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10 01: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农民丰收节日的日记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作文更生动、真挚、有深度:
1. "明确主题与中心思想:" "核心是“丰收”和“感恩”。" 你的作文应该围绕庆祝丰收、感受喜悦、表达对农民的敬意和感谢展开。 "可以加入个人情感:" 不仅仅是描述节日盛况,更要融入你自己的感受,比如激动、感动、自豪、对自然的敬畏等。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个人经历:" 回忆或描述你亲身参与或观察到的丰收节活动,比如看粮食展览、参加庆祝仪式、拜访农村亲戚等。 "感官体验:" 重点描绘丰收的景象、声音、气味,让读者身临其境。例如:金黄的稻浪、饱满的果实、人们的欢笑声、空气中弥漫的稻谷香、泥土的气息等。 "特定人物:" 可以以一位或几位农民为线索,通过他们的忙碌、喜悦或付出,来展现丰收的来之不易和节日的意义。
3. "细节描写要生动具体:" "视觉描写:" 不要只说“很丰收”,要具体描绘丰收的景象。例如:“田野里,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阳光下闪耀。”“果园里,红
原标题:陇原处处庆丰收
——我省各地喜迎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黄羊河农场机械化收获甜糯玉米。 黄羊河农场供图
成县辣椒种植户正在采摘辣椒。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争强
黄羊河农场收获马铃薯。黄羊河农场供图
带领乡亲搭上“致富快车”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崇信县锦屏镇薛家湾村养牛专业户朱海萍曾是贫困户,现在变成了养牛专业户,共养殖红牛160头,种植饲草500多亩。
“我之前在深圳打工,2011年因家中老人患病回到家乡,后来丈夫也下岗了,全家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镇上开始推行窑洞养牛,还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镇村帮扶干部为我申请了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让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我又向亲戚借了钱,先后购买了10头崇信红牛。”朱海萍回忆说。
朱海萍承包荒山种植了50多亩苜蓿、200多亩饲草玉米,又购买了打包机等设备,不仅牛饲料有了着落,还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去年,她又购买了42头繁殖母牛。
朱海萍说:“今年红牛疾病少,多亏了县畜牧局,他们举办了好几次技术培训,让我学到了不少技能。平时养殖遇到‘疑难杂症’打个电话就能解决,技术员还会上门指导,真是太贴心了。”
最近玉米大丰收,朱海萍雇了十几名临时工,仅工资就已支出20多万元。“养牛加上种植青贮玉米,今年保守估计我能收入40多万元。”朱海萍说,“下一步我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育肥牛数量,带动更多乡亲搭上养牛‘致富快车’。”
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我家的变化,过去做梦都想不到。”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东湾村村民张积忠说。
张积忠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疾病。为给孩子看病,前些年他借了十几万元的外债,日子十分难熬。2013年,张积忠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时,各级帮扶力量都想办法帮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我参加村上办的技能培训,学习蔬菜种植和养殖技术,开始种植大棚蔬菜、搞养殖。”张积忠说,2018年,宁远堡镇55户贫困户发起注册成立宁振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被选为合作社的理事长。张积忠带领合作社和金昌中天羊业公司洽谈对接,将108.8万元市级扶持资金入股到中天羊业,中天羊业每年给村民分红。
张积忠说:“几年前,我们一家人还住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就下小雨。如今,在政府危房改造资金的帮扶下,我家的危房拆除,新建起150多平方米的红砖瓦房。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扶贫……这些能享受的政策,我都享受了。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要是再不好好干,脸上无光啊。”
现在,张积忠一家4口人,年收入达七八万元,实现了脱贫,也还清了外债,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张积忠获得“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牛年牛气发牛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农民周东今年36岁。2002年,他在一次高空作业时失去了右臂,自此开启了“独臂创业”之路。他开办过广告公司,后来又成立了旭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东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甘州区小有名气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今年,我准备再新建一个养殖场,最近一段时间都忙着收集草料,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用的草料也同步增加。我自己的合作社约有青贮玉米2000吨,又在市场上收贮了3000吨。”周东说,“现在我的养殖场肉牛存栏量500多头。截至9月份,今年总出栏量超过2000头,略低于去年同期。最近市场情况有所好转,趁着这段时间再冲刺一下销量。”
“我是一名残疾人,更是一名党员,这些年来,我一直特别关注乡村残疾人群体,免费教授他们能繁母牛养殖技术。在我的帮助下,光明村有6名残疾人自己搞起了养殖,有一人还建起了养殖场,并且规模在不断扩大。”周东说。
周东介绍,养殖能繁母牛带动就业的效果比较明显,截至目前,仅仅在甘浚镇,合作社共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超过500户,吸纳就业2000人左右。
