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6 01: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参观烈士陵园的讲话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内容庄重、感人,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 主题明确,情感真挚 (Clear Theme, Sincere Emotion)"
1. "核心主旨:" 明确你的讲话核心是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珍惜当下。围绕这个主旨展开,避免跑题。 2. "情感基调:" 整体基调应是庄重、肃穆、缅怀、崇敬,同时可以融入激动、自豪、感恩等情感。避免使用过于轻佻、随意或娱乐化的语言。 3. "真情实感:" 讲话最重要的是真情流露。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回忆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让听众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产生共鸣。可以适当引用让你触动的一句话、一个场景或一个人物事迹。
"二、 内容选择,详略得当 (Content Selection, Balance)"
1. "事迹选择:" 可以选取一两件具有代表性、感召力的烈士事迹来重点讲述。事迹要真实、感人,能体现烈士的崇高精神(如爱国、奉献、勇敢、牺牲等)。避免堆砌过多事迹,导致重点不突出。 2. "历史背景:" 简要提及烈士牺牲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帮助听众理解他们为何牺牲,增强讲话的深度。但注意篇幅
陕西关工委
同志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陵园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重温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发扬长征精神。遵照“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争做新时代红色接班人。今天我讲两个话题,即什么是长征精神?怎样传承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富县关工委委员曹子英老师在直罗镇烈士陵园作主题报告
第一、什么是长征精神呢?
大家知道,中国工农红军举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的魅力如同一座丰碑,巍然屹立于大半个世纪的光阴流逝中,它的精魂跨越时代、跨越疆域、跨越国界,震撼着每一颗流淌着滚滚热血的心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延安富县红军小学在直罗镇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
长征精神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的烙印,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疫精神、抗震精神、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解。中国工农红军东村会议红军小学开展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的英勇足迹镌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长卷中,始终为中国人民所铭记;长征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中国工农红军东村会议红军小学在东村会议旧址开展活动
第二、怎样传承长征精神呢?
大家也知道,我们今天祭扫的烈士陵园是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直罗镇战役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率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先期结束长征,和陕北红军会师,于11月21日-24日举行并取得了直罗镇战役(也叫割尾巴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陕北奠定了基础。所以毛泽东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中国工农红军延安富县红军小学组织师生祭扫烈士陵园
这是中共党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是我们富县人民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中国工农红军榆林桥战役红军小学师生缅怀先烈
最近,我们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46号文件,即《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工作方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传统文化、科学素养和法治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五老”在教育引导和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的优势作用,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为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富县关工委组织学习中办国办【2022】46号文件
所以,传承长征精神,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学习教育任务。结合传承红色基因工程,广泛开展“学党史、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花儿向阳、童心向党”等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青少年党史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要创新形式,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和动漫、手机短片等,全方位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少年中落地落实,推动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展现“五老”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学出坚强党性、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为党育人、赓续红色血脉,为国育才、培养时代新人。我们要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努力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迈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富县关工委
2006年10月13日清晨,北京医院。刚过完85岁生日的王光美,在众多子女的精心看护下,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灵堂周围,鲜花簇拥着王光美笑容灿烂的遗像。
10月21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郑重地举行了王光美女士的遗体告别仪式。
当天,除了党中央多位领导人、刘少奇子女们来同她告别,李敏、李讷两姐妹也来到了现场。
在众人的眼中,王光美是一位传奇的女性。不论青年时代投身革命,还是晚年从事幸福工程。她的精神,都值得后人学习……
故事很长,我们慢慢来看!
