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8 09:12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丰富日记内容的作文,重点探讨了需要注意的事项:
"点亮心灵的灯塔:如何丰富你的日记"
日记,被誉为心灵的“秘密花园”和时间的“忠实记录者”。它不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更是我们审视自我、梳理思绪、储存情感的宝贵空间。然而,许多人的日记常常流于形式,成为流水账式的记录。如何让日记真正“丰富”起来,成为反映内心世界、促进个人成长的镜子呢?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一、 深入挖掘,超越“流水账”"
最常见的问题是将日记当作记账或备忘录,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要丰富日记,关键在于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和自己的感受。不要满足于“今天下雨了”、“参加了会议”,而应深入思考:
"发生了什么?" (客观描述事件,但简洁明了) "看到了什么?" (注意细节,感官体验:颜色、声音、气味、触感) "听到了什么?" (他人的话语、环境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引发的联想) "感觉如何?" (情绪是核心!快乐、悲伤、愤怒、焦虑、平静……尝试具体描述情绪,而不是笼统地说“我很开心”或“我很累”。) "思考了什么?" (事件引发的思考、联想、疑问、对未来的规划) "学到了什么?" (从经历中提炼经验
孩子写日记太过简单,如何引导孩子记录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家长朋友们可以尝试着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孩子:1、引导孩子提高观察能力;2、引导孩子提高想象力;3、引导孩子学会描写方法;4、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情感。
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的特点,平时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多引导孩子对某个事物多角度去观察,找出这个事物的普遍特点和独特的特点特征。通过不断地引导孩子去寻找事物的独特特点,孩子在写日记的时候,就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维度对这个事物进行描述,甚至在写日记过程中,还会与类似事物进行对比,这样写出来的日记在内容上就比较丰富了!
日记除了要记录一天中遇到的比较新奇、比较奇特、比较让人难以忘怀的事和人,还要让孩子学会想象。把这种美好的事,进行加工升华,装上想象的翅膀,记录下事实过程的同时,能对结果赋予更多的想象空间,对未来赋予更多的期待。充满想象力的日记,内容会更加灵动,富有生命。
同样的一个事物,可以让孩子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描写,可以从不同的角色去描写。也可以引导孩子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去描写。让孩子学会描写景物的技巧,让孩子学会描写人物的技巧,让孩子学会描写一件事情的写着技巧。孩子掌握这些描写方法和技巧后,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会比较有层次感,结构感。让日记整体结构更加完整。
写日记不能只记流水账。不能只是干巴巴地简单记录一些过程。要让孩子学会代入情感,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感悟或领悟需要记录的事和物。学会表达情感,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有情感,日记内容才有灵魂,才能真正记录自己某一天的情感。
总之,要让日记能记录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家长朋友们要多费点心思,让孩子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多想象、多表达、懂表达,日记才能真正记录下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记“民情事” 架“连心桥” 建“智慧库”
浙江嵊州坚持与发展“民情日记”不断丰富时代内涵
这本“日记”,从“本上”记到“线上”,至今已记了26个年头;从记录百姓的“家长里短”,到汇聚建言“共富大计”,这本“日记”,记的是“民情事”,架的是“连心桥”,还是干群“双向奔赴”共建的“智慧库”。
1998年,浙江省嵊州市发起旨在密切当地干群关系的“民情日记”活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发端于嵊州雅璜乡的“民情日记”活动,要求乡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这一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群众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20多年来,“民情日记”以人民为中心、密切干群关系、锤炼干部作风的核心要义不断夯实,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目标持续升级,逐渐走遍浙江,走向全国,成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
与时俱进,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在嵊州石璜镇雅璜村(原雅璜乡)的“民情日记”实践中心,陈列着一本早已泛黄的笔记本,封面用钢笔写着“民情日记”4个字,日记本的主人是时任雅璜乡党委书记李春阳。1998年3月23日,他记录下这样一件事:53岁村民刘仁香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非常困难。他在日记中呼吁,乡干部少抽一包烟、少喝一杯酒,为村里的困难户捐款。这便是最早的“民情日记”。
当年,嵊州雅璜乡开展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为主题的“民情日记”活动,架起了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这一基层治理“法宝”传承至今,同时,载体不断升级,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