辣椒喜丰收 红火俏四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通讯员 陈争强
“我家今年种的8亩‘美人椒’长势非常好,产量也高,到目前已经收入2万多元了,估计全部卖完可以收入4万多元。”近日,成县红川镇青山村辣椒种植户岳江江高兴地说,“明年我准备再多种几亩,争取收入到6万元。”
金秋九月,红川镇的田间地头,火红的辣椒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忙着采摘,一派丰收景象。
岳江江说:“订单辣椒是近两年兴起的产业,县乡党委政府指导我们种植了受市场欢迎的‘美人椒’‘朝天椒’‘黄金甲’等辣椒品种,拓宽了大家的增收渠道,为我们村实现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在红川镇墁坪村康盛辣椒收购点,一筐筐又红又亮、大小均匀的辣椒经过几十名工作人员收缴、挑拣、计重、包装、付款等环节后统一装车,发往重庆、西安、兰州、成都等国内市场。
“从8月底开始,收购点每天有近15吨的新鲜辣椒销往外地,还有部分辣椒将存放到冷库,待冬季时再投放市场。”康盛辣椒收购点负责人吕建新说。
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据了解,红川镇今年共栽植订单辣椒4000余亩,截至目前已采摘红椒420余吨,青椒540余吨,产值达350万元。
赵嘉贵的帮扶日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我最大的心愿是:用心守护好老百姓的‘小日子’”。这是甘谷县白家湾乡李家大山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赵嘉贵5月1日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当天的另一条内容是李家大山村村民欢庆五一劳动节的照片。
“我们当时就是想借助‘劳动节’,组织村民们一起热闹热闹。李家大山村能够顺利脱贫,村民们能够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赵嘉贵笑着说。
“如今,农闲时节、茶余饭后,村民们三五成群到文化广场跳广场舞、唱小曲、拉家常、运动锻炼,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了。作为长期在这里驻村帮扶的一员,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我仍将坚守岗位,尽最大的努力,为李家大山村幸福的明天奉献绵薄之力。”赵嘉贵说。
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漆玉兰老人的小院完工,走,让我们带你去诗和远方。”——这是榆中县新营镇红土坡村驻村工作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蔡亚龙5月5日发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
蔡亚龙介绍说,76岁的漆玉兰老人的儿子去世多年,与孙女相依为命,家里院墙破旧。今年4月,驻村帮扶工作队用一个月时间对老人家全院进行翻新修缮。
“虽然老奶奶一家已经脱贫,但我们还是要继续帮扶她们,关怀她们。我们常常去看望老奶奶,问问养老金低保金是否拿到手,生活上有没有其他困难。老人见了我们很高兴,精神头儿越来越好,话语间满是感谢。”蔡亚龙说道,“来红土坡村帮扶快一年了,村里人生活得好不好就是我们最大的牵挂。作为一名90后帮扶干部,我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着党员干部干实事、办好事,带领群众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牛成彪的“工作日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通讯员 魏永刚
中铁二十一局高级工程师牛成彪,还有一个身份,是会宁县大沟镇刘沟里村的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自从驻村以来,他就和水“较上了劲”。
“每年花钱引水,每年用不上水。”“不仅自来水要入户,还要解决入厨问题。”……翻看牛成彪以前的微信朋友圈,“水”的问题占了大多数。而他也充分发挥自己工程专业的特长,一户户画出饮水“图”,用协调来的专项资金,逐人逐户地解决了刘沟里村的用水难题。
“水的问题解决了,养殖产业就有了希望。”“从输血到造血,从扶智到扶志,这份工作分量不轻。”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牛成彪的朋友圈又有了新内容——修建60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让村民走上合作社养殖道路;和外地助学公益基金会联系,为学生争取包含羽绒服、围巾等保暖产品的“温暖包”……
朋友圈寥寥数语,却记录了牛成彪千头万绪、繁杂琐碎的工作。正是这些工作,让他赢得了村民们的感激和尊重,也更加坚定了他铿锵前行的脚步。
茹崇文的心愿实现了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河口村帮扶工作队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这是茹崇文最近一条微信朋友圈的文字内容,下方还配了三张照片。
茹崇文是嘉峪关市文殊镇河口村第一书记,自2018年10月到河口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把农户的土特产品销售出去,让他们的钱包鼓起来,成为茹崇文最大的心愿。为此,他积极拓宽河口村农产品市场,打造文殊优品直播间,微信文殊优品群,实现农产品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2020年6月,河口村筹办节会,茹崇文联合几个帮扶单位筹备经费、安排节目,把节会办得红红火火。“那场节会,农户销售锅盔、火龙果、人参果等土特产品,收入30多万元。看到村民销售了许多土特产品,也卖出了好价钱,我们帮扶干部内心十分高兴。”茹崇文说。
3年来,茹崇文和其他帮扶单位帮助当地农户销售各类农特产品400余万元,解决了农户土特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老百姓高兴就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老百姓高兴就好”。这是定西市消防救援支队驻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乡朱家湾村第一书记柴成明今年2月26日的一条朋友圈内容,紧随其后的是一篇《杏园乡朱家湾村隆重举办元宵节村民联欢会》的转文。
当天,正值元宵节,柴成明和驻村同事、村干部等一起筹办了朱家湾村首届元宵联欢会,联欢会一下让这个小山村热闹非常。
“我们当时想把群众聚在一块儿热闹一下,邻里关系更融洽,大家的凝聚力也会更强。”柴成明记得,那一天乡亲们发自内心地开心,因为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全村166户几乎家家有产业,人均年收入水平从2017年的3800元左右提升到2020年的5000元左右。
