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进贤门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5 12:4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进贤门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进贤门(这里假设是指某个具体的、有历史或文化意义的城门,例如郑州的进贤门,或者你所在城市的进贤门,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主题与中心思想 (Clarify Theme and Central Idea):" "核心感受是什么?" 你参观进贤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它的宏伟壮观、历史的厚重感、建筑的艺术美,还是它所承载的文化故事?确定一个核心主题,让文章有灵魂。 "你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 是赞美它的历史价值,感叹岁月变迁,还是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感悟?
2. "详实具体的观察描写 (Detailed and Specific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写什么?" 动笔前,仔细观察进贤门的方方面面: "外观形态:" 它的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砖石、木结构等)、是否有独特的雕刻或装饰(门楣、额匾、门钉、石狮子等)。 "结构特点:" 它是单门、双门?有瓮城吗?门洞高度、宽度如何?整体结构有何特色? "环境氛围:" 它现在位于何处?周围环境如何(现代化的建筑、绿树、街道)?阳光、天气如何

闲话街坊春似海----豫章十二坊

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

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一九二八年是南昌古今城区的分水岭,此年为民国十七年,清朝已灭亡十七年,但古老的城墙尚存。

清代南昌城区全景 清代南昌城区全景

胜利路与中山路上传统的飞檐斗拱与哥特式风格的罗马柱交相辉映;汽车、自行车、路灯等现代化设施逐步遍及城内,穿着西装,拄着文明棍与穿着长衫、捧着水烟袋的南昌人擦肩而过;街面上“斯蒂庞克”小轿车、黄包车与马车、独轮车交互穿行,编织出一幅穿越画面。无论你站在城内的哪个位置,目光的最远处界限肯定是南昌七门巍峨的城门楼子,天际线必然是蜿蜒起伏的城垛。城墙已经失去了主要的军事用途,城垛上不再林立着持枪的兵丁,只有凭吊纳凉的游人远眺西山,内窥东湖。每进出一次拱形城门洞口,都会有恍如隔世之感。

1930年南昌街景

两年前,北伐战争胜利,南昌城在此战中遭受了三天三夜的火灾。战后的南昌百姓渴望和平,努力忙于生计,直至1939年日寇入侵的12年间南昌城进入繁荣发展期。

此时南昌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横亘四围的高大城墙成为繁华日盛的围城。时任南昌市长伍毓瑞没有择地新建城区的魄力,南昌亦无有识之士发出梁思成:“你们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呐喊,拆除成了唯一的选项。

这一年南昌城2129岁,能在94年前见过南昌城墙旧貌并有记忆的人想来无存。

南昌古城墙的墙址就是今时老城区的四周边界。东至八一大道,南至永叔路,西至船山路、榕门路,北至阳明路。这四方道路就是南昌古城无形的城墙,横跨今东湖与西湖区的主要街区。

安徽歙县锦衣坊

今时的街区以街办为单位实施行政管理,古时的城墙内则以坊为单位。历史上坊名最多的城市非唐代长安莫属,多达108坊,全国各地从此纷纷效仿。

明清以前南昌城的古坊名有唐代“爱亲坊”;五代“锦衣坊”。“锦衣坊”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之意,其名可以略窥南昌先民对城市的命名方式和美好寄托。宋代仍沿用“锦衣坊”,尚有“通仙坊”、“高士坊”、“升平坊”、“仙市坊”;元代“五桂坊”;明代城内有“藩镇坊”、“状元坊”、“武功坊”、“大成坊”、“清平坊”;清初,德胜门外区域尚有“水晶坊”、“礼贤坊”。这些明清坊名应是官衙、孔庙与敕赠的荣誉牌坊,而非官方对街坊的定名。

街坊间的闾巷门(南昌合同巷)

自明初到清亡,南昌古城内的城南与城北实际上由两县共治,今叠山路以北属新建县,叠山路以南属南昌县。

南昌县管辖城内三分之二的区域,将之划分为十坊:

毓庆坊、升平坊、高士坊、兴道坊、袞绣坊

善政坊、五桂坊、进贤坊、顺化坊、易俗坊

新建县虽仅辖城内三分之一的区域,但考虑到级别相同,也不甘示弱的划分为十坊:

