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带翻译的小学英语演讲稿》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5 16:00

怎么写《带翻译的小学英语演讲稿》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适合带翻译的小学英语演讲稿作文,并确保其能有效传达给非英语母语的听众(以及为他们提供翻译的主持人或志愿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内容选择 (Content Choice):"
"简单易懂 (Simple and Clear):" 选择小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我的家庭、我的宠物、我的爱好、我的学校生活、我最喜欢的季节、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简单的发明等。 "积极正面 (Positive and Uplifting):" 内容应该是积极、友好、有趣的,避免涉及过于复杂、负面或抽象的概念。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和自信。 "贴近生活 (Relatable to Daily Life):" 选择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 "篇幅适中 (Appropriate Length):" 对小学生来说,演讲时间不宜过长,通常1-3分钟比较合适。确保内容能在规定时间内讲完。
"2. 语言表达 (Language Use):"
"词汇简单 (Simple Vocabulary):" 使用小学生已学过或稍加解释就能理解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生僻、复杂的词语。 "句式基础 (Basic Sentence Structures):" 多使用简单句(如主谓宾结构),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简单的并列句或从句(如 "I like ... and ...", "Because ...", "So ...")来丰富表达,但不要过于复杂。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昨天上午参加了中美富布莱特学者的读书会,并担任了一个小组的中方组长。读的就是这本Educated: a memoir,最终确定的中文名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圣经·诗篇》,本身就有双重意思,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颇具诗意又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回忆录”

这是一本回忆录(memoir),但我却边读边不断地冒出“这是真的吗”之类的疑问,甚至,怀疑这是一部小说,因为有些故事实在是太离奇了。

作者塔拉·韦斯托弗(Tara Westover)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山区一个虔诚的摩门教家庭,家有七个孩子。塔拉的父亲是一名生存主义者,认为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因此平时不余遗力地储存食物和生活用品。当我读到全家制作桃罐头的故事时,不禁莞尔。塔拉的父亲不信任政府,一度不给一些孩子办出生证明,认为学校培养异教徒、灌输有害思想,不愿意孩子们去学校上学,还曾编造联邦政府围攻山下一户不送孩子上学的人家造成血案的故事,全家制备武器做好困居山上的准备。更糟糕的是,塔拉的父亲不相信现代医学和医院,每次家里有人受伤,他都让塔拉的母亲,一名自学成才的草药师用自制的草药和精油治疗,并坚信上帝会保佑全家人。即便是因为父亲一夜孤行深夜开车十二小时回家,全家发生严重车祸,个个受伤,塔拉的母亲因此受到严重脑损伤、几乎已经不能辨识出家人,父亲依然坚持全家徒步回家,而且任塔拉的母亲终日在地下室自我疗愈,也不去医院。哥哥整条腿严重烧伤、长钉扎进塔拉的脚等等情况,父亲当然也不会让他们去医院。当然,父亲绝不双标,最严重的伤发生在父亲身上。父亲因爆炸烧伤,几乎丧命,也不去医院,只用母亲的草药膏和精油,竟奇迹般地痊愈了。我不知道书中记叙的是不是完全的真实,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疑问,因为读书会所给出的一个题目也是,你是否认为这本书是对实际发生的事的忠实记述——“Does this feel like this book is an honest depiction of what actually happened? How important is objectivity to you when it comes to reading memoirs? What are some examples of moments where you believe Westover was being extra truthful, or when she might have been bending the truth slightly?”

关于这本书的客观性,见仁见智,我个人对书中的一些细节抱有怀疑。我不认为这本书会像一些名人回忆录那样,刻意扭曲或夸大事实。想想我们不也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会记不太清楚,或者会自觉不自觉用自己的主观情感去“改造”记忆?而当记忆变成笔下的文字,一定又经过润色,更何况语言也难以绝对准确地描摹记忆。轻微的变形难以避免,但我相信书里故事的整体客观真实性。

其实,也正是这些奇异的事,创造了奇妙的阅读体验,给你一个又一个新鲜的刺激,不断探寻你可以接受的认知边界。一个1986年出生的美国女孩,居然有着这样的人生轨迹,以她细腻深情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多元化美国社会的一个角落。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有太多超出想象的未知和不同,阅读别人的人生,深入思考,学会兼容,或能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自己脱胎换骨。

