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8 09: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公益活动的随笔作文,想要写得好、有情有义,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核心感悟是什么?" 公益活动给你带来了什么最深的触动或思考?是关于爱、奉献、社会、自我成长,还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关注?确定了中心思想,文章才有灵魂和方向。 "你想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什么信息?" 是呼吁更多人参与公益,分享你的收获,还是记录一段难忘的经历?
2. "选择独特的切入点 (Choose a Unique Angle):"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公益活动的所有方面。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点切入,比如: "一次具体的经历:" 描述参与某项公益活动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个印象深刻的人:" 讲述在活动中遇到的人的故事,他们的行为或言语给你带来的启发。 "一个特定的观察:" 你在活动中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人们的反应或活动的某个侧面。 "一种情感变化:" 描述自己参与活动前后的心态、情感变化过程。 "小切口,深挖掘:" 从小处着手,更能细致地描绘,也更容易抒发真情实感。
3. "注重真情实感 (Focus on Genuine Emotion):
从2021年6月份起,我国的疫情再一次出现了反弹。秋季开学在即,为贯彻落国家、省、市疫情防控工作部署,8月19日太原市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工作的通知》。为了保证安全开学,太原市烛光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为学校进行防疫消毒。在爸爸和妈妈的带领下,我和妹妹也做起了志愿者,与烛光志愿者们一起对大东关小学与我就读的建北小学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消杀。
在消杀的过程中,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帮忙提东西,而爸爸和其他志愿志们,背上背着消毒液,手上提着机器,就算穿着防护服,里面的衣服也全湿透了,不是雨,不是消毒液,而是满身的汗水。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在每个疫情战场上,与死神抢夺一条条生命的白衣天使们。我们的防疫消毒仅仅只用了两个多小时,而她们却用的是一整天一整天的时间,她们付出的是我们好几倍,几十倍的辛苦。
疫情起起伏伏,可我们的心,却不再像刚开始那样高高低低,因为我们相信白衣天使,相信一群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无数人的日夜守望,无数人的相依相伴,无数人的心都相连着。因为有了这些冲锋在一线的无畏者的保护,让我们不再害怕病毒。
疫情还没结束,我们的心,也还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通过这次外出防控消杀的学习活动,我更加注重疫情。没错,“疫情就是命令!”我们还应该把手中的口罩戴起来,勤洗手,少聚集,多通风,一起战胜疫情。(太原市杏花岭区建设北路小学 六年六班:姚雨彤)
昨天,非常荣幸地在北京大学主持了“绿色文学创新公益活动”。活动大概有六十多人参加,其中一半是满怀创作热情的大学年轻学子。活动结束后,感触良多,趁热打铁写篇豆腐块谈谈个人的一些感触。考虑到官方的文章/宣传很多,本文只谈我个人角度的一些所感所得。
感想一:“同质化”vs“多样性”。
这个问题由张悦然(中国当代女作家)指出,她说风靡当下网络小说文学的“同质化”问题。她提出了文学创作要多样化,要丰富。别看起来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如咖啡馆......
北大于鸿君副书记通过主题致辞,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介绍了自己对于绿色文学、绿色文化的理解。他的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尊重多元存在,尊重自然”。他虽然没有说到“生物多样性”这个术语,但是,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把校园变成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的高校,求学时代走在燕园中,就能看到每一棵树都有对应的身份证,标明了物种名、拉丁名等信息(近年还加入了二维码);我曾经在校园里抓到过一只蝙蝠,还有一只刺猬(近距离观察完就放了)。北大动植物物种之丰富,在北方高校中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吧。北大这种重视多样性,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一种自蔡元培时代就刻在骨子里、变成了血液流淌着的精神。
我在主持的点评中说,这跟我们绿会“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观是非常相似的。胡德平理事长本人就是最早在中国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学者型专家,在1997年由原来的中国麋鹿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他十多年前就开始旗帜鲜明地倡导绿色发展,呼吁从“红色火车头”到“绿色火车头”发展模式的转变。胡德平同志也表示,我们最早的工作对象——麋鹿,这也是极好的素材。
感想二:传统思想的生命力
会议上,王蒙先生题匾“天人合一”,胡德平就此哲学经典问题进行了即兴阐释,并且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贯穿了这次绿色文学创新活动的全场。胡德平介绍了此句虽语出董仲舒之《春秋繁露》,但是还可以往上追溯到先秦庄子。他不仅现场介绍了原文,还从儒家、道家不同的角度讲解了天地人的关系,来深入浅出地阐释绿色文学这个主题。这个即兴讲话让我不得不佩服作为北大历史系出身的理事长深厚的学问功底。