王光美,祖籍天津,1921年9月出生在北平。
她出生的那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刚在上海成立的年份。
王光美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她在北平著名的实验二小读完六年小学后,考入了北平师大附中读中学。
图 | 少年王光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她便在家自修,于1939年考取辅仁大学物理系。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研究生院读了两年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王光美可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学霸,原本她可以在学术深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但在那个“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年代,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热血青年保家卫国的队伍当中。
她在读大学期间,曾在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崔月犁、刘仁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
大学毕业后,她在北平地下党的推荐下,年仅24岁的她担任了由叶剑英、罗瑞卿、李克农领导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的英语翻译。
1947年,王光美调到延安,担任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英语翻译。
王光美刚来延安不久,就认识了刘少奇。当时,刘少奇已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
图 | 王光美和刘少奇
因她经常与刘少奇有工作方面的接触,所以两人慢慢地走到了一起。
春节前的一天,王光美单独到枣园刘少奇的窑洞。刘少奇为了款待王光美,特意从抽屉里取出了几个发黑的梨子。这在寒冷的节气,已经算得上非常好的水果了。
可看着表皮黑黑的梨,王光美不知如何下口,于是她掏出了身上的一把小刀,一圈一圈地削皮。
等削过皮后,她看到刘少奇很好奇地看着她,脸上的表情仿佛惊叹王光美的削皮技术。
等缓过神儿来,二人相视都笑出了声。
就这样,他们接触的时间长了,感情渐渐地加深了。
后来,在叶剑英等人的介绍下,二人愿意结为夫妻。
在结婚之前,刘少奇曾专门找过王光美谈过一次话,主要围绕着年龄展开的,毕竟他们两人结婚时,王光美和刘少奇的年纪相差“悬殊”。
那天,刘少奇很直爽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意,他说:“我的年纪比较大,工作繁忙,又有孩子,希望你认真考虑。”
王光美听后,思考了好一会儿,才表示,她倒是不担心年纪的问题,只是两人的政治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在一起的话,该怎么相处,要注意什么她有所担心。
刘少奇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让王光美去打听一下他以前的一些婚姻状况和革命经历。
图 | 王光美和刘少奇
王光美对于这段婚姻是非常慎重的。她亲自去找了相关的人员打探了一番。最后,她被告知,如果要与刘少奇在一起,那么首先要保证严守纪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
那时候,刘少奇虽然比王光美大了不少,但是他的精气神是非常好的。
后来,刘少奇去见了王光美的娘家人时,王光英回忆说:
少奇同志瘦高的个子,两眼炯炯有神,给我留下第一印象,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穿着一套解放区生产的黑色粗呢制服,衣领看上去裁得不大合体,头上戴着当时在工人中很流行的鸭舌帽,帽子底下,头发还是乌黑黑的。
可以说,刘少奇与王光美的结合是经过了娘家人的考察的。再说回他们刚结婚时的样子。
1948年8月的一天,“少奇同志要和王光美结婚啦!”这样一条新闻传遍了小小的西柏坡。
西柏坡的乡亲们都想着尽早看到婚礼,吃上喜糖。
可是,大家从上午等到中午,又从中午等到下午,一点儿动静也没有。
有的人就悄悄地去刘少奇的住处看“新房”,结果新房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屋里摆着简单的陈设:旧木床、军被、脸盆架子,没有一件新家具。
要说“新”物件,只有刘少奇从延安带来的一个大木箱子。后来,王光美再次回到西柏坡时,看着刘少奇的木箱子,不禁回忆起当年两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当然,这是后话了。
一直到了晚上,刘少奇才把身边的工作人员叫来说:“我今天成家了,光美同志不好意思,你们去把她接来吧!”
迎亲的路上,没有敲锣打鼓,更没有八抬大轿。
新娘子王光美也不在乎这些,她见刘少奇派来的人之后,就跟着他们从柏里村来到了西柏坡。
实际上,王光美结婚那日,还在农村搞土改工作。
所以,她没穿戴新娘的服饰,依旧是日常打扮。只是比平时多了几分娇羞。
当天晚上,中央秘书处举行了联欢晚会。新郎新娘走了进来,人们欢呼鼓掌。刘少奇和王光美给大家分发喜糖、喜饼。
随后,舞会开始了。乐曲声中,王光美和刘少奇跳起了舞,其他来宾也纷纷翩翩起舞起来。一时间,婚礼被推向了高潮。
后来,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也来了。大家热闹非凡,随后还一同演唱了一首《南泥湾》。
这场婚礼很特别。以后,王光美和刘少奇过着“举案齐眉”的幸福生活。
王光美也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调到了刘少奇身边担任秘书工作,两人互敬互爱,感情越来越深厚了。
时间一转。解放后,王光美跟随刘少奇来到了北平。与他们一起而来的,便是中央高层舞会。
对于这种西方式的男女成对交谊舞,毛主席曾经明确表示:跳舞有好处,但要少,以不影响工作为原则。
因此长期以来,舞会的举行时间有了规定。除了过年等特殊情况,一周一次,不能突破。
刘少奇和王光美两人都比较喜欢跳舞。
据一些老同志回忆说:
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到春藕斋跳舞的时间,大致在晚上9点左右,而且每次总是两人跳第一场和回家前的最后一场。中间的近两个小时里,都是各找各的舞伴。
这种雷打不动的习惯,曾一度让毛主席非常羡慕。
那么,刘少奇的舞蹈水平如何呢?
