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6 18: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上街”的日记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日记内容更充实、更生动、更有真情实感:
1. "明确中心思想或感受 (Clear Central Theme or Feeling):" "问自己:" 这次上街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开心、兴奋、无聊、失落、感动,还是观察到什么特别的景象? "聚焦:" 不要试图写所有的事情,选择一个核心感受或观察点作为主线。比如,你可以写“周末上街的悠闲与发现”,或者“一次充满挑战的购物之旅”,或者“街景中的人情冷暖”。
2. "选择具体的细节 (Choose Specific Details):" "感官描写:" 不要只写“我去了街上”,要运用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描绘。 "看:" 街道的样子(拥挤或空旷)、天气(阳光明媚、阴雨绵绵)、行人的穿着、商店的招牌、有趣的景象(滑稽的表演、独特的建筑)。 "听:" 车流声、叫卖声、音乐声、人们的交谈声、风声雨声。 "闻:" 食品的香气(烤串、面包)、花香、汽车尾气味。 "触:" 空气的温度、
处理完最新拍摄的视频素材,已是早上七点,林晨推开窗,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窗外,连接武汉武昌区友谊大道和中北路的沙湖大桥,孤零零伫立在晨曦中。这条长约2.6公里、宽20余米的大桥上,看不到一辆车,也看不到一个人。
林晨总想起这座桥平日的繁忙:桥上24小时灯光闪烁,车水马龙。对于习惯在家工作的林晨来说,这个时候,才会猛然想起这场在春节期间席卷全国的疫情,而自己,正身处“事件”之中。
武汉,封城第六日
这天是1月27日,距离武汉临时“封城”已过去4天,林晨上一次出门,已是两天前。
30岁的林晨,是一名B站UP主,近日,他在B站个人帐号上相继推送两则疫情下的武汉现状视频,用镜头写下武汉的“封城日记”,火出全网,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转发。截至发稿日,单在B站一个平台,两则视频已有近2000万播放量。在留言区,回荡最多的,是全国各地人民为武汉加油的声音。
“那些坚守在岗位的人,努力让这个城市维持正常运转,作为一名(前)媒体人、视频创作者、Vlogger(拍摄Vlog的人),身处事件中,除了发声,我还能做什么?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做对的事,就和千万个武汉人正在做的事情一样。”当红星新闻记者问他屡次冒险走上武汉街头拍摄视频的原因,一夜未眠的林晨在手机那头沉吟片刻,用疲惫的语调,给出了答案。
疫情与视频
冒险走上街头拍摄
几天涨了十几万粉
1月25日,疫情笼罩下,戴着两层防护口罩、包裹严实的林晨第3次走上武汉街头拍摄素材,回家后,一夜不眠不休,终于修出了成片。他不想停下来休息,因为他知道,在网上,几十万粉丝正在等待他的作品,十几亿人都在关心着武汉。
事情起于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目前,一切如常,除了街上看不到人。”
1月21日这天,林晨如往常一样出门采买。“上街后,发现‘状态’不对,人很少,都在抢购食材,我想这可能是一个大型事件,当即决定记录一下。”他把大家关心的点,如疫情下武汉的交通、物价等,拍成一则5分多钟的Vlog。
拍摄过程中他发现,尽管网络上已有不少关于疫情严重性和紧迫性的消息,街上仍有一半左右的人未戴口罩,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可能还不知道事件的严峻程度,所以我觉得我需要呼吁年轻人,让他们给家人转达。”
翌日,林晨在B站个人帐号上推出了该Vlog,截至发稿日,该视频播放量已达930万。
网友们都刷着“武汉加油”的弹幕 图据视频
视频推出当晚,林晨和女朋友决定春节不回老家荆门过年,“第二天醒来后发现这个决定是对的,我想再做一些对的事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拍一些素材。”于是,第二天,林晨再次走上武汉街头。
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九,对武汉来说也是将被载入史册的一天:
1月23日早上10点,武汉临时“封城”。当林晨再次走上武汉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时,发现两天前还有三三两两行人的汉街已空无一人,店铺悉数关闭。
大年三十这天,这则记录“封城”后24小时武汉生活、时长十分钟的Vlog,从B站火到了全网。截至发稿日,该视频在微博上播放量已达3000万,连续几日占据全站日榜榜首。
这则Vlog,不仅让全国人民看到了疫情下真实的武汉,也让林晨在几天里收获了十余万粉丝。
拍摄这两支Vlog前,林晨没想过会这么火,“只是随手拍的身边日常,刚好大家都在持续关注。”
“我觉得这是一个能写入历史的时刻,它具备留存下来的价值,这也是我以前作为交通电台媒体人的职业本能。没有哪个瞬间告诉我必须去做这个事,只是觉得我该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
林晨
武汉与人生
经历三次转
还是绕不开这座城
在微博上,林晨的标签之一是“旅游视频自媒体”。从一名拍摄旅游内容的Vlogger,到疫情下武汉的记录者,林晨坦言,角色的转变,只是“自然而然,做了该做的事”,并非外界揣测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也并非是他第一次做出转变。
武汉虽不是林晨的出生地,但他已把武汉看作“第二故乡”:
从18岁高三转校正式踏上武汉的土地,到度过四年大学时光,再到毕业后在武汉与各个城市间抉择兜转,随着十几年来与这座城市的牵绊成长,武汉与家的概念,在他心中已混为一体。
事实上,林晨与武汉更深的记忆,要追溯至更小的时候,那是记忆的萌发地。
林晨儿时的记忆里,父母常去武汉出差,每次都会给他带回武汉的新鲜玩意儿,有时也会带着他去武汉。“就像一个常去的很熟悉的地方,从小这座城市对我来说就并不陌生。”