“我驻村4年来,切实感受到群众越来越认可党的好政策。”柴成明说,实现小康了,乡亲们的精神追求也更高了。临近国庆节,自己正和同事张罗着请几位书画协会的朋友为乡亲们送上字画,让朱家湾笑声连连,日子常新。
又是一年丰收时,瓜果飘香、硕果累累。9月23日,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韶关系列活动在始兴县马市镇红梨村启动。除主会场外,韶关各地分会场都是热闹非凡,一片欢腾的海洋,一起跟着笔者去感受韶关庆丰收的喜悦吧!
浈江区
开幕式地点:三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子培育基地
开幕式上,精彩的民俗文艺汇演展现出了农民庆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的美好愿景;安排了农家特色美食品尝、农耕文化科普长廊、农产品展销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和摄影爱好者驻足观看和游玩。此次丰收节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期间将举办各类庆祝丰收、享受美食、体验乡村文化等主题鲜明、别具特色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宣传浈江精美农产品,让全社会一同感受丰收的喜悦。
今年以来,浈江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该区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5.86亿元,同比增长34.5%。成功建设省级油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友丰山茶油、茶薪茶树菇等农产品相继成功申报“粤字号”农业品牌;犁市镇大村(油茶)、厢廊(石斛),花坪镇奎塘(蜜柚)和十里亭镇金凤坪(花卉)4个村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一村一品”专业村;犁市镇(油茶)、花坪镇(肉鸡)2个镇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一镇一业”专业镇。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210个,其中省市农业龙头企业19家,为浈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武江区
开幕式地点:重阳镇水口村
视频加载中...
开幕式上,舞蹈《金翅舞》拉开了活动的帷幕,独唱《幸福中国一起走》、舞蹈《盛世和谐》等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高潮迭起的视听好戏。重阳镇水口村历来有“赛龙舟”传统习俗,领导嘉宾在河堤边敲响金锣,4艘龙舟在重阳河上竞渡,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龙舟表演。会场周边还设置有建党百年主题展、乡村振兴促进法展、乡村振兴成果展、武江区精品线路展、武江兰花展、武江农特产展,集中展示了武江区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育精勤农民的累累硕果,丝茅姜、香蜜薯、淮山等武江本地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地道风味小吃备受市民群众的喜爱,吸引了他们驻足挑选购买。而重阳镇水口村的美丽乡村图景也让游客赞叹不已,纷纷驻足拍照“打卡”。
近年来,武江区委区政府着眼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以农村“打擂比武”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朵金花”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超过2700亩,2021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5.87万亩,上半年粮食产量767万公斤,同比增长3.9%,4个农特产品被选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和龙归到江湾、西河到重阳两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唱响了武江乡村游品牌,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同时,武江区也顺利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任务,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2021年1至8月新增流转土地1530亩,全区累计流转土地2.35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39.2%,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正在武江大地上变为生动现实。
乐昌市
开幕式地点:北乡镇马蹄文化公园
活动在舞蹈表演《五谷丰登》中拉开帷幕。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节乐昌市系列活动以“1+16”的方式开展,设置1个北乡镇主会场和16个镇级会场,通过举办农民趣味运动会、农产品展销、农耕文化展示等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贴近农民的系列活动,传承弘扬农耕文明的当代价值,充分展现乐昌广大农民群众的时代风采。
近年来,乐昌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成功创建香芋和岭南落叶水果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26个,认定省级以上“菜篮子”生产基地17家,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110个,北乡镇、九峰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南雄市
开幕式地点:珠玑镇三佳村农业公园
活动现场文艺节目丰富,舞蹈《丰收南雄贺百年》拉开了活动的帷幕,情景歌舞《唱支山歌给党听》、情景演讲《三代党支部书记的日记》、情景多人快板《乡村振兴我先行》等节目轮番上场,宛转悠扬的歌声、柔美灵动的舞姿,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这些自创歌曲、情景剧节目体现了南雄市这片红色土地的新变迁,也展示了该市脱贫致富庆丰收、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历程,呈现了南雄市的农业特色文化,表达了广大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
