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挑选《我的校园日记400字》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7 16:26

写作核心提示:
这篇关于“我的校园日记”的400字作文,你可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来写好它:
1. "明确日记的核心内容:" 400字作文篇幅有限,你需要聚焦于"一天中校园里发生的某一件或某几件让你印象深刻、有感触的事情"。是课堂上老师讲的一个有趣的故事?是课间和同学一起发生的某个小插曲?还是放学后参与的一项活动?选择一个具体的点深入描写,而不是泛泛地罗列校园生活。
2. "突出“我”的视角和感受:" 这是“我的校园日记”,重点在于“我”的体验。要写清楚"你"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以及"你"当时的心情和想法(比如开心、兴奋、困惑、感动等)。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3. "运用具体细节描写:" 为了让文章生动形象,避免空洞,需要加入"具体、生动的细节"。比如:
"人物描写:" 同学们的表情、动作,老师的声音、神态。
"场景描写:" 校园里的某个特定地点(如图书馆角落、操场、某个教室),当时的天气、光线等。
"语言描写:" 如果是记叙对话,要写出对话的内容和语气。
"感官描写:"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气味?感受到了怎样的
怀念校园时光
怀念校园时光
作词:孙书林
宽大的操场上青春在飞扬,
你追我赶是谁和谁在叫嚷。
书本的墨香是知识的琼浆,
春去秋来梦想在悄悄成长。
教室的走廊有故事在传扬,
悠扬的歌声是谁为谁在唱。
毕业的那天泪水含满眼眶,
收拾书包带不走纯真模样。
始终怀念那段时光,
老同学如今怎么样?
曾记得,课堂上,
一张张笑脸多么明亮。
常常想起那段时光,
老同学如今在何方?
情最厚,意最长,
那些美好永远被珍藏。
2025.07.19.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姓名,孙书林,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小说家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入编《中国小说家大辞典》并获中国当代小说奖,出版、发表长篇小说多部。近十多年,创作歌词万余首,四千多首歌词谱曲,四百多首歌曲在央视和全国各地演唱会演唱。多次获全国征歌奖。《记住乡愁》获中央电视台征歌优秀歌曲奖。
我的学校我的班
题记: 近期,母校公众号《青春就在西北政法》的征文“我一个……,怎么就……”火爆了。品味若干以此为题目情真意切、气象万千的文章后,之前一直在打腹稿的“我一个文学爱好者,怎么就学了法律”,感觉无法与诸多已成为作家、诗人的学长学姐以及学弟学妹齐步并肩,如何厚颜也不能以此题目撰文, 于是就想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进入挚爱母校—西北政法学院,作为法律系 1985 级 9 班的学生的平常,以及经常萦绕在心中的那些美好回忆和真实感受。 1985 年 11 月 85 级 9 班部分同学于临潼骊山下 从 1985 年到 2025 年,弹指一挥间,已经与母校和亲爱的同学们相识四十年了。四十年的岁月,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倏忽一瞬,但属于个人的记忆却是无数画面和镜头精彩的排列组合,可以厚书。回忆入学以及在学校的 4 年,那些点点滴滴如滴漏日子,于我都是难以忘怀的美好……
入西北政法记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考上大学既是不得了的事件,同时也充满偶然和命运使然的无常(关于命运无常、偶然和必然,知天命的年纪的感悟颇多)。 960 万平方公里上偏安一角的高原城市普通家庭的我、我们,那时去哪里上学和如何选择学校,始终都是懵懵懂懂的。现在,经历过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诸多后辈高考和报考的林林总总,看着各类指南和特殊导师的分享、规划和指导,回想过往,只能一声叹息。 往事回忆必须更久远一些。小学的自己学习成绩还可以算是优秀的。那时小学是五年制,小学毕业的最后半年需要冲刺时刻,我却沉浸在了电影的世界里。