通仙坊、迎恩坊、集仙坊、修仁坊、正德坊

崇礼坊、里贤坊、旌贤坊、崇梵坊、思贤坊

上述二十坊的坊名在南昌古城内沿用近六百年不曾更改,代表着明清两代相同的意识形态,包含了圣贤之道。寄托了南昌先民的风俗崇尚、美好愿景,显示出历代官府的执政理念与治理目标。今南昌古城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对门邻居相处多年互不相认,连“街坊邻居”的词汇都少被人提及。有感于此,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特将古城明清二十坊与宋代坊名,择其善者将坐落于十字街的十二栋古建群命名为“豫章十二坊”,以追慕先民风尚,使南昌人在微型街坊中得以窥见古城传统格局之一斑。

这十二坊分别为:

高士坊、袞绣坊、正德坊、兴道坊、五桂坊、崇礼坊

毓庆坊、进贤坊、通仙坊、锦衣坊、升平坊、思贤坊

一、高士坊

高士指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出自《战国策》:“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王勃《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与皇甫谧《高士传》中的“南州高士”皆为赞美南昌徐孺子之言。后世以“悬榻”代表招揽、重视人才。南昌古坊名中以“贤”命名的就有四处,可见自古尊重人才的传统。

南丰曾巩《过高士坊》诗云:“一亩萧然绝世喧,抗怀那肯就笼樊。功名晚更为余事,灾异初尝出至言。郡阁已空徐孺榻,里人犹识郑公门。斯文未丧如繇我,后代当知李仲元。”

徐孺子作为南昌本土第一名人,朱熹称其“生刍一束人如玉”,是南昌历代文人的精神楷模。徐孺子曾“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举茂才”,两次被皇帝以安车、玄勋、蒲轮等极其隆重的礼节征用,皆不为所动。徐孺子以“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受到世人推崇,被认为是“人杰”的典范。十字街口原有高士寝路坊,其墓在东坛巷,与东湖的孺子宅、孺子祠、孺子亭并为南昌名胜。供奉南昌历代杰出人士的先贤祠中徐孺子永远排在首位,历代由官方祭祀。今孺子路、孺子桥、高桥与豫章十景之“徐亭烟柳”皆因其得名。徐孺子的仰慕者(晋)江州牧温峤之墓及祠在十字街以西,今司马庙立交桥与街区旁将军渡(巷)即以温峤得名。

二、衮绣坊

衮绣,画有卷龙的上衣和绣有花纹的下裳。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出自《诗·豳风·九罭》:“我觏之子,衮衣绣裳。”借指显宦。(宋)沉作喆《寓简》:“衮衣绣裳,世俗以为荣,吾不与易也。”临川王安石 《韩忠献挽辞》云:“锄耰万里山无盗,衮绣三朝国有儒。” 衮绣之意比之富贵锦衣显得更加尊崇。

三、正德坊

南昌城内坊名定于明初,此“正德”自然不是指荒淫无道的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

正德,意为端正德行。纯正的道德。“正德厚生”语出《尚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这段大禹与舜帝的对话,体现了帝德应当使政治美好,政治在于养民,以利万世的道德情操。

四、兴道坊

兴道,即振兴道德。出自《周礼》:“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周礼》是西周所定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至春秋战国时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而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就是彼时的兴道者,其思想亦不断影响历代有识之士以兴道为己任。

五、五桂坊

进士登第为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盛开的时节,故借喻高中状元。五桂,对亲族五人相继登科的美称,俗称“五子登科”。一个家族五子登科与个人考中状元是中国人自有科举以来的最高梦想。但历史上状元有649位,五子登科却只实现过两次。其一为宋代天津人窦禹钧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即源于此。其二就是元代南昌人偰列篪、偰玉立、偰直坚、偰哲笃、偰朝吾五兄弟及其亲族在短短33年内俱中进士,再加上偰氏“一门三节、九进士、两尚书”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五桂坊便因此得名。

洪武初,祭祀“洪都保卫战”十四位死难功臣的忠臣庙便建于五桂坊,其统军元帅赵德胜之名被命名为南昌七门之一的德胜门。乾隆年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将祭祀岳飞、文天祥、谢枋得的大忠祠复建于此。

