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5 10: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兴国调查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结构清晰且具有说服力:
"一、 明确主题,把握核心:"
"理解“兴国调查”的核心内容:" 在动笔之前,你需要对“兴国调查”有深入的了解。这包括调查的背景、目的、方法、过程、主要发现和结论等。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你才能提炼出文章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确定观后感的侧重点:" “兴国调查”可能涉及的内容很多,你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方面作为观后感的侧重点。例如,你可以重点谈谈调查方法的创新、调查结果的启示、调查精神的传承,或者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将调查精神运用到学习、工作或生活中。
"二、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提出明确的观点:" 观后感的开头部分,要开门见山地提出你的核心观点,即你对“兴国调查”的主要看法和感受。这个观点要清晰、简洁、有力,能够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 "运用充分的论据:" 观点需要有论据支撑,才能显得更有说服力。你可以运用“兴国调查”中的具体事例、数据、人物事迹等作为论据
1930年10月底,毛泽东在江西新余罗坊镇主持召开会议。会议期间,兴国苏区送来许多农民当红军。毛泽东从中选出八位,调查兴国永丰区的详细情况。因永丰区位于兴国、赣县、万安三县交界,毛泽东认为,“明白了这一区,赣、万二县也就相差不远,整个赣南土地斗争的情况也都相差不远。”
毛泽东准备了一份调查提纲,提纲分八个家庭的观察、永丰区旧有土地关系、斗争中的各阶级、现有土地分配状况、土地税、苏维埃、农村军事化等七项,要求八人对照提纲上面的提问想一想,做好准备,然后再开调查会。
调查会一开始,八人十分拘谨,毛泽东问一句,他们就答一句。为了活跃气氛,毛泽东就给他们讲了一段很风趣的话,引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接下来尴尬的场面被打破。毛泽东根据提前拟定的调查纲目,逐一发问并进行讨论,经大家同意后写下结论,但有些未作结论,只叙述他们的答话。
毛泽东在罗坊开调查会的时候,蒋介石正调集十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调查会被迫中断。
虽然战事紧急,毛泽东依然没有忘记他的兴国调查。为了核实调查会所得情况是否真实全面,行军途中,毛泽东抽空给兴国县行动委员会写信,以求进一步了解兴国县土地革命发展的情况,包括人口有多少,分配土地的地方有多少,区、乡、村地方武装有多少等,并逐一对照核实。
毛泽东对农村中的各个阶级作了重点、详尽的考察,将其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商人、游民八个阶级,然后又对每个阶级再次分类进行调查研究。首先从地主阶级开始。通过对四个乡地主阶级有关情况了解分析,毛泽东坚定了地主阶级是土地革命最主要对象的看法,第二个对象是富农阶级。此前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作了研究,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毛泽东又将田地分配状况做了一个统计:地主占40%,公堂(地主富农共有)占10%,富农占30%,中农占15%,贫农占5%。然后又将这个区的人口成分作了统计,地主占总人口的1%,富农占5%,中农占20%,贫农占60%,雇农占1%,手工工人占7%,小商人占3%,游民占2%。在作出这个统计的基础上,又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富农的土地必须平分。若不平分富农土地,多数人土地问题便难解决。二是平分土地要损及中农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中农人口占20%,土地却只占15%。因此平分土地是需要的。这两个结论纠正了之前党内对于富农和中农问题的错误看法,给出了符合实际的判断。
1931年1月,毛泽东在宁都小布圩把所得资料整理成《八个家庭的典型调查》,后改名为《兴国调查》。《兴国调查》的语言极其精练。如在对苏维埃政权调查研究中,毛泽东分析、总结当时政府人员有四种主要弊病:第一是官僚主义,摆架子,不喜欢接近群众。第二是没收了反动派的东西,不发与贫民,拿了卖钱。第三是调女子到政府办事。生得不好看,会说话会办事的也不要,生得好看,不会说话不会办事也要。第四是强奸民意。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昌12月24日电 题:跨越90载 兴国再调查
新华社记者郭强、程迪
江西兴国县,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将军县。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中参军参战的达9.3万人,烈士有5万多人,走出56位开国将军。
这是在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马良村拍摄的李吉元家新房外景(12月24日摄)。新华社发
9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行军途中找到兴国县前来参军的八位农民召开调查会,写下著名的《兴国调查》,详细记录了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和群众生活。
90年后,中华民族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兴国县也顺利脱贫。记者深入当地寻访这八位农民后人,在今昔巨变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永恒初心。
新村新貌:告别土坯房,住上小楼房
这是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马良村的合作社基地一角(12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走进兴国县永丰乡马良村,64岁的李吉元家新房中,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一应俱全,桌上摆着脐橙、饼干、花生等款待客人。李吉元的爷爷李昌英是当年参加调查会的八位农民之一。
据《兴国调查》记载,李昌英家有六人,年景好时只能收十七石谷,而每年要吃四十石谷,不够的靠番薯补充,除逢年过节外平时吃不上肉。
李昌英家境况,是当时兴国贫苦农民生活的写照。
据《兴国调查》记载,当时的兴国第十区,占总人口百分之六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贫苦农民要遭受地租、高利、税捐等多种剥削,“贫农百分之六十房子不够住”。
共产党到来后,贫苦农民才看到翻身的希望。分田地、分山林、分池塘、分房屋……一系列举措让他们的命运开始改变。
