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5 18: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话剧《红与黑》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文章更深入、更精彩:
1. "明确中心思想/核心感受:" "思考你想表达什么?" 是对主人公于连复杂性格的剖析?是对“红与黑”象征意义的解读?是对当时社会阶级冲突的反思?还是对戏剧本身艺术表现力的评价?确定一个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核心点,作为你文章的灵魂。 例如,你可以侧重于于连个人奋斗与毁灭的悲剧性,或者探讨“红(革命/爱情)”与“黑(野心/教会)”两种力量在他身上的交织与冲突。
2. "结合具体内容,避免空泛:" "论点需要论据支撑。" 不能只说“这部戏很深刻”或“演员演得很好”,而是要具体指出是哪个情节、哪个台词、哪个场景让你有这种感觉。 "举例说明:" 提及于连的关键选择(如攀爬不同阶层女性的过程)、重要的冲突(如与德瑞纳夫人、玛蒂尔德的矛盾)、经典的台词,以及舞台设计、灯光、音乐等如何服务于主题。例如,“当于连在狱中回顾自己的一生,那句‘我本可以……’的独白,深刻揭示了其内心的挣扎与悔恨,令人唏
疫情之下的戏剧节:如何变危机为生机
——来自第八届乌镇戏剧节的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泓 陆健 光明网记者 李宜蒙
10月24日晚,第八届乌镇戏剧节落下帷幕。时隔两年,这一以戏剧之名打造的文化盛宴,再度成为业界内外关注的焦点。
8届,177部特邀剧目,124部青年竞演入围作品,167场小镇对话,超1万场古镇嘉年华表演……从2013年起,“文化乌镇”着手打造世界闻名的“乌镇戏剧节”,以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小镇对话四个单元为核心,成为当前国内最负盛名的戏剧节之一。
千年乌镇,在保存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同时,完成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蝶变。一片片黛瓦白墙的枕水人家,因乌镇戏剧节而注入了丰盈的文化。
此次乌镇戏剧节,是因疫情暂停一年后的回归。在疫情阴霾仍未消散的背景下,今年的戏剧节与往届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年戏剧人选择来到乌镇?疫情给戏剧带来的是危机还是生机?记者在这届乌镇戏剧节上,找寻着答案。
青年竞演作品《一场关于琥珀的告白》剧照光明日报记者殷泓摄/光明图片
暂停后的回归:不只是戏剧
每一届乌镇戏剧节,都会有大量戏剧迷如约而来。在他们看来,戏剧节时的乌镇,如同戏剧的天堂。
开票不到一周,25000余张特邀剧目戏票全部售罄,单剧最快售罄用时仅8.4秒,全网购票参与人数35.6万人……无论是改编自中外名著的《红与黑》《日出》《哈姆雷特(藏语版)》《原野》,还是充满想象力的创新作品《世界旦夕之间》《游戏男孩》;无论是大师的经典力作《曾经如是》,还是青年戏剧人的先锋作品《图多盖洛与斯派克》;无论是观照现实的《狗还在叫》《杂拌、折罗或沙拉》,还是注重表达的《五声》《七窍生烟》……题材不同,形式各异,却都展现着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此外,还有18部青年竞演擂台奔走,展开年轻生命力的激情角逐;10场小镇对话,近距离聆听大师的思想火花……
特邀剧目《红与黑》海报组委会供图
在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常任总监赖声川看来,乌镇戏剧节的成功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想。让剧场普及化、让戏剧接近观众,艺术不远、戏剧很近。“看话剧是一次艺术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
还有更多不是戏剧迷的人,也慕名而来。他们可能只是偶尔走进一座剧院,随意观看一部戏剧。甚至有的人根本没有走进剧院,只是在乌镇的街头巷尾感受戏剧的氛围——上千场古镇嘉年华,五光十色,开启前所未有的大众狂欢。
来自杭州的王先生夫妇利用周末的时间,专门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乌镇。“我们没买剧场的票,孩子太小,还看不懂戏剧。嘉年华就很好,让孩子可以从街头戏剧开始接受启蒙。这两天,孩子玩得很开心。”王先生说。
除了嘉年华式的“转角遇到戏”,还有形式更为新颖的戏剧集。“戏剧的边界从来不会被剧场和舞台所限。在文艺集会戏剧集里,与戏剧有关的音乐、电影、艺术、阅读、展览……无所不有,变幻万千。”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主席陈向宏介绍。
