,还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领导人,这年八十七岁了,就是只讲尊老,我也得上门约稿,他们这一辈很重我们民族的传统礼仪。

正好我去北京有出版业务上的公事,可以办事又约稿。也许因我们这些小人物“小气”惯了,出差也讲究节省差旅费,住宿也是住德明兄带去住的《人民日报》王府井招待所,一天1.2元,又便宜又出入方便。

办完出版业务上的事,我和同事范汉生(即著名作家范若丁,《花城文库》书稿多是他任责任编辑),由德明兄带着,登门去约下了叶老的《日记三抄》。

《日记三抄》

叶圣陶的《日记三抄》,1982年1月出版。那时候的出版印刷,还是“火与铅”的时代,不同于现在的“电子与光”时代。特别是《日记三抄》,还出版了精装本,广州当时还没有“精装生产线”,需要手工精装。

按一般情况估计,我们登叶老家门,约《日记三抄》书稿,大约应该是1981年的夏末秋初。因为当时的制度是要经过“三审”,才能由出版社总编辑“签付排”;经过“三校”,才能由出版社总编辑签“改正付印”;还得等三个月时间,供新华书店全国征订完毕,才能按书店提出的销售数量,由印刷厂印制成书。最后还要由出版社总编辑“签发行”,才能交货给新华书店分发出售。

《日记三抄》一书,收叶老1945—1946跨年度的《东归江行日记》,1949年的《北上日记》,1961年的《内蒙日记》,所以取名《日记三抄》。

缘起是叶老的日记抄本,有一次被当时任《人民日报》附刊《大地》月刊编辑的著名作家姜德明(后为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辑)看到,他要求叶老交给他在《大地》上连载。叶老犹豫良久,后来拗不过他,还是交给他在《大地》上连载了。

此后才是由德明兄向我建议: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收入《花城文库》。

那天,我们一定让他和我们一起去见叶老,当面商量出版《日记三抄》单行本的事儿。因为我事先知道,叶老对出版单行本还犹豫不决。用他的话说,他主要是觉得:“日记本来是备自己查考的东西,多半是记个大概就得,反正来龙去脉自己心中有数,兼之也不避文言。”这样就成了叶老称为“脱头落襻的文字”,“半文不白”,因而拿出来发表,甚至又出书,他“总觉得有点儿不负责任”(引号内都是叶老的原话)。

德明兄说服叶老答应交他在《大地》上连载的“理论”是:因为他觉得,“这种原来没打算给人看的文字,不遮不掩,不藏不掖,便是常说的敞开心扉,直抒胸臆,推心置腹。于是其言也真,其言也诚,往往更启人至深,感人至深”(引号里的话,也是德明兄的原话)。我们拉他同去,为的是必要时请他帮腔。

我作为《日记三抄》的出版人,决审时拜读书稿,经常是看着看着,时而紧张,时而忍俊不禁,暗自笑出声来。

如读《东归江行日记》,见他们几十位挤坐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漂泊于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之上,一路餐风沐雨,惊险连连……在甲板上轮值守夜,叶老也得算上一份,真让人替他捏一把冷汗!

可是他还能在惊险的江船上,不忘他的编辑职责,照样儿编出两期《少年》,一期《中志》,为的是到了上海,下船就能交付出版,不误刊期。另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作,他也不废于船上。

可叹此等可敬的编辑职业操守,怕是今日即便在风凉水冷的办公室里,也少见了!今日各级机关的整顿“不作为”,大概就说明问题。

登门拜望

叶老东归江行,在船上一路豪饮的那股劲儿,真的是既风趣,又吓人,让人看了,少不得目瞪口呆!

由此我想起那一次为约定《日记三抄》书稿,登门拜望叶老,来到他家,正值叶老午睡刚刚起床。

老人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身着唐装,白衣,白裤,脚上穿着白袜子,床上也是白被子、白床单、白枕头,眼前一茬白,泛白丛中,叶老更加显得神采奕奕。

叶老起床后,先是和我们闲聊了一会儿,聊些什么,大都不记得了,反正我们不会是蠢得一开口就讲“您的《日记三抄》……”如何,如何,像到“叶家铺子”来买货。

还记得的,是我见他这位“望九”老人,还那么硬朗,问过他:

“叶老,您都八十七岁了,身板儿还这么硬朗,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叶老看着我,不答,光是笑。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有点儿下不来台。

等了一会儿,叶老还是笑而不答。我有点儿怀疑,难道是我不该问?

这时候德明兄对我说:“我替叶老吧,他对我说过,他说他的养生之道,是天天喝酒,他从六岁起就喝酒,天天喝酒……”

我是此生一口香烟没吸过,酒也是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于礼貌,沾一沾的人,听了这话,免不了少见多怪,简直是吓一跳,竟然是从六岁起,就喝酒!后来还天天喝酒!这也成了叶老的养生之道?

真的是所谓:“人一过百,形形色色”;别人饮酒伤身,叶老饮酒长寿!这使我油然想起一则古代关于喝酒的寓言,译成大白话,大意是:

有人劝一位常喝酒的人说:“喂,胃口是用来吃饭的,你别老是没完没了往里边灌酒,酒大伤身,你没见那蒙酒罈子的布,很快就霉坏了?”那人装出一份可怜相说:“不一定吧,你没见那醉虾、醉枣什么的,常年泡在酒里,不但久而不坏,反倒更加美味了?”