据《兴国调查》记载,李昌英家六人每人分得七石谷(注:指产量为七石谷的田),加上一些番薯,勉强够吃,家里欠下的一千二百毛债被废除了。物价也便宜了,过去油二十三元一担,现在只要十元一担,肉过去五百三十文一斤,现在三百二十文一斤……
秉持为民初心,赢得民心所向。
当地百姓踊跃参军。八位农民中,除一人因年龄偏大外,其他七人都当了红军,六人成为烈士。
初心感召,前仆后继,终换来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兴国,很多贫苦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致富道路。但一段时间里,由于自然禀赋差、战争创伤大,兴国整体发展依然不足,成为贫困县,八位农民后代中也有一些未摆脱贫困,面临住房难、行路难、喝水难等问题。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也随之打响。
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电网升级、公路危桥改造、安全饮水工程启动……兴国迎来山乡巨变,4万多户住在危旧土坯房的农民住进新房,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了水泥路,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100%。
八位农民的后人全部住上小楼房,水泥路直通家门口。
在兴国县均村乡长教村,82岁的陈显来坐在自家院里晒太阳,身后是一栋外墙贴着瓷砖的新房。他是八位农民之一陈北平的继子。陈北平三兄弟参加红军牺牲后他被过继过来。
在政府补助下,陈显来从土坯房搬进新房,他在新房门前写下对联:“昔日三兄弟,齐心协力干革命;今朝四代人,乐业安居谢党恩。”
新产新业:告别地里“刨食”,迎来土里“生金”
12月24日,在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陈庄奎准备前往集市。新华社发
走进八位农民之一陈侦山的后人陈庄德家,两层半的小楼格外洋气,地上还铺了瓷砖。十多年前,陈庄德前往福建创业,如今年毛收入超30万元。
他小时候常听父亲讲起爷爷的故事:爷爷三兄弟,老大摆油盐摊子,老二读过几年书,从十九岁起学看风水,老三做篾匠学徒……老大“借人一千三百毛做本,蚀掉了”,每年全家收的三十石谷有三分之一要用来还利。
在旧社会,想闯出一片天地谈何容易,更多农民只能在地里“刨食”。但兴国多半石半土的红壤,水土流失严重,一度被称为“江南沙漠”。本就贫瘠的土地,加上极不平等的土地占有关系,贫苦农民不仅填不饱肚子,还欠下一身债。
李昌英欠债一千二百毛,陈侦山欠债一千三百毛,雷汉香欠债一千二百毛……据《兴国调查》记载,中农里完全不欠债的只占百分之十,更不要说贫农了。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贫苦农民的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
致富先治穷,治穷先治山水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国投入8亿多元生态扶贫资金,带动10亿多元社会资本,治理水土流失,实施了水保林、经果林、小型水保等工程和项目。
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衣裳”,兴国植被覆盖率由28%提升至82.8%,穷山恶水变青山绿水。
山增绿,人增收——
八位农民的后代房前屋后变绿了,更重要的是,眼前的青山还变为金山银山。
在李吉元所在的永丰乡马良村,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山上种起脐橙和油茶。“过去,我们在土里‘刨食’,现在地里‘生金’。”村支书钟礼发说,目前,合作社基地规模达360亩,经济效益达800万元,村里贫困户全部脱贫。
在政府扶持下,李吉元不仅种了油茶、脐橙,还养了鸡和牛,去年成功脱贫。
“2016年以来,我们重点发展蔬菜、油茶、脐橙、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兴国县扶贫办主任廖顺尧说,目前,全县已建成农业产业扶贫基地515个,带动28377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全县14.2万亩脐橙基地中,长期务工的贫困户年均增收超1.5万元。
还有许多农民和陈庄德一样走出农村,闯出新天地——
不少农民务工和创业收入成为家里主要经济来源。
八位农民之一温奉章的儿子温常鑫从公办教师岗位退休后,每月有退休金,三个儿子中两个在沿海打工,成家后每人建了一栋房子。指着家里三栋连成一排的房子,温常鑫感慨:“穷苦人民真的翻了身,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新生新梦:告别“代际贫困”,迈向更好生活
在江西省兴国县枫边乡密石村,一名村民在制作腊鸭(12月21日摄)。新华社发(陈鹏 摄)
来到陈侦山孙子陈庄奎家,客厅一面贴满“三好学生”等奖状的墙引人注目。如今,陈侦山后人里有三人考上大学。
这对90年前的八位农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据《兴国调查》记载,这八人中黄大春“未曾读过书”,陈侦山“读过八年书”,陈北平“读过六年半书”,傅济庭“读过六年书,勉强看得清报”,温奉章“读过四年书,标语能认一半”。
而八位农民的后代中,除傅济庭的长子傅学扬没读过书外,其余七位农民的儿子都读过小学或初中,年轻一代中不少考上大学,摆脱了“代际贫困”。
几代人的求学路,也是老区民生改善之路。
2012年,兴国在赣南率先实施“红军后代贫困学子及孤儿特困生关爱工程”,开设9个“两红班”,供符合条件的贫困学子免费就读,并发放生活补助。
傅济庭的后人傅传荷说,他两个孙子都在“两红班”就读,“每年不仅能减免几千元学费,还补助生活费。我常常跟孩子说,要考大学,回报党和国家!”
改善的远不止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养老服务、困难群体救助等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包括这八位农民的后代在内,越来越多群众过上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生活。
黄英明,八位农民之一黄大春的继子,患有心脏病,需要长期治疗。79岁的他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有低保、烈属抚恤金和养老金,一个月能有1500元左右,每天家门口有两趟中巴车到县城,“去医院方便,看病有报销”。
八位农民之一雷汉香的孙子雷贻来说,村里有了小广场、图书室,活动室,开通了卫星电视、互联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这样的日子,是爷爷那辈人做梦都想不到的。”他说。
2020年,兴国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八位农民后代的生活变迁,就像几滴水珠,折射出共产党人跨越时空、矢志不渝的为民初心和亿万农民从贫穷走向小康的伟大历程。”兴国县委书记赖晓军说。
这是江西省兴国县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2019年4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陈鹏 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