六、崇礼坊

崇礼意为尊崇礼仪;尊敬而以礼相待。出自《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

所谓礼制、礼治,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维护国家的作用。所谓“礼教”,通过节日习俗、庆生、婚礼、丧礼、祭礼等各种社交礼节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这是孔子最大的贡献,孔子赋予僵化了的“礼”以“仁”的灵魂,期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能够从外在的行为规范中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观照,从而唤醒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立志于修养品德的君子。

七、毓庆坊

毓庆意为生育、养育,希望孩子可以很好的成长。出自《史记·郑世家》:“居栎克入,梦兰毓庆。”

北京故宫中的毓庆宫是康熙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乾隆12岁到17岁间一直居于此宫。嘉庆5岁时曾与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此宫,乾隆六十年(1795)即位后又迁回毓庆宫。同治、光绪两朝,此宫均作为皇帝读书处,光绪曾在此居住,堪称养育成龙之所。其衍生为毓秀,钟灵毓秀,意为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又音转为“余庆”,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人丁兴旺非独为一家一族一城之愿,亦为国家之望。

八、进贤坊

进贤意为荐举贤能的人。出自《周礼》:“进贤兴功,以作邦国。” 东汉梅福为《资治通鉴》所推重的奏章有“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之句。进贤一词对南昌而言有着特殊的地位。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澹台灭明(字子羽),是将中原文明传入南方的第一人。澹台先讲学于钟陵县(今进贤县),进贤县由此得名。后从十字街(豫章驿道)南关口入南昌,明初因此命名为进贤门。豫章七门中的永和门亦被称为澹台门。与豫章书院齐名的友教书院(澹台祠书院)亦因其而得名,两所书院都靠近进贤门。澹台灭明是目前所知将儒学传入江西的第一名人,其师孔子听说子羽“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叹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后世“以貌取人”的成语即来源于此。澹台去世后,南昌人为之筑墓(今在苏圃路二中内)、立祠,两千年来享受官方祭祀,是江西的灵魂人物之一。

江西文脉首盛于南昌,江西科举史上第一位进士徐玉、第一位状元王季友首现于南昌,有其历史的必然。南昌人不知何时起变得不自信了,“不知先贤”是为通病。

九、通仙坊

通仙坊即今建德观,传为南岳紫虚元君魏华修真处,故名通仙。

南昌进贤门外绳金塔周边区域称为望仙铺、望仙乡,进贤门又别称望仙门,所望之仙即梅仙(梅福),南宋高宗时赐封为“吏隐真人”。梅福为西汉南昌县尉,身为小吏却忧国忧民,后挂冠而去。梅福最初隐居于南昌城郊之南,今青云谱处,常垂钓于湖。东汉时,其垂钓之处被称为梅湖,并建梅仙祠。梅福料知王莽必篡政,乃隐居于南昌西郊飞鸿山学道,遁避尘世。后人赞赏梅福的高风亮节,将飞鸿山改称梅岭,并立梅仙观、梅仙坛、梅尉宅以祀之。

十、锦衣坊

锦衣,文彩华贵的衣服。指显贵者的服饰。中第与富贵者若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就象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遥想西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

锦衣坊的来历颇为传奇。南昌宋齐丘曾两度出任洪州节度使,初赴任时,南唐烈祖李昪曰:“衣锦昼行,古人所贵”。赐以锦袍,亲为著之,因遂名其坊曰锦衣。此等衣锦还乡之事自需荣耀一番,宋齐丘乃“大启第宅,穷奢极壮。居坊中人皆使修饰墙屋门巷,备极华洁。民不堪命,相率逃去,坊中为之一空。”建宅前此地名为“爱亲坊”,爱亲出自《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宋齐丘对街坊们即慢且恶,自然当不得“爱亲”了。后人乃讽诗云:“昔梦乘龙果上天,锦衣坊里锦衣鲜。休悲命尽青阳第,蚵蚾矶头更可怜。”北宋曾巩贫居时曾寓居南昌西山,同时期王安石以太常博士候补,居住在南昌锦衣坊,二人日夕从游甚欢。南宋丞相京镗后在宋齐丘第故址建宅,后世认为京镗与宋齐丘的人生极其相似,并感叹道:“此宅北距孺子亭咫尺,更令人轻官位而重布衣”。这或许透露出明清弃用“锦衣坊”的原因。