与武汉更深的纠葛,是在2012年大学毕业后,时年22岁的林晨进入武汉某交通电台做主持人。两年后,自称遭遇事业瓶颈期的他,收到来自福州音乐电台的橄榄枝,他以为他的音乐梦想可以展翅高飞。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福州近两年,单位转型调整,林晨回到武汉,迷茫期的他迎来了人生第二次转变:兼职做配音。再次转变,是在2016年,林晨在北京某音乐电台比赛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成绩如愿入选,得到了工作机会。
他没想到的是,这次让他离开的,不是北京的房价物价,而是患上了疾病。在北京的最后一年,他学习了视频媒体课程,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下,于去年年初回到武汉,当起了UP主。
对林晨来说,漂泊不定辗转于各个城市,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试探,只是源于一种“不知道为什么但一定要完成它”的想法。无论在外如何,对林晨来说,武汉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就是我的家”。
武汉12年生活,这个城市已让林晨有了归属感。不论是最初纯真的儿时记忆,还是后来进入这座“大城市”后感受到的包容,从无依无靠到慢慢站稳脚跟,这个城市已经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他的一部分。
感动与希望
有朋友组成车队接医生
一起努力让城市痊愈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林晨”们,身处疫情中心,“每个人都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的事,让城市快点‘痊愈’。”
“除了宅在家中安静等待疫情过去的朋友,还有很多武汉人当起了志愿者,主动去前线做更多事情。”林晨提及,他的一群朋友自发组成一支志愿者车队,每天开车,去医院接送医生上下班。“还有朋友给医生送饭,或想方设法找到当下紧缺的医疗物资送过去。”
除了身边的朋友,林晨还看到更多外地人也站出来,为武汉加油,力所能及帮助武汉渡过难关。“他们其实关心的是这座城里的人,因为人,才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林晨第一次在武汉过年。平日里他的工作大多是在外拍摄素材,再返回家中剪辑视频,日夜颠倒的忙碌生活让他很少放空自己,但更多没条件上街当志愿者的武汉人却被困在了家中,甚至一个人过年。“有些朋友憋坏了想出去走走,但家人都不允许。”闲下来时,林晨会和朋友通通话聊聊天,“没有鞭炮,但问候,也是过年。”
尽管武汉是重灾区,但林晨向记者强调,湖北其他地区疫情也比较严重,相对来看,由于医疗条件、信息渠道、防范意识更好,“对自行在家隔离的人来说,家里已经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他更担心还在工作的父母,还有湖北其他地区的人们。
“空无一人的街,临时封闭的城市,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电影,也和电影不一样。从我的视角看去,城里市民井然有序,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力量让这个城市正常运转,努力做对的事,让事情变好。这是我十几年来见过武汉人最少的一次,也是最有序的时候之一,因为无论怎样,它依然是一千万余人的家。”
林晨告诉记者,他很庆幸记录下这些时刻,因为这些都是一座城市时间长河里的某个瞬间。
“病毒虽然给城市带来黑云,但这座城里的人都在拼命为它洗刷让它尽快痊愈。即使城市封闭,我知道我们也不是一座孤岛,因为有几十亿人在关心着你。让我们一起,等待这座城市痊愈。到时候,欢迎你来武汉!”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彭祥萍 图据受访者
编辑 陈怡西
半月谈记者 柳昌林 赵叶苹 王自强
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
近些年,我国不断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然而,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说起来重要、选择起来次要”的局面仍不断困扰着职教生,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低进低出的现状仍未改变。
他们,低着头进职校
中考成绩公布后,16岁的海南昌江女孩小芸将自己封闭起来,两个星期没有说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321的中考分数注定她只能读中职,从此与高中、大学及她认为的美好生活无缘。
“从小家长和老师跟我们讲的都是读高中、考大学,这样才能成为有出息的人,上中职就意味着失败。”小芸说,在她和全家人看来,上中职是“无奈的选择”。
在海口旅游职业学校就读的小阳也曾经历了这样一段“黑暗的日子”。“在初中学校和老师看来,考高中、上大学是大家努力的全部,这才是正确的道路,考不上高中人生就毁了。”小阳说。
据相关人士介绍,老师和家长之所以给孩子进行以上“解读”,很大程度上来自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末流教育,上职校是没面子、没票子、没路子的选择。
“父母曾想让我上私立高中,但家里承担不起学费,为此妈妈拉着我的手流着泪说对不起,说因为他们没本事耽误了我的人生。”小阳难过地说。
8 5 %的职校学生来自农村
海南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统计,近10年来,海南85所中高职院校(72所中职)累计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近50万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其中85%以上是农村家庭孩子。据调查,其中贫困、单亲、留守等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又占很大比重。