图 | 斯特朗
据美国著名女记者斯特朗曾写道:
刘少奇跳起舞来,有一种科学的准确性,一板一眼的,犹如2+2=4。但有时也会来几个兴奋而奔放的舞步,就像他写得文章那样精炼。
而王光美相比之下,舞步跳得很好。但她从不嫌弃刘少奇的舞蹈。后来,她在与身边人讲述过去的事情,回忆刘少奇跳舞时的样子时,总是嘴角上挂着一抹会心的笑容。
王光美和刘少奇在一起,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她也很喜欢小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也十分的融洽。
因王光美的性格和善,孩子们很快地接受了她这个妈妈。不过,她爱孩子,绝对不会宠溺孩子,她会引导着孩子们遵照刘少奇定下的规矩生活。
有时候,为了减少刘少奇对家庭的操心,王光美就主动把照顾孩子的事情揽下。
对于照顾刘少奇和何葆珍烈士的女儿刘爱琴,王光美没少下功夫。
图 | 王光美(中)
据刘爱琴回忆说:
当我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丈夫不在身边,快到预产期了,光美妈妈就为我要出世的孩子准备好了一切。临产那天,她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陪我到医院。
在这种贴心的照顾下,刘爱琴和王光美的相处方式就像亲母女一样。
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人民吃不饱饭。王光美和刘少奇提议,把院子里的花园改成菜园,种上一些粮食,也可以解决一点儿问题。
之后,得到刘少奇同意后,王光美带头组织大伙把花园翻新了,种上小麦等农作物。
秋天,小麦成熟了,收获了100多斤,但王光美没有给孩子们留下,直接送给了农村生活比较困难的人们。
王光美与刘少奇在一起的日子里,有苦有甜,她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一些工作。
时光流转。曾经身材曼妙,面容姣好的王光美,不知几许脸上多了不少皱纹。
1983年11月27日,62岁的王光美携刘少奇长女刘爱琴、三子刘源一起来到韶山。
当天,陪伴王光美一起来的有湖南省委、省政府、工人出版社等单位的工作人员40多人。
这是王光美第二次参观毛主席故居了。
故居的一切美好如初,但王光美的心境却早已不同了。11月28日,李敏李讷和王光美一家聚会,后参观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王光美看得很认真,不放过每一个展室的每一个细节。
很快,到了存放领导人和知名人士访问韶山拍摄的照片展室了。那里有一张1961年王光美和刘少奇访问韶山时,留下的珍贵镜头。
这时,刘源指着照片对王光美说:“妈妈那时候好漂亮啊!”