十一、升平坊

升平意为太平,出自《汉书·梅福传》:“使孝武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左传》:“文王之初,天下诵而歌舞之。”所谓歌舞升平就是太平盛世,是每一代南昌人共同的渴望。北宋鄱阳洪迈《夷坚志》所记《商德正羊》《升平坊官舍》两则趣事便发生在升平坊。

十二、思贤坊

思贤源于“见贤思齐”的成语,意为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出自《论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思贤是学习精神的体现,强调的是榜样的力量。徐孺子就是梅福的“迷弟”,一生以其为榜样,后人因此造思贤亭于十字街孺子墓旁,朝夕相伴,以纪念这一佳话。

南昌古坊名投射到今日依然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张力,仍将影响现在与后世的意识形态。

民国电影《十字街头》海报

十字街是南昌人耳熟能详的街名,出自(唐)释惠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一人在孤峰顶上,无出身之路;一人在十字街头,亦无向背。那个在前?那个在后?”1937年,赵丹、白杨主演的电影《十字街头》曾轰动一时,影片讲述了四个失业的大学生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30年代,最终离开彷徨的十字街头,走向革命时代的故事。此后,我们常将人生彷徨时期与命运抉择前夕形容为徘徊在十字街头。

民国电影《十字街头》剧照


诚如慧照禅师所言,何为向背?何为前后?

十字街作为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它是历史的南昌,或是现代的南昌?“豫章十二坊”是存在,抑或是不存在?

去“新”十字街,时间定格在“旧”时空。

注:标题出自(清)姚华《减字木兰花•前题•大茶壶》。

南昌进贤县也出产茶叶???

文/南昌熊明


呼啦啦忽如一夜春风来,网络上井喷式涌出一批视频,极力推介南昌进贤县某乡茶叶基地。这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进贤,也出产茶叶?

说来惭愧,我身为进贤的外甥,尽管我往来南昌与进贤两地数十年,却从未听说过进贤本地出产茶叶。我上网搜索一番,果然是近年来有人在那里种植茶叶了。进贤,如果能够形成茶、酒、针、笔的比翼齐飞,当然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不过,究竟进贤茶的品质如何,不得而知。我没有亲尝,不予置喙。许多事情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个中滋味,也许只有那些买过、喝过进贤茶的人自己明白。

——题记

当然,对于茶叶,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无论是中国的茶叶地理,还是传统的茶文化,甚至于江西本土的“四绿一红”的茶产地,我都曾亲临其境的。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要数吉安遂川狗牯脑了。无他,我曾经随单位驻守狗牯脑山下数年之久,与当地群众共饮山泉水,同喝狗牯脑,过了几年神仙日子。

遥想当年,我随大部队转场到遂川县。到汤湖乡政府驻地汤湖街,正遇上汤湖赶集的日子。狭长的街道,低矮的房屋,除了乡政府、林业派出所、邮电局等了了几栋砖混结构的楼房外,更多的是用泥巴干打垒筑成的泥坯瓦房,墙上残存的那些“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昭示着泥坯瓦房的年轮。街上人头涌动,衣着朴素的老表们脸上洋溢着赶集的欢乐,临街的店铺大多是茶楼酒肆,里面围桌而坐的尽是老头子、小伙子,一个个的脸庞红得像刚出锅的红头虾公!