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校长陆红专说,职校学生刚入校时多是低着头进来的,存在明显自卑心理。有些学生家庭教育有缺失,行为习惯存在问题,比如:服装不整齐、仪容不讲究、纹身、染发等,学校往往要用半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位职业学校校长坦言,尽管职业教育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农村家庭脱贫致富等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仍无法改变全社会认为职业教育是末流教育的观念。85%的学生来自农村也暴露出当前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三大短板困扰职教
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蓝领人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与国家需求相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社会认识偏差是最严重的问题,它直接导致职业教育被边缘化。”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家长都想让孩子读大学,毕业当管理者,但实际上985大学录取率不到2%,211大学录取率不到5%。如果强调所有人都要进重点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其他的教育方式就被边缘化了,尽管国家很重视,但被边缘化的职业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双师型”教师少。多位职业学校校长反映,一些中职老师是从乡镇中学转过去的文化课老师,不具备教授职业技能的能力。陆红专告诉半月谈记者:“职校的大多老师是从本科师范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毕业后应聘来的,对职业教育没有任何概念。”海口旅游职业学校副校长杨英说,在德国,只有师范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才能到职业学校当老师,国内只有天津职业师范大学一所专门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大学。
“双元制”办学不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据反映,海南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开展得十分困难。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教研部主任钱玲说:“企业都很实际,有利益需求的企业才会参与,大多企业不愿意事先付出。”海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卢刚说,少有企业向职校提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前产教融合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去教育等级化,让职业教育“扬眉吐气”
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职业教育发展得好,能提供更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有效分流高考升学的压力,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如何让职业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扬眉吐气”?
首先必须去教育等级化。熊丙奇认为,政府部门不应一方面强调职业教育很重要,另一方面不断强化985 和211,把更多的资金拨给他们。“如果教育是有等级的,是金字塔形的,那待在塔尖的永远只是少数,待在塔底的人怎么办?教育结构出问题,整个社会的结构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其次,尽早开展职业教育启蒙。要尽早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学校,但现在许多学校拒绝中职学校进校宣传。“学校可能认为影响学生的斗志吧,没有人告诉我除了高中之外,这世界上还有职业学校这样的存在。”小阳告诉半月谈记者,他是中考前从同学处听说后自己打电话到职业学校咨询了解的。
第三,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贯通职校生成长通道。海南省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校长赵金玲告诉半月谈记者,如今国家打通了中职升高职的通道,相比过去,中职学生“升学有路,出国有门,不同的孩子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这是好事,不过通道还需进一步扩大。
“中职升高职比例有待提高,中职升本科,职业本科升职业研究生、博士,应建立一整套培养体系,省域间职业人才接受教育的阻碍也需尽快打破。”赵金玲说,目前中职升高职都是以省为区块统筹,如海南的学生无法去外省上大专,她建议职业教育“立交桥”进一步贯通,让全国的职业学校学生能充分流动。
第四,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赵金玲认为,“要扭转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还应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工资薪酬起来了,父母有面子,才愿意送孩子来”。另外,应该打破就业门槛,破除唯学历论,打通技能人才进入公务员、管理层的通道,只要能考得上就应该录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