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9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放爬犁(通常指在雪地或山地上用绳索牵引的简易雪橇)的日记作文,要想写得好,吸引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主题和中心思想 (Clear Theme and Central Idea):" 你想通过这篇日记表达什么?是放爬犁时的快乐和兴奋?是雪景的美丽?是和谁一起放爬犁带来的温暖回忆?还是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确定一个中心思想,让全文围绕它展开。
2. "选择生动具体的素材 (Choose Vivid and Specific Materials):" "时间、地点、人物:" 明确日记写于何时(比如一个寒冷的周末)、何地(比如家附近的山坡、村口雪地),以及和谁一起(比如家人、朋友、同学)。 "事件经过:" 详细描述放爬犁的过程。是怎么准备爬犁的?怎么坐上去的?怎么拉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比如爬犁打滑、雪太深、路太陡)?又是怎么解决的?重点写一两个最有趣或最难忘的片段。 "感官体验:" 这是让作文生动起来的关键。 "视觉:" 雪地什么样?(洁白、松软、有脚印)天空什么样?(阴沉、飘雪、蓝蓝的)爬犁什么样?(简陋、
5月22日,正值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小满,教师报编辑部一行二人来到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中心小学进行走基层调研活动。
大明镇中心小学位于华州城区西南一座地势较高的山塬上,距离城区二十余公里,是一所公办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现有在校学生360余人,教学班12个。
大明镇中心小学原是一所薄弱乡村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育人环境有了很大程度改观。教育改革的春风也让这所默默无闻的乡村学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五育”并举、教育评价改革等教育政策在这所乡村小学正逐步落地,尤其是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实践,大明镇中心小学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2021年4月大明镇中心小学被渭南市教育局确定为市级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在这所乡村学校有了更加充分的诠释。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如何落实劳动教育?一所乡村学校在劳动实践方面的优势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校长雷永乐带领大家开始了实践和探索,“134”劳动教育的构想逐渐清晰和完善。“134”劳动教育体系的内涵:“1”即依托学校一个劳动实践园开展生产劳动。“3”即发挥三个作用:立足劳动课堂教学,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开展清单式家务劳动,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在校园进行清洁劳动,代替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4”即四个育人目标: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
大明镇中心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每周每班1课时,每周一个主题,学校还专门编写了劳动教育校本读物3本,《舌尖上的美味》《春华秋实》和《劳动实践园里的风景》。常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内容安排,如三年级三月学会使用针线制作香包,四月制作十字绣团扇等,四、五、六年级以厨艺为主,如学会磨豆子煮豆浆,制作四菜一汤等。
