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9 1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习爷爷”(通常指习近平总书记)的观后感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作文内容得当、情感真挚、逻辑清晰:
1. "明确“观后感”的对象和核心内容:" "最重要的一点:" 你是看了什么?是某个讲话、某个纪录片、某个活动、某篇重要文章,还是长期观察到的行为事迹?"必须"清晰界定你所“观”的具体内容。模糊的“观后感”会显得空洞。 "抓住核心:" 这个内容(讲话、文章、事迹等)最让你感动、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地方是什么?是其中的某个观点、某个故事、某种精神,还是习爷爷的人格魅力?找到这个核心是写好观后感的关键。
2. "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观后感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泛泛而谈。要紧紧围绕你确定的核心内容来写,紧扣习爷爷所强调的重点思想、展现的精神风貌或阐述的重要观点。 选择1-2个最典型、最有感触的点进行深入阐述,避免面面俱到,导致哪个都说不深。
3. "真情实感,避免空喊口号:" 观后感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要写出你真实的感受、触动和思考,可以是敬佩、感动、自豪,也可以是受到的启发
7月10日出版的《中国民族报》,发表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巴特尔署名文章《走向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读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有感》。文章认为,《摆脱贫困》中的思想,不仅成为当地(福建宁德一一编者注)脱贫奔小康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而且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学习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力量,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7月10日出版的《中国民族报》,发表了巴特尔署名文章《走向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读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有感》。
走向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重读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有感
□ 巴特尔
今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回望新中国70年来的民族工作和扶贫工作历程,特别是重温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很有意义,也很有感触。
习近平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福建赤溪村村民。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实现从穷山村到美丽富裕村的巨变。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的基本立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把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通过发放救济粮、救济款和生产工具,开展民族贸易,诚心诚意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也是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等区域开始的。福建宁德赤溪村,就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高度重视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后来集结成《摆脱贫困》一书出版,对当地脱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2016年2月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赤溪村,了解到全村贫困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92%下降到1%时高兴地指出,“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的实践印证了现在的扶贫方针,就是要精准扶贫。”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从“十户人家九户贫”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些都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温暖。
2016年4月到国家民委工作后的当月,我就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赤溪村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到福建宁德等地实地调研,亲身感受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总的感到,《摆脱贫困》中的思想,不仅成为当地脱贫奔小康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而且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学习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力量,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摆脱贫困》,习近平著,199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是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基本立场。宁德是全国畲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当时,畲族多居住在山高偏远的地方,生活比较贫困。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立足这一实际,明确指出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强调“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可能谈民族的真正平等”,强调“要制定一些扶持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这些论述,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等重要思想是贯通如一的,体现了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基本立场,体现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关怀。
二是从“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落后应有的精神状态。面对上世纪80年代宁德地区集“老、少、边、岛、贫”于一体的实际,习近平同志在1988年明确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等。这些重要思想观点,总书记在新时代均进行了强调,比如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等。这些重要论述,都深刻指出脱贫攻坚要扶到点上、根上,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不断激发各族困难群众人穷志不穷、居贫不安贫的自觉和干劲,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是从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针对畲族经济囿于区域性狭隘圈子的特点,习近平同志在1989年深刻指出,“畲族经济要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强调要“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中对民族地区提出了明确定位,总书记还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加快边疆开发开放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都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规律,提出了推动各民族在交融开放中走向繁荣、走向世界的政策导向。
四是从“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摆脱贫困的精神追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思考》一文中的核心观点,也是当时对宁德民族工作的总体设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没有各民族团结奋斗,就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也就没有各民族繁荣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要把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上。前后这些论述,都揭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启示我们要以团结促发展、以发展促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五是从“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在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民族工作是我们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强调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扶贫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民族工作“关乎大局”,扶贫工作是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强调要“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这些重要论述,都点明了做好民族工作、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
被绿色环绕的赤溪村全景。 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习近平同志当年的探索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萌芽、一个渊源,至今闪耀着理论的光芒、焕发出实践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多次调研考察、看望慰问、回信勉励,突出强调、创新发展了这些思想观点。正是在这一思想引领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奔小康始终与全国保持了基本同步,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从2012年底到2019年底,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3121万下降到11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8%下降到0.79%,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成功脱贫的独龙族群众回信,指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前不久,总书记对毛南族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在宁夏调研时进一步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我们相信,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56个民族一定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
文/中共福鼎市委党校 温向阳
“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当年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他这么说了,在《摆脱贫困》中这么写了,在生活工作方方面面中他就是这么做了。掩卷深思,现在距习近平总书记主政闽东过去30年了,他在闽东大地留下的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清正廉明的公仆形象、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踏石留印的务实精神,为我们当前和今后如何厚立从政之德、永葆公仆本色提供了“打铁必须自身硬”的“硬核”航标!
