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8 1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缇萦救父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见地且结构清晰:
1. "准确理解故事背景和核心情节:" "复述要点:" 简要回顾缇萦救父的故事梗概:她的父亲被判处死刑,她上书皇帝,愿意代父受刑,并陈述了死刑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伤天害理,死者不可复生,虽死而悔恨”)。最终汉文帝被她的孝心和见识打动,废除了肉刑。 "抓住核心:" 明确故事的核心是缇萦的"孝心"、"勇气"、"智慧"以及"汉文帝的""仁政"(开明、纳谏)。理解这些是写读后感的基础。
2.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观点(中心思想):" 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思考这个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你想重点表达什么? 观点可以聚焦于: 缇萦身上所体现的传统美德(孝道)的伟大和现实意义。 缇萦的智慧如何超越了一般的孝顺,体现了对法律和制度弊端的深刻洞察。 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体现君主的仁德与责任。
历史随笔:缇萦救父
文:rsjby
当母系氏族社会昙花一现之后,历史进入了男性主导的时代。在男性主导的历史里,记载女性的笔墨少得可怜。翻翻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能够在历史中留下姓名的女性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后妃,随帝王进入历史;一类是才女,随自己的作品进入历史。
但缇萦却是个例外:她既不是后妃,也并没有什么传世的作品,但她却进入了历史。
缇萦,全名淳于缇萦,西汉临淄人,著名医学家淳于意之女。
据《史记•孝文本记第十》记载: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徏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其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及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发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在我看来,太史公将这段文字安排在《孝文本记第十》里,意图很明显:希望通过缇萦这件事来张扬汉文帝的悲天悯人孝悌之心(汉文帝也是后来宣扬的“二十四孝”的主角)。当然,也不排除司马迁有更重要、更深层次的意图:通过这件事,通过汉文帝之口(“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狠狠地谴责一下在自己身上使用“腐刑”(肉刑之一种)的汉武帝刘彻。
生活中的缇萦成为历史中的缇萦,有历史的必然性。
西汉初年,指导社会的理论还比较庞杂,虽然没有春秋战国时期那样丰富多彩、争鸣不已,但秦刚刚“坑儒”,汉武“独尊儒术”的时代还未到来。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知还比较宽容,还没有大一统的儒家理论来钳制人们的思想,来卑视女人的存在。“唯小子与女人难养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之类蔑视女人的教条还没有出笼。这样的文化氛围,这样的社会风气,为缇萦走上前台、走进历史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大环境。
淳于意是医学家,不是儒生,家中无男孩,只有五个女儿。我估计:缇萦肯定有一个比较和善宽容的家庭环境。因为没有儿子,淳于意肯定会有意识地培养女儿们、特别是作为“少女”的缇萦。缇萦应该是生长在一个可以读书习字,可以抛头露面,可以思考问题的家庭里。虽然淳于意在气愤时说:“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但当缇萦决定陪他一起上京时,他却并没有反对,这说明他多多少少还是相信自己的女儿的。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家庭,为缇萦的成长成才、走进历史提供了良好的小环境。
但生活中的缇萦成为历史中的缇萦,也有许多偶然的成分。
如果缇萦的“申诉”被官僚机器呑噬;或者被一些文牍主义者按照“政策”回复一下:不行,你的要求不符合“政策”规定,你父亲“有罪当刑”,你回家去吧,不要在这里生事了;或者她写不出那既自伤自怜又感天动地还令人反思的“书”;或者那“书”不能上达天听,她也许就进不了历史。
如果汉文帝不是一位悲天悯人的孝悌之君;或者他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或者他不对缇萦提出的“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必过自新,其道无由也”的观点进行“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的反思,也不“除肉刑”,她也许就进不了历史。
如果司马迁不被汉武帝处以汉文帝已经“除”掉的“肉刑”(而且是“肉刑”中最污辱人的“腐刑”),不对“肉刑”对人身体和心理的戕害有深切的体会并深恶痛绝;或者受了“腐刑”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不“愤而作《史记》”;或者即使作了,却不用“春秋笔法”谴责当时的“明君”,也许就不会记载这件事,她也许就进不了历史。
可见,缇萦之存在,依然是存在于男人的历史里,存在于男人书写的历史里,存在于歌颂或者谴责男人的历史里。
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理论一统天下,儒家的教条深深地锲入历史,在《史记》中活鲜鲜、生动可触、有思想、有文采、敢作敢为的缇萦也逐渐被异化为一个符号:孝!她也因此而进入了《二十四孝》的两种续编——《后二十四孝》和《女二十四孝》。
但是,缇萦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子女尽孝的范例,也不仅仅是给我们留下了一则机缘巧合、感天动地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缇萦在2000多年前,对“刑罚”(此为现代意义上的“刑罚”)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值得借鉴。我无法从缇萦所处的时代和缇萦的思考入手,认真地研究西汉时期的“刑罚”制度,对其进行深层次的人性思考;也无法破解缇萦作为一个远古时期的女性,为什么能提出“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这样深刻的思想。我希望有人能认真研究一下,好好提升一下缇萦对于历史的的意义。
不知在缇萦的故乡——山东淄博有没有什么纪念缇萦的东西?不知缇萦的思想和行为对那里的女性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榆木斋出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