家庭劳动教育包括亲子劳动和按照家务劳动清单进行的劳动。学校要求学生每周在家庭中的劳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并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劳动技能分年级以任务单形式告知家长,家校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做好劳动教育工作。每学年底,班主任对学生家务劳动、校园清洁、生产劳动三类技能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达标”和“不达标”记入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服务性劳动包括清理社区楼道卫生、清理花坛草坪、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公益劳动,此外学校也会以清洁校园卫生等代替部分社会劳动。
扎根土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是大明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这所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所在。大明镇中心小学有一块占地约13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园,建立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学校被确定为渭南市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后,这块实践园的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记者在劳动实践园看到,这里的每一块田垄旁都树立着一块班级牌子,实行分区管理。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年级的孩子就会有不同的劳动实践内容,如五年级学会搭菜架子,六年级则学习植物嫁接、田间管理,还有搬砖砌墙等。五月的劳动实践园,成片的麦苗正在成熟,草莓在悄悄地孕育果实……一侧的围墙上悬挂着从村庄里搜集到的“织布机”“爬犁”等现代孩子几乎看不到的农具,认识这些农具也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一项内容。在劳动实践园里修剪植物、学习嫁接、除虫施肥……孩子们在这里度过很多自由而快乐的时光。
“很多农村家长一开始并不赞同孩子们在校学习劳动技能,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学文化的,不是来劳动的。”四(2)班主任董锦玉告诉记者,“但是家长后来看到孩子不再沉迷于手机,还能主动帮助大人洗衣做饭,慢慢地也转变了看法,开始支持学校劳动教育了。”
校长雷永乐认为:“实践性是劳动教育最本质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而完整的劳动实践,进行丰富的生产劳动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于劳动的实践性,大明镇中心小学创造性地将课堂搬到劳动实践园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在花生地前上《落花生》,让学生现场感受花生的特点(低低的、矮矮的)从而体验“朴实无华”的品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蔬菜成熟后,数学老师带领学生采摘蔬菜,通过对蔬菜称重、测量菜地的尺寸、计算面积、核算产量与收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学生还化身蔬菜,在劳动实践园通过英语对话介绍蔬菜;蔬菜开花后,科学老师带领学生观察不同蔬菜的花,通过分组解剖、辨析,判断某一种花是单性花还是双性花,是完全花还是不完全花,并认识花萼等知识,最后在纸上将解剖的花画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这种情景式教学使学生通过亲历情景、亲身体验、亲手操作,对知识的认知更为深刻。
如何评价劳动教育的成效,大明镇中心小学探索出了“1+3”评价体系,即以即时评价为主的全程评价和以日常三种评价手段为辅的评价体系。即时评价包括:劳动实践园每次大型劳动后,老师对学生从情感态度、学习技能、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填写劳动实践体验表;每节劳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等进行反思自评;每周家务劳动后,家长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收获等情况进行评价。三种评价手段:以任务单形式强化目标评价,以成果展示调动劳动积极性,以表彰奖励激发劳动主动性。
