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9 0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买书的日记作文,可以记录下你购书的经历、心情和感悟,让日记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中心思想或主题:" 在动笔前,想清楚这篇日记想表达什么?是记录一次愉快的购书经历?是分享找到一本期待已久的书的喜悦?是倾诉对某本书的喜爱或失望?还是反思自己购书的习惯和想法?明确主题能让你的日记更有深度。
"2. 突出“买书”的过程和细节:" "时间地点:" 记录下你买书的时间和地点,比如“周末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市中心的独立书店里”。这能营造氛围。 "动因:" 你为什么要去买书?是为了解决某个知识疑问,是看到某本书被推荐,是心情不好想找本书放松,还是纯粹被书店的氛围吸引?写清楚动机。 "寻找过程:" 描述你是如何寻找目标书的,或者是如何偶然发现某本有趣之书的。可以写写你翻阅书架、询问店员、在书海中漫步的情景。这个寻找的过程往往很有趣。 "互动细节:" 如果和店员有交流,或者和朋友一起逛书店,可以加入这些互动,让日记更丰满。 "选择过程:" 描述你最终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鹏飞
《鲁迅日记》中,所记之事大都极其简略,唯独购书一事记录相当详尽,不但有购书地点、书名、册数,就连所花书款都毫厘不爽,详记其中。年终还要抄一份全年的书账附在日记的后面,算是一年购书的总结。有时还在书账之后写一后记,权作补充。
从1912年5月5日鲁迅先生到北平教育部任职开始,到1936年10月18日在上海逝世的前一天为止,数十年间,鲁迅从来没有停止过购书,可见先生对书籍的钟情。他到北京的第一个星期日,即1912年5月12日的下午,就同友人一起去琉璃厂购书,当时北京琉璃厂的古旧书业十分繁盛。先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至琉璃厂,历观古书肆,购傅氏《纂喜庐丛书》一部七本,五元八角。”这是他在北京购书的开始,以后多则三五日,少则一二日,先生都去琉璃厂淘一些旧书。到1912年12月31日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先生共购书104种,计382册,用款160.38元。
这是他购书最少的一年。因为先生刚到北京时的工资也有限,月薪250元还要按月给绍兴家中汇去50元,余下的款除了日常开支外,已经所剩无几。有钱的不买书,买书的没有钱,这一点我们从先生1912年12月31日《壬子北行以后书账》后记中也能看得出来:“审自五月至年末,凡八月间而购书百六十余元,然无善本。京师视古籍为古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怡悦,亦可笑叹人也。民国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灯下记之。”
从1913年开始,鲁迅先生的购书量大幅度增加,这一年,他购书98种,823册,用款310.22元,平均每月25.85元。这个时候先生的工资虽然已增至300元,但他给绍兴家中汇款也增至100元,先生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增加,这样算来他的购书款就相当可观了,占剩余金额的五分之一。而那时一个小学教师的工资不过十几元。1918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月薪只有8元。而一个家庭女佣人的薪水才区区1元。鲁迅先生的购书款够多的吧。先生购书最多的一年是1930年,购书款高达2400.45元,平均每月200元。我们算了一下,1928年—1935年8年间,先生购书支出8671.50元,平均每月购书90.33元。
从1912年5月到1913年3月,10个月的时间,鲁迅先生在京购买的书就摆满了两个大书架。1923年7月,先生与周作人兄弟失和后离开了八道湾暂住砖塔胡同,书籍没有地方放了,就都搬到了单位里。书籍可谓多矣。他在1923年7月30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上午以书籍、法帖等大小十二箱寄存教育部。”这些书一直到1924年5月他迁入新买的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寓所内时才都搬了出来。
鲁迅先生一生共购置并保藏了9600多册书籍和6900多张古文物拓片,计16500多件图书。有人估算了一下,鲁迅先生一生购书费用至少合今天人民币52万元。先生于书的感情可见一斑。
我与北京图书大厦
北京过去有四个著名的书肆,就是东城的东安市场书肆、南城的琉璃厂书肆、西城的西单商场书肆和东城的隆福寺街书肆。
当时我家离西单商场书肆很近,从太平桥大街,往东穿过劈柴胡同,就到了西单商场书肆。
这个书肆面积很大,排列着许许多多书摊,那时书摊都是私营的,一家一个书摊,一户一个门面,各显其能,服务周到。新书旧书,线装精装,中文外文,诸种版本,各色各样,琳琅满目。
我常去淘的多是旧书、工具书等。我上中学用的教科书,大多淘的是旧书,因为便宜。
记得《三S平面几何》,淘一本七八成新的,价钱也就相当于新书的1/4或1/5。
还有工具书,如精装布面袖珍本《四角号码新词典》只要1块钱,省点伙食尾子就能买一本。
后来买中华书局出版的《四库全书总目》(1963年版),精装本、道林纸的,书价是18元,我爱不释手,却买不起。每次去摸摸,遗憾空手回。
后来混熟了,问库存几本,书店老板答:“两本。”我说:“剩一本时告诉我。”
于是我开始攒钱。
