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6 12: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七一讲话的论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事项:
"一、 理解和把握讲话的核心要义:"
"吃透原文精神:" 仔细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文,逐字逐句领会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要特别注意讲话中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以及关键词句,例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个伟大”、“四个自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等。 "把握时代背景:" 将讲话置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理解,把握其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要了解讲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解决了什么问题,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 "结合实际思考:" 将讲话精神与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深入思考讲话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指导意义。要思考如何将讲话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 论文结构和内容要求:"
"明确主题:" 确定论文的中心论点,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主题要鲜明、集中,避免泛泛而谈。 "结构清晰:" 论文应具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 简要介绍七一讲话的背景、意义,引出论文的中心论点。 "主体:"
来源:经济日报
面对中国共产党写下的百年传奇、创造的历史奇迹,世界之问回荡在时代上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一语道明:“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100年前,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明了在风雨如晦的中国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产党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带领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走向强盛、一个沉沦的民族走向复兴。百年历史,百年荣光,写下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标注。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认识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洞察世界、开启未来的一把钥匙;百年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史,也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其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其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其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巍然矗立的一座思想高峰,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但并未终结真理本身。它没有也不可能提供有关当代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那么,这一真理之光是怎样在中国大地上始终熠熠生辉的呢?
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机械的教条,而是坚持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伟大共产党人智慧和独创性的思想火炬熊熊燃烧,在每一个历史抉择的关头,都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悠悠中华,灿烂文化,积淀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蕴藏着解决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赋予了我们党心系苍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宝贵品格。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遵循民族之本,书写出带有深刻民族文化基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版本,才让真理之光更为璀璨、生生不息。
回眸百年历程,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走出了屈辱命运,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是行”;穿透历史变迁,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让真理之光始终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怎样行”;踏上新的征程,面对新的考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新的重大课题――“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继续行”。
今天,时代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沿着不可逆转的复兴之路阔步前行,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让马克思主义继续行,就要以史为鉴,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就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要坚持文化自信,既吸收人类文明之精华,又遵循中华民族之根本,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实践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站在复兴征程新起点上远眺,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引领的伟大征程正徐徐铺展开来。它从荆棘丛生的历史深处走来,行进在新的时代,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经济日报评论员)
来源:求是网
原标题: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
如何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中共中央组织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在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扛起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政治责任》一文对此进行了较好阐述,一起来看!
防汛救灾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风雨中逆行、在堤坝上奋战、在黑夜里坚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让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图为2021年7月26日2时27分,卫河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新镇镇彭村段决口封堵成功场景。 河南省委组织部供图 陈晨、张心致/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宽广理论视野、非凡理论勇气、深邃理论洞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向了新的高度。要全面系统学、反复思考悟,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努力做到入脑入心、融会贯通。
要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这个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强调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标识了党的革命精神的源头起点,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集中概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昭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明确了共产党人的奋斗主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揭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是砥砺我们奋勇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从伟大建党精神这个根、这个源出发,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精神之火、信念之光激发在新征程上不懈奋斗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力量。
要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奋斗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实现这个宏伟愿景,筚路蓝缕、上下求索,以顽强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功绩基础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作出新的定位,强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决心。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但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要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主题贯穿各项工作,自觉朝着这个方向目标聚焦用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要深刻把握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这个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最根本的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担负在共产党的双肩之上,党兴则国强,党衰则国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切工作都要以是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根本考量和根本检验,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要深刻把握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两个相结合”的重大观点,加深了我们党对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规律性认识,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就没有根基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重大观点的理论意蕴,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和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创新理论武装的载体和方式方法,努力增进对党的科学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更好地发挥理论武装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作用。
要深刻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全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新路径,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广阔空间。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要深刻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重要论述,重申了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根本价值追求,彰显了我们党初心不改、宗旨不变、立场不移的政治本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思想,都是重大理论创新,为我们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顺应人民更高期待提供了重要指引。要时刻铭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坚实根基、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是共产党的事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为民情怀,坚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
要深刻把握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个根本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建设部署要求,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自觉扛起强党兴党的政治责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质量,为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是说新语)
责任编辑:王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