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6 22: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八一”活动的横幅作文(通常是指为活动创作横幅标语或短文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主题和目的 (Clarify Theme and Purpose):" "核心主题:" 首先要清楚这次“八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庆祝建军节、慰问军人、弘扬军魂、国防教育,还是军民共建等?横幅文案必须紧密围绕这个核心主题。 "活动目的:" 理解活动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营造氛围、表达敬意、传递信息,还是号召参与?这将决定文案的侧重点和语气。
2. "内容简洁有力 (Content Concise and Powerful):" "言简意赅:" 横幅空间有限,受众往往远距离浏览,因此文案必须简明扼要,抓住重点,用最少的字传递最清晰的信息。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 "重点突出:" 突出与“八一”相关的关键词,如“八一”、“建军节”、“人民军队”、“解放军”、“军魂”、“国防”、“拥军”、“崇军”等。 "积极向上:" 传递正能量,表达对军队的崇敬、赞美、感谢之情,或者展现军民鱼水情、国泰民安的愿景。
3. "语言庄重得体 (Language Solemn and Appropriate):"
八月一日,是一个伟大而又光荣的日子!这个令人无法忘记的节日,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八一建军节虽然是全国解放以前就是一个伟大的节日,但我那个时候对这事还没有具体的印象,也没有参加过纪念活动。一九五六年参军以后,因为头上有了一颗红五星,领子上有了两面红旗,一下就拉近了距离。从此八一节成了自己必须纪念的节日。
入伍二十多年里,随着住地的变动,对每年过节的印象和记忆是不同的,有的印象平平,有的却记忆尤新。许多时候每年的八一节,一般都有相应的政府部门派出慰问团来慰问,或部队去哪个演出单位看一场戏曲表演,或放一场电影表示慰问。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在成昆线上和戈壁滩上过的八一节。
作者在铁一师部江边办公室学习毛选。
先来说说在成昆线上过八一的记忆。
那时铁一师师部驻在元谋县的江边,从地图上看,这个江边在龙川江与金沙江的汇合处,其实这里原本是荒山与沙丘组成的一个特珠型的半岛,东北两面是水,西南两面是陆地。也许它历来没有正式的名字(地名),原来这里的沙丘上到处可见许多比仙人掌更粗的仙人杆(霸王鞭),这种霸王鞭表面上也有很多像仙人掌表面的那种刺,但它长得像树那么高,它应是草本科又像木本科。
听说这是一种热带植物,它的附近还可以看到木棉树,木棉树开的大红花很好看,很有特色。现在有一个师部这么大的一亇单位住在这无名的地方,我想它总应该有个名字。,因为它两面临江,所以就顺口被称为江边了吧!
不过在这个沙丘的附近,是云南省楚雄州元谋黄爪园乡的小村寨,好像叫龙街,江边虽然就在龙街的旁边,但我们师部所在地,没有人称呼它为龙街,而是说成江边。那时,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僻僻山区来讲,这里每隔几天就有一次集市,远近几十里的山区民众都会翻山越岭来赶集,所以,这个龙街还是蛮热闹的。
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年的八一节前夕,师里接待了几个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他们穿着朴素,见人满脸堆笑,见到当兵的就是一个躬恭,嘴里总是念叨,我们这一次总算见到真正的大军了。
听说,红军长征时,工农红军曾路过这些地方,老百姓称呼红军为大军。解放以后在一些边远山区,老百姓同样很少见到解放军,所以他们仍把解放军视作是专门为民做好事的红军一样,,还是亲切地叫大军。
听说昨天来慰问我们师部的这些人,并不代表是哪个州、县的政府慰问团代表,而是某个公社领导带头组成的几个社员。他们送来一些土特产和几只猪羊,他们徒步翻山越岭多不容易,几只羊还可以牵着走,可这猪是怎么带来的?真是令人称奇。
后来经过打听,这猪是他们中一个社员把猪捆绑好后,再把牠放在可以人揹的木架上,用两只肩和背揹过来的。一头一百几十斤重的猪,扛在肩背上,用一整天时间翻过两座大山,猪是活的,一路走牠都要挣扎,可以想见,这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这种真情,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也证实了云南人民特别是山区的群众对解放军的朴实真情。
这时,不由人想起了大家经常唱的那首陕北民歌,“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呀?送给那英雄的八路军”。今天大家在这里唱的就把八路军改成铁道兵!
当天晚上,师里放了一场电影,表示对他们的感谢。第二天吃过早饭,他们又匆匆原路返回去,部队回赠他们的是一批永放光芒的《毛主席语录》!