导演、演员徐峥说,乌镇其实已经超越了戏剧节的概念,更像是戏剧生活节。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景区,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戏剧的一部分。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戏剧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青年竞演的繁茂:开启逐梦之路
蚌湾剧场本是乌镇众多剧场中并不起眼的一个,却因为青年竞演而成为关注度最高、观众排队时间最长的一个剧场。在这里,青年戏剧力量蓬勃生长,青年戏剧之光闪耀绽放。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总监制黄磊说:“我相信,未来乌镇戏剧节最大的特色和核心还是青年竞演,因为乌镇戏剧节就是为青年人准备的。”
8届戏剧节以来,青年竞演单元吸引了数十万名青年戏剧人才的关注,8000余人注册报名,累计收到2500余部参赛作品,最终成功入围124部青年作品。如今,他们已经是当今中国戏剧舞台的先锋力量,同时也在国际平台崭露头角。
第一届青年竞演最佳戏剧奖《巴巴妈妈》的导演陈明昊,参演的《茶馆》作为中国当代戏剧首次进入阿维尼翁戏剧节核心板块IN单元;第三届青年竞演最佳戏剧奖《静止》的导演吴彼,成为乌镇戏剧节评委,活跃在当今戏剧舞台及电视荧屏;第四届青年竞演参赛作品《山阳祭》的导演丁一滕,成为当今中国戏剧舞台的青年力量……
今年的青年竞演,竞争更为激烈,作品更趋成熟。截至2021年8月8日24时,共计1300余人报名注册,乌镇戏剧节组委会共收到报名材料571份,评审团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阅卷,最后郑重选出18部入围作品。
全程没有台词,只是用舞蹈和肢体语言表达母亲沉重爱的作品《我是从她身体里来的》;以诙谐和幽默的台词,引发观众对女性角色反思的作品《公主与殉情》;用戏剧的张力,关注被拐儿童如何回归家庭这一现实问题的作品《一场关于琥珀的告白》……演出时间虽然短暂,但每一出竞演剧目结束后,观众都会以长久的掌声来表达他们的喜爱。
在赖声川看来,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竞赛,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优秀戏剧人才能从乌镇戏剧节走出来的原因所在。
从青年竞演到特邀剧目,是成长,更是肯定。此次戏剧节,多位曾在青年竞演上闪耀的戏剧人,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家——2017年“小镇奖”获得者杨哲芬导演的作品《图多盖洛与斯派克》、丁一滕导演的作品《倒影》、2018年入围青年竞演单元的何齐导演的作品《霹雳》……
“这些自身拥有才华的戏剧人,以其优秀的作品通过层层选拔,将更好的戏剧作品展现给观众。未来,无数从乌镇戏剧节走出去的青年戏剧人会担负起中国戏剧的重担,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留下戏剧的种子,生根、发芽,再变成一棵棵参天大树。”黄磊说。
后疫情时代的戏剧:变危机为生机
后疫情时代的戏剧该何去何从?现场放映、线上戏剧将会作为替代方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吗?此次戏剧节上,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格外引人关注。
与往届不同,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没有来自国外团队的戏剧作品现场演出。疫情限制了国外优秀戏剧人的到来,但无法阻挡热爱戏剧的人在乌镇感受世界高水平戏剧的魅力。
环湖剧场是今年乌镇戏剧节启用的一个全新剧场。在7天的时间里,这里先后以现场放映的方式播放了来自爱丁堡艺术节、柏林戏剧节、阿维尼翁戏剧节等六大戏剧节(艺术节)的8部佳作。“来自世界的好戏放映并不单纯是因疫情而设,未来我们可能会把它作为乌镇戏剧节一个固定的单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戏剧、观看好剧。”陈向宏强调说。
除此之外,本届戏剧节开启全程“线上直播”新形式。无法来到乌镇的观众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直击青年竞演现场,跟随演员、观众一起体验观剧乐趣。
不过,对于这样的新模式,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人认为,戏剧电影算不上是“戏剧”,戏剧就该现场感受,真听真看真感受;但也有人认为,戏剧电影集观赏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弥补了无法身临剧场的遗憾。
“戏剧最大的特色就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连接,这样的氛围感是通过大银幕或者在线上观看无法实现的。但疫情的反复,让观众去剧场看戏剧不再像从前那样随心所欲。”乌镇戏剧节总策划丁乃竺认为,危机亦是转机。疫情给了整个行业一个自我检视的机会——未来,戏剧能否创造出一种既不是剧场又不是电影的全新模式,让危机变成生机,值得所有戏剧人去探索。