王光美听后,开心地笑了。与此同时,王光美的思绪也飞向了往日的回忆中。
当离开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时,王光美题词留念,她一字一字地发自肺腑地写下:“深切缅怀毛主席,学生王光美。”
可以说,王光美一直很非常敬重毛主席的。她也很关心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后代。
她希望毛刘两家后代来往逐渐密切起来,她愿意当中间的桥梁。
王光美曾这样说过:“我是两个家庭中唯一的长者了,你们都是我的儿孙,你们一切都好了我才能放心。”
据一些老同志回忆说:
自从毛主席去世之后,小女儿李讷的身体和精神一直不是很好,再加上妈妈在狱中,以及独自带孩子的艰辛。生活过得尤为糟糕。后来,王光美得知此情后,就带着家里的赵阿姨找到李讷,亲自购买厨房用具帮她安家,料理家务,打扫卫生,谈心聊天,关心她的身体和生活。
图 | 李敏李讷姐妹和王光美
除了关心李讷的生活,王光美还挂念李讷的婚姻。当她得知李银桥夫妇为李讷介绍了曾是刘少奇的警卫员王景清时,王光美激动地拉着李银桥的手,说了很多感谢的话。
李讷新婚当天,王光美带着孩子们前去祝贺,这使得两家人走得越来越亲近了。
不仅如此,李讷的独子王效芝结婚,还是刘源做的媒。新人的婚礼上,刘源说了一席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李讷对刘源的感情很好,两人都心系倾注了毛主席和刘少奇等老一辈心血的“三峡工程”。
1966年10月18日,李讷和刘源见面了。两人都很激动,仿佛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
图 | 李讷和刘源
先是李讷开口了,她打量了刘源一眼,说道:
“是源源,还是小时候的源源,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源源,源源小时候长得很漂亮,现在都是少将了。”
刘源赶紧说:
“那时我也最喜欢李讷大姐姐,大姐姐那时也很年轻漂亮。”
两人的对话,显得格外的亲切。在场的人看到这种和谐温馨的场面,都露出了非常激动的笑容。
以后,毛刘后代密切来往,这其中的功劳少不了王光美。可以说是她促成的这桩很美好的事。
话说回刘少奇的小木箱,那是他从延安带到西柏坡的唯一“新物件”。后来,这个小木箱成了刘少奇旧所的重要文物。
1992年5月25日,时年71岁的王光美终于再次来到了承载着她美好记忆的西柏坡。
据一些老同志回忆说:
她径直走进中共中央旧址大院,一间间土屋,一片片绿地,一棵棵树木都收入她的视线。她走进每一个小院,目光在不停地搜寻者,抚摸着一件件仿佛仍有余温的物件,看着那熟悉的一切,她不禁潸然泪下。
在刘少奇的旧居里,王光美发现了一个“老朋友”,正是刘少奇的那个大木箱子。
里面曾经装着刘少奇同志的一些手稿和文件。刘少奇非常喜欢这个木箱子。
后来,这个木箱子辗转落在了赵淑君的手上。赵淑君曾是刘少奇和王光美家的保姆。
她看着破旧不堪的木箱,于是用花纸把箱子裱糊了起来,这样才保存了下来。
后来,赵淑君把箱子交于王光美。王光美又上交给了西柏坡纪念馆。
箱子到了西柏坡后,工作人员用清水洗去花纸,上面露出了用毛笔写得“奇字第三号”的字样。
此次回西柏坡,王光美感觉非常亲切。她临走时,为西柏坡题词:难忘的西柏坡。
2002年底,西柏坡重修修改陈列展览,工作人员找到了王光美,希望她能够提供一些刘少奇同志的珍贵物件。
王光美接见了他们,把保存多年的刘少奇的一套灰色中山装、一套睡衣、一个垫肩、一个皮箱、一个航空箱、一块绣有龙的精致桌布都捐赠了出去。
王光美晚年,除了思念刘少奇外,她还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建设当中。
让她最为值得骄傲的,要数她担任“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了。
在任期间,王光美带头捐钱。她的第一笔钱是来自女儿孝敬她的500元美金。
她觉得自己节俭惯了,钱多了反而是个累赘。于是,她把这笔钱全部捐赠给了“幸福工程基金会”。
除了500元美金外,她还捐出了政府当年给她补贴的2000元生活费。
一次,她无意中看到了一场拍卖会。她想到了她母亲留下的几件珍贵文物。
那个时候,王光美共拍了六件古物,最后以56.6万元成交。她把这笔钱全部投入到了“幸福工程基金会”。
图 | 王光美在陕西看望贫苦人家
王光美立志于带领穷苦人民走出泥潭。或许这也是继承了刘少奇同志的遗志。
2006年深秋,王光美临终之前,她嘱咐女儿,替她把“幸福工程”办下去,听到女儿的再三承诺后,她才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王光美去世后的第四天,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授予王光美“中国消除贫困成就奖”。
王光美跌宕起伏的一生,不论在顺境,还是在逆流,她都始终表现出坚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操。
她的这种美好的品质和完美的人格魅力,值得人们永远怀念。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