“教育”(Educated)

塔拉的哥哥姐姐曾经上过一段时间学,但塔拉没那么幸运,17岁以前,她从未踏进学校的大门。美国也有义务教育,大体从K到12。但作为联邦制国家,每个州的学制不同,甚至每个镇的学制也不同。去年在美国,闹闹五年级,在Belmont已经是初中,而如果在旁边的城镇,就是小学。更重要的是,与中国主要是进入公立学校系统不同,美国学龄儿童和少年可以进入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家庭学校或者教会办的班去学习,这次做主分享的美国驻上海领馆的一位女士,就因为父亲残疾母亲要打许多份工,她7岁需要完全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职责,因此去要求宽松的教会学习。曾见到一个数据,美国有200万孩子不去学校上学,那么这本主题之一是教育的意义的书,在美国就具有比中国高得多的宣导意义。也因此这本书自2018年2月出版后就成为现象级作品,登顶美国各种畅销书榜单榜首连续80余周,塔拉更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除了商业上的成功,这本书也得到了来自媒体和名人的如潮好评,《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的2018年度书单里,都推荐这本自传,比尔·盖茨更将它作为2018最爱书单第一名,还专门在图书社区Goodreads为这本书写了长篇书评,同时称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比你听说的还要好。话说塔拉当年去剑桥,就拿的是盖茨全奖,也是巧合了。

塔拉上大学似乎有些偶然。塔拉有一个哥哥泰勒(Tyler),曾经上过学,后来因父亲之命被迫辍学,但坚持自学,考上了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并不顾父亲反对离家去上大学。塔拉和泰勒亲厚,小时候常在泰勒房里听音乐。泰勒在一次回家时看到塔拉正遭遇哥哥肖恩(Shawn)的殴打,于是鼓励塔拉考大学,至少作为一种摆脱肖恩长期暴力的方法。此前从未上过学的塔拉,用泰勒给的教材开始了艰难自学,泰勒也辅导她代数。终于,经历一次失败,在第二次ACT考试中,塔拉达到了杨百翰大学的录取标准。不得不说,无论中国和美国,考试都是普通家庭孩子迈进大学的最主要方式,尽管考试也不可能绝对公平,但已经是在一定程度上拉平出身和成长条件不平等的最好方式。也许中国可以学习将入学考试变成多次,一如美国的ACT两个月一次,放宽参考和申请大学的资格要求,这样也更适应终身学习的大势。

上了大学之后,塔拉才意识到她之前接受到的教育有多么局限,很多同龄人都知道的常识,她没听说过,更多的是,被父亲扭曲了的知识,例如大屠杀。在大学中她广泛学习了心理学、历史、政治学以及哲学等科目,并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父亲的精神疾病以及她的整个家庭成长环境。她不顾家人反对远渡重洋前往剑桥大学读书,获得了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

17岁开始,塔拉挣扎着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剖析并在这一过程中艰难重获新生。塔拉所做的一切、所经历的痛苦挣扎,最终是为了追求更多真相,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能构建自己的独立世界(Everything I had worked for, all my years of study, had been to purchase for myself this one privilege: to see and experience more truths than those given to me by my father, and to use those truths to construct my own mind. I had come to believe that the ability to evaluate many ideas, many histories, many points of view, was at the heart of what it means to self-create)。在塔拉看来,教育给了她新的世界和生命的无限可能,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而作为一个女性,塔拉认为女性需要从托词中走出来,做一个独立的人,表达意见、采取行动、蔑视顺从。这本出色的回忆录,有不忍直视的酸涩,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勇气和自救的体现,是教育强大力量的彰显。

