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7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育的原点》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深度又条理清晰:
1. "深刻理解书名与核心思想:" "“原点”的含义:" 首先要思考“教育的原点”是什么意思?它可能指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最基本的理念、最初的教育者之心、教育的本质属性等。你需要结合书的内容,明确作者所定义的“原点”是什么。 "核心观点:" 作者在书中围绕这个“原点”提出了哪些核心观点?他/她是如何论证的?有哪些具体的例子或案例支撑?抓住这些是写读后感的基础。
2. "结合自身思考与联系实际:" "个人感悟:" 阅读《教育的原点》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哪些观点让你产生了共鸣?哪些观点让你产生了疑问或不同的看法?这是读后感的灵魂所在。不要仅仅复述书中的内容。 "联系实际:" 将书中的理论、观点与你的自身经历(如学习经历、观察到的教育现象)、你所处的教育环境(学校、社会)或你未来可能从事的教育工作联系起来。思考书中的“原点”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存在哪些偏差?应该如何回归或更好地实践?
3.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开头(引
本文内容节选自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的著作《智能时代的共享教育》,本书基于信息化手段,以敬畏讲台,深耕课堂,让每一个孩子能自由享受优质教育服务,让每一个孩子发声为核心议题,由四部分共八章组成。以下为精选段落。
1、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师。我国教育出现地域差异与城乡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区域教师整体的教育涵养、学科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差异。在“互联网+”时代,亟须利用“数据导航”精准开展教师研修,整体提升教师素养。
2、真实,是一种力量,直播就是让教育真实发生。直播,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反复磨课,教学方能自信从容,妙语连珠;直播,提供现实场景,教师置身其中,自然融入;直播,让教学充满奇异感,动态生成的现场氛围,可以诱发线上学生的心理共鸣……直播,是思想的实时传播,线上线下一体真实的力量,推动教学浑然天成!
3、接受教育是每个孩子应该拥有的权利,优质教育是每个家庭都渴望享有的资源。喧嚣与嘈杂、攀比心理、抢跑心态让教育治理不堪重负。孩子对教育有期待,家庭对教育有需求,学校对教育有梦想。成都数字学校就是要千方百计针对孩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痛点、难点,以共享的方式予以支持和帮助,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像空气一样弥散到每个角落,让每个孩子、每个家庭以及每所学校,渴望进步有“阶梯”,希望成长有“营养”,不因教育而焦虑。
4、教育的核心任务不是培养只会做标准答案的人,而是培养个性鲜明、思维独立、敢于质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育真正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发端于细小、细微之处,因为“细”才更“真”和“实”,因为“细”才可以积沙成塔、水滴石穿。
5、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育心,育心的关键在育脑。教育要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培养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温暖的心灵、聪明的大脑。教育要培养孩子“尚武”的精神,让孩子有血性,敢于拼搏。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不是口号,而要落实在每所学校的具体行动中。教育不是培育温室里的花朵,不是把孩子训练成温顺的羔羊。野外生存训练,长途拉练,野炊、春游、秋游,学校里的跳鞍马、掷铁饼、投标枪等项目,在充分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要积极争取开设。
6、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合理的不公平。从来都没有理想的环境,只有直面现实,敢于破冰前行,行走在追逐教育理想的路上,即使伤痕累累,也将是一份收获,说不定教育理想又实现了呢?
7、教育需要内心宁静的教师群体,静静地做好自己领域里的事,即使只有一厘米的空间,在灵魂的感召下,我们一定久久为功,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一丝不苟,不断地“舞蹈”,让做事的态度充满使命感。若如此,我们将不愧于教育,不愧于人生。
8、教育的真正变革一定发生在细小、细微之中,因为“细”才更“真”和“实”。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详尽的数据记录,从教育的细微之处,实现对教学本质和规律更精准的洞察。
9、坚守优秀传统可以让教育更接地气、吸收营养,保持肌体强健而不为外界所侵蚀。“启迪有方、治学严谨”体现了教学的一体两面,我们需要坚守;“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最朴素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坚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直指教育的本原,我们需要坚守。始终将感恩作为自己的做人底色,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将实践作为创新的动力源。知行合一,躬行在自我试错、自我反思的教研员成长路上。
10、教育是农耕式的慢节奏,需要静待花开,急不得;信息化如潮涌来,势必催生教育的嬗变。在新的时代,教育人要在坚守中抓住嬗变的机遇,乘势而上,作出更大的教育贡献。
11、教育的本质是育心,育心的关键是育脑,爱让灵魂在场,育心方能展开;行能聚合信息,信息溢出效应就能产生创新意识;“行”让人越来越聪明,让人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这需要科学严谨的训练;“爱”让智慧自然生发,让人看见了看不见的情怀,这需要“爱智慧”的哲学思辨。
12、孩子与父母有一生的情缘,从呱呱坠地开始,孩子就是上苍恩赐的神圣礼物,父母视若珍宝,一生一世珍爱;然而独立的个体,秉性各异,父母面对顽劣的孩子也务必随时“检视”自己的不足,从改变自己开始去改变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如此大爱无痕,博爱无疆,善莫大焉。