“劳动之星”是大明镇中心小学“校园之星”五个评价奖励项目之一,其他四项分别是“明德之星”“博学之星”“体育之星”和“艺术之星”,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这所乡村学校也在响应中省市的号召,积极落实教育评价改革。2023年华州区教体局将大明镇中心小学等五所学校确定为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促进学校的教育评价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明镇中心小学被评为渭南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先进单位,“校园之星”评选荣获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优秀获奖案例。
为了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学校每年五一劳动节前还要分年级进行技能集中展示,如一、二年级叠衣服比赛,三、四年级制作贺卡比赛,五、六年级果蔬拼盘、四菜一汤比赛,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劳动技能的舞台,而参与者也会收获大家的掌声和赞美,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大明镇中心小学有一间二十余平方米的厨艺教室,厨具一应俱全,这在很多学校是不多见的。从实践园里采摘的蔬菜可以在厨艺教室内加工制作,师生们一起分享劳动的成果,其乐融融。
“我在学校的劳动实践中学会了做饭技能,看到妈妈种小麦、西红柿等很辛苦,就帮她做饭扫地。” 六(1)班林婉柔说,她因为在学校乐于帮助同学及热爱劳动被评为“明德之星”和“劳动之星”。
一所乡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反馈。《实施“1+3”评价 提升劳动教育实效》荣获渭南市深化新时代评价改革优秀典型案例一等奖;“134”劳动教育体系入选“劳动教育陕西经验”系列。2022年5月,华州区劳动教育现场会在大明镇中心小学召开;2023年7月,学校劳动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在渭南市做经验交流;2023年12月,渭南市劳动教育教研基地展示观摩活动在大明镇中心小学进行,学校并被授予渭南市小学劳动教育教研基地学校;校长雷永乐根据学校“134”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情况出版专著《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部,并多次受邀做劳动教育经验交流报告。
“该体系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作用,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陕西省教科院副院长吴积军给予大明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高度的评价,“该体系贯彻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理念新颖、内涵丰富,有传承、有创新,有程序化的动作、有特色化的活动,是一个有特色、有品质、成体系、可复制的劳动教育经验。”
诚然,一所乡村学校受经济条件、地域等各方面的制约,劳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有待继续完善。“对新科技、劳动新技术涉及得不够,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够;在劳动项目设计上,高质量、有创意的项目太少。”面对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校长雷永乐表示,“劳动教育真正专业方面的指导太少,对劳动教育的再深入挖掘还略感吃力。”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关注这所乡村学校,让劳动教育之花在这里傲然绽放。
记者:胡文强 薛小琴
编辑:王波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引起这场巨变的是脱贫攻坚的东风,还有“外人”冷菊贞的到来
左上图为冷菊贞来小南河之前,是位漂亮的时尚女;左下图为冷菊贞来小南河后干农活,脸庞变得黝黑,成为一个“农妇”(本报记者何山摄)。右上图和右下图为冷菊贞来小南河村前后村貌对比图。(冷菊贞摄)