昨天在讨论中,有一个颇有意思的视角。塔拉家七个孩子,三个博士,四个高中没毕业。这固然反映了个人内在动能对命运的极大影响,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塔拉父母的教育并不失败。亲近自然、日日与山河为伴的生活,铸就了孩子们敏感的心灵,繁重的体力劳动、自力更生的坚韧与想象,也在锤炼意志,甚至严苛的清规戒律,也是自律精神的一种修炼。塔拉的父母并非没有教育孩子,母亲也教他们识字和算术,而每个孩子其实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教育和生活,尽管摆脱是艰难的、痛苦的。所以,当其中的三个孩子选择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在遗世独立的山野生活中养成的感悟力、意志力和自驱力恰恰又成为帮助他们成就梦想的力量,三个博士,也不是寻常人家可以轻易培养出来的。因此,不要再一味抱怨原生家庭,“不幸”常常是力量的源泉,并且孕育着新生的可能。塔拉在9岁时曾经拒绝奶奶的好意没有去上学,但当她选择努力奔向大学时,正是她17年来积累的禀赋成就了她的梦想。

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这本回忆录充满力量与希望,也充盈无力与心碎。塔拉通过自我教育和大学教育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也是她与原生家庭渐行渐远、走向决裂的过程。毕竟她的原生家庭,是如此特殊的一个存在,不可能和塔拉决定走向的新生和解。

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塔拉想逃离的,是她的原生家庭,而她找到的新信仰,是自我,突破被强加的意识,找到内在的自我。

塔拉的原生家庭带给他深重的伤害。父亲不顾塔拉的安全,让她进入倾倒钢铁的工程车的箱子,导致长钉扎入她的大腿,从车上摔下滚落两三米;塔拉在废料厂帮忙干活时,父亲坚持让她操作大剪刀,那是切钢割铁的、可能致命的大剪刀;父亲无数次教育她,厨房才是女人该待的地方,即使在塔拉成为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后,父亲依旧这样说;塔拉青春期时,当她想要化妆、打扮自己,哥哥肖恩就叫她“妓女”,当塔拉在废料厂干完活儿灰扑扑地回到家中时,肖恩叫她“黑鬼”;除了语言暴力,肖恩多次将塔拉的胳膊扭到一个不能反抗的角度,拽着她的头将她摁到马桶里;在她遭受暴力时,很多次,母亲明明知道,却没有坚定地站在她身边帮助她,当她在家庭会议上揭露肖恩的暴行时,母亲和同样遭受肖恩暴力的姐姐选择了沉默。

但毫无疑问,母亲自不待言,父亲和哥哥肖恩对塔拉也是有爱的,虽然很容易被在阅读中被忽视。母亲懦弱、习惯妥协,但母亲很努力地尝试帮助塔拉逃离父亲的权威和控制,包括送塔拉去学舞蹈、学唱歌、同意塔拉去上学;父亲每次都开车翻山越岭去听塔拉唱歌,不管他已经在废料场工作了多久有多累;每次听到别人夸奖塔拉,他都暂时放下内心深处的“仇恨”,把“战斗”搁在一边,和对方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聊天,即便对方是“异教徒”;塔拉初入大学遭遇考试不合格,当她非常沮丧地给家里打电话时,一直都反对她上学的父亲没有讽刺她、打击她,而是说,“会没事的,宝贝”“钱的方面也许我能帮上忙。我们会解决的。开心点儿,好吗?”“需要的话你就回家吧”;在塔拉毕业决定去英国留学时,父亲说,“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在塔拉与父亲决裂之前的最后一次会面上,父亲给了她一个拥抱,对她说,“我爱你,你知道吗?”;即使是对塔拉暴力相向的肖恩,也曾对塔拉展现属于哥哥的爱,当父亲把塔拉推向操作大剪刀时,肖恩站出来反抗了父亲,和父亲对峙良久,即使最后没赢,也是自己站到了大剪刀前,代替了塔拉;肖恩不仅多次救过塔拉,在塔拉准备大学入学考试时,肖恩还告诉塔拉,她很聪明,会考过的;哥哥泰勒更是塔拉的天使,小时候带着她听音乐,引导塔拉考大学,不断鼓励他帮助他,以及调解塔拉与父母的关系。