作者在江边铁一师部的金沙江水文观察哨。
江边的原生态,就像一个未开垦的半荒岛,是铁一师根据任务需要而在这里修建了许多临时房屋,还有一栋大礼堂,可以说是一群蛮象样的建筑群了,师部搬走后,地方上是如何利用的,我不了解。但前几年,洪承惠,和陈祖芳等战友组织再走成昆线时想到原师部驻地看看,却未能如愿。据说乌东德水电站建成后,原铁一师师部那里已经沉入水下,成了水晶宫,令人唏嘘!
下面说说在戈壁滩上过八一的回忆。
一九五八年,那时候我在铁十师四十七团三连(当时铁道兵的建制中还没有营的编制)当文书。这年的五月一日,我们连随同师部先遣组一起,从浙江兰溪登上以闷罐车组成的军列,经过七天七夜,到达了甘肃省的清水车站,其任务是参加修建一条从清水到原子弹试验场的铁路专用线。
几十年以后,这条路才在全国铁路运营图上看到它的名字,它叫清绿铁路!当人们知道她的名字时,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已经名扬四海,威震全球。用不着保密了。
我们连从清水下火车后,人员分乘五辆吉斯150汽车。由一辆吉斯585翻斗车带路,(它的动力大,越障能力强),所以就成了开路先锋。在此地本无路的戈壁滩上,用罗盘仪照着目的地,自寻出路,穿出零星的沙漠,越过了局部草地,经过将近一天的折腾,在天黑以前终于看到了一片建有一些土房的村落,指挥员从军用地图上核对后,确定这里叫莲花,其实从军用地图上看,这里与清水才相距十六公里。
大家就下车搭起单怅蓬住宿一夜。第二天找到了当地的干部,才弄清楚这个地方还是区政府所在地,有一座小学,还有一个卫生所。第三天四十七团机关人员到达,这里成了团部驻地。我们连又朝着铁路线的前进方向往前挪。又经过几次的挪动,我们连来到了铁路线里程表上K32的附近。
这里的东边,是一片盐湖,表面象个波光粼粼的湖面,雪白的一片,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西边是坑坑洼洼的盐碱地,坑里看等见有水,但无法直接饮用。靠北边沿着东西走向观看,是绵绵起伏高高低低的土丘,据说,这就是万里长城接近《嘉峪关》那一段的旧址。
但这里看不到长城东端那种巨型的墙砖,更看不到象三海关那种长城巍峨的雄姿。这据说是长城的北面,地势平坦的面积大一些,连首长就决定连部和四个排的人员全部住在土坎(长城)北边,给养员和炊事班就住在南边,这样我们就名符其实地住在长城内外。
炊事班的门口,按计划挖了一口水井,井里的水不少,周围都会渗进来,但味很苦,不能直接饮用,把它泼在地上,很快就可以见到一层白色的结晶。必须要经过卫生处理,我们一般都是在水中放明矾澄清后才能飲用,但沿线能找到这种水源的地方还很难,所以计划上这里是铁路线上的给水站。
我们连目前的任务也主要是保证供水,相似于给水连。与我们相邻的一些连队,他们那里连这种苦盐水都沒有。师里规定每天用2.8吨的油罐车给每连送一车水,拉水的车来了,我们负责装水。一车水要供一连人(包括洗漱饮用)使用一天。与他们比起来,我们幸福多了,用水不受限制。
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厉来没有地名,在那十分严格的保密条件下,也没有人去计较。反正与家里人和所有亲戚朋友都无法联系,部队叫什么代号,也不清楚,大家也从不提问。在我离开那里以前,从来没有提笔写过信。大概五八年十月以后才明确了部队的信箱号码,总算人人可以通信了。
虽然在那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日子过得也蛮快,转眼就到七月下旬了,有一天副指导员说是和我商量事,他说,八一建军节就快要到了,今年这个神圣的节日怎么过?一切都要我们自己安排了。你看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路人都见不到,往年那种慰问团,联欢不可能到这里来了。我们只能靠自己动手,在这戈壁滩上过一个既节约又难忘的八一建军节了。
副指导员说完后,我就找了几个班长和连俱乐部的成员到连部开会。副指导员又把今年如何过八一建军节的事说了一遍。算是开一个诸葛小会吧,发挥大家的智慧。二排有个班长姓李,广东人,第一批义务兵,他有文艺细胞,发言积极,点子最多。
最后经过讨论,决定了《庆祝八一建军节的初步安排细则》,白天安排一场排与排之间的排球友谊赛,把连部的办公桌凑合成一张乒乓球桌,找几个爱好这项运动的战友活动活动,中国象棋,五子跳棋也搞一点比赛。晚上在帐篷内搞一个自娱自乐的文艺晚会。
七月的最后一天,我们想用毛笔写一条“热烈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横幅,但找了很多办法,都没有张贴的合适地方,最后只好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上那条横幅,还用彩色纸写了几十张小标语张贴在各顶帐篷上,以求增加一点节日的气氛!