“原来主要是家长里短,现在老百姓反映的更多是利益问题,比如路怎么修、茶叶怎么打品牌。”见证“民情日记”20余年变化历程的石璜镇退休干部莫国桥说。随着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利益联结关系日趋复杂,在“求富”方面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香榧是营养丰富的高价坚果,在嵊州市谷来镇有较大种植面积。由于产量增加和市场行情波动,榧农“丰产不丰收”是近两年谷来镇干部“民情日记”里出现的高频词。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举办“香榧开摘节”打响“嵊州香榧”品牌;将高品质香榧加工成巧克力、太妃糖;精油公司研发香榧精油……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形成合力,让香榧真正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果”。
此外,嵊州市还将“民情日记”服务对象从农村拓展到企业,衍生出“企情日记”等新模式,切实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定向服务。据了解,目前嵊州全市已设立990名驻企服务员,每周三固定扎在企业一线,负责定期沟通对接企业需求。
与当年绿皮封面的手写日记本不同,如今的“民情日记”逐渐被智能化平台所取代。借助“大数据”和“民情大脑”,嵊州不仅提升了民情管理的效率,也增强了对民众需求的精准回应能力。
冬日暖阳下,雅璜村村口的广场上满是村民们晒的红豆和番薯,在竹编晒盘中铺成一层层艳丽的红与金。驻村指导员胡佳薇带领记者走访村民家中,和村民熟络拉着家常。
胡佳薇打开手机上的“浙政钉”应用,进入“民情日记”小程序。记者看到,她已上传144条民情信息,包括推广种植新品种番薯、帮助村民打井解决用水问题,以及医保缴费咨询等。这些数据被实时上传到“民情大脑”大数据后台。
“民情大脑”整合了政法委、公安、民政、人社、住建等24个部门的数据,并与“民呼我为”“枫桥式协同治理”“浙里兴村治社”等7大平台实现联动。今年以来,“民情大脑”已汇聚39万余条民情数据,推动问题解决更加高效、系统。
嵊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周勇说,“民情日记”重塑线上线下工作体系,形成了涵盖个人基本情况、网格信息、一老一小、育龄妇女、低保低边等个性化标签的数字民情档案,累计建立71万余份。“这些数字档案相当于一个永不流失、不断更新的电子档案,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周勇说。
“民情”中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26年来,“民情日记”活动将基层一线打造成全方位提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实训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密切干群关系的初心始终不变。
近年来,嵊州建立“民情大走访”制度,各级干部对群众开展全覆盖走访;村里及社区每周二开展民情分析会,村社干部和驻村社指导员汇总各自走访情况,及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嵊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史向俊说,“民情日记”的真正生命力来自于不断服务群众,让干部主动下沉,和“枫桥经验”形成补充,在一件件小事中拉近干群关系,党的执政基础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夯实。
“嘴要甜、眼要亮、心要诚、脑要活”,这是雅璜村干部多年以来总结出的和群众打交道、唠家常的“土方法”,做好基层工作,要发挥“大脚板”作用,当好群众“贴心人”。胡佳薇说,“在村民面前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干部”,学会怎么跟群众唠家常,贴近了距离之后,群众才会把问题提出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情日记”从乡村的田间地头延伸到了城市的楼宇之间。这一转变既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
在嵊州市三江街道丹桂社区新落成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丰富多彩的功能设施令人眼前一亮:下午茶空间、亲子阅读空间、儿童乐园,以及能容纳百人的小剧场一应俱全。“服务群众就是以真心换真心。打造舒适的公共空间,我们就是希望居民有空能来坐坐,很多问题在轻松的交流中就能解决,也让社区更具凝聚力。”社区书记沈爽表示。
在一次丹桂社区举行的周二民情分析会上,有居民反映小区卫生服务不足。社区迅速联合物业开展义诊活动,并建立了长效卫生服务机制。对于社区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干部通过“民情日记”上报至“民情大脑”。这一智能化平台能够对收集到的民情数据进行分析,生成“民情报告”,推动基层治理从解决个案问题向解决“类案问题”转变。
让“民情日记”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受访基层干部表示,“民情日记”这一经验有诸多借鉴意义,但同时需要对标调查研究的具体要求,不断与时俱进,让老经验典型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让“民情日记”这个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民情日记’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关键在于坚持求真务实和聚焦群众需求。”嵊州市委书记裘建勇表示,手写方式也好,数字化手段也好,最关键的是把老百姓反映的问题解决好,形成一个闭环机制。老百姓最关注的仍是解决问题的实效,干部把群众一件件小事都解决了,群众才会点头说好。
“推广‘民情日记’要以实事求是为导向,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科学设置考核方案。”嵊州市石璜镇党委书记宋亮说,如果要求必须记多少篇、走多少步,甚至把每篇日记都拿出来评一评,会给基层很大压力;但如果没有量的考核,有的干部则会想着“少走一点”。
“‘民情日记’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有效的基层工作方法,关键是以实事求是为导向,让基层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在书写新时代‘民情日记’过程中树立正确政绩观,得到锻炼和成长。”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说。
与此同时,“民情日记”作为政府科学合理决策的“助推器”作用仍需加强。裘建勇说,随着时代发展,“民情日记”已不仅仅局限在解决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要从中梳理出老百姓最大的关切点、痛点,把情况摸清、把对策提实,凝聚发展共识,并从整体性、全局性上推动发展,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何玲玲 商意盈 李坤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