原生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地方,带给塔拉的除了伤害,还有爱。除了家人,塔拉对她生活的大山也充满感情,本书一开始就是大段深情描述“印第安公主”的文字,幼年时的塔拉常常一整天一整天地待在山里。然而,正如塔拉所说,一步步远离家人与生长的热土乃至与父母决裂,是她做过的最艰难的决定,但也是成长不得不走的一条路——“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You can love someone and still choose to say goodbye to them”;“You can miss a person every day, and still be glad that they are no longer in your life)这本书曾有多个中译名建议,曾经建议过的“得到与失去”(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或许表达了塔拉的真实所想。得到与失去,常常是一体两面,塔拉在原生家庭灌输的观念与大学教育中学到的新观念的矛盾中一度徘徊,通过自我探索、自我剖析、自我教育,抵抗家庭对她受教育的反对和阻碍,得以构建自己的独立世界,得到了新生,但也因此最终不得不与父母撕裂,失去了自己所根植的血脉亲情,此后母亲多次拒绝单独与塔拉相见,留给塔拉求之不得的痛苦。

昨天的讨论中,年轻的富布莱特访问学生也有抱怨父母给自己的的压力。她父母没念什么书,三个孩子都是大学生,她每次回到农村的家,父母都各种催婚,拿邻居家女儿比她小已经生了三个孩子与依然在攻读博士的她作比。再回头想想,谁童年还没受到过来自父母的语言或者情绪暴力?中国式家庭里,父母也习惯对成年子女指手画脚。不否认伤害和隔膜的存在,也不是替父母辩解,而是想说,换位思考或者站在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就能理解父母的所想所为,你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母养大的孩子,但父母依然是那个养育了你的父母。当我们为人父母以后,当有更深的体会。至于与父母的认知鸿沟,可以迁就父母,将他们熟悉的话题,并且告知他们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都有规划了,很享受目前的状态,不觉得孤独。比起塔拉父亲这样极端的避世人格,我们的情况好太多了,一定可以找到和谐融洽的相处之道。

惊闻“两会”代表提出取消英语作为主修课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不禁倒抽一口凉气。学通一门语言,就是为自己打开一双眼睛,亲近语言背后的文化,奠定深度交流的基础,没必要意识形态化。取消英语主科地位,释放的信号也是糟糕的。如果能提供多元化选择,从小学开始,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等等,让学生择一修之,自然更好,但恐怕其他语种,暂时不具备全国大面积开展的基础。如果取消英语主科,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没有实力去请私教,在研究生阶段导师选择时,在海外留学和国际交流上,只会面临几乎不可逆的差距。

震惊四座!一篇美国小学三年级女生的关于环保的主题演讲稿

Cathy妈妈有话说:

Cathy妈妈前阵子在旧同事FAY的朋友圈里看到了FAY的女儿,一个美国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主题演讲稿(后附演讲全文),读后有种叹为观止的感觉。一个九岁的孩子可以独立写出这样的文章,并声情并茂地在学校的礼堂里,面对近二百人,侃侃而谈演讲出来,令到Cathy妈妈对这个在大洋彼岸的小女生也充满了骄傲!



钢琴弹奏

想起几年前我们在国内一次聚会的场景,FAY的女儿热爱书本,手不释卷,大人们吃完饭聊天,FAY的女儿就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FAY很兴奋地告诉我们她的女儿在附近的社区图书馆的阅读量长期高居榜首!其实不需要问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我们都太了解FAY了,她就是个很牛气的学霸啊!从我们认识FAY以来,一直的印象就是FAY总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永远都是元气满满的感觉。当时在国内外企繁重的工作量、考注册会计师、考注册税务师、赶报告、读MBA;以及赴美结婚、生子、考美国注册会计师、考法学院、考取美国律师执照资格、忙着为人母为人妻、忙着一个一个地递案子。此处需要介绍一下,FAY现在长居美国从事律师工作。

