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7 16:42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学校活动互动作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学校活动互动作文:注意这些细节,让你的文章更出色"
学校活动是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也提供了锻炼能力、增进友谊的平台。而“学校活动互动作文”,则是一种将参与活动的体验与观察思考相结合,与他人或不同活动进行对比、交流的写作形式。它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更能深化我们对活动的理解和对校园生活的感悟。要想写好这类作文,以下几方面的注意事项不容忽视:
"一、 紧扣“互作”核心,体现交流与对比"
“互作”是这类作文的灵魂。写作时,切忌仅仅停留在对自己参与活动的简单描述上,而应突出“互相”这一关键词。你需要思考:
1. "与谁互作?" 是与同学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是参与跨班级或跨年级的活动?是观察并比较不同社团的活动?还是将此活动与其他学校活动或社会活动进行联系?明确你的“互作”对象或参照物,是文章立意的关键。 2. "如何互作?" 描述合作的过程、交流的火花、互相学习或互相启发的情况。如果是对比,要清晰地列出比较的维度和具体内容。 3. "互作带来什么?" 这部分是升华。通过互作,你获得了什么新的认识?是否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刘佳慧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8月1日,以“传承红色基因,致敬英雄模范”为主题的青少年红色主题活动暨《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纪念邮票首发仪式在成都市新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由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成都市新都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青团成都市新都区委、中国邮政成都市新都区分公司、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立足于共青团成都市新都区委新“Young”思想铸魂行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铭记英模功勋,筑牢信仰之基,砥砺强国之志,凝聚奋进之力,为新都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与时代活力。
活动在激昂的红歌中拉开序幕。嘉宾们共同为饱含崇高敬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纪念邮票揭幕,宣布邮票正式首发。这套邮票生动镌刻了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十位英模的光辉形象,方寸之间铸就了永恒的精神丰碑。
家长带孩子参观红色主题邮展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是新都区推动新“Young”思想铸魂行动走向实践、服务社会的一次生动体现。在“听我讲英雄的故事”环节,特别了来自2025年新都区“青马工程”产业青年专题培训班的优秀学员代表赵航、吕亚萍,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学院学生刘书宇,和毗河中学学生杨若依共同讲述英模故事。他们以新时代青年和少年儿童的视角,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董存瑞、林俊德、张超、苏宁四位英模的感人事迹。配合珍贵的史料展示,他们的讲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少年。孩子们深受感染,踊跃参与互动,纷纷上台分享自己心中的英雄故事。
孩子们在信笺上写下对英模的崇敬之情
随后举行的“写给英雄的时空信笺”环节上,孩子们在家长陪伴下,将对英模的崇敬与立志报国的决心倾注笔端:“致敬英雄,您的精神照亮我前行的路!”稚嫩而真挚的笔触,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庄严对话。
现场还开放了红色主题邮展,邮票是历史的“邮差”,带着英雄的故事穿越时光而来。集邮专家引领大家透过珍贵邮品,重温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活动设置的文创打卡点也吸引了众多家庭参与互动,氛围热烈。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邮票首发这一国家行为与沉浸式红色教育的创新结合,打造青少年新“Young”思想铸魂政治引领的生动课堂,深刻表达对英模精神的尊崇与铭记。精心设计的“故事悟精神”“书信表心声”“邮展看历史”等立体化体验路径,让抽象的红色基因变得可触可感、可学可践,助力青少年在铭记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致敬楷模中明确成长方向,使英模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深深扎根,转化为他们日常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让榜样力量浸润心田,促进新时代文明风尚在青少年人群中蔚然成风。
供图:新都区委宣传部
编辑:王海静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
本文来自【四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近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志愿服务队深入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炎帝学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乡村学校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服务队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设计并实施支教课程,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随县炎帝学校作为县级义务教育基地,在校学生多为乡村留守儿童,本次活动通过主题支教,既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又彰显了高校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
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志愿服务队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以“泥塑艺术传承”为主题的支教课程,为期两天。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环节,旨在引导随县炎帝学校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泥塑文化、掌握基本技巧,并激发动手创新能力。
课程伊始,志愿者讲师系统讲授了泥塑的基本知识。内容涵盖泥塑艺术的历史渊源、主要流派和工艺要点:泥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之一,其制作基于泥土的可塑性,常见于民间玩具和庙宇装饰;讲师强调湖北本土的孝感泥塑特色,并辅以多媒体资料展示泥塑作品,如《三国演义》人物群像和现代创新造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同时,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包括泥土选择、工具使用及卫生注意事项,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随后,动手制作环节分组进行,学生热情高涨。志愿者团队通过“导师带徒”模式,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个人作品:学生领取黏土材料后,在导师指导下构思设计,如动物造型或家乡元素,并实践“捏、塑、雕”基本技法;过程中,志愿者耐心示范细节处理,如如何固定结构和使用色彩渲染,并颁发简易证书,增强学生成就感。本次活动现场互动活跃,学生反馈称“不仅学到了传统技艺,还锻炼了手脑协调能力”。整个课程凸显志愿服务队“知行+”精神的实践性,为乡村教育注入鲜活文化活力。
此次活动不仅有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乡村学生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还深化了校地合作机制,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志愿服务队以“知行合一”理念引领实践,强化了高校服务社会效能,体现了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