13、课堂的单向传输与反馈滞后,让课堂成为学优生与教师的双人舞,学困生成为“舞池”外的看客。移动终端进课堂,可以翦除课堂话语霸权,以知识锚定的方式,采用“复调式”教学,学优生自定义学习进程,学困生在教师与同伴辅助下,学会基本技能,如此各得其所,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14、课堂,是教育生命最真实展现的场所。走进课堂,可以充分地吸收有关教育的一切营养,在课堂观察中生发对教育真实的感悟和感想。守护好课堂,这是教育人的责任,是有教育良知者的职业底线。
15、教育一线最好不要有专职的行政,因为真实的教育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身心的自由、智慧的汇集。粗暴的要求可以囚禁身体,却不可以左右灵魂。当要求引起反感时,飘逸的灵魂会逃逸到广袤无垠的海洋上闲适地徜徉。灵魂不在现场,教育也就不能真实地发生。最好的教育专职应该走进基层,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吸取丰富的营养,不断成长。
16、幼儿园即课程,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屋顶,每一个角落都写满故事,每一株植物都是生命的律动。让儿童从玩到真玩,再到有成长性地玩,最后到系统性地玩。游戏课程,似一串珍珠,颗颗熠熠闪辉。系列游戏课程体现了基础性、核心性与关键性,如区角游戏、角色游戏和扮演游戏。游戏顺应了儿童的直观感触,游戏的现实场景含有丰富的量子信息,当通过感触而形成的经典信息不断富集,产生量子逾渗现象时,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17、教学需要设计,让课堂成为思考与行动的原野:善于留白、欲说还休、暗藏玄机、引入竞争、前后呼应、自由跳转……教师需要成长,成长的沃土在课堂、在课程、在信念,更在行动!
18、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校长是教学品质的引路人,校长或教研人员坚持常态化地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课堂生态,把教学研究持续地引向专业与深入。课堂里有智慧、有策略、有营养、有情感,教育人常常拥抱课堂,才会永远年轻!
19、在纯知识教授方面,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比人更大的优势。人工智能的超大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在规范化、程序化领域,远远胜出人类。基于此,教师的教育不应该更多着眼于纯知识的教授,而应该更多着眼于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着眼于陪伴式教育,这正是人类量子化思维自主意识的基础,它有人文温润的情怀,有当下弱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或许才是教师未来的教育之路。
20、我们一直坚定地行走在教育大道上,坚定本身充满了情怀;我们不一定有体面的生活,因为“体面”可以得到不同解读。但是,我们可以坚守有尊严的生活与工作,这与一切的物质和荣誉无关,只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内心的丰富和高贵有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据说,犹太家庭,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家长都会向他提出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
有些孩子会:“钱,值钱的东西,黄金,钻石。”
这种情况下,母亲将进一步引导,“它应该是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
孩子愣住了,这确实超越了他的思维层次。
母亲就会告诉他答案,“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在对事物的选择中,人们发现智慧就是教育的原点。
我所认为的智慧包括三个层次,知识,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
知识是什么?
数理化,生物,天文,地理,这些自然界的知识。这些知识无论放在哪个国家,都是一致的,因为这世界本来的面貌,谁也扭曲不了。
知识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每一个孩子能掌握多少知识,基本上就是看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了,这一点并不复杂。
复杂的是判断能力。
我所说的判断能力指的是社会事物和人际交往中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这个孩子遇到问题时,如何去解决自己的困扰,得出正确的答案和作出准确的选择,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才是真正体现智慧的地方。
如果一个老师说,我说的都是对的,你们遇到任何事情都按老师说的去做,这绝对不是教给孩子智慧。
比如,有些老师就喜欢说,某些人就是坏,坏到透顶,我们要反对他。这些老师可能自己都没搞明白,某些人坏在哪里,自身的认知极其不全面,却从小在孩子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并不断强化。这种行为是灌输,不是教育。
老师们最喜欢教育孩子服从了,从他们的职业角度来说,这样他们很轻松完成工作,且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
我记得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有这样一件事情,上体育课的时候,一个孩子带着口罩跑步,结果呼吸不畅,猝死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因为老师没有下令摘口罩,所以学生不敢违抗指令。
学生带口罩跑步猝死的另一面,我们的孩子太老实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戴口罩跑步是不是问题?那名猝死的学生发现了吗?也许是发现了也不敢提出来吧?
倡导自由、 平等,友爱,善良,诚信,这是基本的价值观。 在这些价值观的基础上,遇到任何事情,能够有自己独立思考,遇到事情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而是作出自己正确的决定,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启发孩子的善意,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我想,这应该才是教育的原点。
关于教育原点的问题,也许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也有很多争议,我的观念是这样的:
教育的原点就是人。智慧、能力、爱、良知都以人的名义聚集在一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