这样的原生家庭给到孩子的力量和成长动力必然会是有这样令人骄傲的孩子啊!FAY告诉Cathy妈妈她的女儿平时很少看电视,偶而看也是儿童电视剧,从来没有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习惯,家里的电视很少开,只是偶而周末全家一起看个电影。FAY的女儿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家里的电脑、IPAD、IPHONE都是归爸爸妈妈所有,女儿任何时候要使用都要事先得到允许(家里的物权概念非常清晰),而女儿也只是偶而使用这些电子产品查看资料、做作业、或去教育网站。FAY的女儿在当地一所非常有名的私立学校读书,从幼儿园起,学校的老师们和校长就再三提醒家长要尽可能延迟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接触,要警惕电子产品对现代儿童的影响。FAY女儿对读书的热爱,亦很大程度归功于远离电子产品。相对于枯燥的印刷纸张,电影电视所提供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及直接,因此,基于人天生的惰性,若习惯了电影电视所提供的信息,孩子就会慢慢地排斥书本,而远离了书本,孩子就会失去书本所能带来的丰富的想象力、阅读时的安宁、及丰富内心所产生的自信。FAY注意到很多华人家庭对孩子的电子产品缺乏约束(觉得别的孩子都有我家孩子也应该有),在餐馆时经常可以看到大人吃饭小孩子抱着IPAD的情形,这样会导致孩子慢慢地沉浸于电子世界中,缺乏现实中与他人的交流。而美国本地家庭相对约束会更多一些,比如吃饭时全家人都不许看电子产品(包括父母及长辈),而是要一家人在一起交流、分享。家里的这些规矩,除了对孩子约束外,大人也要以身做则,这些规矩才能切实地执行。

FAY女儿的消费观“买自己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是FAY全家长期灌输的结果,因此,FAY女儿对别的小朋友拥有的东西只会欣赏而不会过多地羡慕。FAY教育女儿的重点是:学习自律,及承担自己行为的任何后果,因此,FAY女儿会自信、有责任感、知道什么是她想要的什么是她不想要的。因为只有一个女儿,FAY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溺爱孩子;因为是第一代移民没有其他亲人在美国,FAY一直提醒自己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让她在这个社会立足的能力,所以,FAY一直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有一点“虎妈”),FAY相信母亲的作用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点push,让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任何物质都重要。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使得自己的爱不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羁绊,是每一个父母所面临的恒久不变的课题。作为一名商业移民律师,FAY看到很多非常成功的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犯下在非常低级非常愚蠢的错误,看到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因为父母及长辈的溺爱而变成了个“熊孩子”或错失机遇,所以FAY经常在警醒自己,也希望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能够经常检视自己,莫让自己晚年时后悔。



在家门前卖柠檬

做事总会考虑别人,不委屈自己,不麻烦别人,这是她们一家所信奉的社交规则。而对生活的态度,则是认真过好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FAY的女儿小小年纪就关注环保,愿意并感召身边的人从小事做起,努力去做每一个微小的改变,进而去改变这个世界

以下为FAY的微信分享内容以及FAY的女儿的英文演讲稿全文,朋友们一气呵成读起来必然有Cathy妈妈同样的震撼、感动!!!

女儿的第一次正式演讲

女儿学校每个三年级的小孩子都有一次演讲,女儿的排在了学年末,主题是关于环保。女儿用了两天时间就洋洋洒洒写了近十页,一试讲九分钟,是学校要求时间的双倍。经我再三建议总算精简了一半。

在学校的礼堂里,面对近二百人,女儿竟然丝毫没有紧张,侃侃而谈。从今天的天气说起,谈到环境,谈到罗斯福总统设立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谈到该体系的促成者自然学家John Muir,并引用了一段John Muir的话。然后是讨论工业化使得人民逐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欣赏,以及要改变对环保破坏的现状需要大仁大爱勇气和坚持,并倡议大家参与。随后,她提到作为儿童并不意味着对于环保无所作为,而是从捡起身边的垃圾及监督身边的人做起。同时,她倡议同学们要恪守身为Foothill学生所应遵循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身边做起,并用卫生间的情况举例。她指出人类产生的污染已经导致了许多动物灭绝,并写了一首名为“大地母亲”的诗来表达大自然对人类行为的悲哀,号召大家去改变。最后,她提议大家今天做一件事:把所有看到的垃圾捡起来,并慷慨激扬地以“我们能够改变,让我们一起来证明,谢谢大家!”作为结束语。