“之前觉得线上戏剧就是二手的,没有任何意义。但随着实践越来越多,我的观点也发生了改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在小镇对话上表示,线下演出放到线上的尝试,是在保留剧场的本质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人能够有机会了解戏剧、走近戏剧的方式。
对于质疑声,他认为,就像当年电影、电视出现的时候,有人担心会对戏剧产生冲击,但这么多年过去,事实证明,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戏剧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在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受众和喜爱者。运用VR技术,说不定能为戏剧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只有拥抱新技术,才能遇见更多的可能性。”喻荣军对后疫情时代的戏剧充满期待。
(光明日报嘉兴10月24日电)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5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世界文学经典是孟京辉最擅长的题材,《红与黑》话剧改编注定是史诗级作品。
3月9日起,这部首演于去年乌镇戏剧节、打上孟氏戏剧烙印的史诗级戏剧作品,在北京保利剧院开启全国巡演。该剧由梅婷、张弌铖携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空花组”演员主演。
《红与黑》改编自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司汤达的同名巅峰巨著。去年,孟京辉以其独特的美学视角,将这部浓缩时代纠葛的经典搬上戏剧舞台。作为2021年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掀起一场关乎幸福与命运的戏剧风暴。之后,长沙、南京、杭州、上海一路走来。2022年,《红与黑》从北京出发,沿天津、成都、西安、宁波、青岛、苏州、武汉、广州、深圳的路线,以3小时致敬司汤达。
精神上高度尊重原著
融入多部文学经典语汇
据悉,《红与黑》自1830年出版以来,赢得世界各国跨时代读者的心,被歌德称为“司汤达最好的作品”。小说中,司汤达在理想与现实、爱情与阴谋、命运与人性这些复杂难辨的议题之上,用近50万字描摹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一生:让一个迷茫而冲动、沉沦且挣扎的真实的人走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历史长河中个人命运的波折,纠结呐喊与自由放纵的永恒人性。
此次改编,导演孟京辉带着对这部百年经典的敬畏和热爱,再度与德国戏剧构作塞巴斯蒂安·凯撒合作,用他最为擅长的诗意隐喻,在精神上高度尊重原著的同时,将尼采、莎士比亚、席勒、康德、歌德等多部文学经典中的哲思语汇融入其中。而该剧的海报、两个简笔画人像也出自孟京辉之手,“这是一年前随便画的,本来旁边还画了一个穿大衣拿枪的人,后来就用这幅画的局部作为海报。”大学时,孟京辉拿《红与黑》当作爱情小说来读,对于其潜在的和表面闪耀的是什么,其实没太想明白,而这次对话过程中,则一直伴随着对她的想象和挖掘。
孟京辉称会善意地拥抱
有心性和思考能力的观众
有人说,孟京辉对观众不友善,但他说:“我的每一个戏对观众都挺善意的,但那是针对有想象力的观众。《红与黑》毕竟是名著,有门槛,我们拥抱有心性和思考能力的观众。创作中要把自己屏蔽掉,才能与200年前的思想对话,媒介就是演员,通过他们的身体、语言、意念,传递成长中的忐忑不安与尴尬。原作有巨大的文学力量,更有巨大的反弹力,希望大家能知道,爱情是用来追索的,梯子是用来攀爬的。在疫情中,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而我们也是那少数幸福的人。”
梅婷表示被角色点燃
就像一滴油滴入水里
梅婷饰演的德·瑞纳夫人,在这场文学与戏剧的交响和鸣中,开启无限可能。梅婷在孟氏先锋美学中找到一种独特的“危险”,在她看来:“司汤达对这个角色有爱和尊敬,她被于连点燃了、活过来了,但我知道我来演这个戏是非常危险的,要像角色一样去打破一些东西。生活中,我很温柔,但在台上,则需要点燃自己,角色是被爱点燃,而我是被角色燃烧。”
于是梅婷所扮演的德·瑞纳夫人,诗意自由、心灵纯洁,就像一滴油,滴入水里,她的超然、优雅与纯真与其他演员的热烈、狂放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她内敛、温柔、宽广,是照亮于连内心的那束光。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统筹/满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