小南河村变了,冷菊贞也变了。从刚来的时尚女,变成脸庞黝黑,头发已显灰白的农妇。细嫩双手满是老茧,爱穿的旗袍变成耐脏的迷彩服,同事眼中的女摄影家成了村民心中的“冷大哥”
她用两年多的努力,换来了乌苏里江畔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大变样,一穷二白的偏远山村变成了多业并兴、脱贫攻坚的明星村
本报记者李凤双、管建涛、王建
除夕夜,阖家团圆之时,她独自踏着没膝的积雪,穿过一块坟茔地,登上山,就为了拍摄一张小南河村红灯高挂的夜景照片。
农家乐厕所脏了,拿起扫帚就去扫;腰扭了,拄着拐棍工作;嗓子哑了,仍一遍一遍喊着安排游客食宿……
有人说,用得着这么拼命吗?在驻村第一书记冷菊贞看来,这些都值得。
她用两年多的努力,换来了乌苏里江畔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大变样,一穷二白的偏远山村变成了多业并兴、脱贫攻坚的明星村。
冷菊贞也变了。白皙的面庞变成了“高原红”,细嫩的双手起了老茧,同事眼中的女摄影家成了农民心中的“冷大哥”……
她喜欢村边的大顶子山,没事的时候就登上去,看小南河的全景。东北天气逐渐变冷,小南河村320亩菊花就要绽放,冷菊贞喜欢菊花。她说,她就是大顶子山下的一朵“冷菊”。
“泡在酒缸里”的贫困村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白云飘过大顶子山……”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传唱的《乌苏里船歌》,让人们熟知了地处中俄边境的乌苏里江和大顶子山。
在乌苏里江畔、大顶子山下,有个村庄叫小南河。村里一共226户村民,几十年来一直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种地为生。
村里保留了很多东北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民俗民风,比如老房子、老磨盘、老烟袋、老棉袄,还有老作坊,老讲究、老习俗。
小南河在当地小有名气。不过,是因为贫困,因为这里的村民喝酒成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南河是远近闻名的“大酒罐子”。现在四五十岁的村民以前家里至少有两口能装200斤的大缸,一口缸装水,一口缸装酒。
一到冬天,大雪封路,这个小村几近与世隔绝。村民没事干,就养成了喝酒的风气,饶河县很多地方都知道小南河人能喝酒。
村里有一栋改建的平房,小南河村村民特别熟悉,这是小南河村原来的供销社。供销社最好卖的就是酒,有时甚至断货。
“一到冬天,大伙就开始用板车拉着大缸到供销社排队买酒,家家至少买200斤,能喝的人家买四五百斤。”村民陈兆军回忆。
小南河村村委会主任孙桂岭说,早年间饶河县开过一家酒厂,小南河村供销社是最大的买家,有的村民还直接去那里拉酒。
酒厂曾有过一个粗略的估计,仅有五六百人的小南河村一年拉的酒不下十吨。
但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醒酒”了,贫困落后不起眼的小南河,变成了很多人熟知的“网红村”。
引起这场巨变的是脱贫攻坚的东风,还有冷菊贞的到来。
不受待见的第一书记
1973年,冷菊贞出生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毕业后到饶河县工商局工作,后调到双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由于工作内容一直与宣传有关,她自己也爱上摄影,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她是饶河县摄影家协会第一批会员。
当得知市里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时,她主动请缨到风光秀美的小南河村。
2015年12月6日,穿着长款羽绒服、背着摄影包、烫着发的冷菊贞来到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赴任驻村第一书记。
来之前,冷菊贞对小南河村做了详细调研。这里有巍巍大顶子山、清澈山泉河,还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格的木刻楞老屋、大院等老物件,很适合旅游。
“我把关于小南河村自然和民俗风貌图片发到摄影爱好者微信群里,很多人都说太美了,一定要去。”冷菊贞说。
这些在农民眼里不值钱的东西,不正是摄影爱好者和城里人眼里的宝贝吗?冷菊贞冒出一个想法:把这些资源利用好,把乡村旅游搞起来,乡亲们一定能富。
于是,到任第一天的大会上,她就提出:“小南河要搞乡村旅游脱贫致富。”
