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7 14: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莫言《母亲》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深刻、有见地且结构完整的文章:
1. "准确理解《母亲》的核心内容与主旨:" "背景了解:" 简单了解《母亲》的出处(是《红高粱家族》的一部分,还是独立篇章?),以及莫言的写作风格(魔幻现实主义、乡土气息、语言独特等)。这有助于你把握文章的基调。 "情节梳理:" 清晰地回顾故事梗概,特别是围绕“母亲”这一核心人物的主要事件和经历。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经历了什么苦难?她对“我”(或家族)意味着什么? "主题把握:" 思考作者通过“母亲”这一形象想要表达什么?是歌颂母爱的伟大与坚韧?是展现底层人民的苦难与生命力?是反思历史与人性的复杂?还是通过母亲的视角展现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图景?抓住1-2个最核心的主题,作为你读后感的主要立论依据。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与观点:"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文章的所有方面,选择一个你最有感触、最有话可说的点深入挖掘。例如,你可以重点分析母亲的性格特质(如隐忍、坚强、慈爱),或者分析
对于莫言作品,我年轻时读过他的《红高粱》,就是一抗日作品,也算通俗易懂。后来,由于忙于工作,对文学作品关注较少。后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声如日中天。听说他作品卖得很快,但我无缘拜读。
忽然之间,网上对莫言的争论多了起来。大致说起来,负面的说法是莫言撒谎,抹黑新中国。这反而促使我囫囵吞枣,读了莫言部分作品。长篇的只了解个大致,就不多说了。但莫言的随笔《母亲》竟也有人攻击,恐怕就太不人道了。我读了读莫言的《母亲》,只有一个感觉,平凡而伟大。说平凡,因为天下母亲都这样。特别是生活在贫困中的母亲,她在为一家人的衣食操劳。当她面对空空的米缸,无米下锅,那种无助无奈的感觉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当读到莫言母亲用棒槌锤打野菜的情景,我就想起我母亲的身影。也是在那个年代,因为缺粮,我母亲与邻居几个大婶趁着黑夜到生产队的树林里偷摘了一袋子树叶,第二天做渣腐当饭吃。莫言对母亲依赖怕母亲忍受不了贫困自杀的心理,我小时候也经历过。那是一个麦收季节,母亲由于生活上的矛盾和父亲吵了架。她自己躲在角落里哭得很伤心,也没有出工,这是很例外的事。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怕母亲想不开自杀。我本也应该出工到生产队拾麦穗的,由于怕母亲出意外,在家陪了母亲一天。所以,我感觉莫言对母亲的描写非常真实,没有一点撒谎的成分。
在莫言的《母亲》中,莫言还插叙了一段以色列轰炸贝鲁特后,一位阿拉伯母亲的表现。他就是衬托母亲精神力量的强大,对生命的珍惜,对家乡的热爱。但有人连这也攻击,说莫言别有用心,说莫言的母亲还不如那位母亲。起码人家为了生活在叫卖,在举拳头抗议。更甚者,有位评论者还将贝鲁特的母亲说成以色列母亲。这说明啥?说明有些人连莫言文章就没读明白,只是为攻击而攻击。
莫言由于对中国集体经济时代的困难有所描写,得罪了某些极左余孽,受到攻击。但攻击莫言可以,别污蔑伟大的母亲。
作者:莫言
01
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
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
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02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小时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
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
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03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
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
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怜悯和同情。
04
最后悔的一件事。
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诚实和耻辱。
05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
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坚强和不屈。
06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人生和处世。
07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
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那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
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学习和生活。
08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
那时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
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志愿和梦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