妈妈所在的工厂隶属于新闻文化系统,当年规模比较大,我们住在这个工厂的家属院。厂里有医务室、澡堂、图书室、球场等等,尤其是有一个让孩子们自豪感爆棚的电影院(我们称作礼堂),在 1980 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解禁的所有电影都不止一次在我们礼堂放过。于是,我这样一个从小就对文学、文字敏感女孩子,完全痴迷了。《青春之歌》《柳堡的故事》《家》《我们村的年轻人》《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楼梦》《女驸马》《刘巧儿》《追鱼》……《虎虎虎》《日本海大海战》等等,甚至每部正片开演前的纪录片,记得有一部《中国八大名酒》都看过七、八遍。那些徜徉在电影剧情和境界的夜晚温暖又难忘。当时哪里知道,所有的看似轻松美好都是被命运标好价格的,提前享用了,都需要在以后的岁月以各种形式一一偿还。 小学毕业考试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自己却并不明白),虽然进入了当时差不多是省内最好的中学,也分到了两个重点班之一的 2 班,但成绩绝对是靠后的。在班上同学都在明里暗里比学赶超时,我依然混混沌沌不知所往。同班有个同学跟我成绩傍七傍八,关键我俩都还有共同的爱好:文学。 于是,我俩很快就形影不离地黏在一起,在她家那浓浓树荫笼罩的房间里,一起看小说、一起看聊电影和演员(其实是对美的向往),一起聊作家梦,一起天马行空幻想,她还曾问过我是想当主任记者还是高级编辑(在当时无疑是很高端的问题),我稍作踌躇选择了主任记者,她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我给自己起了个笔名:慕黛(羡慕林黛玉),我俩还曾一起写过一个“小说”,投稿给《少年文艺》……她的父亲在电影公司当领导,所以常去附近的影院蹭电影看,当时所有电影制片厂出版的剧本杂志(是的,每家电影制片厂都有自己的戏剧文学出版物)每一期在她家都能看到,我俩经常完全沉浸在各种剧情中,那个年代的电影即使没有看过也一定浏览过剧本,《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就是先看的剧本才又看的小说。成为一个作家,是当时最美好的希冀(虽然并不知道要怎么做,更不知道还有戏剧文学,还可以当编剧、剧作家)。趟过岁月的河流许久,才知道在那个年代怀揣文学梦的少年何其多,而当作家不仅仅要有才华,更需要坚韧的意志和不断的笔耕! 没有成为小作家,却差点坐到了家里。中考重点中学失利,差 7 分没有考到我们所在的重点高中,在家哭了一天,就开始复习备考,因为当时如果考不上重点,普通中学还需要再考一次!所以在考上重点的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里,我们这些落榜者又开始奋力冲刺。在家里一位长辈指导下选择的普通高中是自己极不愿报考的,因为声誉不佳。长辈伯伯要去这所学校当校长,说要好好整治校风,抓升学率等等,而且这所学校的高一是最后一届两年制高中,预测两年后的高考竞争相对较小。无奈之下又考一次,以文科班第二的成绩开启了与物理和化学彻底绝缘的高中时代。 高考的成绩似乎延续了中考的情形,距离重点线(那时没有一本二本之说)还是差几分,还是文科班第二,虽然在高中时为着文学梦还时不时写点什么(高考前 2 个月一首小诗刊发在有点影响力的《少年文史报》上),但这个成绩距离特别想上的武汉大学新闻系当然遥不可及。报志愿极简单,校长伯伯一算,就定下了能报的学校,他建议报辽宁财经学院,他说:学院在大连很不错,此校 1 年后更名东北财经大学,晋升重点院校,当然这都是无法预知的后话啦。其时,家里人都不赞成报这儿,母亲是说太远,到北京已经很远,何况还要在北京转车;大舅出差多,去过东北,他说东北要吃高粱米,不好吃云云。当时别说能眼见万里,就连简单的职业规划和爱好分析等等都很奢侈。 自己拿主意!最后还真是自己决定的。小学起就玩的发小小清,她家和我们的家属院就隔一条马路,初中时除了那个想一起当作家的同学,跟她玩的最多,喜欢去她家,在她她家看电视和感受大家庭的热闹和温馨,她是家里的老幺,有好多姐姐和一个哥哥,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兄长,他上的大学就是西北政法学院。后来知道他是 81 级的学长,毕业后在我们省高院工作,每个假期他回来都会带很多书,让我着迷,最难忘的就是很多案例汇编,觉得神秘又高冷,不由地想靠近,于是这个学校也以让人无比想探究的姿态出现了,跟伯伯一说,他觉得可以,西安离家近,是大城市,家里人也一致同意,于是命运就将懵懵懂懂的我带进了母校—西北政法学院!