此外,活动现场还通过农产品T台秀、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方式以及丰富的特色美食,充分展示了南雄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赓续传承南雄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弘扬南雄灿烂的稻作文化,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凝聚形成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民、关爱农村的磅礴力量。
据介绍,南雄市委、市政府适时将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1055”行动,启动了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得到了明显提升,全市“三农”工作精彩纷呈。
目前,南雄市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27家,家庭农场266家;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68个,省名牌产品6个,全国名特优新5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粤字号”品牌11个,“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基地1个;还打造了千亩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7个,特色农业产业规模达6.7万亩,17个行政村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南雄市乡村振兴局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珠玑镇在全省2021年乡村振兴大擂台比赛中进入十强。
乳源瑶族自治县
开幕式地点: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伴随着欢快的《龙腾鼓跃》开场舞,拉开了乳源瑶族自治县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农产品促销活动的序幕。《欢天喜地庆丰收》《瑶裳绣》《瑶伞舞》等具有乳源瑶族特色的节目陆续登场,展现了乳源瑶汉人民“庆丰收、感党恩”和对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和美画卷。
本届丰收节内容丰富,有民俗表演、农事体验、特色美食品尝等系列活动,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与幸福。同时,也让全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
近年来,乳源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茶叶、水果、蔬菜、油茶、中草药等“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创建了1个国家级专业镇、1个省级专业镇和63个专业村,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836家,49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乳源瑶山茶、乳源三宝、南岭蔬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乳源十分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在全县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行动,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县959个自然村全部完成“三清三拆”,864个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新丰县
开幕式地点:丰城街道云髻山温泉大酒店
在阵阵锣鼓声中,黄飞鸿龙狮团带来的醒狮表演——《醒狮庆丰收》吹响了丰收的号角。舞狮采青、醒狮吐幅等精彩表演充满了视觉冲击,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欢腾的“狮子”也舞出了农民丰收的欢乐气象,将开幕式气氛推向高潮。
该县今年的丰收节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通过开展民俗节庆、产品促销等活动,全方位展示新丰县“三农”工作新局面、新气象,在全社会营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同时通过节庆促进城乡消费,让农民既丰收又增收。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为减少人员聚集,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农民丰收节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除了在云髻山温泉大酒店举办特色农产品展外,重点以线上直播带货形成“直播+助农”产销对接的新模式,赋能乡村振兴。在“秀美新丰”APP线上直播平台上,主播一一介绍新丰各镇(街)的名特优农产品,丰城街道的阿婆鸡、火龙果,黄磜镇的佛手瓜、高山茶,沙田镇的奇异果、百香果,遥田镇的莲子、粉蕉,回龙镇的松山米酒、灵芝等纷纷亮相,为观众呈现出了立体式的消费新体验,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
据了解,近年来,新丰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新突破、迈出新步伐。万亩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产值过亿,“粤字号”农业品牌日渐响亮,城丰蔬菜、新绿源蔬菜被选为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0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建成干净整洁村141条、美丽宜居村57条、特色精品村8条,“云髻乡韵”、秀田秀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成效显著,长江、来石等多个示范村绽放新风采,高桥、大陂等村成为网红打卡点,农文旅融合发展也呈现新亮点……描绘出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
【全媒体记者】唐音
【通讯员】神子良 陈励 赵小华 曾攀 赖信英 李思番 欧辉 钟华 陈欣欣 邓晓璐
【作者】 唐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