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5 19:5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论文结果自我评价的作文,需要展现你的批判性思维、诚实反思以及从研究中学习的能力。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
"1. 明确评价的目的和范围 (Clarify Purpose and Scope):"
"目的:" 你的评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向导师展示你已充分理解并反思了研究局限性,还是为了在同行评审中展示你的严谨性?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确定评价的侧重点和语气。 "范围:" 你评价的是整个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创新性,还是仅仅是某个特定发现或分析?界定清晰的评价范围,避免泛泛而谈。
"2. 坦诚客观,勇于承认不足 (Be Honest and Objective, Acknowledge Limitations):"
"核心:" 自我评价的灵魂在于“自我”,要敢于正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错误或未达预期的部分。 "具体化:" 不要只说“存在一些不足”,而要具体指出哪些方面(例如:样本量偏小、研究设计存在缺陷、某个变量控制不力、数据分析方法有争议、结论外推性有限等)。 "避免过度贬低:" 承认不足是为了展现严谨,而不是自我否定。要基于事实进行评价,避免情绪化或极端化的描述。 "区分“不足”与“错误”:" 有些是可以通过改进方法弥补的不足,有些可能是难以避免的局限性。要
作者、推荐人:彭青云(江南大学法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博士)
按照惯常的印象,贫困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也是在农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也是农村人口。朱晓博士的《城市化背后——不同视角下的城市贫困人口分析》这部论著,从纵向历史发展角度探讨了改革开发以来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动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前,贫困是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常态,其时更多的是绝对贫困,且主要是物质贫困,人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解决了世界上最多人口国家的吃饭问题。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相对贫困的发生比越来越高。这本书更新了人们对贫困的认识误区,认为城市也存在贫困问题和贫困现象。而且城市的贫困比农村更隐蔽更难测量。在书中的研究中,避开了目前精准扶贫针对农村地区的热点,将城市贫困纳入到人口学研究范畴来,并将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纳入到城市贫困人口的分析范围,创新贫困人口研究的对象。
本书对贫困的各个维度进行详细考察和研究,不失为一本研究贫困人口的人口学范本。首先,文章基于各项宏观调查数据素描了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况。目前城市户籍人口绝对贫困的发生率不足1个百分点,但相对贫困人口规模庞大,接近2000万。城市人口贫困家庭化趋势较为明显,多代家庭和残疾人家庭贫困的概率更高。流动人口中“乡-城流动人口”贫困发生率更高。其次,文章最大的特色是引入了“时间贫困”的研究视角,并基于“生存-发展-风险”的视角构建了三维贫困的测量指标——“一维收入贫困”、“二维工作时间贫困”、“三维社会保障贫困”,贫困人口的贫困表现不仅仅单方面的,多维贫困相互交织且相互转化。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认为贫困具有一张女性的面孔,文章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女性群体贫困发生比更高。因预期寿命的延长,因老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老年人也是是陷入贫困的重点人群。此外,未婚人群因为社会支持匮乏,也是贫困高发人口。再次,文章还分别从个体、家庭和外部环境三个维度探讨了个体的致贫因素,接受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更好的避免贫困,发展教育有利于提升群体抗击致贫风险。此外,文章还构建了“主观贫困”的研究视角,这对于物质充裕的现代社会而言,非常及时和有必要,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所谓主观贫困即为调查对象自我评价为贫困,社会学经典理论“相对剥脱理论”即是对主观贫困的概括,是一种经过比较而引发的主观感受,相对剥夺感强的贫困群体自我效能感底下,对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掌控度底,更容易出现紧张、绝望、不安沮丧和无力感。
这些发现和思考对于理解当前和未来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及致贫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的研究丰富了贫困研究的理论视角,扩展了贫困研究的范围。贫困并非一成不变的,只有通过动态、多维和全方位的考察,才能深入把握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城市贫困,未雨绸缪,为新的贫困问题精准把脉。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化背后——不同视角下的城市贫困人口分析》一书为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借鉴。
除提出以上新观点和新视角外,作者能够熟练运用人口学研究方法,熟练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可以说,该书是一本人口学研究新的典型范本。书中将人口学的制图水平发挥到极致,可作为人口学硕博模仿和学习制图的模板之作。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人口学入门级的研究方法,如何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如何生动的描述和考察一个群体,如何避免定量研究和人口学描述分析的枯燥和乏味,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相应对策。
结题报告中格式
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从应用写作的角度考察,课题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正文、结尾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结题报告的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的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
三、结题报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列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四、结题报告的结尾: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结尾的写作应视情而定。
五、结题报告的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上述结题报告,在课题鉴定会结束以后,可根据专家意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经课题组长签署后存档。根据课题级别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认识的深浅,结题报告将各具特色,但其总体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点。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关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结题报告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结题报告中常见的问题
1.从研究进度看, 有的缺少部分研究、探索过程的叙述性材料。比如外出考察报告(有的写了, 但仅用几十个字写出到某某地方考察就完了) 、基本情况调研报告、验收申请书等。
2.从课题结题总结看, 有的基本情况部分概述不全;有些地方缺少应有的数据及过程; 有的有一定成果,但缺少推广方面的材料。
3.从结题报告看, 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缺少引文或引文附录, 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 二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 给人一种勉强凑材料的感觉; 三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
4.从研究结论看, 大多数结题报告或论文都缺少理论上的升华, 对材料及论文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提炼, 没有理论的提升, 结题报告只见“材料”不见“观点”, 苍白无力说服不了人, 更不具有可操作性, 不能推而广之。
5.从所附资料看, 也有两大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一些所附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撰写不规范; 二是一些研究论文比较粗糙, 不仅行文不太规范, 而且内容也不大充实。
二、撰写结题报告须注意的几点
1.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
2.仔细阅读课题立项时的研究进度计划, 尽量搜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
3.重新审视整个实验研究过程, 尤其是认真审视实验研究论文里的观点。
4.整合所有研究资料, 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 而不是罗列“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普遍观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