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心得体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9 13:58

如何写《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心得体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心得体会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符合主题要求:
"一、深刻理解“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内涵:"
这是写作的基础。你需要先弄清楚“四有”具体指什么。通常,“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指的是:
"有灵魂:"坚定理想信念,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军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政治本色。 "有本事:"精通本职业务,掌握现代军事技能,具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素质。 "有血性:"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敢打必胜、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关键时刻冲得上去、豁得出来,展现军人应有的气概。 "有品德:"践行官兵一致的原则,严守纪律,作风优良,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树立良好的军人形象。
"二、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四有”是一个整体,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为重点,结合自己的学习、训练、工作和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例如:
"从“有灵魂”入手,可以写自己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军队的认同,以及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军实践。" "从“有本事”入手,

肩膀当炮台,八路军老兵讲述:“守阵地,要咬牙拼到底”

原标题:八路军炮手白志荣19岁扛起掷弹筒保家卫国

“守阵地,要咬牙拼到底”(时空对话)

图①:白志荣近照。

殷小乔摄

图②:青年白志荣。

受访者供图

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一栋老式单元楼内,101岁的抗战老兵白志荣,手提喷壶,小心翼翼地给窗台上的仙人掌浇水。见到记者来访,他热情招手,俯身落座时,头顶露出一块硬币大小的凹陷,那是战争留给他的印记。

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老人的勋章、老照片、日记等物件。引人注目的,还有一本封皮磨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发证时间为1959年。翻开内页,钢笔书写的字迹,清晰记录着白志荣16年的服役经历,其中就包括他参加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

为何改名上战场?

“跟着八路打鬼子,我不能当亡国奴”

1924年,白志荣出生在山西吕梁兴县的一个小山村,家里人都喊他“丑孩”。当地有种说法,“名字越土越好养活”。

1943年,面对日军频繁的“扫荡”,他想参加八路军,可父母有些犹豫,觉得太危险。“鬼子进村,抢牛羊、烧房屋,大家只能躲进山里,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跟着八路打鬼子,我不能当亡国奴!”白志荣下定决心。

“叫什么名字?”“白丑孩。”新兵登记时,文书听完他的介绍连连摆手,“这个名字不好听,干脆叫‘白志荣’吧,希望你成为一名有志气、光荣的八路军战士。”从此,新名字伴随他开启军旅生涯。白志荣说:“当时,没有太多其他想法,只希望再也不受鬼子欺负。”

数月的新兵训练结束,白志荣被分配到八路军120师。“师长是鼎鼎有名的贺龙,我在特务团一营三连炮班。”时隔80多年,白志荣记忆犹新,“在连队,我反应快、靶子打得准,受到过嘉奖,奖品是一件粗布衬衣、两双布鞋,鞋底是老百姓一针一线纳的。”

参军后,满心想要打鬼子的白志荣,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却不是上战场,而是破坏敌人的通信线路。“寒冬腊月,我们翻山越岭,悄悄靠近敌人在岚县的一个碉堡。”白志荣说,“狡猾的鬼子在电线杆两边挖了深沟,上面还架着铁丝网,老兵们摸黑爬上去剪断电线,我负责在下面收拢。”

“起初,一切顺利。但撤退时,碉堡里的探照灯‘唰’地扫过来,之后子弹、炮弹如下雨一般,不停地打过来。”白志荣回忆,当时大家就地趴在雪窝里,手脚冻得冰冷,直到枪声停止才缓慢移动。白志荣说:“那一次,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危险,同去的战友,被打伤、冻伤好几个。”

炮手肩负什么职责?