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很多人反对。
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哪想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董国华说风凉话:“一个照相的,能干出啥名堂。”
“村里人都不愿意看的东西,外人还能愿意来?”有村民认为,冷菊贞是来“镀金”的,“瞎胡闹”。
不仅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村干部也认为不可行。
“当时我和冷书记的观点有冲突。我们一辈子就是种地,不懂什么乡村旅游,也不会做。”时任村委会主任王文山说。
有的村民想把老房子拆掉,建新房,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可冷菊贞不让拆,还建议通过维修、改造把房子“装旧”,准备接待游客。
刚到村里,冷菊贞和村民就有些“对立”。
给村里人卖命的“外人”
面对质疑,倔强的冷菊贞不信邪。
她挨家挨户动员走访,终于有了成效。党员李忠海带头建起第一个农家乐。慢慢有了第二家、第三家……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冷菊贞自掏腰包为农家乐购置统一的仿古花布、年画、窗花等。
发展旅游,寻找客源是难事。2016年元旦,得知浙江一个代表团在饶河县,冷菊贞上门自荐,推销小南河。
由此,小南河村迎来第一个旅游团。但此时,很多村民仍不相信能吃上“旅游饭”。
2016年春节,冷菊贞通过饶河县宣传部门争取了200个红灯笼,准备拍一些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小南河照片,方便宣传推广。
不料,村民领走之后,有的放在自家床底下,有的放在院落里,挂出来的只有20多个。
冷菊贞没放弃,又从县里要了200个,这次她想了个法子。
冷菊贞请村里的能人董连营负责发灯笼,每家都登记留下电话,谁不挂就让谁再送回来。这样,除夕当天,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
旅游刚有起色,问题就来了。游客反映农家乐厕所脏、难闻。冷菊贞一家一家检查,谁家院子脏了,她帮着扫院子,谁家厕所不干净,她帮着收拾。几次之后,一些村民不好意思了,开始主动打扫。
游客开始增多,一些村民又出现了“能捞点就多捞点”的思想。有的农家乐饭菜质量下降,住宿条件也不好了。
她把开农家乐的村民召集在一起,苦口婆心地讲长效发展的道理,“要注重服务质量,要有长远眼光”。
2016年,小南河举办“五一三天乐”,吸引了大量游客。一位游客提出要住单间,当时村里没有单间。时任小南河农家旅游协会餐饮部长董连营和游客吵了起来。
冷菊贞得知后骂了一顿董连营。“我忙前忙后,你还骂人,我跟你受这个气干嘛!”董连营撂了挑子,回家后把门一关,睡大觉去了。
“餐饮部长负责游客吃住,刚刚起步的小南河旅游,可不能因此砸了牌子。”冷菊贞扭了腰,拄着棍来到董连营家,在门外一遍一遍喊他名字,董连营在炕上睡大觉装听不见。
“我听见她嗓子都哑了,就是不出去。后来我父亲都来了,我才去管那摊事。”回想起这件事,董连营很后悔,“当时太任性了”。
此后,董连营对冷菊贞的看法开始转变。“一个外人,都为小南河这么拼命,咱村里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
洗心革面的“酒鬼”“赌徒”
村穷人心散,小南河村喝酒、打麻将成风。冷菊贞来后,一边发展产业,一边整治酒风、赌风。
毛志江曾是小南河有名的“酒鬼”“赌徒”,也是一名懒汉。冬天村里清雪,大伙都不敢叫他。他要来了,不但干不了活,还得拉一个唠嗑的。
一次村里举办旅游活动,头天毛志江答应好的事情,第二天醉醺醺地来晚了。
冷菊贞急了,“你看你那德行,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不要命的酒鬼。”当着众人的面,冷菊贞骂了毛志江。
毛志江平时爱面子,当众被骂觉得很丢人,但也知道自己耽误了大家的事。他向冷菊贞保证,“大姐,今后我毛志江再也不喝白酒了”。
对待歪风,冷菊贞既有泼辣的一面,也很讲究策略。她偷偷录了毛志江要戒酒的视频,留下证据。
“以前想干点事,没人领着干,整天在村里商店喝酒、打麻将。现在不一样了,冷书记确实想带领大家干事。”毛志江说,喝大酒这毛病得改。
一开始,村民还不相信,毛志江能洗心革面?能改好?后来的实施证明,他真的改了。
去年,冷菊贞发动群众筹措资金建起辣椒酱厂,毛志江第一个入股。秋天,毛志江也不躲在商店里喝酒了,而是带领村民洗辣椒、炒辣椒,辣椒水湿透了衣服,也不嫌苦。
禁酒还有制度支撑。一个村干部上班期间喝酒,被罚款50元,此后再没有村干部上班喝酒了。
冷菊贞不怕得罪人。有人打麻将,她去搅局,强势“禁赌”。
