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5 1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矛盾演讲观后感作文,要抓住重点,表达真情实感,并展现一定的思考深度。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理解演讲内容,抓住核心观点:"
"认真听讲,仔细记录:" 演讲过程中,要全神贯注,不仅要听清演讲者说了什么,还要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逻辑。可以适当做笔记,记录关键信息、金句、以及自己产生的疑问和想法。 "提炼核心观点:" 演讲通常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观点展开。要准确提炼出演讲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这是你写观后感的基础。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演讲的主要内容,例如:“本次演讲的核心观点是……” "关注矛盾的具体内容:" 矛盾演讲观后感,重点在于分析演讲中提到的矛盾。要明确矛盾的双方是什么,以及演讲者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矛盾。
"二、 观后感的结构和内容:"
"开头:" 简要介绍演讲的基本情况,包括演讲者、演讲主题、演讲时间地点等。然后,直接点明你的核心观点,例如:“本次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中关于……的论述,引发了我对……的思考。” "主体:" 这是观后感的核心部分,要围绕演讲内容展开,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和阐述。
来源:人民网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上塘街70号,东湖旅店,一座三层青砖楼房默默矗立,在闹市中诉说过往。
80年前,一场由周恩来同志亲自指挥的“粤港秘密大营救”在中华大地上悄然上演,历时200余天,行程万里,遍及10余个省市……光阴荏苒,惊心动魄的战争硝烟已散。曾作为这一著名历史事件重要中转站的东湖旅店,如今已打造成为“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原装的地板、墙壁、实木楼梯扶手,革命战士用过的旧实物和一张张泛黄旧照,带着人们重回民国时期的岁月,将当年的繁华与沧桑娓娓道来。
一段历史
“东洋倭奴坏良心,次次欺负我中国人,若然我同胞再不觉醒,定然要做亡国奴。”一首广东兵用白话自编自唱的歌曲,曾在惠州桥东塘下一个大宅院唱响,歌声里,有国难当头之际为民族生死存亡奋起抗战的决心。
时间的指针拨回上世纪。1941年冬,日本侵略军向九龙新界发起猛烈攻击,香港沦陷,众多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被困于香港,危在旦夕。
在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营救行动,对有关人员撤离香港的路线作出明确指示。全力以赴、不惜代价,经过几个月的“秘密大营救”,800多名被日军搜捕的抗日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安然出现在抗日大后方根据地,其中,东湖旅店就见证了包括茅盾、邹韬奋、范长江等100多人被安全“接进来”、秘密“送出去”的经过。
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中,一组雕塑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展台一侧,几位文化名人围坐桌前把酒言欢;另一侧,茅盾夫妇手持圆碟,用亲自下厨烹饪的家乡名菜——“风味鸡”款待大家。那是1942年的大年初一,几十名文化名人以及部分参与营救的人士,就这样吃上了一顿特别的团圆饭。
茅盾夫妇的“风味鸡”雕塑 人民日报记者 林小溪摄
“这是真正的肝胆相照,生死与共”,中国著名剧作家夏衍这样感慨。在宣传团结抗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系列斗争中,香港文化界人士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东湖旅店见证并参与了一段名扬中外的历史奇迹,其承载的革命历史文化价值无可替代,正向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红打卡点”的目标迈进。
一份传承
“向勇敢而智慧的先辈们致敬”“茅盾夫妇做的风味鸡非常香”“勿忘国耻,吾辈自强。原来惠州不仅有东江纵队,还有营救香港爱国民主人士的伟大事迹”……细细翻阅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留言簿,或稚嫩或飘逸的字迹,时而令人心潮澎湃,时而令人会心一笑,时而又让人心怀感动。
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留言簿上的访客留言 人民日报记者 林小溪摄
恰逢周末,6岁的程舒菡小朋友跟着妈妈来到陈列馆参观。不久前,她进入了学校组织的“我与祖国共成长”演讲比赛决赛,这次来到陈列馆近距离接触革命历史文物,她对已经可以熟练背诵的演讲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在我耳畔响起时,其实我并不懂得其中的意义,直到我的老师和爸爸妈妈给我讲了许多红色儿童故事,故事里很多共产党英雄们的感人事迹,让我觉得不能忘记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人们。”
程舒菡小朋友在参观“西湖留诗”雕塑 人民日报记者 林小溪摄
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馆长袁美霞说,像程舒菡这样的小朋友不在少数。据介绍,在东湖旅店作为陈列馆开馆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十万人次,线上游客超过百万人次。不少营救者和被营救者的后人纷纷前来参观,追寻着前辈的足迹,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时任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卢伟如后人的留言 人民日报记者 林小溪摄
东湖旅店原主人翟雨亭后人留言 人民日报记者 林小溪摄
一种精神
“东湖旅店前身不叫东湖旅店,而是惠州绅士翟雨亭的私人别墅。”东湖旅店布展大纲撰写者、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介绍。这是当时惠州最豪华的西式建筑。1938年10月惠州沦陷时,城区旅店几乎全被烧光,原有的酒店和旅店无法复业,一些有钱人便将未毁于战火的大屋改为旅店,翟雨亭也把自己的洋楼改成了东湖旅店。
接到转移任务后,翟雨亭负起秘密接待之责,那段时间,他嘱咐店员不要接待其他旅客,专门接待爱国人士,并不得向外宣传,使爱国人士得以安静休息,安全离开惠州。翟雨亭由此完成了人生征途中最重要的一次“保护”任务。
2017年,惠州市惠城区政府出资750万元回购东湖旅店,打造成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于2019年1月30日正式面向公众开馆。
东湖旅店修缮前、后(资料图)
“这次大营救,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东湖旅店作为香港‘秘密大营救’的秘密中转站,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这栋欧式风格和岭南风格融合的建筑,反映了当时惠州建筑的工艺特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黄云华称,东湖旅店的保护修缮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资料图片)
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戈宝权、范长江、乔冠华……东湖旅店展馆名单中一个个名字让人不禁感慨,如果没有这次惊心动魄的大营救,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术史、政治史、艺术史都可能会是另一番面貌。党中央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这些国之瑰宝,保护了新中国建设重要的文化骨干力量。
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也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
“东湖旅店作为红色的革命文物,它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和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丰富了湾区人文精神内涵,成为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上的重要节点。”黄云华表示。
视频加载中...