“掷弹筒就是我的枪,没支架,肩膀就是炮台”

“我是一名小炮炮手,扛的是口径50毫米的掷弹筒。”提起当炮手的职责,白志荣声音洪亮。当时,全团炮手并不多,战斗中得时刻观察敌情。掷弹筒没有瞄准镜,主要靠眼睛估距离、凭经验调角度,“敌人在高处,就要仰着打;敌人在山沟,需要向下压,手持稳定性直接影响射击精度。”

白志荣介绍,掷弹筒小组通常由一名炮手和一名弹药手组成,携带三发炮弹,有时也会增派一名弹药手,战斗中有人伤亡时做预备。“炮手一般不再配枪,掷弹筒就是我的枪,没支架,肩膀就是炮台。”他说,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士气很高,“守阵地,要咬牙拼到底。”

当时,八路军火炮不足,炮弹数量也很紧缺。白志荣说:“炮弹只有在稍大规模的战斗中才舍得用,专门朝敌人的车辆、骑兵和人员密集的地方轰,尽量压制敌人火力,起到震慑作用,打完就撤,并不恋战。”

1944年,日军在岚县与方山县交界的赤坚岭有个据点,一直没打掉。“那时候我们弹药少,正面硬拼胜算小,就多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把敌人吸引出来,再打伏击。”白志荣回忆。

当时,日军已经上当中计,走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可关键时刻,连队的机枪只响了三响便哑火,敌人纷纷找地方躲起来。“为了不贻误战机,连长带着大家冲锋,战友们就用大刀跟敌人肉搏,打得很艰难。”白志荣说,“后来,日军一部分被消灭,一部分逃窜了。”

参军后的两年间,白志荣跟随八路军在太原以西、大同以南的山区作战。同日军周旋,部队离家越来越远,他与老百姓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吕梁山区,因战乱和干旱粮食短缺,老百姓日子过得挺苦,但对共产党、八路军很拥护。”白志荣说,有时候打了场小胜仗回来,老百姓会主动送吃的,部队宿营时,群众还会帮着洗衣服。

为啥常说“幸运”?

“牺牲的战友没赶上的好时候,我替他们看了”

抗战胜利后,白志荣一笔一画,工整地写下入党申请书。经组织批准,白志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接连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来从部队转业至宁夏,又来到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工作,直至离休。

离休后的白志荣,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写日记。烟盒纸、作业本背面、废报纸的空白处,密密麻麻记了10多捆。“小时候家里穷,只上过一年小学,是连队指导员教我认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也得注意节约。”白志荣说着,从抽屉里摸出一本新华字典,有些页面已脱线,纸张也卷了毛边,但页码排得很整齐。

日记里,除了琐碎的日常,其余多是对革命战争年代的回忆和随手写的感想。“抗战艰苦得很呐!饿了就吃点炒面,困了找个隐蔽点的小土窝睡一会,渴了就趴在河沟喝水……”“小米加步枪的日子一去不返,现在有了各式先进装备,娃娃们不再受欺负,挺起了脊梁!”……

“父亲爱好不多,连下棋、打扑克这些都很少玩,就喜欢讲红色故事。早些年,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还常到部队、学校、社区做宣讲。”白志荣62岁的儿子白维宁说,在父亲影响下,家里三代人都参过军,他自己也是一名退役军人。

如今,一到阴雨天,白志荣头顶的伤疤就隐隐作痛。虽然做过手术,但旧伤难以根治,他却很知足,总说自己很幸运:“牺牲的战友没赶上的好时候,我替他们看了。”白维宁说,有一年父亲过生日,想起从前的战友,哭得很伤心。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老人对抗战还有哪些深刻记忆,白志荣脱口而出这首军歌。尽管有些事迹因时间久远而模糊,但这首《八路军军歌》白志荣唱得格外清晰、洪亮。

(来源:人民日报)