以上内容仅为粗略翻译。所有内容全部出于女儿之手。整个过程,我除了震撼就是震撼,九岁的孩子,绝对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知道,我不擅于公开场合讲话,而且写这样的稿件应该至少是上大学后了。事后,老师评价她“不单单是用头脑在讲也是用心在讲”,“非常有总统演讲的风格”。



在家后院的游泳池里

得女如此夫复何求!觉得自己要被幸福淹没了... ... 我的人生好像受到了上苍特别的眷顾,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一切都化作了今日的感恩。每天看着女儿成长,每天早晨拉着老公的手一起走路,每天快乐地工作着,人生已近乎无憾了!

应要求女儿演讲的全文,其中只是用iPad查了半小时的名人关于环保的名言,约半小时抄下来,其余部分都是她独立写的。九岁的孩子可以独立写出这样的文章,并声情并茂地演讲出来,绝对地出乎意料,让身为妈妈的我,也充满了骄傲!



迪斯尼游轮合影

Isn’t it a cloudy and foggy morning outside? (女儿提前准备了晴天、下雨及阴天)What if it is like this all the time, and the air smelled like smoke, what if seeing blue skies and catching a glimpse of the sun was a rare treat? Would you like that? Believe it or not, there are some places in China where every day is like that. People are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ir air, but here in America, we can avoid that. We decided to take the first step to a MOSTLY clean country when President Theodore Roosevelt created out country’s national parks.

In 1903, Roosevelt went on a camping trip with naturalist John Muir in a place Muir thought was the loveliest place on Earth – Yosemite! Muir was the one who convinced Roosevelt to start the chain of national parks.

I found some quotes that I really like. They motivated me to do my part in helping the world BE clean and STAY clean. I hope they will do the same for you, and always remember: you don’t have to be big or famous to make a difference.

“Everybody needs beauty as well as bread, places to play in and pray in, where nature may heal and give strength to body and soul.” – John Muir. I think he means that everybody needs beauty in their lives, a place where they can be themselves.

Henry David Thoreau, an author and naturalist, once said, if a man walks in the woods for love of them half of each day, he is in danger of being regarded a loafer. But if he spends his days as a speculator, shearing off those woods and making the earth bald before her time, he is deemed an industrious and enterprising citizen. Thoreau disagreed with that. He thought if a man wonders the woods, it means he appreciates the wonder around him; if he destroys those woods, it means he cares nothing for beauty and only has his sights set on making money.

An actress named Ellen DeGenerous also shared her feelings. She said, if we’re destroying our trees and destroying our environment and hurting our animals and hurting one another and all that stuff, there’s got to be a very powerful energy to fight that. I think we need more love in the world. We need more kindness, more compassion, more joy, more laughter. I definitely want to contribute to that.

We’re destroying ourselves by destroying the environment. We need the nature around us to live. We need to reach down inside us and find that energy to fight those people who dream of a totally industrious world. You would do that, wouldn’t you?

As children, we often don’t think that we can do anything. You can think that, but if you say “I can’t do anything” and then throw stuff on the ground, that’s not right. Besides, you can do something. You can pick up litter on the ground, even if it’s not yours. If you see someone throw trash, tell them that they’re littering. Don’t just stand there and gawk!

We, as Foothill students, are a part of community that is dedicated to helping. We have a reputation for being clean, but we’re not living up to that reputation. Take the girls bathroom by the gym for instance, it’s been more than a few times that I’ve seen Cheese-its crumbled on the ground.

We, humans are polluting everywhere. If not for some people fighting pollution, no animals would exist. In fact, many of our animal friends have gone forever. I wrote a poem called “Mother Earth”,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Elephants, Zebras / Big and Small / Mother Earth /Made us all.

We, the smartest / must follow her will

We, the strongest / must try NOT to kill.

She is looking down upon us / A frown, she’s sad

Help her Now / Don’t make her mad.

She must wait and wait / For us to change

Reward her Now / Let her rate, who we really are.

I would like to give each of you a challenge today: pick up every single piece of trash you see, even if it’s not yours. We, children, can make a difference, and LET’S PROVE IT. Thank you!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