半年多以后,书店老板告诉我:“还剩下一本了。”我说:“请给我收起来。”
过了不久,钱攒够了,我去把书取回。
我还淘了“四部备要”本的《说文解字注》等。从此,《四库全书总目》《说文解字注》就成为与我相伴数十年、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后来在西单商场旁边,开了一家新华书店,这自然是我到西单必去看书、买书的地方。
我搬到北新华街北口的房子居住以后,离西单还是很近,从北新华街北口,穿过长安街马路,过了电报大楼,就到了西单新华书店,所以周末常去淘书、看书。
随着城市发展,西单商场改造,1998年5月18日,新盖的北京图书大厦,开始营业。
营业面积1.6万平方米,有图书多达几十万种,后拓展音像制品等至40余万种。这里图书品种多,服务又好,曾踞全国各书店图书销售榜的魁首。
我到过全国各地的许多书店,他们都赞誉北京图书大厦是全国第一书城。
我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讲稿由中华书局出版成书。记得当时电视首播与书店售书同步进行,中华书局和北京图书大厦联合在图书大厦举办《明亡清兴六十年》的新书发布与签名售书活动。
2007年2月11日(星期日)早上书店开门前,我们就到了图书大厦,见门前已经排起长龙似的队伍。我们从侧门进入图书大厦之后,直接到新闻发布与新书签售处的八楼。
上午9点,书店大门一开,排队的人群有序地进入图书大厦。
队伍从八层楼道顺序往下排,七层、六层、五层、四层、三层、二层、一层、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地下三层,又开始转圈排队,没有警察,没有保安,虽然人员爆满,却是井然有序。
记得有一位先生排队购书并请我签名,我抬头一看,这位老先生年纪很大。
这使我肃然起敬,连忙站起来说:“请问您高寿?”:“八十二。”
我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排队?”:“我来晚了一点,从地下三层开始往上排。”
我立刻请书局和书店的同志给老先生搬把椅子坐,并给老先生递瓶矿泉水。
这么大的年纪,从地下三层顺着楼梯,一级一级地爬,爬了十一层楼,是多么让我起敬,多么让我感动,又多么值得我学习,多么激励我前进!
在排队签名的读者中,有从广州、深 圳坐飞机来的,有从昆明坐火车来的,也有从西安、沈阳、兴城、抚顺、天津、石家庄等地坐火车来的……
这不是我个人的魅力,这是中华民族爱读书、善学习的力量,这是改革开放人们精神振奋和社会风貌的一次展现。
藏着一家图书馆的书店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固然是至理名言,但如果出现在一家书店里,那就有点儿古怪了,这不是拆自己的台吗?
然而,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的六楼,便有这样一行标语。
原因其实很简单——王府井新华书店别开生面,居然在自己的店堂里面藏了一家图书馆,找到“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标语,便找到了这家面积不大却充满书香味道的小馆。
我问过书店的管理人员,为什么在这里开一家图书馆,不影响营业吗?
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温和地一笑,说:“来的都是爱书的人,怎么会影响营业呢?”
抬头看去,果然是一群安静的读书人,颇有人埋了头,读到得意之处惬意地伸个懒腰,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
至于营业……我看到有老先生走出图书馆,便顺手捎上两本书,递到柜台上让店员包了带走。
那份闲适自然,就像是老北京茶馆的客人,临走叫伙计包二两香片带回家去一样。
我忽然想,这家书店的老总莫不是故宫出来的?单霁翔院长的手段便是让你先看,看完了顺便再买点儿故宫的文玩带回去,硬是把文化做出了效益,还不带一丝烟火味儿。
我问同去的女作家林特特有什么感受,她说当然有,不过你先说。
我说我的感受,就是仿佛回到了童年。
那时候我经常来王府井新华书店,但可不是来买书。当时囊中羞涩,难得有这样一家大的书店,早上进去看书,到人家关门才依依不舍地出来,一个星期天就这样过去了。至今在那里读过的书还记得清楚呢。
“光看不买,人家没有赶你?”特特问。
“没有赶过。”我说,“那时候看书都小心翼翼,生怕把新书给人家看脏了没法卖,像我这样看书的人不少,店员从来不管,从你身边走过,就像没看见一样,这份看不见,其实给了我们这些兜里没钱的读书人一份难得的尊严——他们尊重读书的人。”
说完了,我问特特:“你呢?”
特特说了个不相干的事情。她当年是在中国书店工作过的,说刚进书店,便见到一位白头发的老店员,给他们这些新人一一介绍店里的情况。末了,特特知道他在书店里已经工作几十年了。
“几十年,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吗?”特特问他。
老先生想了半天,说:“几十年前啊,我也刚到这里——自然,那时候店名也不叫‘中国书店’,年纪小,下午的时候一不留神在柜台上睡着了。
“被掌柜的叫醒,很是惶恐。却见掌柜的是陪着一位有翘胡子的先生进来挑书,那位先生便和蔼地摸了摸我的头。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鲁迅先生。”老店员说完了,坐在和煦的阳光里,不再说话。
“那时候,我才觉得原来我离鲁迅先生的距离,竟然也只隔了身边这位老人。”特特说。
一瞬间,我们都沉默了,都不大想说话,而阳光,一如当年那个温馨的下午。
似乎,这是个不相干的故事,可是那份悠远的书香,却仿佛从那个下午,一直传到王府井书店的小小图书馆来。
作者:阎崇年,萨苏,本文摘自《遇见一家书店》。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