彼时的狗牯脑山下的村落,还没有用上电,我们在墨古搭黑的郭家祠堂安营扎寨,开始了在狗牯脑山下村落那连电视都收看不到修行。但却体悟到了山居生活的悠闲、惬意和汤湖老表的热情淳朴!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狗牯脑茶山很高,常年是云遮雾罩,神龙见首不见尾。山势从汤湖墟的河边开始,逐步向南推进、走高,其山峰造型有一处十分奇特——从某个角度观望,那活脱脱就是一个哮天神犬猛回首的剪影。这山就是由于这座奇峰而取了这么一个顽强不屈又桀骜不驯的名字——狗牯脑。狗牯脑茶就生长在这云深不知处的狗牯脑山巅之上。

传说有有一位道士,久病不愈,云游到狗牯脑山下,遇一老翁指点迷津:“春风始动,雷声初发之时,采摘狗牯脑山上茶,用安村泉水煎服,茶到病除。”老道登上海拔900多米的狗牯脑山顶,结庐而居,依言而行,结果修练得容光焕发,百病全无。于是,“安村泉中水,狗牯脑上茶”便在民间社会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实际上这狗牯脑茶是源自哪里呢?这里面有个凄美动人的历史故事。据考证,狗牯脑茶的开山老祖为汤湖乡的梁为镒先生。传说梁为镒年轻时家境贫困,为了生活受雇为别人放木筏,经遂川河入赣江进长江远行他乡。

有一次在送货途中不幸遭遇了山洪暴发,木排被洪水冲散,木材被急流冲走。梁为镒只落得流浪南京,行乞为生,后遇一寡妇杨氏收留,结为夫妻。杨氏精于种茶、制茶,由于梁为镒思念家乡,夫妻俩便从南京带着茶籽,回到汤湖,买下了狗牯脑山,修造茅屋,定居种茶。这就是第一代狗牯脑茶的诞生。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太平洋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行万国食品博览会,汤湖乡绅、茶商李玉山,将所购数斤狗牯脑茶送往美国旧金山,结果获得金质奖章和奖状。此后,又多次荣获海内外博览会金奖,成为名闻遐迩的茶中珍品。汤湖狗牯脑茶饮誉中。

汤湖的茶馆之多,也可堪称中国一绝。小镇本来就不大,三五条纵横交错的小街,茶馆鳞次栉比,满街茶香氤氲。逢墟的日子,便是平日里难得出门的乡亲们访亲会友的节日有的住在山外有山的大山深处,逢圩日凌晨四五点钟就脚上绑定草绳,策杖而行,往汤湖街上迤逦而行。

一大早,汤湖街头就热闹起来了,县城里来的商贩、湖南桂东县过来的商贩以及附近乡镇的老表们一起汇聚于此,逛街、购物之余,便是呼朋引伴相聚于茶馆中,喝茶、饮酒。小碟子装的兰花豆、米果、葵花籽等,便是佐茶的上等佳肴。一张八仙桌,大家相对而坐,操着吴侬细软客家话海阔天空地侃大山。茶,换了一壶又一壶;酒,喝了一杯又一杯,直喝到太阳偏西才会分手道别。这样颇具古风的生活,实在令人羡慕。

汤湖老表家家热情,户户好客,只要我们单位的人去当地人家串门,老表们总要泡好一壶香茶、端出几碟点心来陪我们喝茶聊天的。曾几何时,住在在省城,别说喝水要钱买,除了空气呼吸,哪一项不要钱来支撑。上个茅茨解个手,还得问你解大手小手来缴纳解手钱呢!这种精神境界的城乡差别怎么解释?

我所住的白土村郭家祠堂边上,便是白土村委会了。村里的书记郭裕庄先生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实干家。高高的个头,方面大耳,两道利剑眉,双目炯炯有神。

在一个初秋季节,头顶着秋日的暖阳,我涉过汤湖河,沿着笔陡的神茶小道,攀上狗牯脑山顶,在茶厂拜会了新任狗牯脑茶厂厂长的郭裕庄。郭裕庄热情地把我引进厂部,亲自为我沏上一壶上好的狗牯脑。沸水注入茶缸,几片嫩绿的叶芽上下翻滚,徐徐绽放开来,茶水清亮,莹润生辉、清香扑鼻,轻轻地用舌尖舔一舔茶水,顿觉神清气爽,香甜润喉,沁人心脾,忽然记起老舍先生所云:“品罢工夫茶几盅,只羡人间不羡仙。”