法 85 级 9 班
多少年之后才知道在艺术院校里有戏剧文学专业,不知道若当年有见识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反正最后坐在了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 1985 级 9 班的教室,与来自西北 5 省以及河南、四川、湖北、内蒙等地的 45 名同学成了同窗。我们那一年学校招收 10 个班(其中一个是来自新疆在西北民族学院上完两年预科的民族班),那年学校规定的报考年龄必须年满 17 周岁,所以只上了两年高中的我成为我班年龄最小的。我们班长曾说,可惜你的生日刚好在假期,不然全班同学可以给你过一个难忘的生日(让人黯然伤心的是他于年初突然离世,享年 59 岁,他的意外故去更让奔赴花甲的我们感受到生命无力、命运无常)。我们年级岁数最小的同学是我的同省老乡雅君,生日是 1968 年圣诞节,她现在北京做律师。 : 1986 年 4 月 517 宿舍同学于校门口 : 1989 年 6 月 517 宿舍同学合影 最近刚看过《新周刊》刊发的一篇文章《 00 后大学舍友,最熟悉的陌生人》,令人感慨唏嘘,于是回忆起同学舍友,更觉冬日暖炉夏日凉风……同学海滨现在银川某机关,在同学中也数年少的他,最爱说的就是“同学不仅仅是命运撮合在一起的,更是自己选择的家人”。因为是政法院校,学校明确男女生比例是 3 : 1 ,位于雁塔校区的女生宿舍仅 1 栋,号称“熊猫馆”。我们班女生在 85 级又最少,只有 11 个(分在女生楼 516 、 517 两个宿舍),物以稀为贵,似乎友谊又最深厚。 :1988 年校足球队 85 级部门队员与教练合影 我们 85 级 9 班是自由而充满活力的一个集体,有体育特长的同学格外多,校足球队、篮球队、武术队、体操队等等都有我们班的同学,尤其是最吸眼球的足球队,有 4 位同学加盟。 运动和赛事最具凝聚人心的力量, 1987 或是 1988 年,学校举办以班级为参赛单位的全校足球联赛,我们班球队在仅有 2 名外援即 85 级 3 班的两位校队球星乔同学和袁同学加持下,以“九三”联队称号拿下过校际冠军,让我们自豪很多年!而球队球星们的风采多年后依然是我们聚会时津津乐道的话题,特别是少强同学那门前倒勾射门的一脚,不知是否还有当年的美少女留在记忆里?年级男女篮球赛都能拿到第一,每次比赛时啦啦队气势恢宏,彰显了无比的凝聚力。同学们组队去临潼、去南五台,骑行 80 多公里去楼观台,留下无数美好记忆……毕业实习我们班在洛阳,在两个城区的检察院和法院,大家又在不同领域学习实践,沉淀积累、进取提升,还在洛阳搞了一次颇有规模的法律咨询活动。
1989 年 5 月部分实习同学与老师摄于洛阳涧西区检察院、法院前 我的实习单位是洛阳涧西区检察院刑检科, 跟着老师去看守所提审,学写讯问笔录、起诉书等等,出过两回庭,很羡慕在经济检察科的同学,可以出差。大家都喜欢牡丹城,工作之余大家喜欢在单位楼顶的平台上,跟着学了国标舞的登峰和素君同学一起舞蹈。同学们骑自行车去龙门石窟,和在西工区实习的同学坐警车上过中岳嵩山、游览少林寺……聚集无数共同记忆的同学们情感足够深厚,并随着岁月持续发酵变成不变味的浓烈陈酿。 :1989年6月法85级9班毕业合影
后 来
时光的梭子编织过的岁月,留在每个人记忆里的都是五彩斑斓,而学校给予我们的痕迹和烙印终身难忘、终身相伴。 毕业后我分配到省会市公安局工作,并于 1996 年考录到现在的单位,虽然也是因为行政执法需要的法律专业才转行,但此后基本从事综合行政工作,与专业渐行渐远,经常自嘲是“法盲”(但因为法律专业背景被推荐做了 10 年人民陪审员)。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遇到无数校友,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即使在从事平凡的司法工作,都由衷感念母校给予的一样—法治思维和理念,这也是无数法律人一种坚守和信仰。自己曾无数次回忆思考母校给予我的,觉得更丰厚。 首先,是一个伴侣。毕业后我与同班同组张同学组成有磕碰但还算和谐的家庭,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现在也成家立业,让我有了可爱的双胞胎外孙女。其次,是胜似家人的同学。特别是一个宿舍的她们,都是相知相爱的好姐妹,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亲密,无论何时何地可以无限交流。还在岗位上他们,大家相互鼓励,依然清澈的眼神和铁肩担道义的坚韧与共。最后,就是法律的思维。毕业后虽然没有从事法律专业工作,但学到的法学逻辑和法学思辨能力,对自己帮助极大。当然喜欢写点什么,也让自己在单位写公文、写论文、写领导讲话、写信息宣传稿件,偶尔也写点散文、诗歌、随笔散落于地方和系统报纸杂志。曾经从个人的角度对文学和法律两个专业进行对比思考(本没有可比性),觉得就是故事的扩写与缩写。文学就是把简单的故事和事情丰富丰满,加上无数的修饰和内容形成短篇、中篇和长篇;而法律却恰恰相反,无论故事案情如何复杂、如何千丝万缕、千难万险(特别是案例中的设定更是千奇百怪),最终就是要思维缩略、抽丝剥茧、还原根本,找到最合适的最简单的法律规定和依据。所以无论什么起点和终端都是简单,最淳朴的简单。大道至简。 正如穆旦诗作《冥想》“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虽然曾经是普通的生活,但隽永而美好。 : 2017 年 10 月部分 1987 、 1988 年校足球队在队球员于长安校区参加友谊赛后合影;
:2019 年法 85 级 9 班部分同学返校留影; 后记:写下这些文字,到西安工作也有 1 年多了。每次路过熟悉的雁塔校区(曾经感觉堪比国务院的无比恢弘的学校大门,在周围高楼的映衬下已经有些不起眼了),都有恍如隔世的神奇感觉,对母校的情感愈加深厚,我们需要用语言反复表达:我爱母校! :近日路过雁塔校区随手拍。 本文作者笔名丁香情结,西北政法法律系1985级9班学生校友,现在某驻陕中直单位工作。 欢迎各位校友继续投稿,讲述自己当年选择西北政法的故事~~ 我们的投稿邮箱: xibeizhengfar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