资讯动态|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志愿者征文选登第二期

征文

我心中的茅以升爷爷

戚梦尧

9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三年级

我叫戚梦尧,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很荣幸能够成为传承科学家精神志愿者讲解员。在今年2月份我经过层层考核、培训,成为红领巾讲科学的一名讲解员。在培训课上,茅玉麟阿姨给我们讲述了茅以升爷爷的事迹,我被茅以升爷爷的事迹深深感动,也喜欢上茅以升爷爷。北京科学中心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招志愿者讲解员,我就让妈妈给我报名参加了,经过考核我又有幸成为传承科学家精神志愿讲解员。我要用声音传承科学家精神、学习科学家精神,同时回馈社会、服务社会。以《我心中的茅以升爷爷》来怀念、敬佩、学习茅以升爷爷。

第一次听茅以升爷爷的事迹,是在北京科学中心红领巾讲科学讲解员的培训课上,茅玉麟阿姨给我们讲述了她父亲茅以升爷爷的事迹。茅爷爷在艰苦的年代,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到底是怎样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呢?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让妈妈帮我找了很多关于茅以升爷爷的故事。我了解到,茅爷爷从小就特别勤奋好学,他为了锻炼记忆力,每天早起背诵古诗和圆周率。这让我想起自己,背诵一篇小课文都费劲,和茅爷爷相比,我相差甚远。

茅爷爷建造钱塘江大桥时困难重重。他和同事创造性地使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先进技术,解决了施工过程中多个重大难题。1937年9月26日,这座长1,453米、高7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正式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

这些创新的方法,在当时可是超级厉害的 “科技”。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有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可茅爷爷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也让我明白,学习科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更要多思考、多动手实践。只有不断的学习科学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的奥秘。

茅爷爷不仅是个爱国科学家,他还是名科普工作者。为了阻止日军南侵速度,他亲手炸掉了自己辛辛苦苦建好89天的钱塘江大桥。这种为了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特别敬佩。茅爷爷在《人民日报》连载《桥话》,普及桥梁知识,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鼓励青少年从事科学研究。

茅以升爷爷是我心中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他让我知道,只有不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遇到困难不退缩,多思考、多实践,做一个有智慧、有担当,对国家有用的人。

征文

讲解科学家精神展的心得体会

渠祎涵

8岁,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二年级

2025年的春天格外的鲜艳,因为,我成为了一名“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的志愿者讲解员!

当我满怀着对科学家们的崇敬心情,走进主题展时,我对科学家们神奇经历的崇拜、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和对祖国科学事业欣欣向荣的自豪,被完全释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穷尽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让十几亿中国人吃上饱饭,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远离饥饿。他的“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愿景,以及闻名世界的“禾下乘凉梦”,更是教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不断前行。同时,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旧面貌,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那种脚踏实地、胸怀天下、心系万民的科学家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更告诉了我:要做对人民有益的人,首先就要脚踏实地。

王永志,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再到天宫一号,他始终保持着首发全部成功的传奇记录。当然,在这辉煌成绩的背后,更是有着一支优秀的运载火箭研发团队——默默无闻铸造大国利器的“金牌火箭人”。正是这些“金牌火箭人”,以坚定的意志、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每一次发射任务中,才有了我国作为航天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的今天,也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王永志爷爷和“金牌火箭人”团队的故事,生动奏响了个人成就与集体力量的协奏曲,更告诉了我:个人理想必须与国家、民族梦想相一致,也必须以集体力量为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更作为一名少年先锋队队员,我深深的体会到科学家精神对我学习、生活、进步的深远影响。我感到:一定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生活中的挫折,应该学习科学家们的“大胆创新、小心求证”,敢于提问,敢于探索,不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向成功迈近的一步。一定要有大公无私的奉献。正是因为一代一代科学家们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才成就了今天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在个人“小利益”面前,国家、民族、社会的集体利益显得那么耀眼夺目。面对力所能及的“他人”需要,就是应该学会奉献、乐于奉献,通过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行为,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一定要持之以恒、善于观察。应该时刻保持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多读书、好读书,多提问、善提问,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用心体会融入其中的“规律”和“定律”,努力培养自己严谨细致、坚定坚韧的学习品格。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