在倡导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的今天,“天人合一”这句话对于绿色文学更富深意。
感想三:入世vs职业作家,真实的生活vs文学创作,传统文学vs网络文学
现场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同学们提问如: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怎样处理创作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从传统文学的立场,如何能够更好的守望“绿色”这个主题?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区别?您作为职业作家,是不是生活体验比常人更为丰富?……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个提问。
一位25岁的北大法律系男生,在现场向张抗抗女士提了一个问题。他举例说很多作家在他这个年龄已经有所建树;但是,他还看不到希望。
张抗抗的回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文学其实就是支持你的一个梦想,是一个过程。你心存这个梦想。你现在有专业,去工作,尽管去入世(大概是这个意识)。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是误导,不要过早成名。过早的成为职业写作者,会失去你的一个真实身份,会带来种种苦恼和纠缠。(张抗抗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一点)希望你们去好好的介入生活——先去做你们想要做的事情,……但当你了解到生活的种种丑恶和美好的时候,那时候,你的故事和人物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
我一言以蔽之:不求成功功自成。
感想四:效率与自我时间管理
互动环节的最后一个问题,很多人参与了讨论。唐家三少介绍了自己每天写作的节奏,每天“出活儿”的产量——日产七八千字,纸质书与网络小说几乎是同步跟进。就连北大于鸿君副书记(其实由于讨论太热烈推迟了半小时他下一个会议已晚点)、胡德平理事长等等大家都参与了这场讨论,对于唐家三少的写作效率非常之惊讶。于鸿君表示,我们一天写作三四千字都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你居然能写这么多。唐家三少说,您那个是严谨的学问文章,我们这个是网络小说,不同的。
张抗抗or张悦然(sorry忘了是谁)说,现在一部20万字的网络小说,作者都已经自称“短篇”……此次活动最先的发起人之一王维,也谈到自己虽然后来未能成为职业网络小说作家,但是此前已经写过四五百万字。
这场活动的压轴之谈,是唐家三少介绍自己的写作习惯、出版频率等等,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至少是我,真的是严重反省自己的效率问题。唐家三少介绍说自己的作品群,主要覆盖8-25岁的群体。(胡德平问:要不要出版社呢?)唐家三少说,我是网络和纸质同步。我是唯一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的作家。比如说,一本书20万字,在网上传到10万字的时候,这本书的纸质书就出版了。然后再更新,追上这本书。然后再出版第二本……大概保持这样的速度。大概28天出版一本书(众人当场纷表惊讶,张抗抗称之为“超人啊!”),还不算短篇,只是长篇。
总之,这个产出量和效率真是让我非常惊讶。我本人过去近2年在绿会工作期间大概可能也有三十万字的写作量,此前还略觉得自己挺勤奋的;比起在座诸位大牛,简直是只能钻地缝了。
总结与反思
这是一个让我大开眼界的活动,我很高兴前天晚上没有拒绝同事的。其实我是很OUT的——首先,临时抱佛脚,活动前一天傍晚才接到这个主持的任务,非常仓促就上阵了。而对于爱好文学的年轻学子们来说,这场活动的最大的几个明星,当然是张抗抗、唐家三少、张悦然。不过很遗憾,我实在是没文化,我没有看过三人中任何一人的书,所以即使牛人们忽忽在前,我却没有太多的感觉,实在遗憾。但是2个半小时下来,真的是感触良多。
不得不说,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比如忽培元先生现场朗读了他的新作的一首诗《苹果的爱》。就像夜里的一颗星星,点亮了天空;哇,我突然发现,原来手里的一个圣诞苹果能这么有诗意!
那时那刻,脑子里蹦出海德格尔的一句话:人,安安静静的生活,哪怕是静静地聆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创作,也许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个事物中,只是我们需要抱着一双去发现素材的眼睛。
绿色文学,未必非得是个作家才能创作;我们笔下和键盘下流淌的每一行文字,都可以略微有意地倾注一抹绿色进去。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造物主不偏不颇,给了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不因你是唐家三少,就多给你2小时;也不因扫马路的,就悄悄偷走你的2小时。对我本人来说,得到的启发,首先是要继续地保持笔耕不辍;然后是效率要提高。唐家三少说自己每天上午4个小时写作,效率超高。
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一种工具、一种提升自己的方式。实际上,通过写作,过去2年的写作让我从菜鸟变成了入门人士。今后,我得在提高效率方面认真下点功夫。
花絮
总体来说,这个活动也是颇为轻松和创新的,本来绿会作为主办方,由负责人谢伯阳先生致欢迎词;胡德平同志在现场,奋笔疾书,然后即兴讲了一个故事。整个活动的讨论环节热烈,往后拖半个小时。
青年学子们绿色文学创作的热情梦想令人感动。张抗抗、唐家三少、张悦然、忽培元等导师的分享和互动特别精彩。期待下次此类活动的时候,年轻的学子们能够带着作品来,加入绿色文学创作的行列……
(匆匆成文,咖啡厅要关门了,驻笔存纪。)
文/Linda 核/王华 编/Angel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