62岁的李福莲以前爱打麻将。麻将桌上,她还和别人发生过口角。“现在我可没时间打麻将了,冷书记去年引来了种药材的客商,我们老两口在那采药、锄草,一小时15元,今年已挣了4000多元。”
“要想改变歪风,就得让他们有事干,有钱挣。”冷菊贞说,仅药材基地用工,目前全村农民就挣了70余万元。
打麻将的人少了。原来开麻将馆的董国华,就将两台自动麻将桌卖了。
酒风、赌风刹住了,小南河村停了10多年的秧歌队重新组建起来。
村民康进香说:“以前大伙愿意喝酒、打麻将,哪有时间扭秧歌,如今不仅锻炼身体,还让大伙的关系更融洽了。”
“不务正业”的镜头
冷菊贞的脚步踏遍饶河县的山山水水,她把对家乡的爱,记录在镜头里。
除夕夜,当阖家团圆之时,冷菊贞却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独自踏着没膝盖的积雪,穿过一个坟茔地,登上一座山,就为了拍摄一张小南河村红灯高挂的夜景照片。
村民知道冷菊贞夜穿坟茔地后,给她起了“冷大胆”的外号。
有人说,犯得上这么拼命吗?在冷菊贞看来,值得。
拍完小南河夜景,当她赶到家时,还差5分钟就到零点。照片上传“朋友圈”后,大年初二就吸引了一批摄影爱好者来小南河村采风。
接待大型旅游团时,脖子上挂着相机,腋下夹着扩音喇叭,一身藏蓝的土布工作装,脚上穿一双快要看不清颜色的登山鞋,这是冷菊贞的标配。
平时,她将镜头对准了农家乐,按下快门,记录下精彩的瞬间,照片获得很多点赞。
她还买了无人机自学。清晨,当村民还在熟睡中,她时常已在航拍小南河的全景。村里有活动、游客多时,无人机也派上用场。
“以前拍家乡,是为了单纯的山水美。现在拍山村,是为了老百姓的腰包。”冷菊贞笑称,“有点不务正业了”。
每年春节,爱好摄影的冷菊贞还挨家挨户给村民拍全家福,记录下幸福时刻。
“去年春节时,我们做好团圆饭在家等着。”村民李荣珍说,“冷书记给我们拍全家福,成了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冷菊贞在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艾青在诗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我要说,因为我对家乡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所以要用好风景写出创业经。
摆脱贫困的明星村
翻磨盘、钉爬犁、编苞米串、挖雪道、挂灯笼……小南河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冷菊贞还把“二月二”打造成了“开耕节”,举办了“五一三天乐”“端午一日游”“七七乞巧节” 等活动,这些已成为小南河的品牌。
最多的一天,小南河村接待了600人,是村里常住人口的3倍多。
村民腰包慢慢鼓了起来。开农家乐的董国华说,今年春节后,几乎每天都接待几桌游客,一年能挣七八万元。
为了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避免村民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信誉,村里成立了小南河农家旅游协会,下设餐饮、销售、文艺等7个部门,实行统一管理。
如今,小南河已成为黑龙江省乡村民俗旅游示范点,累计接待游客3.2万余人,营业收入300多万元。
小南河由乡村旅游起步,但不止于此。小南河生产的辣椒酱,成了热销品。采访当天,冷菊贞还接到订购200瓶辣椒酱的电话。
依托村民们常种的辣椒,小南河村建成了辣椒酱产业,两年来村民的农副产品收入100多万元。
在黑龙江省组织的第一书记年货大集上,小南河村销售辣椒酱、豆油、杂粮等农产品收入10万余元。一个一穷二白的偏远山村变成了多业并兴、脱贫攻坚的“明星村”。
今年,饶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目前只有因大病致贫的1户。
在冷菊贞积极争取和上级部门协调下,去年12月小南河村引来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年底收入10万元,将分给村集体和贫困户。正在建设的42栋蔬菜大棚年底完成,收入将惠及全体村民。
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冷菊贞来之前,小南河村党组织被认定为“软弱涣散”。
整顿村级党组织,冷菊贞从选优配强村干部抓起,把单打独斗的能人培育成了村里的带头人。
在担任旅游协会餐饮部长之前,董连营经营400亩地,在村里是富裕户,吃喝不愁。“没事的时候经常喝酒,打打牌,日子过得挺滋润。”
董连营经常在村里张罗红白喜事,也是村里的能人。冷菊贞来到小南河之后,董连营认为她是来“镀金”的,“看不上她”。
但冷菊贞看重董连营的组织能力,请他担任小南河旅游协会餐饮部部长。担任餐饮部长后,董连营挨家串户检查卫生,监督饭菜质量和价格,为小南河的发展出了不少力。