↑《尘埃落定》精彩集锦。
9月8日,由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尘埃落定》亮相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门户网进行展播。该剧由编剧冯必烈、冯柏铭,作曲孟卫东,导演廖向红等艺术家合力打造。
《尘埃落定》宣传海报。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根据当代作家阿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作品改编而成,通过一个土司少爷的故事,反映了康巴藏族聚居区土司制度走向衰亡的过程。这是继川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后,《尘埃落定》首次以歌剧的形式亮相舞台。
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小说《尘埃落定》,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人物形象、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灵动与诗意的语言,广受读者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自2000年获茅盾文学奖以来,《尘埃落定》已先后被多种艺术样式改编创作。
《尘埃落定》剧照。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中众多人物作了选择、合并,以主人公二少爷为核心,构成了桑吉卓玛、麦其土司、土司太太、大少爷和索朗泽朗、银匠曲扎、行刑人小尔依、塔娜和其他藏族群众组成的人物群像。
歌剧对小说情节也进行了高度提炼和改编,集中展现麦其一家围绕土司权位的明争暗斗,土司部落之间冤冤相报、世代复仇的血雨腥风,解放军的到来加速了土司制度的土崩瓦解,为藏族人民带来自由与和平。
《尘埃落定》剧照。
导演廖向红说:“小说《尘埃落定》为改编创作歌剧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艺术基础、戏剧基础和观众基础,但歌剧有自身的艺术特性和要求,需要在严格遵循歌剧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进行提炼、改编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在艺术表现上,歌剧《尘埃落定》以歌唱为叙事、抒情的主要手段,充分运用对唱、独唱、重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叙事、咏叹抒情,造势渲染。多声部的重唱是该剧音乐铺陈的亮点,通过人声的交响,让叙事变得立体,戏剧性得以增强。
“该剧通过具有浓厚藏民族音乐风格的音乐,人声与乐声的交响立体叙事、多重抒情,在强化戏剧张力的同时,彰显歌剧音乐的魅力。”廖向红表示。
《尘埃落定》剧照。
在舞美设计上,歌剧强化了小说的象征意蕴。在尊重历史真实、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民族歌剧《尘埃落定》将以写实手法处理的景物与多媒体影像和灯光等融合,构成鲜明的象征语汇。如:剧中布景的主体形象——“官寨”,既是主要人物的生存空间,更是土司制度的象征。剧中的两次“地震”,是自然世界的地震,也是土司一家围绕土司权位争斗引发的心灵震颤,更是愚昧、落后的土司制度与现代文明碰撞时引发的阵痛、震动。
《尘埃落定》剧照。
歌剧《尘埃落定》尊重藏族文化与生活习俗,努力在舞台上呈现康巴地区的地域风光与民族风情,在歌剧中真实再现由土司贵族与奴隶组成的特定历史和地域环境中的人物群像。
“希望我们用歌剧样式解读、演绎的《尘埃落定》,能够使观众对藏族的土司制度以及土司制度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有所了解,感悟到土司制度走向没落、衰亡的必然性。我们也期望通过歌剧《尘埃落定》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创作出一部内涵丰富、充满戏剧魅力和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题材歌剧,为探索当代中国歌剧的创作留下足迹、作出贡献。”廖向红说。
《尘埃落定》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戏剧家徐晓钟表示,歌剧《尘埃落定》整个演出中,导演既重视音乐艺术的表达,又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恢弘的舞台处理,鞭挞了奴隶制度下被扭曲的人性,欢呼了藏族人民的解放,非常深刻、感人。通过《尘埃落定》这部戏可以看出,重庆市歌剧院在剧目选材和创排上的政治站位、文学修养和艺术视野。
《尘埃落定》剧照。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自2018年创演以来,先后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2019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和滚动扶持剧目,2019年度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原创剧目专家支持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获得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第24届曹禺剧本奖,入选2021年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等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等。
《尘埃落定》剧照。
(来源:重庆市民族宗教委 文字编辑/吴艳 校对/孙燕)
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