身为闽东基层党校一员,怀着感情,带着特殊责任,学习《习近平在宁德》采访实录,从十九位受访者所忆,感动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的公仆本色:一向以来的一心为民、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勤于工作、勤于调研,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在课堂教学,助力自己和学员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工具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两袖清风的严苛标准,树牢紧抓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自觉,需要我们下苦功、真功、细功来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践行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践行心系人民、情暖民心的赤诚情怀。
“硬核”生活纪律。习近平同志主政闽东时说过的和他文章中引用的话语至今在闽东流传:“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选择做别的事情,你要当官就按当官的标准和要求来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作为领导干部要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习近平同志为官清廉,崇尚节俭,从自身带头点滴做起,吃住行可以用“极简”二字概括:吕居永、李育兴、李金贤、林思翔、张学清等多位同志接受采访中都谈到,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地委大院的办公室陈设很简单,从他来到走都没有改变过”“很小的一间办公室,连卫生间都没有”,他坐的车也是前任留下来的磕碰过的旧车;下乡交伙食费吃饭更是他的常态。家风方面,他对家属要求很严格,在宁德时,彭丽媛老师来,“难得过来探望他”“是让她坐班车过去的”“很多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来了就自己去市场买菜做饭。他就这样带头讲原则地践行着“自我关”,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恰如2004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一文所写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
“硬核”工作纪律。表现在30多年前在闽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对干部的运用上,大胆用心正、气正的新人;破天荒地提出正确区分违法乱纪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误,保护改革者的积极性,鼓励干部为人民事业敢为天下先。对身边工作人员、对干部若出现原则性问题就丝毫不讲“人情”:就如当年地委有个别领导同志身边工作人员借着领导的名义给基层“找麻烦”,他都会非常严厉的批评教育。“反腐败必然要涉及到具体的人,如果涉及到自己的好友、同学、亲戚,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还是手下留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千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这正是习近平同志当年面对的“人情关” ,保持着人民公仆本色的灵活性与严肃性结合。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慎独慎微,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自觉完善自己,懂得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硬核”廉洁纪律。任职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特别注重“建章立制”, 加强制度建设,重视抓干部队伍建设,对干部的要求相当严格,多次告诫干部要洁身自好,正人先正己,从自身做起,严守按规矩办事,当好廉洁表率。1988年底研究1989年总体工作时,就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促进改革开放的方针;1989年初,召开宁德地区党风廉政工作会,主题就是讲廉政治理,就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1989年1月在地委工作会议上又决定突出肃清腐败现象在三方面的表现——干部违法违纪占地建房、以权承包工程和贪污受贿;清理违规建房落到实处的宁德反腐风暴,主要就是出于从维护人民利益角度出发,因为“闽东的土地本来就稀缺,良田被挤占了,人民利益就受损失。” 1989年3月,他牵头制定了《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主要包括12条;1989年5月,又出台了《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当年所注重的“建章立制”——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把“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的工作抓实抓细,为宁德留下扎实稳固的实践基础和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公仆的“仁爱”本色——“严管就是厚爱”!正是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关心爱护呵护闽东的干部,坚定科学理论,正风肃纪反腐惩恶,针对领导干部违规抢地建房,强化不敢腐,重遏制强震慑,发挥警示作用,净化了政治生态,扎紧了制度的笼子。正是维护良好政治生态,筑牢思想防线,营造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环境。
为什么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的基层从政中就蕴含了如此深刻的廉洁从政观念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他始终怀着一份忠诚,坚持人民立场,履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葆公仆本色的要求。这些恰恰应验了他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写道的:“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要通过肃正风气、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对反腐败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整顿力度非常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宁德掀起反腐风暴”,用两年时间彻底解决了被群众称为“摆在马路边的腐败”的干部非法占地建私房问题,落实了从维护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体现的正是深厚的为民情怀。
“在30年前就针对作风问题提出如此细致的要求,直到30年后的今天,仍然强调反腐败要持之以恒,充分体现了他对作风问题一抓到底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正是当年他在宁德“办好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生动实践在新时代的续篇,贯穿着党中央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一贯要求,体现着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热切期盼。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始终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宁可得罪人、不负百姓心”的坚定立场,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和意志,一以贯之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和要求,把握运用好“大学习”之机,让所学所思触及心灵,做到真懂、真信、真用,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始终如一地践行真理,不断坚定理论信仰、提升忠诚品质、强化担当作为、永葆公仆本色,把负责、守责、尽责体现到自己的岗位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