八月一日那一天,早上看天气还不错,见到有太阳,所以连队庆八一的活动就按原先的安排,开始了室外的话动。可是就在排球比赛才打完一局时,天气出现了大变,乌雲密布天空,狂风大作。本来就支撑不稳的排球网迅即被吹倒,被狂风夹带的沙石横扫起来打在人的脸上,十分疼痛。没有办法,室外的活动安排只好取消。
在狂风沙石的袭扰下,大家只好躲进了帐篷,棋类和扑克比赛继续进行,但更多的人只好自由活动,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谈天说地。那时,不仅没有电视看,连收音机都没有,唯一可以消磨时光的办法是某些战友的自拉自唱,而引起另些战友的共鸣!
八一建军节的晚歺,连队一般都要聚餐,改善一下大家的伙食,但我们在戈壁滩的长城脚下,没有这个条件,不过连队首长还是尽量想办法体现一下改善伙食,让司务长给每班发一个猪肉罐头,再加一个(鸡蛋粉)的炒鸡蛋,尽管这么简单,大家还是很满意了。
吃过晚饭不久,自筹晚会就开始了。这里没有电灯,照明都用煤油灯,但这里有个天然的好条件。戈壁滩的太阳落得迟,一般下午九点还没有赤黑,所以在天黑以前,我们晚会都可以进行。
节目虽然不多,但门类还比较齐全,有京剧,有黄梅戏,还有快板书,虽然难免有荒腔走板,但懂行的人还是能分辨出他唱的是什么。
也有比较像样的节目,那就是广东籍的新班长李同志,他表演的是扬琴独奏《梅花三弄》。这曲子以前听过,可那是二胡拉的,这扬琴是打击乐器,我是第一次见到,也不清楚它是(西乐还是中乐),李班长是个专业爱好者,这把琴是他入伍时带到部队的,所以他的演奏水平不一般。
作者拉小提琴
作者拉手风琴
晚会将近结束时,我也自告奋勇地唱了两首歌,一首是在参加修建鹰厦铁路时听唱过的半首歌,因为记得不全所以叫(半首歌)《打通大禾山,劈开铁牛关》,另一首是《九九艳阳天》。后面这首歌在当时算是新歌,多数战友都比较爱听,虽然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小英莲,但大家都有十八岁参军的经历。
晚会接近结束时,指导员祝承石站起来说了几句话: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艰苦,但我们是为祖国的明天,虽然我们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但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还是在戈壁风沙中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八一建军节!他的讲话,肯定了我们这场晚会还是成功的!
回想起来,我在铁道兵部队,过了二十六个“八一”节,经历过许多不同的欢快感受。而一九五八年的这一天却过得那么节俭,那么接地气,那么平淡朴实,但却在我心中留下最美好记忆!
2025.7.于杭州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封面新闻特约撰稿 萨苏 刘茜
1949年4月23日是第一支中国人民海军,即今天的东海舰队的前身——华东区海军的成立日。作为华东区海军摄影队队长,自1949年6月14日至1952年6月间,薛伯青先后拍摄了“南京、镇江接收国民党海军”、“长治号军舰起义”、“海上演习”、“人民海军建设”、“吴淞口、长江口扫雷”、“一江山岛战斗及剿匪”以及“浙江军区海军功模大会”等珍贵历史资料。
其中一组海军庆祝“八一建军节”的照片,据历史学者萨苏推断是海军成立后第二年的8月1日拍摄,是海军最早庆祝建军节的影像资料。
摄影队工作人员,左一:薛岱云;左二:金声;左四:薛伯青。
根据横幅上“八一建军节”的字样,推断这是1950年8月1日,海军在上海纪念八一建军节时所拍摄的。
左一薛伯青,左二张爱萍,右一金声。
参加活动的海军官兵冒雨进入大世界旁边的场地。(薛伯青摄)
最早的仪仗队。(薛伯青摄)
海军军乐队。(薛伯青摄)
团体操海军帽徽造型。(薛伯青摄)
团体操军舰造型。(薛伯青摄)
薛伯青(1910-1989):中国早期的著名电影摄影师,一生拍片一百余部;他是为新四军留下影像资料的唯一专业摄影师;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军,是新中国第一代部队摄影师。
(本文作者萨苏系知名历史学者,刘茜系薛伯青外孙女。本组图片由刘茜独家授权刊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