这是我第一次登上狗牯脑山巅之上,近距离接触茶园。一垅一垅的茶树,矮矮的,有点像城市花圃中经过修剪的女贞树。郁郁葱葱,整整齐齐!登高远眺,但见远处山峰飘渺,近处村落星罗棋布,青烟缕缕,鸡犬相闻,恍若进入了远离尘俗的世外桃源一般。心灵为之澄澈,思绪随风飞扬。就在郭裕庄担任狗牯脑茶厂长后的几年时间里,不仅狗牯脑山种上了茶树,就连安村水电站整个库区的山地都种上茶叶树了,并带动了左安、高坪等附近乡镇的农户种茶的热情。贫困的老表们开始摆脱了守着金饭碗讨饭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学会了种茶、制茶的技艺。

汤湖老表制茶很有趣味性,采摘来的新芽,经摊青、拣剔、杀青、初捻、初干、揉条、整条、提毫、干燥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中杀青工艺是高温、少量。杀青在铁锅中进行,锅温保持150~180℃,灶里烧着柴火,在用手先测试锅里的温度后,再将嫩茶叶倒进热锅里,冷热对撞之际,热锅里噼里啪啦的爆响,犹如年三十晚上的爆竹喧天。炒茶人的双手好像铁砂掌,趁热插入热锅里的茶叶中,将茶叶在锅中翻动,待叶质柔软,毫显茶香时即时出锅。温度先高后低,用双手轻轻抓炒、揉团提毫,从炒坯至整形共约15分钟。

炒好的茶叶经过摊凉后,为了茶叶能卖个好价钱,还要用镊子精心挑拣、归类,非常辛苦。上等狗牯脑茶叶,不仅对茶叶的嫩度、色泽、条索的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匀正、整碎进行严格筛选,而且对茶汤的色度、亮度、清浊度等多有诸多讲究。

一两茶叶一辆金,要制作出上等的狗牯脑茶着实不易。但生活在狗牯脑山下的老表们是幸福的,他们自有如桃源中人一般的悠闲恬淡。每年的秋季是老表们最快乐的时节,男人们要么扛铳打猎,要么天还没有凉下来,就长袍裹身,烤火聊天。他们把个细伢子用围布背在背上驮着,任由细伢子在背上瞪眼望天、嗷嗷大哭或者口角流涎,仰面大睡。大老爷们则穿件长袍,胯下夹着个火笼,聊天喝茶,不理家务,绝对的纯爷们!汤湖的女人则是天下最善良勤劳的女人,她们整天在家中操持家务,砍柴喂猪侍奉老人,以女人默默的奉献,呵护着男人们的悠闲自在,同时自己满足于这种现前的自在与古风……

其实,这只是记忆中三十多年前的汤湖老表的形象,而今的汤湖老表变化今非昔比,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遂川县尤其是汤湖镇内,种茶树,精茶艺,懂市场,善经营的各类专业人才脱颖而出,为遂川狗牯脑的茶叶品牌打出了一片蓝天。

有感于南昌进贤呼啦啦的宣传当地的茶叶,感觉颇为诧异——我外婆家乡居然有成片的茶园,我居然不得音讯,更无缘亲临茶厂看看风景,真是孤陋寡闻,惭愧!心有所感,忆起往事,遂拉杂成篇,诸君一哂。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外国谚语说得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好的品牌,尤其是茶叶品牌,岂是短时间内能够一夜爆红的?时间的沉淀,口碑的载道,缺一不可。否则,即便是官方力推,也不一定能为大众接受。看看那些古城、民宿等网红文旅项目或网红城市之类,任你用钱猛砸,用力“打造”,也不过昙花一现,终究难免走向落寞,或许就能够有所感悟吧。

南昌风尚志:理性 冷静 有温度 有锐度

承接写私人传记、家庭小史。 人世风景,前尘影事,都已成渔樵闲话,饭后谈资。

我写人物,摒弃假大空,拒绝千人一面。讲究直见性命,倾听肺腑之言,畅谈生命体验,还原人世间那年那月各色人等的任侠使气血泪情仇……还原一个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鲜活的生命个体!

有故事的朋友,如果您也想向南昌熊明老师倾诉,不妨私信南昌熊明老师,南昌熊明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倾听。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南昌熊明,号泥巴道人、真寂。作家。独立文化观察家。书法研究者。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