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7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现实使命》这部作品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个人感悟 (Clarify the Core Theme and Personal Insights):" "理解作品主旨:" 首先要准确把握《现实使命》这部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探讨了什么样的现实问题?主角面临的核心“使命”是什么?这个使命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提炼个人感悟:" 观影/阅读后,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哪些情节、人物或台词让你印象深刻?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关于人生、责任、价值、社会等方面的思考或感悟?这是观后感的灵魂,要重点突出。
2. "结合具体情节与细节进行分析 (Analyze Specific Plot Points and Details):"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只停留在“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这本书”或“它很有意义”这种表面评价上。 "引用实例:" 选择作品中有代表性的情节、人物行为、关键对话或象征性的细节,作为支撑你观点和感悟的具体证据。例如,主角是如何一步步完成他的使命的?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他是如何克服的?这些情节如何体现了作品的主题? "分析深度:" 不仅要描述“是什么”,更要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分析这些情节细节如何服务于主题,如何引发
作者:陈永胜(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高校要积极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做好“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做到往实里抓、往细里做,有形、有感、有效,做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坚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一主线
高校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在践行初心使命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坚决做到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力、与高等教育事业同向同行、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化“五个认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示范基地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高地。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
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活动、进网络、进生活。
要科学系统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精神和价值,结合时代精神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和宣传教育,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
要坚决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用好高校所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团结优良传统资源,积极搭建多类型教育平台和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持续深化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同,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夯实工作基础,发挥学科优势,体现办学特色,构建充满活力、丰富有效的“三全育人”体系。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高校要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代文明教育,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大学校园落地见效,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推动“五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以“四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向校园渗透,确保各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高校要深入总结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向师生讲清楚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共同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关系,不断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努力为各民族大学生创造共居环境、共学平台、共事机会,营造共乐氛围,全方位服务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全力抓紧抓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高校要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引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教育宣传,引导各民族师生通过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彼此之间情感交流,引导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向全面纵深发展。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的智库作用,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跟踪监测,提升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使教育真正成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1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党建书坊】
作者:吴青(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报要闻评论部编辑)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由学习时报编辑部编写,反映开国元勋们为共和国事业和人民幸福前程砥砺奋斗的《初心与使命》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经上市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上市仅3个月,发行量就已近10万册。
这本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书,由党史研究专家学者从开国元勋们的光辉革命历程中采撷出人生精粹,凝练成短小精致的6篇文章。读《初心与使命》一书,就是一次追本溯源的旅程。
书中为我们展现了在民族危亡、国家动乱、家园破碎的至暗时刻,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登上历史舞台,追寻为之奋斗一生的信仰理想。在那个时代,开国元勋们在不同的地方秉持同样的情怀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带着至诚报国为民信念,上下求索真理,完成了从满腔热忱的爱国主义青年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书中所展现的开国元勋们的初心与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的纯真底色,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份初心心怀人民,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性光辉,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确立初心不易、坚守初心更不易。初心是出发者的心,也是初学者的心,需要在岁月中继续锤炼充实,需要在时间中不停磨砺升华,需要在考验挑战中不断精进成熟。我们从书中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初心与使命。他们的经历虽然不同,但是他们初心与使命相同,都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书中告诉我们,开国元勋们无论身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哪个阶段,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相伴,在学习思考中不断坚定初心。毛泽东一生反复阅读马列著作,从中获取智慧和力量。周恩来在长征的时候一直将《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朱德在80岁时还坚持研读党中央规定学习的32本马列著作。邓小平在88岁高龄仍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陈云即使被下放江西蹲点调查,也随身携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书籍进行学习。
书中还告诉我们,开国元勋们一生都在践行“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的誓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直到生命的最后岁月,依然坚守着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组织的根本属性。开国元勋们鞠躬尽瘁,只争朝夕的人生境界和为人民谋求幸福的人生追求,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在这个时刻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开国元勋们的初心与使命成为我们的标杆,指引着我们的航向,照亮我们的前进道路。
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懈奋斗。我们要把信仰、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获得信心和定力。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1日05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