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7 23: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课程思政工作计划的文章,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一、 明确目标与定位 (Clear Goals and Positioning)"
1. "核心目标清晰:" 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还是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要具体、可衡量。 2. "育人导向突出:" 强调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贴标签”或“加内容”,而是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体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3. "与专业课程结合:" 明确课程思政如何在具体的专业课程中实施,避免与专业课内容生硬拼凑或“两张皮”。要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
"二、 吃透政策与要求 (Understand Policies and Requirements)"
1. "遵循上级精神:" 深入学习和领会国家、省(市)、学校关于课程思政工作的最新政策文件、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确保工作方向不偏离。 2. "结合学校实际:" 分析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和现有基础,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计划,避免照搬照抄。
"三、 细化内容与路径 (Detail Content and
近日,南安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联合印发《南安市2025年“品味成功”大思政课工作计划》,聚焦“品味成功”这一主题,充分挖掘南安作为成功之城的特色资源,通过打造精品研学线路、提升思政课程质量、打造特色“成功课堂”、强化思政教育实践、办好专题成果展示等五方面举措,深度推进思政教育和市情教育有机融合。
根据工作计划,在打造精品研学线路方面,策划生成“一市三城”3条思政研学精品线路,进行整体发布。引导各研学教育基地至少设计3门思政课教学提纲,分层分类开展思政研学。组织11个“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实践研学点进行“比拼晾晒”,开展互学互鉴。
在提升思政课程质量上,开展思政精品课程征集展示活动,聚焦海丝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南商文化、石文化、南安华侨精神等主题,生成一批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特色课程。发挥“南安市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作中心”作用,以《“大思政”理念下提升育德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为引领,开展“讲台上的新思想”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形成典型经验。
同时,打造特色“成功课堂”,加强与市域内4所高校的联动,引导大学生到11个“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实践研学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阵地开展研学活动,探索研学点、基地、行业协会、企业等与高校学院建立校地思政共建机制。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创新思政课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基层一线,围绕南安市“4+2+N”产业体系以及低空、绿源、林下等产业发展,与地方联合研究,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效能,将实践育人融入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指导各中小学校围绕欧阳詹、李贽、郑成功、叶飞、李光前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形成“一校一品”思政课堂,组建全市“成功思政课堂”矩阵,不断扩大思政研学实践圈层。
在强化思政教育实践环节,全面推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公益九月”心理辅导送教服务,第七届校园汉字听写电视争霸赛、第三届闽南童谣大赛、南安市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比赛等活动。
此外,南安还将通过评选思政工作优秀案例和思政课精品课程、制作思政课专题片、参观工作成果展、思政德育类实践展示等形式,举办南安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会暨“品味成功”大思政课专题展示活动,着力提升南安市大思政课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记者 陈亮亮 通讯员 陈晓龙 吴昕玮)
来源:海丝商报
日前,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组织的一堂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示范课上,该校教授张凌利结合真实案例,重现某型电站供电系统抢修场景,受到听课学员和观摩教员的好评。“没想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也能如此生动结合……”授课结束后,学员缪越龙说。
“落实课程思政育人要求,需打破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分界线’,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现有机统一……”该校领导介绍,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真事牵引、真人示范、真会排障、真学强能、真懂铸魂”“五真”教学模式,以点带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
近年来,该校广泛搜集一线部队演训案例,精心编撰《通信技术基础》等10余门课程思政案例,并制作成“活页教材”下发学员;常态组织教员集体备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从授课语言到课堂设计,集思广益合力打造精品课;鼓励学术带头人多讲示范课,用生动鲜活的真实案例引发思想共鸣,助力提升教学育人质效……
实践中,他们还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规律,科学制订年度课程思政育人计划,同时以新域新质专业课程为主要抓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往实里走、往深里落。
该校领导介绍,“五真”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元素、新动力,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含战量”,打造出一批精品课,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李启刚、张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