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2014 两会讲话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5 21:44

2014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 2014 年两会讲话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2014 年两会讲话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代表委员们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两会期间,各种报告、讲话、提案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见解和重要的政策导向。对于学生来说,撰写关于两会讲话的作文,既是了解国家大事、增长政治素养的好机会,也是锻炼写作能力、提高思辨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撰写 2014 年两会讲话作文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2014 年的两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因此,作文的主题也应以“改革”为核心,围绕改革的具体内容、意义、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可以选择其中一位代表或委员的讲话作为切入点,也可以选择某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分析。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紧扣主题,突出重点,避免泛泛而谈。
"二、深入理解,理性分析"
写作前,要充分了解 2014 年两会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特别是关于改革的各项议题。可以通过阅读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的讲话、相关新闻报道等方式获取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提炼出讲话的核心观点和主要论据,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三、结合实际,联系自身"
写作时要结合实际,将讲话内容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第一观察丨两会上,总书记提出这些重要论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5个“必由之路”,揭示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又提出5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展望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通过公开报道可以发现,不少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重要论述,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0年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的。

“三严三实”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时间:2014年3月9日

场合: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

“亲”“清”政商关系

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

时间:2016年3月4日

场合:看望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概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时间:2018年3月4日

场合:看望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

时间:2018年3月8日

场合: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时间:2021年3月5日

场合: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5个“必由之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年3月5日

场合: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5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时间:2022年3月6日

场合: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外界观察中国政策走向的窗口。总书记在全国两会这一重要场合提出这些重要论述,释放重要信号,影响深远。

这些重要论述,涵盖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汇聚民意、集中民智的民主过程,也是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力量的过程。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造福,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

这些重要论述的提出,同当时面临的形势特点及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有着紧密的关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此背景下,总书记分别于2014年全国两会提出“三严三实”,对领导干部做人做事提出明确要求;于2016年全国两会提出“亲”“清”政商关系,为领导干部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划出高线和底线。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几个月后,在2018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5个方面阐释了乡村振兴的内涵。

今年,又值一个特殊时间节点——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2022年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此时,在全国两会上提出5个“必由之路”、5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既是对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的回顾和总结,也是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指明方向。

这些重要论述,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有机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必将持续转化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主笔:董博婷、杨依军、黄玥

统筹:张晓松、罗辉、王绚

视觉 | 编辑:姜潇、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两会内外,习近平这样谈全面依法治国

【学习进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两会内外都有很多重要论述,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为您梳理,邀您品读。

1.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

——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4.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必须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营造公平有序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管控边境秩序、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2015年3月8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5.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

——2017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要深刻吸取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和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的教训,以“零容忍”的政治态度、规范严谨的法定程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严肃认真的纪律要求,坚决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2016年3月8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6.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

——2018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7.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观念、法治观念、群众观念,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017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

——2016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8.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

9.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都应该成为复合型干部,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要具备基本的知识体系,法律就是其中基本组成部分,对各方面基础性知识,大家都得掌握、不可偏废,在此基础上做到术业有专攻。干部培训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改革。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2017年5月3日,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讲话

10.全面依法治国须抓“关键少数”

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要严肃问责、依法惩治。

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要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中进一步重申,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搞“独立王国”、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胡作非为,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徇私枉法,任何人都不得把司法权力作为私器牟取私利、满足私欲。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