董连营说,这两年在旅游协会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很大锻炼,也得到村民认可,“更重要的是有责任心了”。
去年底换届时,董连营顺利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如今,冷菊贞和董连营成了“黄金搭档”。冷菊贞说,有时开会,意见不合时,两人会吵架,但事后还像平常一样。
孙桂岭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但前几年他对小南河发展失去了信心,不想参与村里的事,自己单干。
冷菊贞听说他有能力,请他出任旅游协会会长,结果吃了闭门羹。但冷菊贞不放弃,“三顾茅庐”,最终感动了孙桂岭。
“冷书记工作有激情,有为民情怀,感染了我。”孙桂岭说。
在去年底的换届中,孙桂岭又再次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小南河村妇联主席马莉去年从预备党员转正,她说:“组织需要,随叫随到。”家里父亲因病卧床,但村里的事,马莉从不耽误。
冷菊贞来后,还注重建章立制。周一到周五,村干部要签到、值班,有事需请假。她要有事,也得向村党支部书记请假。
村民杨红丽说,冷书记为小南河村选拔培养了一届有活力、有干劲的村两委班子,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村干部带动能力强了,民心也更齐了。2016年夏,乌苏里江发大水,冷菊贞跟村干部组织妇女做饭,没有不同意的。大伙将大馒头、豆浆、炒菜送到抗洪一线,事后还得了一面锦旗。
“驻村工作队不会一直在,我要打造一个带不走的工作队。”冷菊贞说。
老少都爱去的“福屋”
冷菊贞为小南河搭起一个“福屋”。
在小南河村,没有人不知道“福屋”。村里大人小孩都想来“福屋”坐一会儿,不是求冷菊贞办事,就是想看看她。这成了不少村民的习惯。
冷菊贞来到小南河村后,她租了一间民居,贴满了“福”字,村民都叫“福屋”。
“福屋”外面糊着泥土,门前放的锄头、草帽是冷菊贞平时干农活的“装备”。
走进“福屋”,一条长办公桌上,摆放着小南河产的辣椒酱、烧酒、葵花籽油……在角落里,一个土炕,一个电热板,加上大桌子上的电脑,就是冷菊贞的办公和生活区。
村民李荣珍说,屋里夏天潮湿,冬天漏风,冷书记在“福屋”遭老大罪了,冬天有时不脱衣服在电热板上就睡了。
“福屋”里的灯是村里的“长明灯”。冷菊贞经常忙到很晚,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有时村民早起干活了,她屋子里的灯还没熄。
慢慢地,“福屋”不仅是冷菊贞的住处,还成了小南河村村委会“第二办公区”,村里的会多数在“福屋”召开。
董连营说,“福屋”的人气越来越旺,现在已经是小南河的一个标志了。
村民康进香时常在“福屋”看见冷菊贞干咳嗽,就劝她注意身体,“冷书记不听,看着我都心疼”。一咳嗽,她就用碗喝茶,碗上留有不少茶渍。
在康进香的劝说下,冷菊贞买了一只奶羊,拴在“福屋”前。有时她忙没时间喂,村民谁路过,就帮她喂一下。
挤出来的羊奶,除了自己喝,冷菊贞还通过通勤车,带给县城的父母,“工作忙,能为他们做的不多。”
全村挽留的“冷大哥”
以前冷菊贞住在双鸭山市,距离饶河县城300公里,但几乎每周都去看望县城的父母。现在小南河村距县城只有20多公里,但她却几个月回不去一次。
由于长期驻村,在哈尔滨上大学的儿子,一年只见一两面。
“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冷菊贞说。但在小南河村民心里,她是最优秀的第一书记。
由于在第一书记岗位表现突出,她被评为2016“感动龙江”十大人物、2017全省五一劳动奖章、2017全省百名优秀第一书记、2018全省百名优秀驻村干部……
小南河变了,冷菊贞也变了。从刚来的时尚女,变成脸庞黝黑,头发已显灰白的农妇。细嫩双手满是老茧,爱穿的旗袍变成耐脏的迷彩服,同事眼中的女摄影家成了村民心中的“冷大哥”。
跟村民待久了,做事风格也变了。原来在机关,她出门就得化妆,如今起床后,有时连镜子都不照。抬腿上炕、盛饭就吃,甚至居住的房门也不锁。
“来找我的人,都是有事的农民,用不着锁。”冷菊贞说。
一位乡镇干部说,冷菊贞最大的成功不是带村民挣了多少钱,而是赢得了民心。
去年上半年,听说冷菊贞任职年底到期,村里炸锅了,大伙纷纷挽留。
冷菊贞申请留任,经组织决定,任期延长了三年。
当被问及冷书记这次任职到期后怎么办?董连营有点哽咽,“舍不得,但得让人家走啊……我们现在能挑起小南河发展的担子。”
来小南河村赴任时,冷菊贞准备在这里写一篇长篇小说。两年多过去了,她忙于小南河的发展,只动笔写了几千字……
如今,小南河村已成了脱贫攻坚的明星村、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冷菊贞没想到,她自己已成了这个山村巨变故事的主人公……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