我望着还在满脸堆笑的叶老,一时想到,应该说,这也是有“一般”,必有“个别”;叶老以天天饮酒为“养生之道”,而且行之有效,这也是一种“个别”,未可用“一般”武断地绝对否定“个别”。可是,我们以往在生活中却多见,对本来客观存在的纷繁复杂的“一般”,偏偏喜欢用“大批发”“概括化”的一套,定下一个什么“纲”,再把所谓的“纲”,在执行中变成为“网”,对不合其意的种种“个别”,实行“一网打尽”……

我望着八十七岁高龄、功成名就以后还在孜孜不息的叶老,又一时迁想到,人生这一出戏,不管是“一般”也好,“个别”也好,真实的价值,恐怕并不在于“表演”的时间有多长,而在于“表演”的内容有多么出色。也即生命停留在哪一个“年轮”上,似乎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要停留个完满!

《北上日记》

叶老的《日记三抄》,《北上日记》是重头。《北上日记》的“北上”,是指他们一批著名民主人士和著名文化人,应中国共产党的,绕道香港,走海路北上,登陆已经由中共执政的解放区,准备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叶老他们这一行,还有柳亚子、陈叔通、马寅初、郑振铎、曹禺等,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在中共有关部门的保护下,秘密离开香港,为防走海路遭遇国民党海军的海上拦截。

也许是应了“吉人自有天相”,他们此行,一帆风顺,顺顺利利在已经是解放区的胶东烟台登陆,转入解放区的行程。叶老便是把这一段路上所记的日记,称为《北上日记》。

那时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即,新中国的开国在即,他们的目的地,就是绕道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协商新中国建国大事。

所以我最初阅读《北上日记》书稿,就特别留意叶老和他笔下提到的诸位,对未来的新中国,流露过一些怎样的期许?

读毕梳理所得,几点鲜明的印象是,首先,明显可见,他们都非常希望新中国的官员别再那么官僚主义,向往新中国开国,官员带头有个新形象。

如当年3月5日,他们所乘的船抵达胶东解放区烟台。

在叶老当天的日记中,就可见他特別记下的是:

“晤徐市长和贾参谋长……徐、贾二君态度极自然,无官僚风,初入解放区,即觉印象甚佳。”

3月6日的日记,又记:

“华东军区三位特来烟迎接,今晨会见。一为郭子化……一为匡亚明……一不记其姓氏,三位为我们谈解放区种种情形,以及战争所以致胜之道,皆可听。”

3月8日的日记再记:

在莱阳乡下,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郭子化来访,“彼辈均善于谈话,有问必应,态度亲切,言辞朴质。”

3月11日的日记也有记:

在孟家村的一次活动,“华东党政军机关俱在此村及其周围……先为茶叙,各机关高级人员俱到,个别谈话,答唯求其详。”

还有,在“华东之正式欢迎会……余致词谓来解放区后,始见具有伟大力量之人民,始见尽职奉公之军人与官吏。”

叶老连这方面的细微小事都注意到,如3月12的日记有记:

“前日托匡亚明,请与苏北通信,打听三官(苏按:叶老的儿子叶至善,后也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近况,嘱三官寄信到北平。昨知已为发出电报。此间办事迅速而周到,即此可见。”

而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此刻连我也都已经是九十岁初度的“养老院院士”,再读叶老七十多年前的《北上日记》,对照于今日中国的相关情况,似乎竟然已是不便说!

特别是“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和一些国家的“同类项”比较起来,只能是“长叹息”!不知叶老他们的在天之灵,会是怎样“长叹息”于何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从叶老的《北上日记》中还可以看到,他们当时在船上的热情又该是多么高涨!放声高唱后来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争相赋诗唱和言志,如叶老的诗句:

翻身农民开新史,

立国规模俟共谋。

篑土为山宁肯后?

涓泉归海复何求。

……

他们壮怀激越,耐不住等“政协”会议召开再“立国规模俟共谋”,在船上就开了两次关于新中国文化工作的讨论会,一个个争相发言献策。在叶老的《北上日记》中可见,他们都渴望新中国轻税薄赋,渴望新中国关怀爱护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有远见,从一开始就不赞成热衷于靠发动政治运动,整治知识分子。

如叶老3月14日在济南的日记就有写道:

初晤赵俪生……承告北平解放之后,对知识分子之教育颇感困难。余与铎兄(苏按:指郑振铎)闻教员俱拟令受政治训练,以为殊可不必。此前数日,叔老(苏按:指陈叔通)曾谈及,凡国民党之所为,令人头痛者,皆宜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即引人反感。而令人受训,正是国民党令人头痛者也……

他们极其关心的两项深望:一项是“轻税薄赋”;一项是“关怀爱护本来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以后,至“文革”十年两者情况,大家心里有数,不多言,光明在前头……

(本文节选自《遐荒集:我与文坛大家》,原载《点滴》2019年第1期)

《遐荒集:我与文坛大家》

ISBN:978-7-5166-5383-8

苏晨 著

新华出版社 2020年11月

定价:38.00元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